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 | |
12月1日起,这些抗癌药品和罕见病药品可享增值税优惠近日,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第三批适用增值税政策的抗癌药品和罕见病药品清单,其中包括51个抗癌药品制剂和原料药、20个罕见病药品制剂和原料药。自2022年12月1日起,清单中的药品,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进口环节减按3%征收增值税。新版《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12月1日起施行交通运输部发布新修订的《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规定》进一步明晰了危险货物范围:一是在现行《规定》关于危险货物定义的基础上,明确危险货物原则上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为标准进行认定,同时进一步明确,对虽未列入《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但依据有关法规、国家标准确定为危险货物的,也需要按照《规定》办理运输,既便于实践操作,又全面强化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监管。二是结合铁路装备技术发展、疫情防控应急等危险货物运输需求,在附则中明确了在符合安全技术条件下的特殊情形监管要求,做到原则要求和特殊需求相统一。修订后的《规定》也进一步强化了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管理:一是增加了对托运人在危险货物的保护措施、信息告知、运单填报、应急联系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危险货物运输源头管理。二是增加了铁路运输企业与相关单位签订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协议的要求,切实明确各方职责,保证运输安全。三是根据《反恐怖主义法》,增加了对危险货物运输工具定位监控和信息化管理要求,做到危险货物运输全程可监控、可追溯。四是完善培训有关规定,在培训大纲、培训课程及教材、培训档案等方面强化了对运输单位的要求,同时明确了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关安全知识等要求。五是增加试运制度,对尚未明确安全运输条件的新品名、新包装等类别的危险货物,要求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试运,切实防范运输风险、保障运输安全。六是根据新《安全生产法》,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关要求。七是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增加了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处置等要求。药品网售新规12月1日起施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6章42条,对药品网络销售管理、平台责任履行、监督检查措施及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落实药品经营企业主体责任。明确从事药品网络销售的药品经营企业主体资格和要求,并依法明确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不得在网络上销售。二是压实药品网络销售平台责任。三是明确处方药网络销售管理。四是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此外,《办法》还对药品网络销售违法行为依法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1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于2022年9月2日通过,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七章50条,包括总则、电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综合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立足各环节、全链条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精准发力,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支撑。商标代理监管新规将持续加强行业治理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商标代理监督管理规定》,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规定》进一步细化机构人员、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定,从源头上提高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商标代理机构备案制度,通过完善办理备案程序,对长期不开展业务、空占行业资源的代理机构予以清理,推动形成行业良性发展格局。同时,为便利代理机构办理备案,规定对能够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的信息不得要求商标代理机构重复提供。《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12月起施行国家药监局公布《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原则》指出,对检查判定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缺陷”的企业,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必要时可以组织现场复查。对检查判定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企业,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的规定,采取责令暂停生产、经营等紧急控制措施,及时控制产品风险。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并向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交整改报告。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企业进行现场复查,确认整改符合要求后,方可恢复其生产、经营。12月1日起,《出口欧盟原料药证明文件》和《药品出口销售证明》正式启用电子证明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自2022年12月1日起,对签发的《出口欧盟原料药证明文件》和《药品出口销售证明》启用电子证明。电子证明与纸质证明具有同等效力。结合我国药品出口工作实践和世卫组织相关最新指南,启用《药品出口销售证明》新模板。12月15日起,中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将划分为6级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试行),将中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划分为6级,规定了测试的内容、范围、试卷构成和评分标准等,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五年级及以上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测评或评估监测。该规范将于2022年12月15日起试行。 转自:中国政府网 |
|
2022-12-01 |
核心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成经济增长重要支撑 | |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互联网大会日前在深圳举行,会上发布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技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1年,我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749亿元,增速18.1%。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1年,我国 “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个,连接设备数量超过7600万台套。我国形成了涵盖工业互联网网络与标识解析、平台与应用、安全等细分领域的完备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达168个。星火·链网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广建设初见成效。强化核心软件自主研发,全年新增发明专利36项,新增授权专利9项,新增软件著作权15个。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15个省份、14个行业、230余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国家-省-企业三级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31省和汽车、电子、航空、钢铁等重要行业,初步具备风险感知、预警、研判等能力。报告显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工业互联网网络方面,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质量外网建设初见成效,已覆盖全国374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达89.7%。同时,网络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网络关键技术持续快速发展, “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加速推进。目前,全国各地在建 “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800个,覆盖航空、矿山、钢铁、港口、电力等22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快速增长,正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自身优势,形成工业操作系统型、项目解决方案型、通用管理软件型、专业技术领域型、工业电子商务型和工业互联网金融型六大类型平台。平台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云化技术与边缘技术创新并举。 转自:中国工业报 |
|
2022-12-01 |
六部门出手!小微企业喜迎政策大礼包 | |
