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CPI-PPI”剪刀差转正 中下游行业成本压力缓解 | |
8月份,CPI同比增长2.5%,低于市场预期的2.8%,涨幅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CPI同比增速下行,主要受保供稳价、内需疲软,以及原油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同时,受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内需不强等因素影响,8月PPI同比增长2.3%,低于市场预期的3%,涨幅连续11个月回落。8月“CPI-PPI”剪刀差0.2,年内首度转正,未来有望进一步走阔,有助于对中下游行业利润空间恢复提供积极支撑。往后看,考虑到食品项价格或将上行,未来CPI仍有上涨压力。多因素影响下,预计PPI增速将延续下行态势,但下行幅度或趋缓。一、8月CPI涨幅不及预期8月份,CPI同比上涨2.5%,涨幅较7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的2.8%。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7%;食品价格上涨6.1%,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3.7%,服务价格上涨0.7%。1-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较上年同期累计上涨1.9%。从环比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下降0.1%;食品价格上涨0.5%,非食品价格下降0.3%;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价格持平。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持平于上月。具体来看,8月新涨价因素贡献了当月CPI中0.8个百分点的涨幅,贡献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对CPI同比涨幅的贡献率达到32%;翘尾因素贡献了1.7个百分点的增长,贡献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8%。8月CPI同比涨幅回落,主因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维护了消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同时,内需疲软以及原油价格高位回落等多重因素也均有影响。具体看,8月CPI食品分项表现偏弱,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幅较弱,当月CPI食品项环比涨幅回落2.5个百分点至0.5%,创近10年同期次低,仅略高于2016年的0.4%。一方面,养殖户压栏情绪减弱和消费需求淡季压制猪价上行,8月猪肉价格仅环比上涨0.4%,涨幅较上月大幅回落25.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鲜菜价格环比上行2.0%,涨幅较上月回落8.3个百分点。近期南方高温干旱天气虽影响蔬菜生产供应,然而北方蔬菜大量上市压制了涨价幅度,实际涨幅弱于季节性,过去4年平均环比上行6.7%。非食品分项也对CPI增速构成拖累。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在7月27日、8月10日和8月24日连续下调,带动8月CPI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分项环比下跌4.7%。8月核心CPI的表现弱于季节性,反映出8月经济仍偏弱,与PMI等高频数据信号一致。第一,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就业市场不振的情况下,CPI租赁房房租分项环比持平,而过去5年同期的均值为0.3%。第二,8月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弹,线下服务型需求依然低迷。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分项皆弱于季节性。第三,PPI同比增速持续下行,中下游行业成本压力趋缓,以家用器具为代表的部分商品实施以价冲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着居民消费品价格的表现。从拉动效用看,食品烟酒项拉动效用最强。具体来看,8月食品烟酒项价格同比增长4.5%,拉高CPI增速1.2个百分点,为最大的拉动项。此外,8月拉动效用较大的CPI分项有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等项,分别拉高CPI同比增速0.6、0.2、0.1个百分点,三项同比增速分别为4.9%、1.6%、0.6%。二、8月PPI涨幅持续回落,低于预期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3%,低于市场预期的3%,涨幅较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涨幅连续11个月回落。8月PPI环比下降1.2%,降幅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8月PPI增速下行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海外需求下滑带动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继续得到缓解,8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环比下行7.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环比下行1.1%;二是在国内房地产投资低迷、高温限电影响开工等因素的影响下,钢材等黑色金属价格进一步下滑,8月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价格环比下跌6.8%;三是煤炭等行业增产保供效果持续显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下跌4.3%。本阶段,生产资料主导PPI的变化。8月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4%,拉动PPI上涨约1.87个百分点,是推动PPI上涨的主要动力。其中,采掘工业价格增长10.1%、原材料工业价格增长7.8%、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7%。8月份,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拉动PPI上涨约0.3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增长3.7%、衣着价格增长2.2%、一般日用品价格增长1.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6%。从行业环比看,PPI下降1.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6%,影响PPI下降约1.18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影响P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7.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4.