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能量达770多吨,经开区2家企业项目获全市奖励资金 |
慧选网最新消息,北京经开区SMC和京东方入选“北京市用能单位节能技改工程2020年第十批节能量奖励资金项目”据慧选网编者了解在SMC四工厂四号楼厂房顶部新增设了空压机房、新改造了冷却塔。SMC在经开区的指导与支持下,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率,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进行,“能源大户”制冷和空压机成为节能的重点对象。“降压空压机出口压力,增加排气量,可减少空压机的投入,冷却塔并联通过促进冷却塔和外界环境的热交换,加强制冷剂的工作能力”SMC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经过调研和先期的理论模型验证,最终实施的空压机降压改造和制冷剂冷却塔并联改造。SMC四工厂增设空压机房只是本次节能技改项目的一部分。在本次推进的项目中,从压缩空气管道降压改造、冷却塔并联改造入手,在能源节省上,压缩空气管道降压改造侧重省电,冷却塔并联改造侧重于省蒸汽。对比本次节能技改项目投用前后的节能数据,每年用电量节约20多万度,节约蒸汽用量1100多吨,每年节能量160吨标准煤。京东方高温热泵节能改造项目与SMC压缩空气管道降压改造及冷却塔并联改造项目一同上榜节能量奖励资金项目。京东方对供热系统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在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厂房内,在原有4台2.8MW燃气真空热水锅炉的基础上,减少燃气消耗,从而实现供热系统的节能。该项目通过节能技改可实现年节能量617吨标准煤。慧选网专注于此类产业链规划,产业链咨询服务,选择慧选网,智慧您的产业发展。 |
2021-01-22 |
北京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外贸集成电路转型升级基地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20年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名单,认定工作是为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在稳外贸稳外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此前,经开区先后获商务部认定三个产业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分别为新型显示产业、生物医药和汽车及零部件。经开区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度较高、技术水平先进的区域。现已形成以北方华创、中芯国际为龙头,包括设计、封装测试、装备、晶圆制造、零部件及材料等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构建了“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生态系统,相关企业约100家。北京经济开发区拥有国内首条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生产线,一批代表企业及研究机构承接了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在关键装备及材料、先进工艺的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一批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成果。2020年,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代表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四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经开区近7成,成为全区进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产业链和配套体系比较完善,相关行业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产业发展环境优越,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进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认定名单,标志着经开区外贸转型升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经开区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将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同时,对进一步优化提升外贸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优势出口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慧选网认为,经开区将对移动终端芯片、存储器芯片、功率器件/微控制器MCU、传感器芯片四大类主要产品进行重点突破。到2025年,经开区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产业链式互动发展格局形成,龙头企业进入全球产业第一梯队。 |
2021-01-22 |
2天办结跨境业务大单,金融助力“两区”建设再创“亦庄速度” |
据慧选网编辑部了解"没想到这么快就为我们办理了跨境人民币分红款项汇出业务,让我们率先享受到了自贸区政策带来的便利。"1月8日,区内某大型外资企业负责人连连称赞,,这次在距离公司600米的中国银行经开区支行用两天时间就成功办理完成。几天前,中国银行经开区支行获悉该外资企业急需办理一笔13亿元的跨境人民币分红款项汇出业务,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商务金融局的指导下,使得企业从提供资料到业务办结完毕仅用时2个工作日。据慧选网编者了解,早在2020年9月28日高端产业片区挂牌当天,中国银行经开区支行就率先为外资企业办理了本外币跨境结算便利化业务,中国银行经开区支行负责人说,还将在资本项目人民币资金使用、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等业务领域提供便利化结算服务,推荐更多企业成为北京地区优质诚信企业,享受更便捷更高效的跨境金融服务。北京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挂牌以来,北京经开区助力区内部分重点银行率先升级为自贸业务专营银行,提高金融赋能两区建设发展能力,目前第一批两家银行升级工作已经完成,还有多家区内银行也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同时,商务金融局还联合区内金融机构与重点企业举办"两区"建设需求对接座谈会,积极推进重点行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落地,探索支持区内企业参与资金池业务试点,统一额度和收支范围。北京经开区还与市金融监管局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市区两级"两区"建设联动机制,积极争取市级相关资源倾斜。通过积极引导区内金融机构深入研究外汇政策,制定便利化实施方案,持续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发挥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效能,为北京经开区推动"两区"建设插上金融"翅膀"。金融开放创新是"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商务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说,还将与已经升级成功的自贸业务专营银行保持紧密联系,开展政策、需求方面的深入探讨,探索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为打造自贸区建设的"亦庄样板"提供支撑。同时,立足于北京经开区"四区一阵地"发展定位,紧密围绕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拓宽国际金融功能,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助力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中发挥金融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慧选网旨在为广大企业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的开发区招商政策,开发区相关新闻,并提供产业链规划、产业链咨询服务。 |
2021-01-22 |
