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亿元规模!国产操作系统创新发展开启“加速度” | |
近年来,随着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的推进,国产操作系统在金融、石化、交通、医疗等行业实现突破及规模性应用。《2022年中国操作系统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国产操作系统通用市场增速将超过20%,国产操作系统通用新增市场在2024年将达到34.1亿元的规模,国产操作系统创新发展将开启“加速度”。日前,多位专家、学者、企业研发人员就如何“围绕新型举国体制下推进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新型举国体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从问题的源头入手和全产业链系统来找出关键核心技术难点与卡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克服各自为政的顽疾。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军威表示,新型举国体制更加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同时需要激发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等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在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车啸平看来,目前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更需要产学研协同去解决,新型举国体制主要还是围绕人才、资金、物力问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高效协同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CTO张磊则表示,政策扶持、政府牵引非常重要,通过需求倾斜可以给企业一个小的杠杆去撬动更大的市场,也即把需求侧和供给侧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企业成长和市场扩大的正向循环。新型举国体制下,统信软件是参与者、推动者和创新者,从信息产业发展权和科技自主层面,实现了关键领域基于统信操作系统的替换与应用,达到了操作系统领域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了借鉴。保障基础软件供应链安全自主创新是突破供应链封锁的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靠是保障产业安全发展的基础。张磊表示,统信软件从底层、核心环节开始,打造了中国首个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致力于构建中国操作系统供应链新体系,守护我国信息产业安全发展。因此,保障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的供应链安全,必须从根出发,才能把信息产业的发展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曹军威则强调,打造基础软硬件供应链安全,要注意在深度方面把操作系统、CPU、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产品的自主可靠程度做深,将自主精神贯彻到底;在广度方面,不仅要从操作系统层面,更要以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打造自主信息技术体系的层面来保障供应链安全。“从1995年供应链概念提出至今,供应链安全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近年来,各类安全事件频发,供应链安全更应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车啸平强调。共创国产操作系统新未来《“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45%。这意味着,未来企业技术和产品与市场需求形成了同频共振,不断促使供应链更具创新活力和发展空间。“未来,基于中国操作系统和芯片的信息技术体系会逐渐进入到各行各业,像统信软件这样的操作系统公司,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需要拉通各个环节,满足好不同行业场景的应用需求,这个环节很关键。”曹军威在交流中提到。张磊则表示,从基础软件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促进价值链升级方面要关注两点:一是多方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统信软件会与合作伙伴针对行业用户实际问题打造联合解决方案,共赢统信UOS生态,最终实现产业繁荣。二是,要打造既有通用性又能够有一定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的平台性产品,以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质是充分调动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等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持续性,人才供给对于产业链的长久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此,车啸平认为,更多的优秀人才供给到企业、产业链发展中,才能更好的推动产业价值链升级,也将给企业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力量。在探讨中,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科研领域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未来,在政产学研用的精诚合作下,用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来搭建创新模型,能够形成更好的良性运转,助推国产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创新发展。 转自:中国经济网 |
|
2022-10-13 |
多场景将加速推广 光伏业凸显新优势 | |
智能搬运车来回穿梭,机械臂灵活起落……在隆基绿能位于陕西西安市的一个自动化无尘车间内,一片片银色单晶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后,变成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片。“单条生产线产能从10年前的2.5万片/天,提升至现在的17.5万片/天,单车间可以生产近140万片/天。”隆基绿能电池制造中心总裁常鹏飞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这十年,我国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链竞争优势凸显:主要制造环节产量在全球占比均超过2/3,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介绍,2021年,我国光伏制造端产值突破7500亿元,其中多晶硅、光伏组件产量分别连续11年、15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2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十年,我国光伏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下降约70%,有力支撑了光伏发电进入平价无补贴阶段,为后续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应用市场持续扩大。“光伏板铺设在养殖场的屋顶上,不仅能发电,还能隔热降温。”今年5月,浙江温州泰顺县一鸣生态农业公司的“牧光互补”项目投运,公司负责人肖卫明算了笔账,光伏发电先满足自用,剩余的上网,每年不仅能省42万元电费,还能额外带来近18万元发电收益。这十年,分布式光伏加快发展、风光大基地快速推进。截至2021年底,我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农业农村’等场景将加速推广,为光伏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王世江认为。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10-13 |