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提出,对于今年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业内专家表示,此次《通知》是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较好体现,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对宏观政策形成合理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生机和活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通知》从合理确定贷款延期及还款安排、落实好延期贷款风险分类规定、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及时完善担保制度安排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部署。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通知》出台意味着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加码。着眼于保就业、稳增长,政策面正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重点是缓解这些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压力。在合理确定贷款延期及还款安排方面,《通知》明确,对于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下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借款人生产周期及资金回笼周期等,合理确定延期贷款的到期日及结息方式,避免集中到期。《通知》提出,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相关尽职免责规定,增强可操作性,在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前提下,对基层信贷人员因办理贷款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免于全部或部分责任。此外,《通知》还明确,创新延期贷款产品和服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小微企业所属行业、交易场景等特点,提供差异化贷款延期方式,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和线上续贷产品,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用款需求。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延期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充分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通知》提出,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监管部门落实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差异化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在考核国有控股和参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今年经营绩效时,应充分考虑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影响,给予合理调整和评价。同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有贷款延期需求的企业延长担保期限,继续提供增信支持。“预计在该项政策的支持下,四季度小微企业贷款(普惠金融口径)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年末同比增速有望达25%以上,较三季度末24.6%的同比增速略有加快。这也意味着小微企业贷款(普惠金融口径)余额同比将连续4年保持在2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这也是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具体体现。”王青称。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下一步应紧紧抓住四季度关键时机,继续采取全面的稳经济措施,激发有效融资需求,巩固和促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金融管理部门应继续落实好前期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举措,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有效融资需求。就金融机构而言,董希淼建议,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可不断完善考核激励和业务流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解难力度,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11-17 |
两项“历史同期新高” 折射水利投资持续加力 | |
前10月完成水利投资9211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为历史同期最多;财政部近日提前下达2023年财政水利相关资金941亿元,同口径较2022年提前下达金额增加44亿元……多项数据表明,水利建设正加快发力、持续加力,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业内人士表示,水利建设是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水利投资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可进一步发挥水利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创出两项纪录在贵州凤山水库工程枢纽区大坝和发电厂房施工现场,几十台大型机械设备正在作业,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现场采取人轮休、机不停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我们将全力以赴确保工程按期交付,力争在2023年6月工程建设达到下闸蓄水验收条件,为建设贵州大水网、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贵州省水投集团凤山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卢天文表示。忙碌的凤山水库工程施工现场,是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我国完成水利投资9211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为历史同期最多。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我国将继续加快推进一批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国家水安全。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建筑行业分析师苏多永表示,前10月水利建设落实投资、完成投资规模均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年水利投资增速值得期待。“四季度,水利部将继续抓紧抓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万亿元以上的目标,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水利贡献。”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此前表示。多方资金协同护航水利建设加快推进需要资金保障,财政资金、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正协同发力,为水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水利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已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0571亿元。一方面,各级财政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落实水利建设资金5958亿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等加力支持水利建设,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1896亿元,是去年全年规模的1.5倍;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落实27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69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有望进一步加大。财政部日前提前下达2023年财政水利相关资金941亿元,同口径较2022年提前下达金额增加44亿元。其中,提前下达水利发展资金543亿元,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等328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70亿元。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日前表示,在前期已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础上,将积极寻求商业性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宽中长期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扩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规模,更好适应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金需求。业内人士分析,各路资金汇聚,为水利建设“护航”,有望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为稳住经济大盘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稳定经济大盘“水利建设为2022年基建各子板块中维持高速增长的细分行业之一,项目建设需求强劲、政策力度持续加码,水利龙头企业的订单承揽及项目回款能力强。”苏多永预计,今年全年及明年一季度,水利建设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兴业证券报告认为,“十四五”期间在政策推动下,水利工程建设空间广阔。国泰君安证券发布报告表示,“十四五”期间,水利建设将围绕防洪、供水、智慧水利和生态修复四大投资方向重点发力,投资增速有望在150项水利重大项目规划加速落地的推动下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在加力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势头的当下,扩大水利有效投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乘数效应’,水利投资有望衍生出新的消费、投资,拉动经济增速上行。”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说。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11-17 |
