智能制造稳步向前 为制造强国建设积蓄能量 | |
2021年底,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速推进,总体态势持续向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实施,区域协同、行业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地出台支持政策260余项,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推进模式,汽车、石化、家电、医药等重点行业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近3万亿元,市场满足率超过50%。通过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智能制造发展稳步向前。由内而外进行企业智能化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技术软硬件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边界不断延伸,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企业上云步伐不断加快,全国累计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60万家。一批行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速涌现,成为赋能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中坚力量。现阶段,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广大制造业企业的内生需求,企业亟须找到有针对性、适用、易部署的解决方案来开展智能化改造。其中,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就是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实践者。工信部在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创新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队伍。引导装备企业、工业自动化供应商、软件开发商、企业用户等加速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已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供应商近百家,服务范围覆盖了汽车、纺织、医药等90%以上的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一支智能制造专业化服务队伍。二是指导成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联盟现有会员单位596家,其中符合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的有174家。组建了北京、安徽、湖南等18个地方分盟,汽车、纺织、建材等8个行业分盟,为区域和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推动装备、软件和解决方案创新推广。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示范工厂建设等专项工作,带动近5万个关键技术装备与软件的集成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级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工业软件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由2019年的172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414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8.5%。今年1—7月,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219亿元,同比增长8.7%,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工具和抓手。智能制造带动效应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带动效应,工信部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树立典型标杆,为地区、行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了有效路径。“十三五”时期,遴选了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了583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建设,探索出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商业范式深刻变革,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新活力。近年来,工信部围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新型智能产品7个方向重点进行了部署,不仅为企业进行创新实践开辟了新赛道,也为评价转型成果提供了新标杆,成效显著。工信部有关平台数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制造业企业实现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的比例分别达到9.5%、6.6%、39.5%和10.8%。2021年,工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遴选了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凝练了近1200个优秀场景。目前已经培育出1700余家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5500余家区域领军企业,地方、行业和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积极性持续提升,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众多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发展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时还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现实困难,亟须探索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实施路径,为更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引。未来工信部将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细分行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流程,挖掘一批低成本、模块化、可落地、易推广且带动意义强的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建设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探索智能制造最佳实践推广路径。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动规范发展,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9-26 |
北京立法规范住房租赁推动宜居安居 | |