高水平开放铺展恢宏画卷 | |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脚步渐近,上海“四叶草”将再次吸引世人目光。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彰显出中国市场强大的吸引力,也诠释着中国开放共享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贸易强国建设向纵深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由4.4万亿美元增至6.9万亿美元,增长超56%,全球排名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吸引外资规模自2017年以来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二;2013年至2021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281亿美元,稳居世界前列;……十年间,我国的开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努力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门越开越大贸易投资规模连上台阶在上海,将于11月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已经进入倒计时,不少展商正在积极布展。此前连续举办的四届进博会,积极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累计意向成交额达2700多亿美元。在海南,全球奢侈品巨头路威酩轩(LVMH)集团宣布,将香水化妆品中国区旅游零售供应链中心落地海口,看好的就是自由贸易港的开放发展前景,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北京,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全国首个国际研究型医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落户。在“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叠加优势,以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带动下,北京走出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新步伐。……放眼神州大地,伴随着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吸引力不断提升,对外经贸合作连上台阶,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由2012年的4.4万亿美元升至5.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2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至6.9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12年的1133亿美元升至2021年的1735亿美元,年均增长4.8%,自2020年起稳居世界第二位。——企业“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境外中资企业从2012年末近2.2万家增长到超过4.5万家,境外投资存量从2012年末的0.5万亿美元增长到超过2.7万亿美元,促进了我国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看来,十年来,中国开放发展成就斐然。“向开放要活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中国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突破。”基越筑越牢开放型经济建设高效推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认为,这十年,是我国开放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开放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而我国之所以能够稳步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关键就在于紧紧把握好了开放的方向、节奏和道路。回顾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一张清单的出台、推广并不断缩短,成为生动的写照。2013年第一张自贸试验区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出炉,2016年在全国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被看作是我国开放制度的重要变革。从这张清单开始,我国外资管理体制从正面清单管理向负面清单管理转变,将实行了30多年的全链条审批制度改为有限范围内的审批和告知性备案的管理制度,并转为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到今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连续5年缩短,清单上的每一个“减法”,都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的领域。以汽车产业为例,在2018年版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明确汽车行业取消外资限制的“时间表”,为外资企业吃下了“定心丸”。2019年初,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开工,短短一年内完成了建厂、生产、交付。至2022年8月,第100万辆整车下线,跑出了罕见的“中国速度”。外资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开放促进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完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部署建设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大开放制度的先行先试力度。2020年,实施新版外商投资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国家在“投资促进”、“投资保护”和“投资管理”三个层面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开启新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2021年,在海南推出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现了对服务贸易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用中国速度、中国执行力和开放新格局三个关键词评价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行动。“在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中,中国选择拥抱世界。”吴淳认为,中国经济重心转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营商环境更加与国际接轨。中国的成绩也获得了世界认可。从2013年至今,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对于十年来的开放型经济制度建设历程,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深有感触。她对记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握高水平开放的历史主动,以一项项突破性的开放部署,实现由商品要素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构建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格局,以实际行动谱写着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新篇章。“这是扎实推进开放发展的十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就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用“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全面拓展”来概括十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路越走越宽开放成果惠及世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连接柬埔寨首都金边和西哈努克港的金港高速公路,10月1日通车试运营。这是柬埔寨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中柬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标志着柬埔寨从此进入高速公路时代。从起步到壮大,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九年来,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商共建共享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十年间,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由10个增长到19个,增长近1倍;和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中国全部贸易额的比重由17%增长到2021年的35%。今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顾学明指出,十年间,我国对全球开放发展的贡献实现由量的累积到质的巨变,不仅贡献了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四分之一的增量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约六分之一的增量,也分享了巨大市场红利,更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发出了更多中国声音、贡献了更多中国方案。不断扩大开放,为中国发展增添了活力,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韩文秀说。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践行开放承诺,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国还在持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高质量实施RCEP协定,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积极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构建更加互惠互利的双边和区域经贸关系;加快推动出台自贸实验区版和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升自主开放水平……一系列举措安排释放出我国坚定开放的信号。在高凌云看来,中国坚持开放发展,是洞悉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选择,为世界共同发展注入强劲信心和不竭动力。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10-13 |