中共赤峰市委 赤峰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陆港融合发展打造赤峰次临港产业区的实施意见 | |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与锦州港战略协议落实,促进环渤海港口进口资源到我市加工转化,实现绿色草原与蓝色海洋相拥发展,市委和市政府决定打造赤峰次临港产业区(指在赤峰市划定区城,将附近港口的资源,通过公路、铁路运输,运至划定区域进行加工转化),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规划范围赤峰次临港产业区规划设置于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四园”中马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2km2)和元宝山工业园区(规划面积42km2)范国,总规划面积为64km2。二、产业定位立足赤峰市紧邻出海港口城市的区位优势,将周边港口城市海运资源,通过公路、铁路运输方式,至赤峰次临港产业区进行加工、转化、利用,主要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制造、机械设备制造等符合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规划的相关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次临港产业区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35年,实现次临港产业区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四、政策措施入驻次临港产业区项目,除享受国家、内古自治区、赤峰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对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入驻项目,再给予以下7个方面优惠政策:1.建设用地方面:建设用地上实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供地,按照土地出让金起始价9.6万元/亩、采取多种方式供地,降低项目建设用地投入。2.基础建设方面:按照入园项目土地出让金形成地方财力留成部分(指企业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在扣除上缴国家、自治区基金后,地方财政的剩余部分),下年度全额列入财政预算,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项目场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铁路等配套项目。3.外部条件方面:负责为入园项目提供给水、排水、供电、供气、供暖、通路、通讯、平整场地(七通一平)等外部基础条件配套。4.物流补贴方面:设立次临港加工转化项目物流补贴基金解决港口资源运输瓶颈问题,资金来源为该项目形成地方财力的30%,从投产之日起,至少给子10年以上补贴支持,补贴资金在下年度可滚动使用。5.电力使用方面:积极对接协调电网公司,保证入驻企业用电需求,积极争取大用户用电、企业直供电等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优惠电价。6.人才引进方面:对入园企业引进的高级管理、专业技术、经营等人才,给予一定生活补贴,补贴资金根据企业高级人才工资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形成的地方财力部分列入财政预算,补贴给企业相关人才。7.前期要件方面:由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前做好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规划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地震安全性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7项区域评估评审成果,由专家会审确定项目适用区域评估成果范围,对符合区域评估成果共享条件的,不再进行单体评估评审。五、相关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旗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为成员的全市陆港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次临港产业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赤峰高新区管委会,具体负责相关政策解读、协调落实等工作。(二)严格落实责任。各旗县区、各市直单位要认真研究《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招商引资、飞地经济、行政服务、审批管理、要素支持等方面助力次临港产业区发展,促进次临港产业类企业、项目聚集。(三)加大财政支持。市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次临港产业项日、特别是投资10亿元以上新建大型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资金保障力度,及时兑现相关政策,确保在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持。(四)加强协同配合。赤峰高新区要全面承担起企业、项目入驻的对接、协调、服务等工作;市国土、林业、水利、住建、规划、环保等部门要做好涉及审批手续、基础配套等各项保障、支持工作;市公安部门要做好公安、消防、社会治安等服务保障工作;市投资促进局要有针对性开展次临港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凝聚全市上下各方面力量推进次临港产业发展。 |
|
2021-01-15 |
瞩目进博会 共享新机遇 |
7月27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迎来倒计时100天。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面临严重衰退风险,中国着眼于“越办越好”的总要求,致力于在线下如期举办一届安全、高质量的进口博览会,展现出中国言出必行、推动世界经济加快复苏的大国担当。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搭建了开放型合作平台。首届进博会吸引172个国家、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第二届进博会吸引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5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促创新、求共享的“成绩单”,展示出全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大气象。世界公认中国是“机遇之国”,外国企业纷纷作出“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的坚定选择。2020年的进博会不同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贸易往来造成巨大挑战,各国参展方迫切期待从进博会收获“展品变商品”“贸易促投资”积极能量。中国克服困难积极筹备,展览规模更大、展区设置更优、展商质量更高、政策支持力度更大,招商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精准化招商措施更加务实、供需对接服务更加优化。本届进博会将设立“公共卫生防疫专区”,为在战疫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医药企业以及医疗器械搭建平台,助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优化创新。今年上半年,已有2000多家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报名参展,签约展览面积超过规划面积的90%,部分展区已“一位难求”或趋于饱和。参展企业表示,对第三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充满信心,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习近平主席的深刻论述,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真诚愿望。中国搭台、世界合唱,进博会倡导的是开放合作,实现的是互利共赢。6月份中国的进口增速转负为正,增幅达到6.2%,有力提振了世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面向未来,中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能激活各国开展贸易、加强合作的新渠道,进一步助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复苏发展。中国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捍卫者。中国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必将进一步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参加第二届进博会并将赴约第三届进博会的美国制药企业默沙东公司中国区总裁罗万里直言,进博会推动合作的效应超出预期,“在这里,我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国扩大开放、促进中外合作的坚定信心”。首批承诺连续3年参展进博会的展商之一、泰佩思琦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德·齐特林坚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中国市场是企业品牌取得突破与创新的不竭灵感源泉。 |
