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历史同期新高” 折射水利投资持续加力 | |
前10月完成水利投资9211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为历史同期最多;财政部近日提前下达2023年财政水利相关资金941亿元,同口径较2022年提前下达金额增加44亿元……多项数据表明,水利建设正加快发力、持续加力,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业内人士表示,水利建设是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水利投资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可进一步发挥水利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创出两项纪录在贵州凤山水库工程枢纽区大坝和发电厂房施工现场,几十台大型机械设备正在作业,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现场采取人轮休、机不停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我们将全力以赴确保工程按期交付,力争在2023年6月工程建设达到下闸蓄水验收条件,为建设贵州大水网、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贵州省水投集团凤山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卢天文表示。忙碌的凤山水库工程施工现场,是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我国完成水利投资9211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为历史同期最多。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我国将继续加快推进一批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国家水安全。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建筑行业分析师苏多永表示,前10月水利建设落实投资、完成投资规模均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年水利投资增速值得期待。“四季度,水利部将继续抓紧抓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万亿元以上的目标,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水利贡献。”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此前表示。多方资金协同护航水利建设加快推进需要资金保障,财政资金、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正协同发力,为水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水利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已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0571亿元。一方面,各级财政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落实水利建设资金5958亿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等加力支持水利建设,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1896亿元,是去年全年规模的1.5倍;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落实27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69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有望进一步加大。财政部日前提前下达2023年财政水利相关资金941亿元,同口径较2022年提前下达金额增加44亿元。其中,提前下达水利发展资金543亿元,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等328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70亿元。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日前表示,在前期已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础上,将积极寻求商业性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宽中长期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扩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规模,更好适应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金需求。业内人士分析,各路资金汇聚,为水利建设“护航”,有望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为稳住经济大盘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稳定经济大盘“水利建设为2022年基建各子板块中维持高速增长的细分行业之一,项目建设需求强劲、政策力度持续加码,水利龙头企业的订单承揽及项目回款能力强。”苏多永预计,今年全年及明年一季度,水利建设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兴业证券报告认为,“十四五”期间在政策推动下,水利工程建设空间广阔。国泰君安证券发布报告表示,“十四五”期间,水利建设将围绕防洪、供水、智慧水利和生态修复四大投资方向重点发力,投资增速有望在150项水利重大项目规划加速落地的推动下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在加力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势头的当下,扩大水利有效投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乘数效应’,水利投资有望衍生出新的消费、投资,拉动经济增速上行。”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说。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11-17 |
工业投资稳定增长 就业物价总体平稳 10月份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 | |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工业投资稳定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新动能积蓄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统计数据显示,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服务业继续恢复。1至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比1至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1%,与1至9月份持平。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1%。市场销售有所放缓,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至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575亿元,同比增长0.6%,比1至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8%,比1至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10月份环比增长0.12%。货物进出口规模扩大,贸易结构继续优化。1至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5%。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8%,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至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与上月持平;CPI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总的来看,10月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持续保持恢复态势。但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下阶段,要狠抓政策落实,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稳就业稳物价稳预期,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力争实现更好发展结果。转自:新华社 |