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4.3%,降幅均有所扩大;受基建投资拉动影响,部分行业需求略有改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4.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2.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1.0%,降幅均有所收窄;受高温天气影响,电力需求增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由下降1.1%转为上涨0.3%。从行业同比看,PPI上涨2.3%,涨幅比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上游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涨幅回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降幅扩大,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由涨转降,部分缓解了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PPI同比涨幅回落除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外,还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国内输入性价格传导压力有所减轻;二是煤炭等行业增产保供效果持续显现,市场供应保障有力;三是受多重因素影响,钢材等行业需求偏弱。8月“CPI-PPI”剪刀差0.2,年内首度转正,差值较7月回升达1.7个点,预计其未来可能会进一步走阔,将对中下游行业利润空间恢复提供积极支撑。三、未来CPI上涨压力仍存,PPI或继续回落往后看,未来CPI仍有上涨压力。8月下旬起猪肉、鲜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9月食品CPI涨幅或将有所扩大,叠加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未来CPI仍有上涨压力。PPI或继续回落。进入9月,国际油价延续下跌态势,但降幅收窄,国内煤价上行,钢价回落,预计9月PPI环比或仍为负增长,在去年同期基数抬升下PPI同比增速继续走低。 转自:新华财经 |
|
2022-09-14 |
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切实做好2022年秋粮收购 | |
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着力营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认真做好收购仓容、资金、运力等保障工作,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激发市场购销活力。通知提出,要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加强政府间战略协作,通过举办产销洽谈活动、支持产销区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等方式,推动区域间粮食高效顺畅流通。中储粮集团公司要切实履行政策执行主体责任,认真组织政策性粮食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严格执行质价标准,做到保质保量收购入库,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拒收符合标准的粮食。政策性收购资金要及时足额供应,专款专用、封闭运行。通知明确,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对接农民售粮需求,创新优化服务方式,让农民卖“明白粮”“舒心粮”。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和当前疫情多点散发形势,提前做好应对预案,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收购工作的影响。通知指出,要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各项工作,密切跟踪粮食市场和价格动态,紧盯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特别是针对今年大豆扩种面积较多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期南旱北涝对秋粮生产、收购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分析研判,丰富政策储备,掌握工作主动。通知强调,严格执法监管,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要综合运用“四不两直”“飞行检查”“交叉检查”“12325、12315热线举报”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监管效能。要持续巩固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成果,严肃查处未按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收购粮食压级压价,未及时支付售粮款,以及以陈顶新、以次充好、虚假收购、“转圈粮”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震慑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
|
2022-09-14 |
我国互联网地图日覆盖用户数超过10亿人次 | |
开车出门前,先在手机地图上开启导航;想要查询周边有啥好吃好玩的,只需在地图里输入关键词……中国导航电子地图、互联网地图产业迅速发展,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建设,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以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位置、华为地图等为主的企业位置服务开放平台,互联网地图日均位置服务请求次数最高达1300亿次,日覆盖用户数超过10亿人次,全球兴趣点总数最高达2.6亿、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导航定位更精准“每次出车,我都会打开手机导航,已成了习惯。”在广东深圳一家互联网平台兼职做网约车司机的陈师傅,驾驶座位旁的手机支架上总会放着一个打开导航地图的手机。虽然是一名从业2年多的兼职司机,可他从没因为走错路线遭到顾客投诉。“现在的手机导航不仅知道哪条路线更快,还知道哪里堵车、哪里有公交道,甚至能进行车道导航,提升了我的驾驶体验。”陈师傅说。导航定位精确到车道级,是中国互联网地图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部署成功,如何让这一国家自主高精尖技术服务民生成为关注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曾提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已具备不少技术优势,高精度定位亟待全面应用推广。在相关企业努力下,一批依托北斗系统的民用服务出现。例如,高德地图上线了车道级导航服务。据高德地图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高清渲染技术,用户在屏幕上看到最大程度的道路场景细节,包括车道数量、地面标识标线、出入口、特殊车道等。从智能避堵到红绿灯倒计时,从防晒导航到停车引导……随着百度、腾讯等平台企业加入,互联网地图行业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电子地图、手机地图服务蓬勃兴起,功能更为齐全。