甲醛房、隔断间、租金贷……伴随着租房市场的火爆,这些乱象时有发生,相关业态亟待规范。9月1日起,《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规范住房租赁、规范长租公寓等新兴业态的地方性法规,北京也成为首个将“住有所居、房住不炒、租购并举、职住平衡”等写入地方立法的城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体现了北京市推动实现群众住有所居、宜居安居的坚定决心。近日,该负责人对《条例》的主要条款及立法意图进行了解读。将“个人二房东”纳入监管《条例》着力严格规范市场秩序,明确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的租赁住房、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土地出让相关文件明确要求用于租赁的住房等不得销售、变相销售,不得用于出租短租住房,并设定了较重的罚则。针对投诉举报反映较多的克扣租金押金、长收短付、高收低出、“个人二房东”卷钱跑路等市场乱象,《条例》为违规市场主体量身定制了“紧箍咒”。主要包括:主体要适格,规定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金、人员和管理能力,要求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均应当体现行业和经营特点,明确市场主体登记和行业备案要求;个人租赁要严管,将“个人二房东”纳入监管,规定个人转租住房超过规定数量应当申请住房租赁企业设立登记,并明确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要求;信息要透明,营业执照、办公地址、从业人员信息、服务事项及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须在经营场所、网络服务端如实公示,要提前编制房屋状况说明书并向承租人告知有关信息;执业要实名,从业人员应当持卡实名从业,并在提供服务的租赁合同上签字、注明信息卡号。此外,《条例》明确租赁企业收取押金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并须通过第三方专用账户托管,单次收取租金数额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租金,超收的租金应当纳入监管;经纪机构收取佣金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并且合同期满当事人续约的,经纪机构不得再次收取佣金。金融机构发放租金贷款应当以备案的租赁合同为依据,划入承租人账户;贷款金额不得高于租赁合同金额,贷款期限不得超过租赁合同期限,发放贷款频率应当与承租人支付租金频率匹配。全方位保障承租人居住权益对于租客而言,住房租赁涉及稳定居住权,属于民生范畴。在租赁关系中,承租人一般处于相对被动地位。从多年来的管理实践来看,90%以上的投诉反映的是承租人权益受到侵害。《条例》在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原则下,从居住条件、安全保障、稳定租金、纠纷调处等方面进一步突出对承租人居住权益的保障。一是明确规定出租住房应当符合建筑、治安、室内空气质量等基本安全标准要求,具备供水、供电等基本居住条件,不得打隔断违法群租,禁止出租违法建设及其他法律规定不得出租的房屋。二是明确出租人的合同登记备案、出租登记以及安全管理等责任义务,并规定出租人不得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或者采取暴力、威胁等方式强行解除合同、收房。三是出租人应当出示身份证件、房屋权属证明,告知房屋装修情况并配合实地看房等。四是通过租赁合同网签备案信息共享为承租人办理居住证、积分落户、子女入学、公积金提取等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承租人无需提交纸质合同。五是建立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为租赁当事人高效率化解纠纷提供多种途径。《条例》明确租房合同应当网签,同时规定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为管理服务赋能,开发建设全市统一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与公安、教育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整合部门间“房、人、企”管理信息,提供房源信息查验、企业及从业人员信息查询、人脸识别等服务,逐步实现租赁当事人合同网签、备案、查询等“掌上办理”“一网通办”,为百姓办理居住证、积分落户、公积金提取等提供便利,并通过网签实现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和出租登记合并办理,避免“一事两跑”“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根据《条例》,出租人应当在租房合同签订30日内,办理住房租赁登记备案和出租登记。中介和长租公寓将通过全市统一建设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完成租赁合同网签,自动提交登记备案。网签和备案的租赁合同不但受法律保护,还可以享受到各种为租赁赋权的公共服务。严禁群租盘活农租规范短租《条例》明确要求严禁群租,规定出租住房应以原规划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打隔断改变房屋内部结构,起居室不得单独出租,厨房、卫生间、阳台、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出租用于居住,人均使用面积和每个房间居住人数须符合规定。同时明确赋予街道办、乡镇政府对违法群租的管理职责和处罚权。这是北京市将2013年以来开展的群租房治理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更充分的法治保障。当前北京市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宅基地上房屋承载了大量城市务工人员。村民将闲置农宅出租,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租金相对较低的租住产品,有效满足了部分务工人员的基本居住需求。与此同时,人口倒挂所带来的治安、消防、环境卫生等矛盾问题凸显,亟须规范管理。《条例》将宅基地房屋租赁纳入全市规范管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并明确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宅基地住房租赁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规模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合作统一管理、出租宅基地上闲置住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城市“短租房”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广泛分布在居住小区内的民宅以“短租房”“网约房”等形式对外出租,满足了旅行者短期住宿需求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管理带来重大挑战,严重影响小区住户的正常居住生活,引发了大量矛盾纠纷。为此,《条例》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禁止出租短租住房,其他城镇地区出租短租住房的,应当符合本市相关管理规范和本小区管理规约,无管理规约或者管理规约无相关约定的,应当取得本栋楼内或者同一平房院落内其他业主的一致同意。出租人应当与房屋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多元机制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目前住房租赁市场的主体大部分是散户对散户,住房租赁企业运营的规模占比较小,租金调控的手段少、难度大。对此,《条例》明确禁止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哄抬租金、捆绑消费、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企业在资本的助推下恶性竞争,炒作、推高租金,并依据我国价格法建立政府对租金价格的干预机制,租金明显上涨或可能明显上涨时,市政府可采取涨价申报、限定租金或者租金涨幅等价格干预措施稳定租金水平。房屋租赁中介一直以来是矛盾纠纷多发领域,民事、行政甚至刑事问题交织在一起,而90%以上属于租金、押金、租期等合同纠纷,涉及主体多、处理难度大。为提高住房租赁矛盾纠纷解决效率,《条例》规定了多主体、多渠道的多元解决机制,有助于矛盾纠纷得到快速、便捷处理。其中明确,对于民事纠纷首先应当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从事住房租赁经营的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以及互联网信息平台应当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甲醛房、隔断间、租金贷……伴随着租房市场的火爆,这些乱象时有发生,相关业态亟待规范。9月1日起,《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规范住房租赁、规范长租公寓等新兴业态的地方性法规,北京也成为首个将“住有所居、房住不炒、租购并举、职住平衡”等写入地方立法的城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体现了北京市推动实现群众住有所居、宜居安居的坚定决心。近日,该负责人对《条例》的主要条款及立法意图进行了解读。将“个人二房东”纳入监管《条例》着力严格规范市场秩序,明确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的租赁住房、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土地出让相关文件明确要求用于租赁的住房等不得销售、变相销售,不得用于出租短租住房,并设定了较重的罚则。针对投诉举报反映较多的克扣租金押金、长收短付、高收低出、“个人二房东”卷钱跑路等市场乱象,《条例》为违规市场主体量身定制了“紧箍咒”。