2020-07-29 |
发展“半年考”成绩陆续出炉,江苏这些设区市集体“转正” |
又到年中关键时。这段时间,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经济社会发展“半年考”成绩。上半年,江苏表现亮眼,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22.92亿元,同比增长0.9%,经济稳步复苏态势明显。近几日,江苏各设区市陆续公布“期中考”成绩。根据各地权威部门已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有9个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由负转正。其中,按可比价格计算,南通、宿迁地区生产总值均同比增长2%。常州、扬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3%、1.1%。苏州、无锡、镇江、盐城、徐州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8%、0.8%,0.5%、0.4%、0.1%。1先来看两个GDP增速2%的城市。南通上半年,南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466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据了解,这一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2202.3亿元,增长1 %;第三产业增加值2287.1亿元,增长3.3 %上半年,南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位于全省第1位。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496.8亿元,同比增长3.2%,列全省第一位,好于全省平均5.7个百分点。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848.8亿元,同比增长1.5%,位列全省首位。上半年,南通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0%,占全部项目投资的比重为80.9%,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2.9个百分点。10亿元以上的重特大项目表现更为亮眼。10亿元以上项目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2个,计划总投资增长28.6%,完成投资增长38.6%,占全部项目投资的比重为42.7%,同比提升11.8个百分点。7月8日,南通二季度全市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汇报会上透露,上半年南通省级重大项目开工数全省第一,省级、市领导挂钩、市级重大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超过序时进度。宿迁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二位的还有宿迁。上半年,宿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9.4亿元,同比增长2.0%,由一季度的下降2.6%转为正增长,高于全国、全省3.6个和1.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49亿元,增长0.02%,较一季度提升0.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1.51亿元,增长0.6%,较一季度提升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6.40亿元,增长3.6%,较一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高新产业增势良好。上半年,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56.38亿元,增长11.5%,快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6.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5%,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0.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55.9%、63.5%、126.3%。快递业务增长较快。上半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98亿件,同比增长21.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8.0个百分点。2常州上半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9.5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9.0亿元,同比增长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2.5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6%,较一季度提升10.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升9.7个百分点,增速位列苏南第一、全省第四。看项目。上半年,常州新增入库项目46个,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1个,总投资超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2个,总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项目1个,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10个。省、市重大项目投资基本实现“双过半”,星源锂电池隔膜、武进不锈精密钢管等4个项目竣工投产。扬州上半年,扬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3.8亿元,由一季度的同比下降5.6%转为上半年增长1.1%,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0.2%。扬州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表现亮眼的是工业经济持续回升,上半年,扬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高于省均增幅1.1个百分点。2797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5%,较一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上半年,扬州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4%,列统项目数为807个,比去年同期多342个,比去年全年多91个,比今年年初多375个。3GDP增速“转正”的还有这些城市。苏州上半年,苏州经济运行呈现恢复性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50.24亿元,同比增长0.8%,较一季度提高9.1个百分点。上半年,苏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9.3亿元,同比增长5.4%,比一季度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735.3亿元,同比增长26.3%,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看重点行业。