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加速布局 数字人民币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 |
“新开通我们银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就有机会领取消费红包,推荐亲友下载开通还能继续领!”日前,多家商业银行加大数字人民币推广力度。多家上市公司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最新业务布局,包括系统改造和对接等。在各方努力下,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果丰硕。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刊发的文章指出,继续推动数字人民币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推广力度加大近期,多家商业银行(含运营机构和非运营机构)加大对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力度,推出多种营销宣传活动,部分银行还对员工下达考核指标。一家股份行客户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所在的银行非常重视数字人民币相关业务,近期还给员工下达客户数量指标。“目前对开通钱包的客户数量有指标,对交易金额还没有下达指标。”该客户经理说。某股份行APP显示,该行推出数字人民币特惠体验专区,在指定时间区间内,已开通该行数字人民币钱包并绑定一网通支付的客户即可抽取红包,可在专区抢购特惠商品时使用。在专区抢购特惠商品支付成功后,还可获得一次抽奖机会。非运营机构则是通过接入运营机构系统,实现相关业务办理。10月15日,张家港农商银行称,该行企业网银对公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于近期正式启用。法人和非法人机构可开立对公数字人民币钱包,根据开立方式确定交易、余额限额,并在日常生产经营中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资金收付。商户也联合商业银行推出多种优惠活动,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数字人民币。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在数字人民币试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IT改造的需求也有所提升。目前,上市公司正积极布局相关业务。博思软件日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负责承建福州市数字人民币综合服务平台项目。该平台已完成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等2.0层机构的数字人民币能力接入。还有部分上市公司积极布局硬钱包业务。恒宝股份表示,公司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目前已实现在零售、交通出行、公共服务、数字旅游、数字园区等多个应用场景的有益探索与拓展,公司将继续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研发与应用试点工作,并积极配合客户开展试点场景建设。经过多个试点区域公开测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试点成果丰硕。从全国范围来看,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31日,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累计交易笔数3.6亿笔、金额1000.4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商户门店数量超过560万个。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10-24 |
中国电商在多方面居世界第一 | |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1日称,中国电商在多方面居世界第一,今后将持续深化丝路电商合作,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盛秋平在当天举行的2022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上表示,尽管受到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电商仍然展现出极强韧性。去年中国电商交易额达42.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9.6%;网上零售额达13.09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4.1%。中国电商在网上零售额、网购人数、移动搜索规模等方面居世界第一,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内容。盛秋平称,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点。中国将持续深化丝路电商合作,推动加入DEPA进程,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目前,中国加入DEPA工作组已正式成立,官方计划下一步与DEPA成员开展实质性谈判。他表示,今后中国将更好发挥平台企业资源整合和配置的突出优势,引导市场主体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逐步实现发展模式从资本和需求拉动向技术和业态创新驱动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塑造商务领域数字化发展的新优势。盛秋平称,中国还将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标准和诚信体系建设,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和内容,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推进商业基础设施服务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转自:中新网 |
|
2022-09-08 |
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3.24万亿元 | |
数据来源:工信部从工信部获悉:我国信息消费已成为增长迅速、创新活跃、辐射广泛的消费领域,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2.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3.24万亿元,同比增长6%。信息基础设施提速降费成效显著,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截至7月末,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6亿户,5G移动电话用户达4.75亿户,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前7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463亿GB,同比增长19.1%。信息消费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今年上半年,商务大数据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累计直播超6000万场次,累计观看超5170亿人次。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企稳回升,农村网络零售市场持续恢复。今年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9759.3亿元,同比增长2.5%。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2021年,我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超过1000亿笔,金额高达2354万亿元。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29 |
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信息通信网络 | |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全国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5G基站开通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全球第一。截至7月底,全国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5亿户,比2021年末净增1.2亿户。固定宽带网络规模全球最大。截至7月底,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4亿户家庭的能力,已通达全国所有城市地区,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超6570万户,比2021年末净增3100多万户。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705万户。2015年以来连续多年组织实施网络提速降费专项行动,固定宽带和4G用户端到端平均下载速率提高7倍,单位流量平均资费下降超过95%。今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241亿GB,同比增长20.2%。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建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先后支持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7万个4G和5G基站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面向农村脱贫户持续给予五折及以下基础通信服务资费优惠,已惠及农村脱贫户超过2800万户,累计让利超过88亿元。网民规模居世界首位,由2012年的5.64亿增长到2021年的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手机上网比例达99.7%,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流量十年增长130多倍;融合应用走深向实,带动信息消费持续扩大升级,2021年底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数字消费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工业互联网加快崛起,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以5G网络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双千兆网络和各领域深度融合。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3 |