|
2022-11-17 |
能源保供特别债已发行1150亿元 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稳 | |
受寒潮影响,北方已有多地启动供暖,能源需求增多。综合来看,随着近期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落地见效,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稳。“目前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能源市场需求和供给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性仍然存在,要进一步深化能源改革,强化能源保供能力,增强能源自主供给的动能和效能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中央发电企业的能源保供,建议明确目标、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强化激励。同时,继续增加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主体,尽力缓解中央发电企业资金压力,夯实能源保供领域的中长期发展基础,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保供能力。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提速作为能源保供工具之一,能源保供特别债目前正得到加快发行。今年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中央发电企业等发行20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1月14日,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金额合计1150亿元,为迎峰度冬能源保供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宋向清表示,能源保供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受国际原油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波动且不断攀升、国内电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响,中央发电企业财务紧平衡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在此情况下,发行能源保供特别债助力缓解中央发电企业资金压力,有利于提升国家能源电力保供能力,有利于增强应对国内外能源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利于巩固经济和社会复苏和发展的基础。具体来看,2022年9月5日,首单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成功,中国国新作为发行主体募集资金300亿元。在各方协作下,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工作有序推进。截至11月14日,中国国新发行1000亿元特别债,中国华能发行50亿元,中国大唐发行40亿元,国家电投发行40亿元,大唐国际发行20亿元。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首单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以来,总体来看,对于缓解能源企业资金压力、稳定生产运营起到了较大的支撑作用,有力保障了能源供应安全。宋向清认为,在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上,严格推行“专人对接”“一企一策”等经营措施,规范信息披露,完善承销机制,加大利率工具对资本市场的刺激和吸引,引导市场化发行,确保募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中央发电企业能源电力保供工作。电厂存煤保持在1.7亿吨以上另一方面,今年以来,面对全球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多部门提前谋划,有效应对能源市场波动。例如,降低天然气采购成本,合理引导天然气消费;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保障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11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四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我国原煤日均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1.2%。9月份以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1.7亿吨以上。全力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督促供应企业和地方全面签订供气合同,推进储气设施“应储尽储”。前三季度,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5.4%。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刘涛表示,煤炭价格总体保持平稳。10月份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年度长协价格719元/吨,较年初下降6元/吨,比长协最高限价770元/吨低51元/吨,稳住了电煤供应的基本盘。电厂煤炭综合到厂价明显低于国际水平,为保障民生用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近日,多地召开相关会议部署能源保供重点工作。例如,11月10日,陕西省召开全省能源和物资保供会议暨四季度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促增收调度会表示,“确保煤炭增产增供、电力供需平衡、天然气保障民生、生活必需品量足价稳”;11月11日召开的湖南省能源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会议、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会议表示,要综合施策,力争煤电满发稳发、水电稳定生产、外电积极增购。“随着各项能源增产保供措施落地,能源保供压力有望持续缓解。总体来看,能源保供形势总体稳定。”吴琦建议,要持续加强煤炭、油气、电力等传统能源供应能力,同时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能源系统综合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互补发展。 转自:证券日报 |
|
2022-11-17 |
工业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 表现出较强韧性 | |