互联网地图行业带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企查查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相关企业达4316家;另有统计显示,当前从事地理信息相关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约3万家,上市地理信息企业逾百家,年产值超6200亿元,年均增长近20%,形成了涵盖硬件制造、数据生产、软件研发与信息服务的成熟产业链,应用领域覆盖国计民生各领域。服务扩展到多个领域防疫期间,市民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是阻断疫情隐匿传播的重要手段。跟普通上班族的“两点一线”不同,北京“的哥”张先生每次做核酸检测几乎都在不同地区。乘客下了车,暂时没有新的叫车单时,便是他做核酸检测的最好时机,就近检测成了他每天都要盘算的事。他说,前些天朋友推荐“北京核酸检测地图”小程序,不仅能找到最近的核酸检测点,还能看到点位布局、排队情况。据介绍,“北京核酸检测地图”小程序由腾讯和北京日报联合推出,标注了超过3000个常态化核酸检测点位置,并基于大数据测算增加了繁忙度查询功能。为了做到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这份地图还上线“意见反馈”功能,市民可以将意见建议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上传,实现人人参与完善地图。从网约打车到网上订餐,从防儿童走失的手表到定位精确至厘米的智能驾考系统……互联网地图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路网规划、商圈分析、车辆监控调度、道路管理养护等场景大放异彩。基于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痛点,近年来还出现了指引单一场景的地图。例如上海推出的“早餐地图”,方便人们查询酒店早餐点、网订柜取式流动餐车、无人早餐车、智能取餐柜、智能早餐机等具体位置;广东深圳推出的“公厕地图”,帮助人们在需要时快速找到最近的公厕;福建厦门上线的“防溺水地图”,归纳出厦门7个危险水域……这些数字化的“民生地图”,让城市更有温度。在道路养护过程中,互联网地图效率颇高。长期以来,受工作地点、信息传导等条件限制,传统道路巡查养护工作一直存在风险高、效率低、标准化困难等痛点。在广西、云南、浙江等地,高德地图研发的道路交通设施数字化管养系统大幅提升了道路日常管理效率。该系统依托高精度地图对路网设施进行全要素数字化,通过人工智能终端支撑日常巡检、养护管理,发现抛撒物、坑槽、占路等紧急情况时立刻报警。高精地图助力自动驾驶随着互联网地图的定位精度越来越高,其商业应用前景愈加受到关注。“高精地图是一种专注于自动驾驶场景、服务于自动驾驶系统的电子地图。简而言之,传统导航地图是给用户看的,而高精地图则是给机器看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高精地图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四维图新副总裁张建平对记者说,高精地图和传统导航地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精度”“鲜度”的追求上。“精度”从传统导航的10米级跃升到厘米级;“鲜度”体现在自动驾驶对数据鲜度的要求极高,有着近乎实时的需求。目前,高精地图已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自主泊车等应用场景展现较大潜力,并在共享出行、物流、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显现较强的应用价值。为促进高精地图应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6个城市开展首批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自动驾驶相关地图安全应用技术路径和示范模式。专家认为,自动驾驶系统对于高精数据要求高,需要特殊的工艺流程来保证数据精度和品质,同时需要加强高精数据源建设,降低数据更新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当前市场接受程度和法律法规,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以上自动驾驶功能覆盖仍需要一定时间,互联网地图行业需尽快完成从传统版本地图的周期性生产节奏向流式生产线的转变。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9-14 |
这里有处网课“宝藏” | |
原标题:截至9月初,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总浏览量近40亿次,总访客量约6亿人次——这里有处网课“宝藏”核心阅读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自上线以来,各类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浏览量持续增加。截至9月初,总浏览量近40亿次,总访客量约6亿人次。这一集成了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就业服务资源的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成为人们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养、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缩小数字鸿沟提供有效支撑。今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开通。作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个综合集成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包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及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自上线以来,各类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浏览量持续增加。截至9月初,门户和4个平台的总浏览量近40亿次,总访客量约6亿人次。“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永远在线的网上课堂,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缩小数字鸿沟提供有效支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自主学习为教师精准教、学生个性学提供便利“以前在家复习的时候,遇到问题我就问爸妈,但他们有时也讲不清楚。现在直接用手机扫描书本上的‘云码’,就能看到智慧教育平台上的老师讲解,学习效率提高不少。”江苏省徐州市大龙湖中学七年级学生王一诺说。王一诺所说的“云码”,是徐州市云龙区创新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的结果。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后,云龙区组织骨干教师,依据各学科的单元课时、知识点等,对优质资源进行统一收集整理,并将整理后的内容制作生成二维码,上传至教学云平台,供学生作为学习资源链接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为教师精准教、学生个性学提供了便利。”