主要包括:主体要适格,规定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金、人员和管理能力,要求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均应当体现行业和经营特点,明确市场主体登记和行业备案要求;个人租赁要严管,将“个人二房东”纳入监管,规定个人转租住房超过规定数量应当申请住房租赁企业设立登记,并明确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要求;信息要透明,营业执照、办公地址、从业人员信息、服务事项及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须在经营场所、网络服务端如实公示,要提前编制房屋状况说明书并向承租人告知有关信息;执业要实名,从业人员应当持卡实名从业,并在提供服务的租赁合同上签字、注明信息卡号。此外,《条例》明确租赁企业收取押金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并须通过第三方专用账户托管,单次收取租金数额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租金,超收的租金应当纳入监管;经纪机构收取佣金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并且合同期满当事人续约的,经纪机构不得再次收取佣金。金融机构发放租金贷款应当以备案的租赁合同为依据,划入承租人账户;贷款金额不得高于租赁合同金额,贷款期限不得超过租赁合同期限,发放贷款频率应当与承租人支付租金频率匹配。全方位保障承租人居住权益对于租客而言,住房租赁涉及稳定居住权,属于民生范畴。在租赁关系中,承租人一般处于相对被动地位。从多年来的管理实践来看,90%以上的投诉反映的是承租人权益受到侵害。《条例》在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原则下,从居住条件、安全保障、稳定租金、纠纷调处等方面进一步突出对承租人居住权益的保障。一是明确规定出租住房应当符合建筑、治安、室内空气质量等基本安全标准要求,具备供水、供电等基本居住条件,不得打隔断违法群租,禁止出租违法建设及其他法律规定不得出租的房屋。二是明确出租人的合同登记备案、出租登记以及安全管理等责任义务,并规定出租人不得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或者采取暴力、威胁等方式强行解除合同、收房。三是出租人应当出示身份证件、房屋权属证明,告知房屋装修情况并配合实地看房等。四是通过租赁合同网签备案信息共享为承租人办理居住证、积分落户、子女入学、公积金提取等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承租人无需提交纸质合同。五是建立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为租赁当事人高效率化解纠纷提供多种途径。《条例》明确租房合同应当网签,同时规定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为管理服务赋能,开发建设全市统一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与公安、教育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整合部门间“房、人、企”管理信息,提供房源信息查验、企业及从业人员信息查询、人脸识别等服务,逐步实现租赁当事人合同网签、备案、查询等“掌上办理”“一网通办”,为百姓办理居住证、积分落户、公积金提取等提供便利,并通过网签实现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和出租登记合并办理,避免“一事两跑”“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根据《条例》,出租人应当在租房合同签订30日内,办理住房租赁登记备案和出租登记。中介和长租公寓将通过全市统一建设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完成租赁合同网签,自动提交登记备案。网签和备案的租赁合同不但受法律保护,还可以享受到各种为租赁赋权的公共服务。严禁群租盘活农租规范短租《条例》明确要求严禁群租,规定出租住房应以原规划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打隔断改变房屋内部结构,起居室不得单独出租,厨房、卫生间、阳台、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出租用于居住,人均使用面积和每个房间居住人数须符合规定。同时明确赋予街道办、乡镇政府对违法群租的管理职责和处罚权。这是北京市将2013年以来开展的群租房治理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更充分的法治保障。当前北京市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宅基地上房屋承载了大量城市务工人员。村民将闲置农宅出租,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租金相对较低的租住产品,有效满足了部分务工人员的基本居住需求。与此同时,人口倒挂所带来的治安、消防、环境卫生等矛盾问题凸显,亟须规范管理。《条例》将宅基地房屋租赁纳入全市规范管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并明确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宅基地住房租赁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规模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合作统一管理、出租宅基地上闲置住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城市“短租房”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广泛分布在居住小区内的民宅以“短租房”“网约房”等形式对外出租,满足了旅行者短期住宿需求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管理带来重大挑战,严重影响小区住户的正常居住生活,引发了大量矛盾纠纷。为此,《条例》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禁止出租短租住房,其他城镇地区出租短租住房的,应当符合本市相关管理规范和本小区管理规约,无管理规约或者管理规约无相关约定的,应当取得本栋楼内或者同一平房院落内其他业主的一致同意。出租人应当与房屋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多元机制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目前住房租赁市场的主体大部分是散户对散户,住房租赁企业运营的规模占比较小,租金调控的手段少、难度大。对此,《条例》明确禁止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哄抬租金、捆绑消费、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企业在资本的助推下恶性竞争,炒作、推高租金,并依据我国价格法建立政府对租金价格的干预机制,租金明显上涨或可能明显上涨时,市政府可采取涨价申报、限定租金或者租金涨幅等价格干预措施稳定租金水平。房屋租赁中介一直以来是矛盾纠纷多发领域,民事、行政甚至刑事问题交织在一起,而90%以上属于租金、押金、租期等合同纠纷,涉及主体多、处理难度大。为提高住房租赁矛盾纠纷解决效率,《条例》规定了多主体、多渠道的多元解决机制,有助于矛盾纠纷得到快速、便捷处理。其中明确,对于民事纠纷首先应当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从事住房租赁经营的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以及互联网信息平台应当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甲醛房、隔断间、租金贷……伴随着租房市场的火爆,这些乱象时有发生,相关业态亟待规范。9月1日起,《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规范住房租赁、规范长租公寓等新兴业态的地方性法规,北京也成为首个将“住有所居、房住不炒、租购并举、职住平衡”等写入地方立法的城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体现了北京市推动实现群众住有所居、宜居安居的坚定决心。近日,该负责人对《条例》的主要条款及立法意图进行了解读。将“个人二房东”纳入监管《条例》着力严格规范市场秩序,明确利用非居住存量土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的租赁住房、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土地出让相关文件明确要求用于租赁的住房等不得销售、变相销售,不得用于出租短租住房,并设定了较重的罚则。