上半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作为苏州聚力打造的“1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表现亮眼,上半年全市医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44.1%,生物药品制造产值同比增长6.03倍。上半年,苏州实际使用外资78.28亿美元,同比增长151.6%,规模及增幅均创同期最高纪录。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上半年苏州省重大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市重点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达95%;省、市重大项目投资超时序完成,完成率分别达62%和63%。透过数据,不难发现,苏州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全力稳住工业经济大盘;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牢牢牵住重大项目的“牛鼻子”,投资和外资逆势增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用新动能提升经济质效。无锡上半年,无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6.32亿元,同比增长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83亿元,同比下降0.5%;第二产业增加值2503.93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2967.56亿元,增长1.0%。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7.07亿元,同比增长4.8%,较一季度提升9.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882.64亿元,同比增长13.1%,较一季度提升15.5个百分点。上半年,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73.93亿元,增长20.5%,其中亿元以上制造业投资714.14亿元,增长22.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24.34亿元,增长10.6%。高技术产业茁壮成长呈现出无锡经济自身较好的韧性。上半年无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838.18亿元,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5.4%,较去年提升了7.3个百分点。上半年,无锡深度布局的集成电路产业迎来集体爆发,产量同比增长20.4%,占全国的11.9%,较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镇江上半年,镇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6.6亿元,同比增长0.5%。工业经济加快复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8%,较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均完成“双过半”任务,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4个;消费市场逐步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发展势头持续向好。高技术制造业拉动力增强,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高于全市平均2.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7.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35.4%,比一季度、同期提高4.8、2.5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增长。6月份,石墨烯、移动手机、碳纤维、蛋白检测试剂等同比分别增长13.6%、56.8%、7.9%、15.2%和87.6%。盐城上半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6.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4%,增速由一季度的下降9.2%转为正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1.45亿元,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1077.75亿元,同比下降2.3%;第三产业增加值1376.82亿元,同比增长2.8%。规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3.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02.2%,造纸和纸制品业同比增长33.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5.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8.5%。服务业增加值1376.82亿元,增长2.8%,比一季度提升6.7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8.9亿元,同比下降9.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6个百分点。徐州上半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3074.05亿元,同比增长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8.22亿元,下降0.6%;第二产业增加值1150.43亿元,下降0.7%;第三产业增加值1655.40亿元,增长0.8%。工业生产恢复较快,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较一季度提高8.2个百分点;6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服务业加快恢复,信息和互联网行业发展较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0%、10.8%、6.5%和1.9%。大浪淘沙始见金。不难看出,在各地经济“期中考”成绩单上,企稳向好之势上扬,经济的基本盘稳住了。不仅如此,各地经济在风雨考验中呈现出诸多亮点。比如高技术制造强势回升,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网上零售热度不减……这些新态势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动能。在这背后,是各地在危中育新机、开新局,以大招、奇招激发新动能。比如,苏州向全球首发“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产业链全球合作对接图”,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会”“交易会”“推介会”“对接会”,形成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线上线下24小时全天候招商合作机制。展开产业链优化重塑。结合破解疫情冲击暴露出的供应链安全问题,围绕产业链做强产业链、配置资金链、部署服务链、谋划替代链、拓展柔性链,在全国首创开展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签约总金额近4000亿元的项目和订单。打出“姑苏八点半”品牌,用近2.5亿元投入带动近20亿元消费……南通,紧抓新机遇、过万亿、大项目,争先锋,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将今年确定为“大项目突破年”,要求一切盯着大项目干,呼唤“狼性”干部走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从以苏州“三大法宝”为师,到走出去跑遍苏锡常三市,拼的劲头、抢的意识、融的视野越发强劲。镇江发出“跑起来”冲击令,推出产业强市招商地图,明确项目建设有“大跨越”,产业链条有“大整合”,载体建设有“大提升”,区域协作有“大突破”。无锡寻找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发力点,瞄准科创,在沪举行科技合作洽谈会,寻找“无锡合伙人”,签约5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3.6亿元。盐城每月集中观摩推进项目,围绕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设立四大产业工作专班,围绕智慧城市、5G技术及场景应用等10个领域,扎实推进100个总投资2385亿元的新基建重点项目。宿迁招商引资的步伐从未懈怠,一连举行中国(宿迁)酒都文化旅游节、运河品牌电商大会、“宿迁招商云推介”等大型招商活动,举办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城建项目、农业重大项目、农房改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5个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有4个开工建设。 |