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部长蒋斌介绍,目前全区85%的学生经常使用云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70%以上的学生认为云平台节省了网上查找资源的时间。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更新升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汇聚,个性化推送等功能也日益完善,为服务师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支撑。智慧高教平台提供2.7万门优质慕课,同时还提供慕课作业、线上课堂讨论、答疑、考试等全流程教与学服务。前不久新上线的研究生教育版块,提供了截至目前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覆盖类别最全的“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包含4500个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小微案例和短视频案例。智慧职教平台拥有600余个国家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专业”为单位提供完整的课程和资源,同时增设实训教学、教师专业培训、研修交流、项目评审等业务应用。“平台资源的模块化建设,让学校可以直接使用其中的标准化课程,教师可以自行编辑拓展,组建适合本校和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促进因材施教,提升了教学效果。”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先满表示。关注全面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走近冬奥会等课程受欢迎打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可以看到“北京冬奥精神”“心理健康”等相关专题。比如,“抗击疫情”专题,汇聚了千名师生“云”合唱、讴歌“最美逆行者”影像记录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北京冬奥精神”专题,由徐梦桃、苏翊鸣、武大靖等冰雪运动员及志愿者、制冰师等共同讲述,同上一堂“冰雪”思政大课……“思政课数字化势在必行,我们要通过数字化的叠加、倍增效应,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介绍,全力开发情理交融的思政“金课”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一大特点。平台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党政干部、科学家等“触网”讲授思政课。专题上线也令相关课程受到学习者的欢迎。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走近冬奥会》《院士带你认识“新冠肺炎”》等课程目前已进入智慧高教平台十大最热课程行列。前不久,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二期继续上线大思政课资源465条、体育美育课程473门、劳动教育资源3500余条,更加关注全面育人,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服务“双减”工作,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了课后服务、家庭教育及作业设计等版块栏目。其中,课后服务版块设置了科普教育、文化艺术、体育锻炼等6个栏目,着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后服务版块的确是一处宝藏。”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网络信息处主任姚维红说,“比如‘经典阅读’栏目中,有大量名著电子书可下载观看,还有电影、纪录片、线上博物馆等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老师还可以通过院士专家报告、‘走进科技’、‘漫游航天馆’等内容,创新设计线上高中的‘科普社区’、初高中的‘科技项目式学习’、小初的‘走进科技世界’等系列课程,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有力抓手。”聚焦就业服务从岗位搜索、简历投递到网上签约一站式办理通过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搜索“北京”“生物制药”等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硕士毕业生张春娇筛选出若干家相关招聘单位。经过线上报名、笔试、面试等流程,张春娇成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学院在官网推送平台链接,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心里就会踏实许多。”张春娇说。此外,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还实现了从岗位搜索、简历投递到网上签约的一站式办理。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而言,平台也带来了极大便利。“过去依靠学校自身梳理就业信息,工作量很大,仅核验用人单位资质一项,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使用国家平台后就方便多了,做到了一站汇总。”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超表示,目前学校辅导员队伍和就业工作团队注册使用平台已实现全覆盖。“平台上线以来,岗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汇聚了国资委、工信部、民政部、全国工商联等各方岗位资源,并与各地各高校开展岗位共享。”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汇聚岗位资源达1124万个,新增岗位资源744万个,2022届毕业生累计注册519万人,新增注册223万人。平台主动向毕业生推送岗位信息2192万条次,累计推送1.03亿次。据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二期增设了“服务大厅”,聚焦师生日常办理频繁、需求旺盛的政务事项,新增三大服务专区。其中考试服务专区公开高考招生政策,公示特殊类型考生名单,提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成绩查询和证书发放功能;学历学位专区为社会公众提供国内高等教育学籍查询、学历学位证书查询、认证等服务;留学服务专区提供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公派留学人员派出、自费留学人员存档、留学人员回国安置等服务。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14 |