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哪些成就?发改委权威解读 | |
2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介绍了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的成就。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优势凸显,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布局更加均衡,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道路、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加强,极大改善了边境生产生活条件。结构日趋合理,高铁、高速公路、特高压输电线路、5G网络快速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基础设施比例不断提高。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不断提升,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基础性网络不断拓展提升,农村公路10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农村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提升,2015年消除了无电人口。服务质量能力持续提升网络覆盖广,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服务质量高,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73.6%,民航航班正常率较十年前提升了13.2个百分点,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等接近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保障能力强。我国铁路、公路等客货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发电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西电东送电力流接近3亿千瓦。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2021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6.4亿和10.3亿,相当于10年前的1.7倍和2倍。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工程技术实力充分展现。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进步。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重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涌现。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建成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彰显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整体效率不断提升,枢纽换乘换装效率进一步提高,枢纽机场接入轨道交通比例达到71.4%,铁路线路深入码头前沿,铁水、铁海、公铁、空铁联运规模不断提高。交通与新能源发展有效融合,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高铁和机场枢纽光伏发电设施加快建设。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京张高铁开启了中国智能铁路新时代,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全国10余座自动化码头建成投运,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234个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国铁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成立,电力竞争性业务有序放开,电网企业更加聚焦主业。基础设施领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投融资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更加完善,规划实施坚持分层分类建设,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作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改革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取得突破、累计募集规模超过360亿元。郑剑表示,总体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优势资源整体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始终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不断强化支撑引领作用。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持续推动体制改革,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集成创新。 转自:中宏网 |
|
2022-09-28 |
“培、稳、优”三策齐发 为市场主体解忧添力 | |
1.5亿户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底气所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有效需求,稳住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培优市场主体……近段时间,多地多部门围绕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多维发力,将短期纾困与长期减负相结合,将扩大有效需求与增强内生动力相结合,为市场主体解忧添力,更好稳住经济基本盘。“培”:让市场主体“进得来”“生得快”8月,海南省新增市场主体68314户,同比增长63.63%。其中,企业16601户,同比增长18.23%;陕西省新登记市场主体8.09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2.5万户,同比增长33.45%;截至8月底,甘肃省累计有市场主体213.07万户,同比增长8.5%……今年以来,多地多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保持稳步增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加力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拓展就业空间,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经济新动能;对市场主体,实现企业开办、企业准营、员工录用、涉企不动产登记、企业简易注销5项政务服务一次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将培育市场主体作为重要议题。在北京,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现更多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在江西,构建全省统一的“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惠企政策兑现“直通车”,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共设置200余个惠企政策兑现窗口……不少地方通过商事制度改革,将短期纾困与长期减负相结合,让更多市场主体蓬勃生长。“4300万元退税,从申报到到账仅用了2天时间。”江西弘信柔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钱小进说,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科技型企业来说,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更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目前公司一期项目已投产,年产值预计可达20亿元。下一步,如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降门槛、减负担、稳预期成为破题关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文明确,进一步破除隐性门槛,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推动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进一步加强公正监管,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切实稳定市场主体政策预期。