针对投诉举报反映较多的克扣租金押金、长收短付、高收低出、“个人二房东”卷钱跑路等市场乱象,《条例》为违规市场主体量身定制了“紧箍咒”。主要包括:主体要适格,规定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金、人员和管理能力,要求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均应当体现行业和经营特点,明确市场主体登记和行业备案要求;个人租赁要严管,将“个人二房东”纳入监管,规定个人转租住房超过规定数量应当申请住房租赁企业设立登记,并明确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要求;信息要透明,营业执照、办公地址、从业人员信息、服务事项及收费标准、投诉电话等须在经营场所、网络服务端如实公示,要提前编制房屋状况说明书并向承租人告知有关信息;执业要实名,从业人员应当持卡实名从业,并在提供服务的租赁合同上签字、注明信息卡号。此外,《条例》明确租赁企业收取押金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并须通过第三方专用账户托管,单次收取租金数额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租金,超收的租金应当纳入监管;经纪机构收取佣金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并且合同期满当事人续约的,经纪机构不得再次收取佣金。金融机构发放租金贷款应当以备案的租赁合同为依据,划入承租人账户;贷款金额不得高于租赁合同金额,贷款期限不得超过租赁合同期限,发放贷款频率应当与承租人支付租金频率匹配。全方位保障承租人居住权益对于租客而言,住房租赁涉及稳定居住权,属于民生范畴。在租赁关系中,承租人一般处于相对被动地位。从多年来的管理实践来看,90%以上的投诉反映的是承租人权益受到侵害。《条例》在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原则下,从居住条件、安全保障、稳定租金、纠纷调处等方面进一步突出对承租人居住权益的保障。一是明确规定出租住房应当符合建筑、治安、室内空气质量等基本安全标准要求,具备供水、供电等基本居住条件,不得打隔断违法群租,禁止出租违法建设及其他法律规定不得出租的房屋。二是明确出租人的合同登记备案、出租登记以及安全管理等责任义务,并规定出租人不得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或者采取暴力、威胁等方式强行解除合同、收房。三是出租人应当出示身份证件、房屋权属证明,告知房屋装修情况并配合实地看房等。四是通过租赁合同网签备案信息共享为承租人办理居住证、积分落户、子女入学、公积金提取等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承租人无需提交纸质合同。五是建立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为租赁当事人高效率化解纠纷提供多种途径。《条例》明确租房合同应当网签,同时规定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为管理服务赋能,开发建设全市统一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与公安、教育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整合部门间“房、人、企”管理信息,提供房源信息查验、企业及从业人员信息查询、人脸识别等服务,逐步实现租赁当事人合同网签、备案、查询等“掌上办理”“一网通办”,为百姓办理居住证、积分落户、公积金提取等提供便利,并通过网签实现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和出租登记合并办理,避免“一事两跑”“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根据《条例》,出租人应当在租房合同签订30日内,办理住房租赁登记备案和出租登记。中介和长租公寓将通过全市统一建设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完成租赁合同网签,自动提交登记备案。网签和备案的租赁合同不但受法律保护,还可以享受到各种为租赁赋权的公共服务。严禁群租盘活农租规范短租《条例》明确要求严禁群租,规定出租住房应以原规划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打隔断改变房屋内部结构,起居室不得单独出租,厨房、卫生间、阳台、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出租用于居住,人均使用面积和每个房间居住人数须符合规定。同时明确赋予街道办、乡镇政府对违法群租的管理职责和处罚权。这是北京市将2013年以来开展的群租房治理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更充分的法治保障。当前北京市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宅基地上房屋承载了大量城市务工人员。村民将闲置农宅出租,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租金相对较低的租住产品,有效满足了部分务工人员的基本居住需求。与此同时,人口倒挂所带来的治安、消防、环境卫生等矛盾问题凸显,亟须规范管理。《条例》将宅基地房屋租赁纳入全市规范管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并明确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宅基地住房租赁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规模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合作统一管理、出租宅基地上闲置住房。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城市“短租房”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广泛分布在居住小区内的民宅以“短租房”“网约房”等形式对外出租,满足了旅行者短期住宿需求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管理带来重大挑战,严重影响小区住户的正常居住生活,引发了大量矛盾纠纷。为此,《条例》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禁止出租短租住房,其他城镇地区出租短租住房的,应当符合本市相关管理规范和本小区管理规约,无管理规约或者管理规约无相关约定的,应当取得本栋楼内或者同一平房院落内其他业主的一致同意。出租人应当与房屋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多元机制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目前住房租赁市场的主体大部分是散户对散户,住房租赁企业运营的规模占比较小,租金调控的手段少、难度大。对此,《条例》明确禁止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哄抬租金、捆绑消费、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企业在资本的助推下恶性竞争,炒作、推高租金,并依据我国价格法建立政府对租金价格的干预机制,租金明显上涨或可能明显上涨时,市政府可采取涨价申报、限定租金或者租金涨幅等价格干预措施稳定租金水平。房屋租赁中介一直以来是矛盾纠纷多发领域,民事、行政甚至刑事问题交织在一起,而90%以上属于租金、押金、租期等合同纠纷,涉及主体多、处理难度大。为提高住房租赁矛盾纠纷解决效率,《条例》规定了多主体、多渠道的多元解决机制,有助于矛盾纠纷得到快速、便捷处理。其中明确,对于民事纠纷首先应当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从事住房租赁经营的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以及互联网信息平台应当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来源:法制日报 |
|
2022-09-26 |
收获2.67亿亩,进度过两成 全国秋粮丰收在望 | |