经济回暖复苏 数字经济引擎持续发力 | |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经济运行情况,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改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中国经济释放恢复信号。”路透社如此评价5月中国经济表现。以高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回暖的重要因素。在评价5月经济运行表现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稳健。”数字经济恢复明显引领作用持续彰显今年以来,数字经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彰显的发展韧性令人瞩目,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数字经济运行情况看,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依然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引领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1—4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8%。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1—5月新基建相关行业电气机械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合计占制造业投资的19.6%,较去年全年的16.5%占比有所上升。尽管受到疫情冲击,高技术制造业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增速快于全部工业。5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速度明显快于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0.9%。从消费来看,网上零售持续逆势增长。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而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达49604亿元,增长2.9%。从各地日前发布的5月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数字经济恢复明显。在浙江,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1.3%,比上月加快5.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1%,占比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在江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8%,成为38个工业大类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全省网上零售额增长25.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0%。在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6.8%,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2.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将持续发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继5月经济恢复性增长之后,从6月开始,中国经济将迅速恢复,满血归来。”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解读5月经济数据时指出。国务院日前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涉及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等6大方面,发出进一步释放政策合力、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的鲜明信号。“6月,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付凌晖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激发经济恢复的动能,挖掘经济发展的增量,是促进经济尽快实现合理增长的突破口。数字经济不仅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点,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都很大,大家在探讨新增长动力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数字经济就是重要的动力之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密集部署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再次强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5月27日工信部召开的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适度超前部署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各地纷纷部署出台数字经济相关立法和规划。北京、河南、江苏等地纷纷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多地立法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各地出台的法规和规划也明确了对数字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的支持。如江苏省提出通过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保障供应链安全、培育产业集群等方式,构建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协同和供应保障,提高数字产业整体竞争力;辽宁省提出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突出工业大数据特色,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底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数字经济韧性显现,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可以预见,随着政策利好的落地和规划目标的实现,数字经济将持续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回暖之际,通过赋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激活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6-30 |
根植中国市场 共享发展红利——来自在华外资企业的声音 | |
6月19日,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数百位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如约赴会。当前,中国经济正迎难而上,实现平稳开局并逐渐恢复向好。今年以来在华外资企业运营状况如何?“总体来看,我们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尤其是5月份,随着各地疫情防控顺利推进和复工复产的开展,物流逐渐恢复,加上冶金、半导体、汽车等市场趋于回暖,我们当月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均达到预算,并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德国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目前企业在华近十个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约2亿美元。不少受访企业告诉记者,虽然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但公司生产运营状况基本良好,对于中国市场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倾听外资企业困难,协调解决货物运输、生产经营等一系列问题……今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资的举措持续发力。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前4个月,中国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上海相关部门收到福特汽车需要支持的消息后,通过视频会议、电话指导、亲自向核心供应商了解面临的困难等多种形式,提供诸多解决方案,甚至是‘一厂一策’。”福特中国政府事务副总裁向小芳说,目前和福特相关的所有一级和上游供应商都已经全部复工。直面疫情挑战,在华外资企业不仅加速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更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开出新门店,加码新投资。特斯拉已从复工复产之初的单班制恢复到了双班制运营,产能利用率恢复至100%;西门子在沪主要制造业企业产能均已恢复至80%以上;优衣库在浙江、湖北、安徽、黑龙江等地“一口气”开出12家门店……“疫情虽给我们的业务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有机遇。我们积极挖掘在医疗医药、电子制造、食品等领域新的业务增长点,关注中国在加快新基建投资方面的业务机会。”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工业气体供应商空气产品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苏俊雄说。中国美国商会不久前发布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仍是其在全球的前三大投资市场;83%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没有考虑将生产或采购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当前,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一些传统优势条件正发生变化。诸多挑战下,跨国公司为何继续向中国投下“信任票”?迪卡侬中国区副总裁王亭亭告诉记者,集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品牌、全渠道零售为一体,中国是迪卡侬集团唯一进行全产业链投资的海外市场。“我们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集团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体育市场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在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看来,中国不仅拥有全球需求最高且最考究的消费者群体,更拥有强大且丰富的数字生态圈和创新生态圈。去年集团将上海中国总部升级为北亚区总部、全球三大美妆科技中心之一,正是希望在中国挖掘未来之美的科学技术创新源泉。“产业配套完整、市场空间巨大、劳动生产效率较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优势仍然明显。”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认为,随着一系列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政策举措的落地,中国在供应链综合效能、创新应用场景、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还将形成供应链竞争新优势。美国化工巨头陶氏公司已连续三年参加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今年,陶氏公司亚太区总裁彭睿思虽身在国外,依然选择线上参会。“相比其他市场,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生态,这些独特优势为包括陶氏在内的跨国企业提供了宽广舞台。”彭睿思说。“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和信心从未改变。”彭睿思的话,道出诸多在华外资企业的共同心声。 转自:新华社 |