“稳”:让市场主体“有订单”“有收入”9月21日,MU7101航班从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出发,飞往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费伦茨国际机场。宁波市商务局贸促处处长费建明表示,这次的第二批第二趟一共搭载了136名外贸从业者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相比7月10日发出的首批首趟整整多了100人,比起第二批第一趟的75人,将近翻了一番。无独有偶。为助力佛山外贸企业拓市场、稳订单,自今年8月起,广东省佛山市开展“佛货全球优展”系列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境外线上及线下展会。“展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思路,目前企业年出口额超过11亿元。”广亚铝业有限公司出口销售副总经理饶继光说,企业要积极转变思维,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加快步伐“走出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是市场主体面临的突出难题。让更多外贸企业走出去,让消费更有活力,让投资马力更足……眼下,多地多部门在扩大有效需求上持续深耕,让市场主体有订单、有收入,助力市场主体真正“稳”得住。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源头活水。扩大有效需求是稳住市场主体的根本所在。政府在扩大有效需求上积极作为,通过带动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可以有效化解需求不足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优”:让市场主体“长得好”“动力足”不仅要让市场主体“生得快”“稳得住”,还要让市场主体“长得好”“有前景”。近日,宁波德业集团下属宁波德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中国银行北仑分行发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公司负责人介绍,依托光伏行业的市场发展,近年来企业销售与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对资金投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有关部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为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拓市场注入了动力。上海辰竹仪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自主知识产权高新科技企业。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上海市复工复产“白名单”企业,虽然此前曾停产两个月,但今年仍有望实现2.5亿元的销售额,超过历年水平。目前公司将营业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力争在细分领域做到最优。“真金白银”支持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持续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内部管理效能……不少地方正将纾困减负举措与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相结合,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注入源源动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晓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针对市场主体面临的市场需求不足、经营效益不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新一轮促市场主体发展举措更加注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更加注重降本增效,助力企业提高经营效益;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制度环境,调动和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注重开拓外部市场,提升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马晓白看来,下一步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全面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等各项纾困政策,确保各项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切实帮助解决市场主体发展难题,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等问题。同时强化营商环境建设,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稳住企业,促使其焕发勃勃生机。刘兴国认为,不仅要做好短期纾困,更要着眼于解决企业长期发展问题。比如,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鼓励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创新能力,推进转型升级和构建竞争新优势。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9-28 |
我国基础设施形成超大规模网络 | |
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26日发布,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服务质量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9.4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全国10余座自动化码头建成投运,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农村公路10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农村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2021年底,移动通信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8.2亿和10.3亿,相当于10年前的1.8倍和2倍。“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我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 转自:央视网 |
|
2022-09-28 |
中小学教师“职称新政”突破了啥 | |
“我现在是二级教师,二级满五年之后就可以参加评选一级了。”王赞(化名)是北京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参加工作时间并不长的她正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着规划。王赞所说的教师岗位等级就是社会上通常所说的职称评聘。长期以来职称评聘备受中小学教师的关注。职称的高低不仅跟教师的个人收入相关,更是对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认定。但是,由于之前的政策对不同教师职级岗位结构比例进行了规定,使得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竞争非常激烈。近日,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不少人期盼“新政”能使困扰中小学教师多年的评职称难的情况得到改善。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将有机会评上高级职称孙娅就职于我国北方某城市的一所教师进修学校,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教研员。“职称新政”的出台让这个有着30年工龄的老教研员异常兴奋。“这个《意见》出台,对中小学教师最大的影响是将有更多教师有机会评上高级职称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以往的政策进行了梳理:2015年,国家对中小教师职称制度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制度体系,统一之后,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有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其中,正高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对应高级职称,一级教师对应中级职称,二级教师和三级教师对应初级职称。储朝晖认为,此次《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岗位等级设置划分为高、中、初级,不再在国家层面对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做统一规定,而是在明确合理配置要求的基础上,授权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分学段、分类型科学设置教师岗位结构,适当优化调整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按照《意见》规定,今年的“职称新政”施行之后,各省可以县为单位计算、分配、管理教师的岗位职级。