金秋送爽,稻谷飘香。丰收中国,最美画卷。江西省宁都县竹笮乡大富村的稻田里,大型收割机排成一排,轰隆隆地穿梭在金色的稻浪中。“测土配方施肥、排灌管护及时,庄稼经受住高温考验,一亩收了1300多斤,比往年增产了100多斤!”富丰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温伟清满脸高兴。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2.67亿亩,进度过两成,秋粮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秋粮生产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各地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全力夺取秋粮丰收,亿万农民付出了辛勤汗水。金秋时节,乡间田野一派丰收好景象,亿万农民共庆好收成。增产、增收、增效,是农民内心最美的期盼。稳口粮、扩油料、稳玉米,农业结构调整显成效株株稻菽、粒粒粮食,希望的田野结构调整“实打实”。——好政策进村下田,稳口粮底气更足。江苏省连云港市驼峰乡8万多亩水稻马上进入收割期。“拿着补贴来种粮,今年我调减了其他作物,种了更多的粮食!”种粮大户曹元锦说,靠着农机补贴,先后购进了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设备,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好政策为咱种粮人增实惠!从200亩到3000亩,种粮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田里长的都是‘订单粮’!”曹元锦很开心。政策给力,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国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前不久,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支持南方抗高温干旱保秋粮,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截至目前,今年中央财政已分3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复合种植效果好,扩种油料有了新办法。“玉米不减产,增加一茬豆,复合种植让咱种粮人有赚头!”河南省沈丘县石槽集乡杨营村种粮大户周留明说。今年,杨营村有了新的丰收景象:玉米和大豆错行排列,玉米秆上结着一根根饱满的玉米棒,大豆上一串串豆荚长势喜人。周留明今年在大田里套种了900亩玉米、大豆,“预计每亩地收获玉米500公斤以上、大豆100公斤以上,按照今年的价格,算上每亩200元补贴,预计每亩收入2000元以上。”为了推动扩种油料,今年沈丘县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等,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万亩。扩大豆、扩油料,落地见效。今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1500多万亩,有16个省份1047个县共4万多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油料供给。——好品种配套好技术,玉米迈向高产稳产。“亩产706.6公斤!”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何庄村千亩示范区,专家组对“玉米新品种庐玉9105”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按照标准化种玉米,亩有效穗数为4195穗,穗粒数563粒,高产又稳产。”太和县常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兴铎十分高兴。秸秆还田、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绿色防控、及时灌排等一系列新技术落实落地,太和县玉米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在高位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有望达到6.88亿吨。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护航,农民科技种田显身手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田间大农机驰骋,颗粒归仓助增收。重庆市垫江县普顺镇东风村,连片的水稻已经成熟,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穿梭。割稻、脱粒、碎秆……稻穗在收割机的转动下,瞬间变身金灿灿的谷粒。“大农机护航,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种粮农民赵飞说。今年赵飞种了30多亩水稻,他认真算过机收增收账:以前人工收割成本200元一天,两个人一天只能收割一亩地;现在机器收割80元一亩,20分钟就能割完,又好又快。农机成为好帮手,颗粒归仓促增收。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数字农业扎根助力,秋粮生产更有效率。这些天,河北省魏县北台头乡,种粮大户王耀河驾驶一台籽粒直收机,收获成熟的玉米。王耀河说,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给玉米请来“好保姆”:供应的种子、肥料质量高,智慧平台实时发送田管信息,管护植保及时跟进,种粮收益平均每亩提高二三百元。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秋粮生产插上科技翅膀。各地区各部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节本增效。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征集发布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和模式。——精准农艺进田“点灌”,规模化种田更轻松。“看这籽粒多饱满!今年收成不错,估计亩产能有1300到1400斤。”河南省浚县王庄镇小滩村种粮大户魏方月,掰了个玉米棒子拿在手里说,“全靠田管农艺跟上来,统一施肥、无人机喷防,统一节水灌溉,收成比前几年好多了!”高标准农田项目落户村里,魏方月种粮更有底气了:从侍弄家里的几块地,到现在种上2430亩地。“摊子大了,规模化种田有奔头,秋种秋管秋收反而更轻松了。”魏方月说。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业科技全程护航秋粮生产。农机精准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新技术加速落地,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等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生产向优向绿,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质绿色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生产绿色化,减量增效种地“有赚头”。东北粮仓丰收在望,吉林省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4000亩水稻丰收在即。一直以来,农场负责人肖建波坚持采用统防统治、绿色防控,促进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说起绿色种粮好处,肖建波打开了话匣子:“植保无人机作业进行稻瘟病预防,节水90%。绿色防控,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1到2次;秸秆还田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农场内减少化学肥料20%。”秋粮生产绿色底色更浓。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节本高效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有力促进增产增效。目前,全国集成推广150多套绿色防控模式,力争全国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2亿亩次,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种养生态化,“一田双收”。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刘家湖村稻渔种养示范基地,稻开镰,鱼开捕,男女老少喜笑颜开。“群众在恢复耕地上生态种养,亩产粮预计逾千斤,增收上千元。”资阳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谢劭介绍。今年以来,为挖掘耕地增收潜力,当地鼓励村民在恢复耕地上探索“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鱼稻、虾稻、蛙稻等模式。谢劭说,目前资阳区通过推广这种方式,实现耕种面积、粮食产能稳中有升。“稳粮增效、一田多收”,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66万亩,稻谷产量约2000万吨,水产品产量356万吨,带动农民增收600亿元以上。——产品优质化,农产品身价不一般。“轰隆隆……”近日,江西省上犹县紫阳乡高基坪村的为民米厂里,村民方业福正在用机械设备给刚收割的大米脱壳。在这里,富硒生态稻经过加工工序,成为装袋出售的品牌大米。“好生态产好米,有了‘金丘为民’品牌,咱们大米身价不一般,每斤比普通大米的价格提高2.5倍,精品富硒米卖到每斤38元。”方业福说,靠着好品质,如今生产的有机大米接到了航空公司的订单。各地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上全面发力,加快补上物流短板,发展粮食加工,延伸粮食产业链,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带动更多农民鼓起“钱袋子”。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6.2万个。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26 |