15日,国新办举行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多发散发、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从10月份情况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是总的来看,工业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表现出了较强韧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生产保持恢复态势。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5%,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仍快于7月份和8月份,也比三季度的工业生产增速快0.2个百分点。从累计看,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4%,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情况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环比增长0.33%,继续保持增势。二是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比较明显。10月份,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9.2%,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其中产业链较长的汽车和电子行业同比分别增长18.7%和9.4%,对上下游行业带动有力。我们看到,与汽车行业联系比较密切的电气机械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持续,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6%,增速比9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随着信息通信快速发展,相关行业生产和产量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移动通信基站设备、5G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18.4%。四是绿色智能发展带动持续显现。随着我国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绿色能源产品不断涌现,持续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4.8%、81.4%和69.9%。生产智能化改造也在不断深入,对相关行业和产品带动也在不断增强。10月份,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7%和14.4%。付凌晖表示,这些情况表明,尽管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但是我国工业体系完整、规模优势明显,随着创新驱动增强,结构升级、质量提升态势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下阶段,国家统计局要落实好各项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措施,推动工业生产持续向好,保持稳定发展。 转自:中国新闻网 |
|
2022-11-16 |
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发展韧性继续彰显——聚焦10月份国民经济数据 | |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今年10月份国民经济数据显示,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发展韧性继续彰显。统计数据显示,生产需求保持恢复态势。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3%。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1%。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保持基本平稳。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与上月持平。全球通胀压力高企,我国持续加大保供稳价力度,价格形势保持总体稳定。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移动通信基站设备、5G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9.1%和18.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4.8%、81.4%和69.9%……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绿色能源产品不断涌现。“总的来看,10月份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保持稳定,新动能积蓄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韧性继续彰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经济恢复有所放缓,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尽管工业保持恢复态势,但受疫情多发散发、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有所放缓。当前是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的关键窗口期。付凌晖说,要狠抓政策落实,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稳就业稳物价稳预期,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力争实现更好发展结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文件,以21条举措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同等支持采购国内外设备……“随着稳投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投资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付凌晖说,从消费来看,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稳消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新的消费模式不断增加,消费会逐步改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要求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随着这些措施有效落实,有利于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市场需求恢复和经济循环畅通。”付凌晖说。重点行业带动作用有望继续发挥。10月份,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这两个行业产业链比较长,对上下游带动作用会持续发挥。同时,近期化工、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生产扩张。“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说,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关注市场主体,紧盯市场主体精准实施各项政策。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实施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安徽、湖南等多地税务部门升级信息系统,积极利用税收大数据,便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前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持续落地见效,对稳投资和扩消费将发挥积极作用,加上去年同期存在一定的低基数效应,四季度经济有望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说。 转自:新华社 |