也就是说,初级、中级、高级教师各自所占的比例、如何分配将由各省按照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同时,“职称新政”对高级职称的数量给出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比例:“十四五”期间,正高级教师岗位数量控制在全国中小学教师岗位总量的千分之五以内。更多年轻教师有望突破事业“天花板”“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职称比例的限制就像是一块事业的天花板,很多年轻人的发展就是卡在那,好多年也动不了。”孙娅说。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的教师都提到了孙老师所说的这个“天花板”。“学校里很多年轻教师是二级教师,一级早被老教师占满了,老教师也干得挺好,但是再往上很难了,所以一环套一环,很多年轻教师没办法认定一级。”北京市一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说,现在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学历都很高,入职后,很快就能拿到初级职称,向上的职称评定就开始有难度了,不少学校领导发愁如何激励年轻人的积极性。限制不仅仅体现在校内。由于工作出色,早在2000年左右孙娅就被评为所在城市的市级骨干教师,几年之后,不少跟自己差不多的骨干教师已经被评为了“学科带头人”,但孙娅在“骨干”的队伍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因为我们这里要求‘学科带头人’的一个‘硬杠杠’,就是必须是正高级职称。”但是学校只有两个高级职称的名额,孙娅并没有争取上。因为名额太少,中小学教师评聘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怪现象”。在不少一二线城市,教师为评职称托关系找门路的事情时有发生。“不少教师并不是打心眼里佩服那些‘带头人’或者‘特级’。”北京市一所中学的教师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有的人是某位领导的亲戚,评职称的时候是被“照顾”的;还有的人善于上下打通关系,甚至有些“学科带头人”就是以人脉广著称。在一些县乡镇的学校则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我们是县直学校,学校在编教师143人,其中中级职称人数有64人,由于进城考试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满五年的教龄,而乡村学校中级职称空岗数较多,有些乡镇还存在用不完的现象,所以很多教师都是评到中级职称才考进县城的学校。”江西省兴国县思源实验中学韩周兴说,学校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已经有6个了,这样,中级职称的教师上不去,中级职称的名额也没有空出来,学校还有70多名初级职称的教师要竞评中级,“所以高级、中级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储朝晖介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学校曾经采取“地方粮票”的方法。所谓“地方粮票”,就是教师在这个学校,学校会给教师更高一级职称的待遇,但是出了这个学校,这个待遇就没有了,还是要按照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职称级别来对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这位中学校长期望:“这个‘新政’能真正落实到位,打破这个限制,让更多年轻人迅速成长。”“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持续激励杜绝“躺平”近些年来,不少地方、不少学校在教师职称评聘时还是尽可能做到公正透明。“教师展现的舞台还是挺多的。”韩周兴说,比如,各级政府的评先评优,各教研室、电教室组织的活动赛事、课题的申报,等等。北京市某中学一位历史教师介绍,他所在的学校采用“积分制”,教师们在各种“评奖”“评优”中获奖会有不同的加分,班主任、发表论文等也会加分,最后还要对所有参评教师进行民主评议。但是,仅有过程公正还不够。有些教师职称晋级后反而“躺平”了。“都说我家娃这个班的物理老师特别牛,去年还评上了市里的学科带头人,但是,开学还不到一个月,老师已经好几次上课时被同学问住了,很多孩子怀疑老师根本没备课,不得已,班里的同学都只能去隔壁班找老师答疑。”北京的一位家长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职称评审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对教师造成较大的压力。”储朝晖说,“教师职称评选的标准是什么?不同学校、不同区域的标准能否保持一致?不同学校的教师获得同一职级后拥有的权利是否平等、公平?这些都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此次“职称新政”回应了这些问题,比如,《意见》中提到要“遵循中小学教职工成长发展规律,创新岗位管理政策措施,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激发中小学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提出要“坚持分类施策、分级管理”“坚持因事设岗、精简效能,科学规范、评聘结合”“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健全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奖优罚劣,树立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导向,构建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正因为教师职级岗位结构既涉及教师切身利益,也涉及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储朝晖表示,亟须建立更科学、公正、客观的中小学职称专业评价机制,让教师的职称评定及权利使用都有规可循。来源:中国青年报 |
|
2022-09-26 |
实现“物超人”,我国移动物联网迈入发展新阶段 | |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的16.78亿户多出2000万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网络从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发展到服务千行百业,让“万物互联”的愿景真正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移动物联网将极大扩展网络连接的范围与深度,并与感知、边缘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推动实现人机物的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变革的新浪潮。余晓晖表示,当移动用户数和手机终端销售规模的增长都遇到了瓶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底至今,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超5亿,移动物联网已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为电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全球移动物联网发展中表现突出。具体而言,在网络能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应用发展方面,移动物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业生态方面,国内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生态体系持续完善。“我国一直是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产业供给能力全球领先。”余晓晖说,“实现‘物超人’,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连接规模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转向‘物联红利’,移动物联网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移动物联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远程抄表、智能家居、工业互联、智慧农业、共享设备……近年来,越来越多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创新应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我国移动物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个方向。在产业数字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助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治理智能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在智慧消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落地,提升动态感知、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在生活智慧化方向,移动物联网为更多百姓带来了线上问诊、老幼照看、智慧出行等便捷服务。