明年四月起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 |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司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自2023年4月1日起,城市供水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通知》从推进供水设施改造、提高供水检测与应急能力、优化提升城市供水服务、健全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推进供水设施改造方面,要求各地升级改造水厂工艺,组织城市供水企业对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要求,开展水厂净水工艺和出水水质达标能力复核;加强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对影响供水水质、妨害供水安全、漏损严重的劣质管材管道,运行年限满30年、存在安全隐患的其它管道,应结合燃气等老旧地下管线改造、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一户一表”改造等,加快更新改造。据了解,《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我国开展饮用水水质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自2007年7月1日实施以来,已经15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9-14 |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科技自立自强) | |
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也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之上,“嫦娥石”存在于哪里?是如何被发现的?我国月球样品研究还有哪些新进展?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专家介绍,“嫦娥石”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呈柱状晶体,颗粒大小为2—30微米。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月球样品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据介绍,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新矿物的发现,为月球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更多基础科学数据,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表示,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跨行业跨专业协同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嫦娥石”的英文名称为Changesite—(Y),是研究团队为它精心挑选的名字。“首先,这是纪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首次取回的月球样品;其次,它明确了该矿物来自中国传统神话‘嫦娥’(Chang’E)的居住地(site),即月球;同时也表明该矿物取自嫦娥五号(Chang’E)的降落点(site);最后,‘S’既是中文拼音‘石—Shi’又是英文‘石—Stone’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从发音上也更接近‘嫦娥石’,国内国际都很好理解。”团队牵头人、中核集团核地研院重大项目总师李子颖介绍。据介绍,“嫦娥石”是继“广寒宫”“织女”“河鼓”等3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后,月球科学探索领域又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月球相关名称,再次展示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融合的中国式浪漫。统计了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经过详尽矿物学研究“嫦娥石”的发现过程并不轻松。2021年7月,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面向全社会开放申请,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成为首批获得月球样品的13家研究机构之一。研究人员小心翼翼捧回50毫克的月球样品。“相当于3颗米粒的重量,而且根据协议,月壤研究过程中,只允许20毫克的损耗。”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责任人黄志新研究员说。然而,在显微镜下观察,1毫克月壤又拥有上万个颗粒,“月壤每一颗都非常珍贵,研究团队是一颗一颗挑选着、计算着使用。”黄志新说。“月壤的挑选不允许引入外来物质污染,只能靠针尖和颗粒之间摩擦产生的一点静电吸附住样品。”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研究员李婷说。在艰难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新矿物的蛛丝马迹。这个疑似新矿物的颗粒大小不足10微米。“分析后发现,它的化学成分是全新的,人类已知的矿物没有一种与它的化学成分组成一致。”李子颖说。一种矿物要被确定为新矿物,除了需要提供化学成分信息,还需要提供晶体结构信息。研究团队再次被难住了。“这个颗粒和辉石交互共生在一起,无论实验手段还是后期的数据处理都没有办法把辉石剔除干净,一直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构数据。”李婷说。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申请到的第二个月壤光片样品。“我们统计了样品上14万个颗粒,找到了一些‘嫦娥石’的踪迹,但有希望测到单晶结构的只有一颗,而这一颗还裂成了3小块。”李子颖介绍,研究团队最终抓住了十四万分之一的机会,使用聚焦离子束电镜切出了一颗纯单晶颗粒,然后将颗粒转移到单晶衍射仪上收集数据,最后解译出“嫦娥石”的晶体结构。经过一系列的拉曼光谱分析、晶体光性描述、物理性质计算等系统详尽的矿物学研究,2021年底,研究团队确定,这是一种从未被发现过的磷酸盐矿物,揭开了“嫦娥石”的神秘面纱。月球样品研究持续开展,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等有重要意义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据介绍,国家航天局已完成4批152份共计53625.7毫克的月球样品发放,有33家科研单位的98名申请人通过申请。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中核集团等多个单位获批承担月球样品研究工作,国外科学家、留学生也参加了联合研究。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各科研团队都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3篇,申请专利1项。近期发布的成果主要包括岩浆分异、太空风化、氦—3气体以及生物能转化等方面,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探寻月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目前,关于月球科研样品的研究还在持续开展,第五批样品申请已完成评审,后续将按程序发放。“随着对样品研究的逐步深化,我们预期会有新的更大成果。”刘继忠说。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14 |
发射准备时间进一步缩短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实现新突破 | |