|
2022-06-21 |
5月主要指标边际改善 经济呈现恢复势头 | |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6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势头。具体看,工业生产由降转增。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4月份为下降2.9%;环比增长5.61%。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9%。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582亿元,同比增长3.5%。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8.0%、5.5%。1-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市场销售有所恢复,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和网上零售持续增长。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05%。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全国网上零售额49604亿元,增长2.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718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1-4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5964亿元,同比增长6.2%;5月份环比增长0.72%。分领域看,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制造业投资增长10.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07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6%;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下降31.5%。货物进出口增长加快,贸易结构持续改善。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4500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加快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765亿元,增长15.3%,加快13.4个百分点;进口14736亿元,增长2.8%,上月为下降2.0%。1-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60374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出口89437亿元,增长11.4%;进口70937亿元,增长4.7%。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1-5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29万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5%;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6%,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2%。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4%、5.1%。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9%。5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2小时。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5月份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主要指标边际改善,经济呈现恢复向好势头。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下阶段,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力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 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
2022-06-20 |
稳住经济大盘!我国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超2万亿元 | |
6月10日,在国家税务总局“落实留抵退税政策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专题新闻发布会上,税务总局新闻发言人荣海楼表示,截至6月9日,我国已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超2万亿元。下一步,全国税务系统将坚持“快退税款、狠打骗退、严查内错、欢迎外督、持续宣传”五措并举,以更加有力地推进留抵退税政策落快落准,确保“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毕”,最大限度发挥出留抵退税政策稳住经济大盘的正效应。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占比超九成据悉,截至6月9日,我国已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超2万亿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4月1日-6月9日,已有14250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上,再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1233亿元,已累计有15483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超过去年全年办理退税规模的两倍。二是,1-4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2440亿元,包括小规模纳税人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新增减税335亿元,“六税两费”减半征收政策新增减税降费476亿元,将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政策新增减税164亿元,等等。三是,继续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累计缓缴税费4289亿元。具体到落实方面,4月1日至6月9日,从企业看,微型、小型、中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集中退还基本完成,小微企业依然是受益主体。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占比94.9%,共计退税7039亿元,占比49.4%;中型企业占比4.4%,共计退税3412亿元,占比23.9%。从行业看,享受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的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受益明显,纳税人获得退税7736亿元,户均退税115.2万元。从区域看,与地区经济体量相对应,东部地区留抵退税总量较大,共获得退税7391亿元。退税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产、技术研发等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司长谢文表示,税务部门组织开展的企业抽样调查显示,退税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产、技术研发、支付薪酬等方面,改善了企业现金流,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享受退税企业采购支出同比增长10.9%,较留抵退税前的一季度加快3个百分点,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7.5个百分点。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退税企业经营投入稳中有升,推动5月份退税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6%,并较一季度加快5.2个百分点,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9.6个百分点。谢文进一步表示,具体到不同企业类型的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助力”上。首先,助力小微企业纾困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是留抵退税政策的主要受益群体,有力弥补了小微企业资金缺口。5月份,小微企业中的退税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7%,较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17.8个百分点,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其次是助力困难地区、困难行业渡过难关。在疫情期间,留抵退税以真金白银为困难企业送上“及时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谢文称,批发零售、民航、旅游、文化艺术等服务业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其中,有81.4万户困难行业企业享受退税2593亿元,5月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较一季度加快6.9个百分点,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14.3个百分点。三是助力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5月份,六大行业退税企业采购支出同比增长14.7%,较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6.3个百分点;推动六大行业退税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3%,较一季度加快2.9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比无退税企业高8.3个百分点,增强了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转自:新京报 |