新华全媒+丨大兴机场投运以来完成旅客吞吐量超5200万人次 | |
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迎来投运3周年。记者获悉,投运以来,大兴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超过5200万人次,航班起降约45万架次,货邮吞吐量约37万吨。大兴机场有关负责人介绍,3年来,大兴机场协同各航空公司高质量推动国际枢纽航线网络布局,增强航线网络通达性。目前,26家国内航空公司在大兴机场运营,累计开通航线266条,通达航点185个。同时,机场与航空公司建立了一体化联合营销机制,先后推出北京大兴至广州、深圳、厦门、西安、昆明等9个“兴快线”产品,在高峰时刻能实现每半小时就有飞往广、深两地的航班。“对一座大型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来说,通达性至关重要。”该负责人说,3年来,大兴机场积极构建直通北京中心城区、覆盖京津冀的“地上一张网”,包括4条高速公路(大兴机场高速、大兴机场北线高速、京开高速、京台高速)和3条轨道交通(地铁大兴机场线、京雄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目前仅剩城际铁路联络线还未通车运行。此外,大兴机场开通了北京草桥,河北固安、涿州、廊坊4座城市航站楼,为京内外旅客提供值机、行李托运、行李安检等一体化服务。据悉,大兴机场正着手编制空铁联运协同发展规划草案,推动空铁联运套票产品设计。下一步还将推进雄安至大兴机场快线大兴机场段衔接技术研究,以及国贸、丽泽城市航站楼的筹建工作。来源:新华网 |
|
2022-09-26 |
新华全媒+丨我国牵头制定并发布干细胞国际标准ISO24603 | |
由我国牵头,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多国专家参与制定的干细胞国际标准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干细胞通用要求》发布仪式9月24日在京举行,将为干细胞领域科技创新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当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大会暨标准发布会上获悉,ISO24603规定了多能干细胞的建系培养、生物学特性、质量控制、信息管理、分发和运输等方面的要求。第三届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大会暨标准发布会现场。(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供图)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技术委员会多位专家表示,ISO24603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各国专家意见达成的国际共识,对整个干细胞领域行业的标准化及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中国在干细胞标准方面开展的工作为干细胞领域建立国际基准。此外,会上还发布了1项国家标准《细胞无菌检测通则》,以及《人干细胞研究伦理审查技术规范》等7项团体标准,涵盖了科研、临床和产业等方面,对人干细胞研究伦理、干细胞及其衍生物的关键质量属性、质量控制等进行了系统规定,形成了我国干细胞领域的基本共识,也是干细胞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据介绍,上述标准主要由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联合国内几十家单位制定,相关单位今后将在干细胞基础研究、临床和产业转化等方面持续开展标准化工作。来源:新华网 |
|
2022-09-26 |
喜迎二十大|广东:推动改革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 | |
金秋时节,岭南大地一派生机勃勃。南粤儿女扛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要职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喜迎党的二十大,推动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为推广创新发展成果和改革生动实践,广州开发区党工委面向机关、社区、企业举办一系列喜迎党的二十大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站。公司负责人姚维兵说:“近4年企业营收增长3倍、智能制造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年上半年,广州开发区围绕营商环境从6方面提出125项具体改革任务。该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吴火华说,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我们翘首以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期待大会为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今年8月1日,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允许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划定路段行驶不配备驾驶人。这一法规的出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成果之一。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承载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赋予深圳更高的国家使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政策发布3年来,深圳蹄疾步稳推动改革。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问题,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党的二十大,必将给深圳改革探索注入新的动力。”横琴、前海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同样喜讯不断。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今年8月10日,《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支持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正式推出,奋力破题深港澳创新要素跨境融通;9月1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通道4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配套信息化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广东坚决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稳扎稳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广东将进一步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大局中展现广东担当。从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粤北,从重化工业到装备制造……一大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广东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日资企业太阳诱电决定扩产陶瓷电容项目,意大利维龙数智化供应链项目落地……今年8月底,为期两天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共达成签约中外项目72宗,涉及投资总额近1100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东莞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基层党员干部正以“坐不住、等不及、慢不得”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9月6日,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这一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该项目所在地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社区文化节云展播活动。