9月13日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中星1E”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服务。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是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子级基础上、通过组合化设计形成的高轨三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至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可适配直径4.2米和3.7米两种整流罩,具备一箭一星和一箭双主星发射能力。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魏远明介绍,本次执行任务的长征七号改遥五运载火箭,采用整流罩直径4.2米的构型,全箭高度60.1米,与2021年3月12日发射的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高度一致。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作为我国首型采用助推器与芯一级集束式分离技术的捆绑火箭,相比通常先分离助推器、再分离芯一级的方式,减少了一次分离环节,使火箭捆绑连杆结构更加简化。同时,集束式分离也减少了一个助推器落区,整个组合体都在一个落区内,更加有利于控制火箭残骸落区。目前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状态正在逐步固化,同时为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提前准备。魏远明介绍,型号队伍针对火箭技术设计进行了多项优化改进,在确保测试覆盖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流程顺序、并行工作、合并测试等方法,将发射技术流程由32天缩减至26天。“以前,队员们需等所有部段都准备齐备,再一鼓作气完成垂直总装。但火箭芯三级吊装要先完成火工品安装、氦检漏、喷管延伸段安装等多项工作,比助推器和一二级准备时间长。”魏远明说。魏远明介绍,这次任务中团队进一步改进总装模式,优化总装时间,先吊装好助推器和一二级,在等待芯三级的过程中,插空进行助推器和芯二级的伺服机构安装工作,等三级具备条件再进行吊装。再加上仪器设备上箭安装等分系统测试前准备工作优化了1天,算下来,本阶段比以往模式可以节省3天时间。增补压测试是分系统动力系统测试的最后一项测试,紧接着就是进行第一次总检查测试。经过研究分析,团队找出两个测试存在的差别,在增补压测试中加强了对测量系统的验证,让测试更全面,实现用更少的时间达到相同测试效果。此外,根据高轨卫星整体发展态势,以及高轨卫星配置大尺寸天线的迫切需求,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未来还将研制5.2米整流罩的新构型,进一步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来源:新华网 |
|
2022-09-14 |
LNG船供应短缺 全球开启船舶“争夺战” | |
欧洲能源危机日益恶化,全球天然气争夺战愈演愈烈,导致运输船舶短缺,各国纷纷抢占LNG船舶,而运输成本的上升可能进一步推高天然气价格。这场争夺战导致新LNG船的订单量增加,船舶价格水涨船高;现有的油轮租赁费也大幅上涨,进而推动欧洲和亚洲天然气价格飙升,创下历史新高。多重因素相互影响8月16日,Spark Commodities报告显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费将升至105250美元,较目前每天64000美元的费用高出64%,比一年前的价格高出124%。该报告称,由于交易员提前预订LNG船,以处理天然气交付量,目前可用的船只数量急剧减少。今年以来,欧洲国家加大了从卡塔尔和其他地区购买天然气的力度,日韩等亚洲国家开始争先囤积冬季供应,LNG船需求激增。此外,干旱等极端天气也增加了液化天然气和运载燃料的LNG船需求。巨大需求下,船舶的供应十分紧张,据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称,飙升的钢材价格和有限的造船产能导致了LNG船价格上涨,新造船价格从一年前的1.9亿美元上涨至2.4亿美元。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的分析师Kaushal Ramesh表示,输船运费上涨和船舶租赁费增加正影响液化天然气价值链,并推高全球本已高企的天然气价格。他认为:“最近对能源安全的关注意味着,整个市场又恢复了对供应和航运从长计议。”LNG船供应短缺近几年以来,LNG船一直都非常“抢手”。许多经济体正寻求放弃煤炭以减少排放,而极端天气制约了水力发电,天然气成了绝佳的能源选项,在此背景下,俄乌冲突的暴发进一步助推了能源的供需失衡。船舶经纪公司Poten&Partners的商业情报主管Jason Feer表示,从现在起至少两个月内,只有一艘LNG船可供在亚洲单航次租借。而在大西洋水域,没有LNG船可供租用。“市场上的一切相关供应都将被抢购一空。”Trident LNG的交易和咨询主管表示。“实际上,欧洲和亚洲已经因此相互竞价,市场正在受到支撑。”此外,LNG油轮的争夺给欧洲带来又一个挑战。今年6月,LNG油轮租船费一度超过10万美元/天,有分析师和贸易商预计,贸易公司已长期预订了大量货船以确保自己有能力运送LNG,这反过来造成了可用货船数量减少,LNG油轮租船费将反弹。造船市场“主角”登场市场爆炸式增长,使得贸易商很难在现货市场上找到可用船舶,LNG船市场正处于供给“天花板”。LNG船需求增加,也促使船东加大运输船订造力度,因而LNG船成为今年新造船市场绝对的“主角”。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LNG船新船订单量达到了106艘,合同总价值高达224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86艘156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同时,短期内再气化产能偏紧也使得欧洲对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的需求也显著增加,自俄乌冲突以来,欧洲国家已经获得了12艘FSRU,甚至已经有贸易商以高于造价的价格去抢购二手FSRU。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数据显示,目前全球LNG船下单量为257艘。韩国作为最大的LNG船生产国,该国造船厂在2027年前已没有余力承接新订单。在中国需求强势带动下,2017年LNG船市场复苏,并于2018年继续高位运行。但随着船队持续扩张,2019年和2020年市场开始降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开局不佳,但在秋季开始恢复并高位震荡。有专家表示,LNG海运市场正处于诞生以来的极佳时期,这一窗口期有望持续3年左右,但是周期无法避免,船东需要更多考虑锁定长期合同。国内船厂在稳步提升LNG船产能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注意产能大规模扩大带来的经营风险。(本文综合自国际财闻汇、中国石油石化、华尔街见闻、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转自:中国水运报 |
|
2022-09-08 |
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可再生能源制氢正加码提速 | |
