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油价下山东地炼面临亏损 转型升级挑战仍存 |
“今年的高油价已造成山东地炼亏损。”日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山东省能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新伟对界面新闻表示。“原油占成品油总生产成本的70%。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超五成,但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仅上涨了28%。”高新伟解释称。截至北京时间7月2日收盘,WTI原油期货收涨2.52%,报108.4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收涨2.38%,报111.63美元/桶,较年初上涨约45%。3月,国际油价曾上涨至接近140美元/桶。由于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70%,国内成品油市场与企业炼油利润受国际油价影响较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5月,国内累计进口原油量2.17亿吨,同比下降1.7%,进口金额却同比增加53%。炼油成本大幅上涨,叠加前期国内成品油需求疲弱,导致国内成品油裂解差价大幅下滑。裂解价差代表炼油厂的利润,即成品油出厂价格和原油等成本的价差。截至6月15日,国内原油-汽油的裂解价差在554.65元/吨,柴油-原油裂解价差531.01元/吨,均处于近三年内的历史最低。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王能发布的分析报告表示,5、6月汽柴油裂解价差均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国内炼油亏损严重,尤其是炼制汽油亏损更为严重,炼厂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5月国内原油加工量分别为2.23亿吨、2.77亿吨,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0.5%、10.9%。与主营炼厂与相比,地方炼厂往往受到高油价更大的冲击。山东是国内地炼集中地。隆众资讯的数据显示,随着油价波动,今年山东独立炼厂实操炼油利润大幅震荡,多次跌至负值。山东独立炼厂实操炼油利润图片来源:隆众资讯4月,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一度跌至50%,创近15年来新低。此后,因国内疫情好转,成品油需求上升,山东地炼的开工率逐渐回升至60%以上。卓创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山东地炼一次常减压装置平均开工负荷65.81%,但仍较去年同期降低约10.8个百分点。面对山东地炼整体颓势,高新伟认为,这将促进地炼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往一体化、规模化、化工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地炼)将降低开工率,走化学品道路。”高新伟说。近两年,山东地炼多家企业均尝试向化工方向转型。据卓创资讯去年统计,京博石化、东明石化、鲁清石化、金诚石化、汇丰石化等炼化企业均有在建或投产的化工项目。今年1月,中国石化集团齐鲁分公司党委书记张绍光委员也建议,地炼企业应把握“油产化”“油转化”“油转特”趋势,促进炼油转型炼化一体发展新路径。但山东地炼的转型升级仍有许多挑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地炼转型升级有一个过程,需要大量投资。地炼目前很难募集到资金,预计短时间内转型升级不会有大的变化。“今年化工市场也不是很好,除芳烃化纤产业链有所恢复,塑料橡胶并不旺盛。即便将炼油转到化工,也难有效果。”该分析人士称。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国俊的团队在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山东地炼仍存在单体规模较小、一体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整体竞争力较弱。“目前,山东地区的传统地炼数量超过40家,以出产汽柴油、液化气等石油产品为主,常减压装置规模较小,基本不具备拓展基础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的能力。”该报告称。由于传统地炼在化工领域无明显的规模化优势和技术积累,项目同质化风险较高也是一大问题。该报告认为,传统地炼各类竞争要素均较为薄弱,全面整合已成最后的赶超机会,但其中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传统地炼的转型升级前景仍需观望。2018年10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到,力争到2022年,将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和炼油能力在300万吨及以下的地炼企业炼油产能进行整合转移。该方案还要求,到2025年,将500万吨及以下地炼企业的炼油产能分批分步进行整合转移,全省地炼行业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亿吨/年压减到9000万吨/年左右,成品油收率降至40%左右。今年1月,山东省省长周乃翔作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2年山东确保整合转移地炼产能740万吨;2021年,山东整合退出了三家地炼企业780万吨炼油产能。 转自:界面新闻 |
|
2022-07-05 |
![]() |
经济回暖复苏 数字经济引擎持续发力 |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经济运行情况,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改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中国经济释放恢复信号。”路透社如此评价5月中国经济表现。以高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回暖的重要因素。在评价5月经济运行表现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稳健。”数字经济恢复明显引领作用持续彰显今年以来,数字经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彰显的发展韧性令人瞩目,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数字经济运行情况看,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依然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引领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1—4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8%。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1—5月新基建相关行业电气机械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合计占制造业投资的19.6%,较去年全年的16.5%占比有所上升。尽管受到疫情冲击,高技术制造业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增速快于全部工业。5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速度明显快于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0.9%。从消费来看,网上零售持续逆势增长。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而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达49604亿元,增长2.9%。从各地日前发布的5月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数字经济恢复明显。在浙江,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1.3%,比上月加快5.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1%,占比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在江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8%,成为38个工业大类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全省网上零售额增长25.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0%。在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6.8%,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2.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将持续发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继5月经济恢复性增长之后,从6月开始,中国经济将迅速恢复,满血归来。”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解读5月经济数据时指出。国务院日前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涉及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等6大方面,发出进一步释放政策合力、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的鲜明信号。“6月,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付凌晖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激发经济恢复的动能,挖掘经济发展的增量,是促进经济尽快实现合理增长的突破口。数字经济不仅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点,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都很大,大家在探讨新增长动力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数字经济就是重要的动力之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密集部署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再次强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5月27日工信部召开的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适度超前部署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各地纷纷部署出台数字经济相关立法和规划。北京、河南、江苏等地纷纷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多地立法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各地出台的法规和规划也明确了对数字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的支持。如江苏省提出通过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保障供应链安全、培育产业集群等方式,构建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协同和供应保障,提高数字产业整体竞争力;辽宁省提出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突出工业大数据特色,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底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数字经济韧性显现,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可以预见,随着政策利好的落地和规划目标的实现,数字经济将持续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回暖之际,通过赋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激活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