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文件 促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 |
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 《意见》具体内容如下:一、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定位 (一)明确发展定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努力把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二)转变发展方式。国家级经开区要在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三)实施分类指导。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要率先实现转型发展,继续提升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要依托本地区比较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和优势主导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现代化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四)探索动态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约束和倒逼机制,细化监督评估工作。支持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质量高等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按程序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对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低、环保不达标、发展长期滞后的国家级经开区,予以警告、通报、限期整改、退出等处罚,逐步做到既有升级也有退出的动态管理。 (五)完善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办法》,把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规划实施、生态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行政效能、新增债务、安全生产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引导国家级经开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对申请升级的省级开发区实施与国家级经开区同样的综合评价标准。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新形势要求,因地制宜出台或修订本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探索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国家级经开区依法规范发展。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简政放权,科学设置职能机构。国家级经开区管理机构要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严控债务风险。 (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开展外商投资等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鼓励国家级经开区试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等模式。鼓励在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试点。 三、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八)提高投资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部分服务业领域开放,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推动国家级经开区“走出去”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区内企业“走出去”。国家级经开区要充分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积极吸引先进制造业投资,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九)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国家级经开区按照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建立国家级经开区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引导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研究支持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土地、人才政策,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予以贴息。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国家级经开区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协调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科技研发、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因地制宜确定重点领域,避免同质竞争。 (十一)增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国家级经开区要坚持经济与技术并重,把保护知识产权和提高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条件成熟的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产业创新集群。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推动建立严格有效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创新园,不断深化经贸领域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十二)加快人才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发展保障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中外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 (十三)创新投融资体制。继续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基础设施项目、公用事业项目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等方面给予信贷支持。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上市和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筹集资金。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及商业银行合作,探索建立投保贷序时融资安排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探索同社会资本共办“区中园”。 (十四)提高信息化水平。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吸引和培育信息技术重点领域领军企业,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拓展传统产业链、提升产业增值水平。积极推进国家级经开区统计信息系统应用拓展和功能提升。国家级经开区要保证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五、坚持绿色集约发展 (十五)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绿色园区,开展经贸领域节能环保国际合作,制订和完善工作指南和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合作生态园建设。国家级经开区要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 (十六)坚持规划引领。制订国家级经开区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产业投资促进规划。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建设,坚持科学、高效、有序开发,严禁擅自调整规划。国家级经开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经依法批准并实现全覆盖,重点地区可开展城市设计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依法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十七)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家级经开区必须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坚持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加大对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奖惩制度,可在本级建设用地指标中对国家级经开区予以单列。允许符合条件且确有必要的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申报扩区或调整区位。 六、优化营商环境 (十八)规范招商引资。国家级经开区要节俭务实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倡以产业规划为指导的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出国(境)招商引资团组管理,加大对违规招商的巡查和处罚力度。严格执行国家财税政策和土地政策,禁止侵占被拆迁居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得违法下放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供地审批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违规减免或返还土地出让金。 (十九)完善综合投资环境。国家级经开区要健全政企沟通机制,以投资者满意度为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鼓励国家级经开区依法依规开办各种要素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要发布国家级经开区投资环境建设指南,建立国家级经开区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
|
2017-03-23 |
文化企业税收优惠 国有传媒板块受益 | |
近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微博]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对于持续实施支撑文明公司开展若干税收方针的告诉》。依据文件告诉需求,影片集团公司、影片制片厂及其他影片公司获得的出售影片拷贝收入、转让影片版权收入、影片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获得的影片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为承当国家鼓励类文明工业项目而进口国内不能出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在方针规则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对从事文明工业支撑技能等范畴的文明公司,按规则认定为高新技能公司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公司所得税;开发新技能、新产品、新工艺发作的研讨开发费用,允许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则,在核算应交税所得额时加计扣减。 一起,财政部还下发告诉,持续实施文明体系变革中运营性文明工作单位转制为公司若干税收方针。告诉清晰,运营性文明工作单位转制为公司,能够享用免征公司所得税、免征房产税等税收优惠方针。 上述所称“运营性文明工作单位”,是指从事新闻出版、播送影视和文明艺术的工作单位。转制包含全体转制和剥离转制。其间,全体转制包含:(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新华书店、艺术院团、影片制片厂、影片(发行放映)公司、影剧院、要点新闻网站等全体转制为公司;剥离转制包含: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等有些,以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出售组织,从工作体系中剥离出来转制为公司。 此前,财政部现已下达2014年度文明工业开展专项资金50亿元,比2013年添加4.2%,共支撑项目800个(其间:中心191个,当地609个),与2013年根本相等。该专项资金分配工作紧紧围绕国家文明变革开展战略和计划,特别是合作执行新出台的《国务院对于加速开展对外文明交易的定见》《国务院对于推进文明构思和规划效劳与有关工业交融开展的若干定见》《对于支撑影片开展若干经济方针的告诉》等重要方针文件,立异管理模式,优化资金投向,非常好表现引导演示和股动效果。 多位文明工业人士表明,方针红利与旺盛需求,将有力支撑文明体系变革和文明工业开展,加速推进文明工业变成国民经济支柱性工业。而其间市场化程度高的国有传媒板块将从中获益。 |