|
2022-06-13 |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权威发布) | |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经济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1%……“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发展预期目标有利条件较多。”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中国经济能够克服疫情的影响,逐步企稳回升,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消费市场受疫情冲击明显,但网上零售保持增长4月份,本土疫情多发频发,波及全国多数省份,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减少,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餐饮业受到明显冲击。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其中,商品零售下降9.7%。从消费类型看,非生活必需品销售和餐饮销售,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拉低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4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2.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大的出行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明显放缓,对消费市场影响较大。”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介绍,4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1.6%,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速比上月回落5.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业客房收入下降超过30%。从消费地区看,受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长三角和东北地区,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30%。从消费业态看,网上零售保持增长。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有所提升。“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居民日常活动半径减小,便利性相对较高的自助式消费和社区店零售保持增长。”付加奇介绍,前4月,限额以上超市、仓储会员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6%和8.5%,与社区消费密切相关的食杂店、便利店零售额增长2.4%和6.8%。“总的来看,4月份消费下降主要是受到疫情短期冲击影响。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到正常状态,前期被压抑的消费会逐步得到释放。”付凌晖介绍,4月中下旬以来,国内疫情整体趋于下降,上海和吉林的疫情逐步好转,有利于创造适宜的消费环境。同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强援企稳岗扩就业将保障居民消费能力,加之促消费各项政策显效,我国消费恢复态势有望得到延续。月度工业增速由增转降,但产业升级态势没有改变4月份,工业生产受到疫情冲击,由于交通物流受阻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出现了下降,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其中,制造业下降4.6%。“制造业增速下降,主要还是受到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影响。”付凌晖介绍,4月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8%。从地区看,受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4.1%,东北地区工业下降16.9%,主要是受疫情影响的部分企业停工停产造成的。分规模看,疫情对小微企业冲击更为明显。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汤魏巍介绍,4月份,规模以上小微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较上月下降了9.1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及回落幅度分别较大中型企业高出0.7、1.7个百分点。尽管月度工业生产由增转降,部分工业行业仍保持了增长,体现出较强韧性。能源等基础工业保持增长。4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7.2%,有力保障生产生活秩序正常运转。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基本消费品工业保持增长。4月份,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0.1%和0.5%,鲜冷藏肉、速冻食品产量分别增长20.4%和9.3%。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增长。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7%。“产业升级态势没有改变,体现出经济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变化。”付凌晖说。从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受疫情冲击影响比较小,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4月份,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6%、5.6%。“当前,工业生产确实面临一定压力,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不足、产销衔接水平下降、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一些堵点、生产循环不畅、生产成本上升、营利能力下降。”付凌晖说,尽管有困难,但我国工业体系齐全、配套能力强的特点没有改变。下阶段,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交通物流逐步打通,生产循环改善,尤其是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将有助于提振企业信心、改善企业经营,推动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各项政策支持下,国民经济将会加快恢复,企稳回升“困难是短期的、暂时的,从全年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还有不少有利条件。”付凌晖说。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复工复产效果逐步显现。3月份以来,我国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4月中下旬以来,疫情形势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分地区,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目前上海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经复工企业占比接近50%。从5月以来的情况看,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货运物流持续恢复,全国发电量等一些实物量指标也在改善。投资稳增长作用将继续发挥,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付凌晖介绍,今年以来,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快,可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资金较为充足。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政策,大力推动重大制造业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长仍有支撑。1—4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2%,快于全部投资增长。消费有望逐步恢复,线上消费和升级类消费仍会成为消费的重要支撑。付凌晖解释,从疫情发生两年来的经验看,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正常生活秩序得到恢复,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就会得到较快释放。“下阶段,援企稳岗力度加大,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有利于保障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能力;一些传统接触型消费加快向线上转移,居民消费升级态势仍然会持续,有利于支持消费增长。”出口虽然面临一定压力,但是持续增长有利条件仍然较多。我国工业体系完备,制造业供给能力强,能够较快适应外部需求变化,加之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与贸易伙伴互利合作,推动自贸区建设,都有利于扩大出口。今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实施的第一年,稳外贸政策会持续显效。“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力度加大,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效实施,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对困难行业和重点领域扶持力度加大,效果会不断显现。”付凌晖透露,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有关方面在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将会进一步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总的看,疫情扰动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趋势,也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国民经济将会加快恢复,实现企稳回升。”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