2020-07-29 |
南昌高新区一批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 |
近日,在省政府公布的201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南昌高新区有20个项目入选。据了解,科学技术奖主要是奖励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且对经济社会有良好的效益,对推动行业和全社会科技进步起到明显作用以及影响面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南昌高新区20个获奖项目中,江西怡杉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水质在线自动监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江西济民可信金水宝制药有限公司“中药大品种金水宝系列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应用”等5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占全省获奖成果的三分之一。江西师范大学的“绿色碳杂原子(C-X)成键反应研究”和“过渡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产氢性能研究”2项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另有3项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品质中医药健康产品参灵草口服液关键技术构建”等6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微孔发泡无机保温材料集成技术及产业化”等3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因为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在创新投入方面,高新区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19年,高新区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8%,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强,万元销售收入中R&D经费支出增长5%。在平台建设方面,以南昌高新区为核心的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大学科技城、航空科创城和南昌高新区科创中心三大科创城,更是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人才和产业发展汇聚更多创新要素。天津大学南昌微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南昌产业研究院、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大院大所的合作项目,为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在人才引进方面,南昌高新区大力实施“瑶湖英才”计划。截至2019年底,南昌高新区集聚各类人才15万余人,柔性引进院士23名,自主培养或引进国家级人才43人,省级人才70人,市级人才164人,高学历人才4981人(博士591人,硕士4390人),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海外留学人才和130多位外国专家入区创新创业。此外,高新区还先后获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西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等8大人才基地,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人才工作的排头兵。在创新成果方面,南昌高新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个,专利申请4140件,授权量2327件,同比增长1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达51.46件,位居全省首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9家,净增100家。南昌高新区还致力于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通过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等措施,使得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效,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南昌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了一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技术创新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
2020-07-27 |
南昌高新区百亿产值科技园开园:电子信息产业再发力 |
7月24日,2020年龙旗集团核心供应商大会暨南昌龙旗科技园开园仪式在南昌高新区举行。当天开园的南昌龙旗科技园总投资50亿元,主要从事手机、平板电脑、IOT、智能穿戴等移动智能终端整机产品的生产,预计2022年产值将达100亿元。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优秀的手机设计和整机交付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华为、小米、联想、LG、MOTO等均与其有合作关系。2017年6月,龙旗集团与南昌高新区签订投资协议,在南昌高新区投资建设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移动智能终端整机研发和生产。落户以来,南昌高新区给龙旗提供了1.8万平方米的临时厂房,2018年5月就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南昌龙旗迅速成长为全国整机ODM行业的佼佼者,如今在全国手机ODM公司中排名第三。新落成的龙旗科技园全部达产后,预计形成30条SMT生产线、60条组装线规模,全品类出货量约3600万台,预计2022年实现产值约100亿元,力争2025年实现产值300亿元。南昌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德辉说:“我们将竭尽所能提供更优服务,努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对于此次前来参加龙旗集团核心供应商大会的企业代表,刘德辉希望他们更多地了解、认识、投资南昌高新区,尽情领略南昌高新区的“城市温度”,深化拓展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龙旗科技董事长杜军红表示,从南昌龙旗公司注册、电子信息产业园厂房的装修到投产见效,高新区采取“保姆式”的全程服务,为龙旗集团“量身定做”优惠政策,使企业“轻装上阵”,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他说:“有这么好的营商环境,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来到这里,这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汇聚地将会更有竞争力。”近年来,南昌高新区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打造“南昌光谷”的战略部署,全力打造“南昌光谷”核心示范区,以建设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以LED、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为主要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南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4.6亿元,同比增长35.3%,预计今年将突破千亿大关。 |
2020-07-27 |
黑龙江自贸区将加大重点领域开放力度 |