|
2017-03-23 |
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开辟新天地 | |
“从2012年至今,中关村(000931,股吧)大数据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我担任科技厅厅长期间连续参加了这一活动。”12月12日,河北省科技厅厅长王志欣在2016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暨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关村大数据日已成为大数据产业的品牌活动,尤其是在推动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中关村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工作脉络来看,2012年是布局年,2013年是应用年,2014年是深耕年,2015年是提升年,2016年是协同年。”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宣鸿表示,此次中关村大数据日成立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三地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据记者了解,2016年10月,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批,成为全国首个跨区域性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京津冀将立足各自特色和比较优势,共同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国家大数据产业的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的先行区,创新改革综合试验区和全球大数据创新产业创新高地。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大数据产业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作为2016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的一大亮点,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成立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该平台是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支持下,由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京东、360、滴滴、亚信、普林科技等企业,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协会、天津市软件行业协会、河北省软件与信息服务协会等联盟协会联合成立。定位于促进京津冀大数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监测评价和试点示范等。该平台重点探索创新三地大数据人才联合培养、大数据人才引进、流动与共享、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等试点示范,为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尤其是利用京津冀在人才和产业方面的优势,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对此,北京市海淀区区长于军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将充分发挥中关村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等创新资源优势,按照细化量化具体化原则和要求,聚焦支持大数据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新创业,研究制定任务清单与项目清单,着力建设好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通过公开路演的形式,发掘支持一批前沿技术创新企业和重大项目,不断优化产业的生态服务体系,形成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创新中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支撑。“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先行者,三地在大数据发展的创新、应用和支撑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各有特色。”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巡视员王娜对推动我国大数据的发展谈了三点看法:一是要加强政府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二是要着重强化区域的协同联动。三是要推动产业的融合创新。“在京津冀地区搞大数据协同发展,利好多多。”王志欣总结说,一是顺应全球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大势。二是切合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三是紧扣大数据发展和经济协同发展,对弥合三地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塑区域资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成立,既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有力举措,也是打造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院士认为,该平台的成立有助于京津冀三地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破解大数据产业创新中的人才与技术瓶颈等问题,意义重大。据悉,此次活动上,北京大学时空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方正信产大数据战略合作、中航工业电子采购平台大数据服务、北京供销大数据战略合作等项目正式签约,将有力推动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2016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正式发布此次活动上,《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正式发布。《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由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明略数据、网智天元和数据堂共同制作,首批收录了北京(779家)、天津(66家)和河北(21家)共866家京津冀大数据企业单位,展示了京津冀大数据在基础架构、数据资源、应用服务和支撑服务这四大产业链中的分布和企业名录。在产业链分布上,以应用服务类大数据定位的占绝对数量(约占72%),其次是基础架构约占20%,数据资源类大数据和支撑服务类大数据尚处于起步发展进程中。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表示,截至目前,京津冀注册的大数据企业达到了875家。值得关注的是,这800多家企业涵盖了不同领域,其中做服务的机构有33家,做数据源的企业有44家,基础架构企业有168家,应用服务企业有625家。在大数据支撑服务机构里,包括科技创新平台、交易中心、联盟协会、产业园区等,这些服务机构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开京津冀完整的产业地图,可以清晰看到,大数据产业已经和工业、农业、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地产、人力资源、保险、天气、能源等诸多行业深度融合。京津冀地区大数据服务类机构非常活跃,像大数据的竞赛平台、社区、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产业联盟等非常活跃,并且具备全国的辐射能力。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中关村地区已经凝聚了社会共识,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共同推动联合治理的发展格局。根据中关村管委会制定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在中关村,在京津冀地区计划培育出600家拥有关键技术和6000家具备应用能力的大数据应用企业,形成3万亿元的产业规模,并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在过去,京津冀引领了全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在未来,仍将继续处在引领地位。” 赵国栋说。中关村持续引领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回顾这几年的工作,中关村始终围绕大数据前沿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应用,支持大数据企业的创新发展。”宣鸿表示,为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中关村主要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前沿项目的挖掘和支持力度;二是推动大数据产业平台建设;三是推动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立;四是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京津冀。宣鸿透露,下一步,围绕如何共同打造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关村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中关村大数据企业创新引领发展,支持中关村大数据企业全面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与北京大学等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搭建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研发体系的重要载体。二是搭建京津冀合作对接平台。聚焦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河北章程生态功能区等,引导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建设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形成园区合作链;支持中关村大数据企业联合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搭建京津冀合作的对接平台,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服务和支撑三地的创新发展。三是推动大数据应用示范和模式创新。支持中关村企业在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建筑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加大交通大数据和智慧出行服务模式的创新,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升级;支持中关村大数据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实施数据互联升级改造,进一步发挥大数据对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
|
2017-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