湛江经开区党委委员王玮说:“全区党员群众为党的二十大即将到来而振奋,为一体化基地项目的落地投产而欣喜,我们正积极与巴斯夫公司对接下游客户的招商活动,努力发挥大项目的‘磁场效应’,带动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乡间步道平坦整洁、村舍民宿各具特色、农业大棚内一片忙碌……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曾考察的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旧貌换新颜,如今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曾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连樟村村民陆奕和说:“我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证明,只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我们不仅能脱贫,还能发展得很好。我们都在盼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盼着二十大带来发展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来源:新华网 |
|
2022-09-20 |
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 | |
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亚欧大陆充满发展活力和潜力,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点区域。近年来,中国新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促进中国和亚欧地区国家互联互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以中国—亚欧博览会为平台,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不断拓展亚欧合作领域,提高亚欧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当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主题为“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向未来”,由商务部、外交部、中国贸促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20 |
促民间投资打出政策“组合拳” 年内民企IPO募资占比达六成 | |
近期,部分地方出台或部署鼓励民间投资政策,以期更好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来看,9月9日,四川省民营办发布《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举措》提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方向。明确在乡村振兴、交通建设、市政建设、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绿色低碳等六大领域,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投资。9月13日,山西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促投资、促转型、促发展”专题工作推进会在太原召开。会议表示,要采取得力措施,在抓市场准入、政策落实、转型引领、重点项目、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督促检查上持续用力,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从投资总量上看,民间投资既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也是市场经济进步的核心动力,更是企业投资的风向标,只有民间投资的活跃度和增量不断提高,才能真正表明经济企稳向好。”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当前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政策,从产业项目指引、减免缓退税费、启动债券发行、扩大直接融资等多渠道为企业增投资、谋创新、促发展创造空间,力求宏观政策稳预期、微观经济增活力,抑制民间投资增速连续下滑的影响,带动更多民营企业加大投资、加快企业更新改造步伐,尽快实现经济企稳回升。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出台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投资”。9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提出了包括推动民间投资项目加快实施、加强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在内的六项重点工作。在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举措中,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9月8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建省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厦门会展中心举行,集中签约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996.3亿元。其中,民企投资项目12个、计划投资203.8亿元。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陈昱成表示,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低于整体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将对扩大有效投资发挥积极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融资支持方面,上述四川省民营办发布的政策中也提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引导有条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尤其是创新型民营企业挂牌上市。实际上,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了直接融资服务能力。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和融资额占比进一步提升。截至9月14日,年内273家IPO企业中,218家为民营企业,家数占比近80%。218家民营企业首发募资合计达2623.35亿元,占273家首发募资的60%,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名金表示,加强对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既可以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又能够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从而对股票及债券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基本面支撑。谈及如何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时,张依群表示,要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鼓励吸引民营企业全方位参与投资,用民营经济的活水带动整个经济的活力能力提升;同时,拓宽筹资渠道,实现民营企业通过债市、股市等多种方式融资,更大限度发挥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陈昱成补充说,可以鼓励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打造融资生态、改善融资环境。李名金建议,优化民间投资的营商环境,拓展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建立促进民间投资的保障机制,解除民间投资的后顾之忧,同时夯实民间投资的发展根基。 转自:证券日报 |
|
2022-09-19 |
总数达173家 十年来国家高新区为创新发展贡献“高新力量” | |