此外,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更强的连接能力和更大的连接规模,打开了更大的数据价值空间,将加快数据的高效感知、传递和处理,加速形成全“连”、有“数”、能“算”的闭环格局。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物联网已经被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的5G技术拓展了物联网应用范围,使得物联网的落地场景更加丰富多元。随着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大力拥抱以移动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移动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提速,一些千万级应用开始涌现。目前,窄带物联网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色家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移动物联网是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物超人”不仅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规模发展的“爆发点”已经到来,更将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9-26 |
商务部:中方愿同G20其他成员一道积极推动世贸组织改革 | |
记者24日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日前以视频方式出席2022年二十国集团(G20)贸易、投资和工业部长会议。他表示,G20应带头落实世界贸易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成果,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取得实质进展。中方愿同G20其他成员一道,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9月22日至23日,G20在印度尼西亚举行贸易、投资和工业部长会议。会议主要就世贸组织改革、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疫情应对、数字贸易与全球价值链、可持续投资、工业4.0等议题进行讨论。王受文说,中国正坚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同时致力于打造绿色发展伙伴关系,积极开展国际投资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与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疫苗合作,希望G20继续加强合作促进全球公共卫生健康发展。王受文表示,中方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为中小微企业转型提供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各方应加强政策协调和发展规划对接,摒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维,避免出台歧视性政策措施造成全球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扭曲。中方呼吁各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扭曲投资和保护主义做法。 转自:新华社 |
|
2022-09-26 |
我国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 构建新增长点 | |
9月23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落幕,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集中亮相。截至9月22日,在本届大会上,已集中签约项目567项,总投资3794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8个,5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业内人士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高科技产品集中亮相中国电科38所空天信息产业展区首次发布“巢湖一号”SAR卫星影像数据及典型应用,巴林杜兰特人工岛、苏伊士运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著名地标尽收眼底。目前,“巢湖一号”已经可以为自然资源、防灾减灾、形变监测、安全管控、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提供服务。上天入海,在“三首”产品展区HRG合肥研究院展台的水下机器人被称之为水下“千里眼”。据介绍,它以超强的水下勘探能力多次完成水利工程、海洋监测、应急救援等作业任务。其搭载六个全金属高性能水下推进器、前置4K高清摄像头、双组抗压水下照明灯,同时配合全自主智能水下电源管理系统,可满足长时间水下作业需求。地上跑的科技感也十足,展馆内,一台黄绿色的小汽车吸引观众驻足。这是全新定制款XEV-YOYO电动汽车,它的门板、前脸尾翼等所有覆盖件,全是3D打印出来的。这些新产品、新技术只是展区的冰山一角。“三首”产品展区,采用“微序厅+实物”形式进行展示,突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果及应用实例。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我国蓬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及前沿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日前表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6%,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工业互联网前景广阔大会上,联想展出了自主研发的先进生产调度系统LAPS.该系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线闲置等方式,每年节省2700兆瓦时的电力,相当于200多吨标准煤,可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的一个缩影。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推进传统产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为打造协作交流展示权威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首次增设工业互联网专场发布活动。活动中,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活力报告》,围绕技术活跃度、连接活跃度、应用活跃度、投资活跃度四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好风正当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日前表示,我国实体经济门类众多、应用场景复杂,数字化转型需求多样、差异性强,具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我国仍存在大量处于工业2.0-3.0阶段的传统企业,工业云平台应用率为51.5%,基于平台的技术标准、深度应用、模式创新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在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发布《未来产业发展十大趋势》,为新时期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首先,主要国家将在智能、低碳、健康三大方向抢占制高点。从全球未来产业的领域分布来看,各国未来产业部署领域和发展措施各具特色,但均瞄准智能、低碳、健康三个方向。其次,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底座基石。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将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统筹牵引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再次,优质型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优质型中小企业将在技术市场化、产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大力培养一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积极联动创新重要载体,参与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厚植未来产业发展土壤。最后,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生产要素将成为未来产业的主要支撑。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不断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未来产业将以“数据+”为核心,赋能技术、知识、人才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业内人士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