核心阅读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业发展模型和路径待进一步探索等问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围绕制氢、储运、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工业领域氢能替代等领域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当前,发展氢能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共识,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是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氢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日前,在SNEC氢能产业联盟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会长、SNEC氢能产业联盟理事会主席朱凯表示,绿氢是未来发展的确定方向,绿氢制备的成熟和产业化是全世界均在关注的重大技术创新,我国也正在积极开发和示范相关绿氢项目。"双碳"目标背景下,氢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制氢的重要能源之一,将成为风、光、储、氢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的根基。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目前居全球第一,在绿氢供给方面有巨大潜力,基于此,以绿电制绿氢成为氢能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共识。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SNEC氢能产业联盟理事会执行主席朱共山表示,当前氢能已成为全球发达国家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国内氢能产业蓬勃发展,制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持续提升,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 家。"今年上半年,氢能产业链各细分领域国产化替代趋势持续加强,电解槽、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市场化占比提升,成本持续下降。根据测算,到 2025 年,风光储的平均度电成本有望稳定在0.15元左右,绿氢制备成本将降至1元/公斤,有力地支撑双碳目标顺利实现。"朱共山说。国家发改委今年3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在地方层面,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市区将氢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14个地区制订了氢能产业的专项规划和具体量化目标。"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进一步成熟,绿色电力的产量和成本逐渐降低,绿氢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能源之一。"苏州希倍优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留罐表示,基于此,传统制氢设备进行性能的升级优化尤为关键,应进一步提高能效、降低能耗,为绿氢大规模制取提供更好的应用。挑起未来减碳大梁朱凯表示,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我国氢气年需求量3300万吨,年产值已过6000亿。但目前,氢气的主要应用途径为合成氨、合成甲醇等领域,用于能源领域的占比不到1%。根据中国氢能产业联盟的预测,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蓄气量达到3亿吨左右,工业领域应用占60%,交通运输领域将会提至31%。苏州希倍优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耀辉认为,提升氢在能源领域的使用占比,应充分利用绿氢的减排作用,除可再生能源外,与煤化工、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相结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姚婷婷指出,从2010年至今,虽然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已大幅下降,接近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也在持续增加,但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和高耗能地区的重叠性较低。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的同时,必须进行优化配置,一方面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一方面着力实现减碳固碳目标。"在此过程中,绿氢将成为重要媒介。对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纯电力供应场景而言,未来必然是一个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电力的能源结构,并需要储能以及大型稳定的电源形成支撑,才能实现电网可控安全的电力供应。在这种耦合的电力供应模式下,氢能可作为一种储能介质存在,并为大型稳定的可控电源提供燃料输入和输出。"姚婷婷说。叫好不叫卖亟待改变政策鼓励、市场火热,但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多点突破。王耀辉直言,叫好不叫卖是目前氢能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呼吁发展氢能并肯定该产业的声音很多,但实际落地订单比较少。公司去年在内蒙古规划了几个风光制氢项目,但目前均未动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二级巡视员白振华告诉记者,造成项目预期无法及时达成的主要原因在政策和成本两方面。"现阶段,制氢必须在化工园区内进行的政策限制了氢能交通示范项目发展。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也影响了氢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朱共山指出,总体来看,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业发展模型和路径待进一步探索等问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围绕制氢、储运、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工业领域氢能替代等领域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同时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完善产业标准体系。 转自:中国能源报 |
|
2022-09-08 |