日前,黑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包括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加大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力度、构建全球化投资促进网络、提高来华工作便利度、打造外商投资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等。 黑龙江省将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不得对外商投资准入进行限制,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资金补助、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资质许可、注册登记、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同等待遇。 黑龙江省将加大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力度,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在电信、保险、证券、科研和技术服务、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实现更大力度的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市(地)依托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积极与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在政务、贸易、投资、金融、产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和协同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支持外商投资新开放领域的先行先试。支持外商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研发设计、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推动各类开放平台创新提升。着力招引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核心企业,推动开发区产业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黑龙江省将构建全球化投资促进网络。鼓励各地在北京等城市设招商窗口。鼓励各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投资促进代表处,选聘一批投资促进顾问,构建辐射重点外资来源地和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投资促进体系。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招商引资模式。积极利用线上云端开展面向境外投资者的“网上招商会”“网上签约会”等网上招商活动。加强对出国(境)招商活动的支持,适当放宽对商务等涉外招商单位和开发区的投资促进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批次的限量管理;对确有需要的招商团组要提供因公出国(境)审批、证照和签证办理“急事急办”服务。 提升投资促进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省级大数据招商运营服务平台,建成覆盖省、市(地)、县(市、区)、开发区的网上招商服务系统,实现投资、招商、服务一体化管理。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台账管理系统。 加大招商引资激励。落实省政府招商引资激励办法。落实省政府委托招商奖励办法,鼓励各地对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招商机构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外资项目给予奖励。建立市场化招商引资奖励机制,支持各地将招商成果、服务成效纳入考核激励。 黑龙江省将提高来华工作便利度。全面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各项便利政策。推广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服务”。 提升口岸通关便利。精简进出口环节海关需验核的监管证件,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巩固压缩口岸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工作成效。放开口岸经营服务市场,降低通关成本。 提升外商就医、子女就学等生活便利。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为外商提供国际化、个性化、便利化服务。加快建设双语学校和双语幼儿园。外籍人员子女可就近就便安排到有接收外籍学生资格的学校就读。培育完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国际医疗机构和国际化医疗管理团队。 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打造外商投资企业公平竞争环境。依法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在获得人力资源、资金、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政府项目申报、费用减免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全面落实内外资企业公平参与标准化工作,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医疗器械、信息化产品等标准制定。 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和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加大对恶意侵权行为、重复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处理规则,提高处理效率,及时回应和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各类诉求和问题。 |
2020-07-26 |
一批央企、民企、湾企加速布局广西自贸试验区 |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落实自治区部署要求,搭乘“三企入桂”东风,持续扩大开放领域,一批央企、民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看好广西发展机遇,加速布局广西自贸试验区今年以来,广西自贸试验区结合央企、民企、湾企“三企入桂”及自身产业发展规划,建立重点招商项目库、企业名录库,精细梳理主导产业目标企业,有序统筹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国内重点区域开展招商,先后对接拜访了西门子、碧桂园、招商局集团、太平洋建设、中南控股等一批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为促进“三企入桂”,广西自贸试验区举办首届云推介云招商云签约“三云”活动,签约项目31个,投资金额约86亿元,2万多家企业、146万人次在线观看。目前,广西自贸试验区“三企入桂”已签约项目70个,区外到位资金99.44亿元;拟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25.75亿元;在谈项目74个,总投资1637.04亿元。广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全面推进改革创新,部署推动改革试点任务90项,89项涉及国家事权,64项争取到国家部委认同支持。今年上半年,累计新设立企业8534家,日均登记企业数量是挂牌前的3倍。截至目前,广西自贸试验区企业总量突破1.2万家,德国DHL、浪潮集团、中国太平、香港绿地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行业500强企业相继落户。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集聚效应。广西自贸试验区依托各片区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吸引数字经济、新兴制造业、电子信息等16个主导产业的近4000家企业入驻,入驻企业最多的前六类主导产业分别为数字经济、国际贸易、跨境物流、港航物流、新兴制造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30.6%。广西税务局提供的2020年一季度企业数据显示,广西自贸试验区企业活跃度为92.6%。 |
2020-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