|
2022-11-16 |
碳酸锂逼近60万元/吨 专家称谨防价格回调风险 | |
据上海钢联11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上涨2500元/吨至59万元/吨,续创历史新高。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上涨,让上市公司纷纷布局“锂矿资源”,布局的版图已经从国内走向海外,耗资几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不等。不过,有部分专家认为,随着产业链补短板以及供求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预计明年碳酸锂价格有望出现大幅回调。而随着碳酸锂价格回调,企业豪赌锂矿资源的收益存较大变数。锂资源供应牵动市场神经锂资源的供应也引发投资者的广泛关注。雄韬股份11月1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上游矿产资源的供应问题也是每一家锂电池生产商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该现象,公司一方面积极寻求市场份额、扩充产能、绑定上游供应商、通过技术改革降低成本等主动手段维系公司锂电池板块的利润,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锂矿资源的开发,为公司锂电池产品的供应链做好充足准备,从而达到满足客户迫切的交货需求的同时仍能保障公司的营业利润。同日,雅化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随着行业景气度的持续提升,公司已加快布局上游锂资源,目前已取得津巴布韦卡玛蒂维多金属矿的控制权,未来还将进一步寻找控股锂资源项目,为公司锂盐产线扩张和产能释放建立稳定的资源保障渠道。到2025年,公司自主可控资源要达到50%以上。近年来,锂电巨头和矿业巨头持续加大锂资源开发布局,谋求自主可控。在锂资源供应端,天齐锂业、盐湖股份、赣锋锂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持续加大资源自给率,通过自身的供应保障锁定低成本。其中天齐锂业是现阶段国内矿石提锂行业中唯一一家原料实现100%自给的锂资源企业。而在中游,宁德时代、欣旺达、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纷纷向上游延伸布局,其中亿纬锂能通过入股合作方式布局了相关盐湖项目;国轩高科则布局了宜春锂云母项目以及阿根廷盐湖项目;而动力电池“一哥”宁德时代此前一直通过参股方式持续布局全球锂资源,并在2022年开始控股锂矿,获得江西锂云母枧下窝矿区项目65%控股权。宁德时代相关人士表示,江西锂资源的布局除自采矿外,还有部分合作矿及权益矿,已经开始供应,冶炼作为加工制造环节,扩产进度较快,我们在江西和全国也有多家合作方。不过宁德时代也指出,“公司此前也已披露,目前锂资源供给情况主要受上游资源开采环节的影响,而非缺少冶炼产能。”此外,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也纷纷布局碳酸锂产品。近期,盐湖股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比亚迪在盐湖中试基地进行中试,进展顺利,已生产出合格碳酸锂产品。其表示,在产出合格碳酸锂产品后,目前比亚迪正在针对中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完善,后续比亚迪将与盐湖股份一起共同加快推进该项目落地。补齐短板逐步成为共识渤海证券研报指出,从供应量上看,据USGS数据,2021年全球锂资源供给量约为10万吨。其中,以矿石提锂的澳洲占据供应主体,而以盐湖提锂为主的国家智利仅占全球总产量26%。同时,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局势下,多国政府表示将加强产业保护,建立自主产业链。目前全球锂产业受限于澳洲过高的资源供给集中度,随着锂需求日益膨胀,盐湖卤水型锂资源在种类多元和供给保障的战略需求下将受到重点开发。真理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表示,国内锂资源开发一直是产业链客观存在的短板,长期以来,国内锂电行业不得不依赖资源进口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据五矿证券测算,2021年中国锂原料的对外依存度约70%。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中国碳酸锂进口量12526.51吨,同比增长250.97%,环比增长10.90%。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碳酸锂合计进口量10.45万吨,同比增长76.49%。补齐短板逐步成为共识。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日前表示,这两年原材料的暴涨,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伤害。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锂电池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的战略意义,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幅提高上游矿产资源的保供稳价能力,同时要推进电池循环回收体系的完善,以降低成本,促进电动化的普及和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谨防价格回落风险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1年初碳酸锂价格仅为5.7万元/吨,而至2021年底,碳酸锂价格已经涨至28.5万元/吨,年内涨幅达到了400%;进入2022年,碳酸锂价格延续快速上涨,并在3月份就站上50万元/吨大关。为此工信部多次出手要求打击囤积居奇稳定锂价,此后碳酸锂价格略有回落,从4月底至8月中旬均维持在48万元/吨的价格;不过随着旺季来临,8月下旬碳酸锂价格再度开启上涨模式,眼下正冲击60万元/吨新高。锂价的快速上涨,吸引了资本大军进入,跨界“抢锂”频频出现。其中以金铜起家的有色巨头紫金矿业从2021年下半年起耗资约148亿元,“闪电”拿下阿根廷3Q盐湖、西藏拉果错盐湖、以及厚道矿业等锂资源项目,据公司测算,碳酸锂当量资源量将超过1000万吨,远景规划年产能有望突破15万吨碳酸锂当量,将进入全球前10、国内前三的水平。目前行业普遍预计,碳酸锂的供应将在未来几年大幅提升。据五矿证券预测,2022年至2023年全球盐湖提锂产能有望从49万吨碳酸锂当量增长至62万吨,2025年增长至102万吨。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高企的锂价已经脱离了其作为生产要素本身的成本因素。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后市依然面临巨大锂资源市场需求,而提锂生产效率的掣肘、技术的进步、以及绿色开发等更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些都是行业需要持续努力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锂价上涨过程中存在的投机因素。“价格的上涨,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一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价格将出现快速回调的风险,因此要谨防投资过热,避免对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造成伤害。” 转自:证券日报 |
|
2022-11-16 |
外资医疗器械和医学服务企业加速在华“本土化” | |