诞生大量前沿创新成果,持续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部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总体发展情况,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较2012年增加84家,为创新发展贡献了“高新力量”。“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支撑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介绍,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3万亿元。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国内生产总值。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在量子信息、高速铁路、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5G通信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参与蛟龙号研制、神舟十四号发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许多第一,均诞生在国家高新区。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天津风能产业……一张张“创新名片”闪耀神州。“今年1至7月,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27.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出口总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说。据介绍,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下一步,科技部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要求,围绕全年发展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服务科技企业为重点、以金融支持为保障,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快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转自:新华社 |
|
2022-09-19 |
主要指标总体改善,恢复基础仍需巩固——聚焦前8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 |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多数指标好于上月,但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6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8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考验,各地区各部门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释放政策效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多数指标好于上月。生产供给稳中有升——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恢复加快,8月份汽车产量增长39%,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服务业持续恢复。8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需求改善——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重点领域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市场销售规模继续扩大。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比1至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新动能继续成长——创新引领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较好。1至8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8月份,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7%、25.7%、21.6%。新业态较为活跃,新消费驱动力增强。1至8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比1至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就业物价总体稳定——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在外部需求收缩、国内疫情散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付凌晖说。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在看到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的同时,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也要看到,现阶段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外部形势变化影响仍有不确定性,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目前,国内需求恢复相较于生产恢复仍比较缓慢,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同比增长5.4%,但环比下降0.05%。部分地区投资增长有所放缓。“下阶段,要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盘活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促进社会投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增后劲提水平,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付凌晖说。部分地区工业生产出现下滑。8月份,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的四川、重庆等地工业生产出现较大下滑。房地产市场仍然处在下行过程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扩大。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4%,降幅比1至7月份扩大1个百分点。“从销售方面改善传导到房地产投资生产方面,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还要继续付出努力。”付凌晖说。付凌晖表示,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稳经济政策加快显效,经济有望恢复向好付凌晖表示,尽管当前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一系列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效能加快释放,我国经济有望恢复向好。国内需求逐步扩大。从投资看,稳投资政策持续加力,项目开工保障增强,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从消费来看,就业总体稳定,在疫情精准防控和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有望逐步恢复。安全发展得到保障。今年夏粮和早稻实现了增产,秋粮目前长势总体稳定,煤炭电力保障加强,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不断加强,比如前期受“缺芯”影响困扰较大的汽车行业,今年以来保持较快增长。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助力经济巩固恢复基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及时推出,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发挥组合效应,增强发展后劲。”付凌晖表示,下阶段,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显效,将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发展。 转自:新华社 |
|
2022-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