技术、装备水平的持续提升 现代煤化工上半年景气度大好 |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高油价、高气价等因素影响,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三大类产品整体产销两旺,产能利用率均同比提升。其中,煤制油和煤制气的主营收入、效益均有大幅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的效益虽略有下降,但主营收入同样有所增加。近年来,一大批煤化工装置实现工业化运行,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技术,并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技术、装备水平的持续提升,逐步带动经济效益释放。记者了解到,利好形势下,多家企业发展势头正劲。◆产销两旺带动行业整体业绩增长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介绍,今年上半年,8家煤制油项目的产能利用率为86.8%,较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6.7%。同时,实现主营收入247.1亿元,同比增长64.8%;利润总额45.2亿元,同比增加45.3亿元。4家煤制气项目的产能利用率高达104.5%,较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42.9%和47.4%,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38.3%,企业全部扭亏为盈。煤化工的另外两个重要分支——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同样出彩,上半年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4%和34.7%。尽管利润总额略减少,但主营收入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5%和50.9%。行业整体向上的背景下,企业的表现亦有不少亮点。以主营煤制烯烃业务的宝丰能源为例,其8月9日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期业绩自2016年以来连续6年正增长,创历史新高。由于成本与费用控制得当,公司盈利水平保持在高区间,营业利润率达34.34%,大幅高于目前已披露的化工行业企业平均水平。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披露,其生产的油化品体量大、种类多,截至7月底,共完成产品销量368.85万吨,同比增长37.5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由其打造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于7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承载了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任,成就了现代煤化工典范。“下半年,鉴于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尤其是油价的不确定性和石化产品价格的下滑可能,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开工率、营收和效益都可能比上半年差一些,但跟前几年相比,仍处于较好水平。”傅向升表示。◆以差异化提升竞争力当前,虽然煤化工产业整体向好,但也不乏问题。“在煤炭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冲击下,部分项目仍面临着减产、减量风险,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待提升。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煤基绿色园区与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副总经理焦洪桥坦言。事实上,焦洪桥所揭示的问题也是煤化工行业面临的共同短板。焦洪桥表示,目前,煤化工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市场上并不具备突出优势。例如,业内通用的费托合成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基本类似,造成同质化产品供应量激增,加剧了同业竞争。再如,煤制烯烃产品多以中低端聚烯烃为主,高端专用料牌号却基本空白。煤制乙二醇产品则结构单一,已建成的项目多以乙二醇为绝对产品,下游高端应用比例不高。“随着国内炼化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民营、国有、外资炼化企业纷纷在沿海地区上马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已成为主流方向。而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的产品存在交叉和重叠,必然构成同质化竞争。”焦洪桥指出,外部竞争也不容忽视,应从高端化、差异化上解决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另有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煤化工项目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远离产品目标市场,先天布局上的劣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益。“比如,一吨烯烃运至华东市场,至少要增加300多元运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产,难免会进一步对其造成挤压。建议按照靠近原料、靠近市场、进入园区的原则,在消费市场中心调度灵活、就地消纳,布局规模适中的煤化工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高值化“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煤化工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补充,部分产品甚至比石油化工更具优势。”焦洪桥认为,在前期已经打通了工艺流程、试车和商业化运行的基础上,提升煤化工项目的效益迫在眉睫。焦洪桥表示,目前,煤化工项目大多还属于示范项目,建设时间较早,前期主要以投产为目标,其他方面并未做更多考虑。“也正因此,这些项目的工艺优化和节能增效空间潜力巨大,可通过流程优化和关键部件提升,对主要耗能工序进行流程再造。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挣钱。比如,煤制油向超清洁油品、特种油品等高附加值油品发展,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高值化。”对此,傅向升提出了规模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当前,我国已重点布局了宁东、榆林、鄂尔多斯和准东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园区,四大示范区就要认真研究并做好规模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如果做到了,每一个基地、每一个园区,甚至每一套生产装置、每一条产品链,都会发挥出最大效果,不仅能节省资源、降低成本,还能实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韩红梅看来,煤化工是氢能最传统的、产量和用量最大的领域,以绿氢作为补充原料,可在节能降碳的同时提升效益,适宜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示范。“但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比如,煤制油、煤制气本身属于能源转化类项目,将煤炭转化为油气初级能源,使用时还是需要把它们烧掉,并不具备留碳功能。换句话说,即便引入绿氢,最终仍作为能源使用,整体能效也会大打折扣,这是一条不划算的路线。煤制油、煤制气的发力点应该是自身工艺技术的改进提升和传统用能方案的优化,让每一步生产过程都实现最高效。” 转自:中国能源报 |
|
2022-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