刚刚在上海闭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显示,在中国快速成长的生命健康大市场带动下,外资医疗器械和医学服务企业加速在华“本土化”,进博会已成为这些企业新产品、新技术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跳板”。2019年波士顿科学首次参展进博会,展位面积108平方米。之后连年参展、持续扩容,今年展位面积达600平方米,展品达60多款。在进博会“催化”之下,波士顿科学连年实现“展品变商品”,推动在华业务快速成长。据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介绍,2019年,一款聚合物涂层外周动脉药物缓释支架借进博会平台首次亮相中国,次年7月即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2020年,一款用于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腔内治疗支架亮相进博会,次年6月获批上市;今年参展第五届进博会前一个月,一款抗栓塞脑保护装置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博会成为其上市的最佳发布平台。张珺表示,这些“展品变商品”的产品,大多聚焦中国人群较为高发的结构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帕金森病。进博会持续引入全球前沿创新成果,缩短了服务中国医患的时差。赛默飞世尔科技连续五年参展进博会,同样不断充实参展内容。在第五届进博会上,赛默飞世尔科技集中展出了70余款前沿产品,其中2款亚洲首发、8款中国首发。冷冻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电镜是一款全新的自动化聚焦离子束电子显微镜,提供了一种新的洞察细胞内部运作机制的成像方式,有望打开病毒和病原体在细胞或组织内侵染、复制和传递之谜,赋能生物学研究和新药开发;一款新采样器可对环境空气中的病原体实现超长时间稳定捕获,提高对环境中病原体传播的预警能力,监测并改善场所安全;快速PCR检测平台设计小巧、便携,易于使用与储存,且具备与标准实验室PCR相当的灵敏度,可在短短30分钟内快速获得高度准确的空气样品检测结果。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冯时瀚预测,这些首发或前沿产品,紧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以及公共防疫需求,有望在中国市场较快实现“展品变商品”。外资医疗器械和医学服务企业加速在华“本土化”,不仅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展品加速变为商品,相关产品在华研发、生产也在加速。2020年7月,借力医疗器械注册人(MAH)制度在上海试点,波士顿科学的血管内超声系统成功试点本土生产,今年7月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注册证。9月,首台血管内超声系统从上海代工企业下线,标志着波士顿科学首个中国生产、供应本土的产品正式落地。针对中国高发的甲状腺结节疾病,波士顿科学中国研发团队研发了一款射频消融电极。今年年9月,这款本土研发、本土生产的产品完成首例甲状腺结节消融手术,成为波士顿科学首款真正意义上中国研发、中国生产的医疗器械。2020年以来,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上海为投资决策中心,先后在苏州建成其亚太地区首条一次性生物工艺容器产品生产基地,投资5000万美元在苏州打造其亚太地区最大的生命科学产业基地,在上海设立全球最大客户体验中心以及在华首个生命科学研发中心。其设在杭州的全新生物制药工厂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粤港澳大湾区基地预计明年投产。波士顿科学1997年进入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已有40年。两家生物医药代表性企业均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区总部,波士顿在华员工规模已超过1600名,赛默飞世尔科技员工人数则超过7000名。冯时瀚表示,如今中国已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未来将持续践行“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本地化承诺。“10年前,中国区高管中的一半还是美国总部派来的,如今均为中国员工,这样才能更加了解中国市场,更加深入与中国市场相融合。”张珺表示,25年间,波士顿科学见证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未来中国医疗产业还将持续快速发展。 转自:新华财经 |
|
2022-11-16 |
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1.1%和6.9% | |
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59.9万辆和250.5万辆,环比下降2.7%和4%,同比增长11.1%和6.9%,当月汽车产销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据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介绍,1至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224.2万辆和2197.5万辆,同比增长7.9%和4.6%,增速较1至9月分别扩大0.5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落实,汽车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有助于汽车市场实现全年稳增长、稳预期目标。”他说。中汽协公布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6.2万辆和71.4万辆,同比增长87.6%和81.7%,市场占有率达到28.5%。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增速最为明显。 转自:新华社 |
|
2022-11-16 |
多地购房优惠政策期限延长 “稳楼市”政策持续发力 | |
连日来,已经有浙江省义乌市、河南省开封市、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等多个地区延长购房优惠政策期限,其中义乌市等部分地区已经将购房契税补贴延长至年底。11月10日,义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现在只是政策的延期,还没有开始相关补贴申报的流程,具体推进时间节点尚不清楚。对此,相关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此类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会保持持续和稳定,短期内不会收紧。部分地区延长购房契税补贴时间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日,浙江省义乌市对房地产相关政策进行了优化,在购房契税补贴方面,义乌市延长了契税补贴时间,截止日期由原来的9月30日延长至12月31日。此前,义乌市发布购房契税政策,购买首套商品住房,按所缴契税地方留存部分100%给予补贴;购买二套及以上商品住房,按所缴契税地方留存部分80%给予补贴。同时,义乌市还鼓励房企开展“团购”优惠活动,在备案价浮动基准上,对“团购”10套、20套、50套及以上商品住宅的,可以分别再下浮2%、3%、5%以内。“上述政策可能仅仅停留在公布阶段,目前还不能进行契税补贴申报。”11月9日,义乌市一位中介人士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从现在情况来看,此次的契税补贴政策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还不是特别明朗,是否会带动房地产市场发展尚需观察。”11月10日,义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新京报记者时称,“现在只是政策的延期,还没有开始相关补贴申报的流程,具体推进时间节点尚不清楚。”除了义乌市外,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官网日前发布消息称,将《绍兴市越城区行政区域内推行房地产交易税款财政补贴实施细则》中原定给予房地产交易契税地方留存部分50%补贴的截止时间,从2022年9月30日延期至2022年12月31日。不仅是义乌和绍兴,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河南省开封市、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等地也发布了延长契税补贴时间的通知。开封市发布公告显示,补贴对象由原来的“2022年9月30日(含当日,以购房合同签订日期为准)前购买并签订购房合同的住房(不含二手房)”,延长为“2022年11月30日(含当日,以购房合同签订日期为准)前购买并签订购房合同的住房(不含二手房)”;契税缴纳和补贴申报时间也相应延长为“自2022年7月22日起至12月20日期间缴纳商品住房契税且符合补贴范围,并在12月30日前申报补贴的纳税人”。而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发布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提出,商品住房缴纳契税补贴30%的政策延长至2022年12月31日;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全部缴清交易契税的,享受补贴政策。郑州等地执行“延期还贷”政策新京报记者经过梳理发现,近日多地出台“稳楼市”、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不仅是延长购房契税补贴时间,在信贷还款方面也实施延期政策。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州多家银行执行针对企业和个人住房按揭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按照现有的延期政策,郑州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应延尽延,单次最长给予6个月(180天)的宽限时间。延期期间,不计收罚息复利,不算逾期并进行征信保护。如延期到期后客户受疫情影响依然无还款能力,将根据客户情况再次进行延期,给予最大程度上的保护。交通银行河南分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针对受疫情影响的地区,总行出台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申报,审核通过后即可享受政策,流程很快,最高可延长6个月。此外,山东省济南市、福建省厦门市、广东省梅州市等地在住房公积金贷款方面也出台相关政策。以厦门市为例,厦门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官网于11月1日发布通知,首次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贷款额度的流动性调节系数上浮0.2,多子女家庭首次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贷款额度的流动性调节系数提高至1,政策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期限为一年;新建商品住房网签时间、二手住房在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收件时间在文件下发之日后的,按此执行。业内:楼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多地延期执行购房契税减免、补贴政策也是在预料之中。早在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9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新政,今年10月1日至明年底,符合条件的居民换购住房可退个人所得税。从而可以看出,对于稳定房地产,相关优惠政策在今年第四季度继续执行是一个大的方向。李宇嘉从市场角度分析认为,今年三四季度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并不好,从近期的楼市表现来看,将上述购房补贴、税费、公积金购房等方面优惠政策继续叠加实施,可以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和门槛、鼓励更多需求入市,以及降低开发商交易成本等,从而保持楼市的稳定。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从房地产市场行情看,当前房地产方面的压力还是比较大,上述政策的延期还是符合预期的。但是,这些政策尤其是契税会涉及财政压力,有些地方不会将政策时间拉得很长,根据各地环境确定不同的执行时间。整体来看,各地的相关政策肯定还要保持一个连续性、稳定性,一般不会发生政策收紧现象,这也体现出对购房市场积极予以支持的政策导向。 转自:新京报 |
|
2022-11-15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 |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走进黑龙江省宁安市江南乡欣祺园家庭农场,叉车、传送带全部都在忙碌,冷藏库里200多吨寒地果摆放整齐。“我家果园种的是寒地果,以前每年果一下树,我们就忙着卖,生怕果坏了卖不上价钱。去年欣祺园家庭农场新建了冷藏库,我们的寒地果有地方存储了,水果储存期延长了4到5个月,错季销售,收益翻番!”已有20年果树种植经验的果农鲁忠清谈起冷藏库给寒地果销售带来的好处,连连称赞。“特色产业有赚头,咱撸起袖子加油干。”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李万庆深有感触,“从扛锄头到刷手机,从种土棚到种‘云’棚,靠设施农业大棚种出五彩椒,一年挣20多万元。”在寿光,设施农业成了大产业,平均每分钟有8526公斤蔬菜销往各地。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奋进新征程,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让乡村活力更充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从南到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总书记十分关心灌溉和用水问题,老乡们告诉总书记,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总书记的话,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给咱延安农民、全中国农民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刚卖完苹果,就接着为果树修枝剪叶,安塞区招安镇新庄科村村民汪成虎压茬忙活,“引进了新技术,采用标准化管理,开展市场化运营,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年产量有20多万斤。来年打算种富硒苹果,打造品牌,让好果子有好‘身价’。”一个苹果,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和脆甜的延安苹果一样,绵软的五常大米、清香的安吉白茶、爽口的赣南脐橙……纷纷茁壮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新时代十年,乡村特色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12个、超10亿元的镇达到174个、超1亿元的村达到249个。“今年我这马铃薯个头大不说,质量特别好,淀粉量还高,价格自然就好了。往年一亩地产量也就1.8吨左右,今年我这块地亩产2.5吨,真是特别高兴!”北大荒集团克山农场种植户王艳武家今年种植450亩马铃薯,收益涨了一大截。“特色农产品好品质给种植户带来了好收益,种植户产得多、供得优,是因为统筹管理和一站式全程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自主可控的三链协同新模式。”北大荒集团薯丰公司总经理助理韩鹏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王锋表示,“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搭建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全产业链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创建“大厨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探索精深加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河南省延津县克明面业面粉加工车间主任宋利刚信心满满,“挂面年产能有20多万吨,方便面口味多达28种,始终盯着市场走,就能充分释放粮食产业的巨大潜力。”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攻方向。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锚定目标,持续发力,接下来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打好“特色牌”,优化产品供给。清清荷塘,群鸭嬉戏。“处州白莲是我们的特产,好生态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两个特色孕育出‘莲鸭共生’模式,形成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老竹村党总支书记吴丽平说,“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特’字下功夫,实现人有我优,让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立足特色,精准发力,把优势资源转化为更多优势产业。农业农村部将开展乡村产业提升行动,培育更多的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激活新业态,拓展增值空间。“一根网线,让小山村连上了大世界。今年前10月,网店销售额超400万元,创了新高。”家住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的梁倩娟忙着直播,“做好助农直播,为乡村引来流量,为农产品带来销量,我继续朝着这条路子走。”目前,陇南市网店数量达1.4万家,累计销售农产品逾300亿元,带动就业约30万人。十年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00多亿元。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新产业前景无限,各地应继续在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上下功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说。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目前,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接下来,要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向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质量兴农,让标准化生产落地生根。茶园,施肥剪枝有了详细“说明书”。车间,炒茶过程量化为26道工序、12道品控程序……“金标准”让龙冠龙井飘香万里。“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中粮集团旗下中国茶叶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爱芹介绍,“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完善生产模式图、操作明白纸等,着力构建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质量就是竞争力。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后将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绿色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的是有机肥,‘吃’的是营养餐,脐橙个顶个好!”江西省于都县坪山村绿色富硒脐橙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宝珍话中透着自豪。“接下来,我们继续推进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高质量打造生态果园,带动更多乡亲种果增收。”于都县副县长杨俊刚介绍。农业农村部提出,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增强减排固碳能力,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品牌强农,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兴西瓜”“昌平苹果”“平谷大桃”“怀柔板栗”……一批优质品牌,让京郊农产品走俏市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擦亮农业品牌,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接下来,将优中选优,重点培育,形成百大优质品牌,不断壮大品牌主体,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久久为功推动品牌强农。近年来,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仍是发展瓶颈。农业农村部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建立品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让农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提升。强化要素支撑,激发乡村特色产业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菜园像工厂,管理靠电脑,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集20多项智能技术的大棚林立,12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入驻,优质果蔬种植面积达25.3万亩,年产值30亿元以上。“我们充分发挥平台磁吸效应,汇聚更多现代要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宿迁市宿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广军说。——以更有力的政策促发展。在四川省筠连县万亩生态现代茶业示范园区里,茶山叠翠,道路交织,厂房矗立。3.5亿元贷款“及时雨”,让园区生产、加工、物流等基础设施更健全。“贯通了种加销,一叶鲜茶以最短时间从田头走上货架。”茶农刘吉奎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乡村特色产业引来源头活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敏表示。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把乡村振兴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予以保障,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强化用地保障,规范设施用地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将进一步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吸引更多的人才增后劲。“懂管理、会营销,返乡创业底气足足的。”陕西省彬州市龙高镇五星村村民李伟回到老家,“我们开发了农耕体验、农场认领、田园食宿、花卉观光等旅游项目,接下来将在景区提档升级上下功夫,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美,带领乡亲们吃上‘旅游饭’。”十年来,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发展产业离不开人才支撑,各地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扶持,提供培训,引才育才,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胡冰川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回乡创业,鼓励乡村工匠和“田秀才”“土专家”等能人在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崭新蓝图,激发昂扬干劲;希望田野,涌动蓬勃生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