前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效 | |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专家认为,M2增速、人民币贷款增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金融数据的表现,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正在增强,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暖。接下来,金融系统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融资成本继续下行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贷款增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明显增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M2同比仍然维持高位,反映国内货币环境保持适度宽松,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前10个月金融数据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增强,也表明此前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效果正持续显效,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还体现在融资成本上。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利率条件。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年内LPR报价已多次下调。1年期LPR下调两次,共下行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3次,共下行35个基点。此外,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序推出,引导存款利率下行。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很多银行还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1月份至9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4%,比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并加快落地,我国金融机构用足各种政策工具,从扩增量、稳存量、降成本等方面发力,信贷总量表现积极,助推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有效需求持续回升。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今年以来,金融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带动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前三季度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3.77万亿元。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前三季度增加2.63万亿元,同比多增5860亿元。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加快落地。近期,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已经完成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为多个重大项目补充了资本金,加快了项目开工、建设进程。为引导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资金有效匹配,人民银行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和金融债发行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建设领域。同时,央行引导政策性银行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贷款最长期限提高至35年至45年,提升项目贷款与项目建设周期、运营周期、投资回报周期的适配性。今年前8个月,3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九成。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接下来,货币政策将重点依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力,银行也将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建项目持续提供配套信贷支持。强化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金融系统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在下一步工作中,金融系统还将强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尽快到位。央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致力于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投资,四季度效果会有所显现。“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增长取向。”王青表示,四季度将继续以宽信用助力稳增长,市场利率整体上将继续运行在相应政策利率中枢下方。一方面,国内物价将继续处于温和水平,这决定了国内货币政策有条件保持自主性;另一方面,四季度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仍然较大,宏观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为助力稳增长、夯实稳就业基础,仍需为宏观经济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在汇率波动、国际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坚定地以我为主,稳增长要放在货币政策尤为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运行。从我国实际出发,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继续有针对性地实施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政策基调不动摇。货币政策还需兼顾多方面需求,运用相关的总量工具、结构性工具和价格工具等进行调节,并和财政政策等相关宏观政策、产业政策配合共同达到稳增长目标。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11-15 |
财政部:下半年将落实落细积极的财政政策 | |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保证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财政部表示,下半年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落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30日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介绍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下半年财政政策展望。财政运行经受疫情等因素冲击,预算执行总体较好;18455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顺利实现留抵退税政策“大头落地”;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已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5962亿元,同比增长85%;已发行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共支持超过2.38万个项目,其中在建项目约1.08万个,新建项目约1.3万个……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彰显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根据报告,下半年,财政部将继续实施好各项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认真研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督促地方加强政策配套,挖掘自身潜力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压实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责任,实施支出进度通报预警机制,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联动,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财政部表示,下半年还将加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强化财政可持续性,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来源:新华网 |
|
2022-08-31 |
第六届丝博会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参会 | |
8月14日拍摄的第六届丝博会主宾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展位。出席开幕式的商务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李飞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9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畅通迈上新台阶,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多双边及区域合作实现新突破。2013至2021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累计货物贸易额近1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超过2300亿美元,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近7300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24个沿线国家建设79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4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4.6万个就业岗位。今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辐射“一带一路”的自贸区网络加速构建。本届丝博会创新设置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专题展区,并将举办2022中国(陕西)——RCEP区域经贸合作圆桌会,进一步拓宽RCEP各成员国间的合作空间。丝博会举行期间,与会人士还将围绕智能制造、知识产权保护、商事法律合作等多领域展开深入洽谈和交流。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副总理兼投资和对外贸易部部长扎姆希德·霍扎耶夫在开幕式视频致辞中表示,本届丝博会对于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有重要意义,两国在经贸投资、金融、工业、人文领域合作有巨大潜力。丝博会已成功举办五届。泰国、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等11个国家先后担任主宾国,共有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境外前政要、政要和9000多名境外客商参展参会,展销特色商品3万多种,观众人数超过60万人次。来源:新华网 |
|
2022-08-15 |
期货和衍生品法8月1日起施行 业界期待发展新机遇 | |
期货和衍生品法是我国首部规范期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行为的专门法律。8月1日,这部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基本法”正式施行。“期货和衍生品法是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30多年发展经验和监管实践的系统集成,它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进入新的法治化轨道。”中国期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图为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多个城市的商业楼宇设立“普法走廊”,向公众介绍期货和衍生品法。(大商所供图)监管部门依据期货和衍生品法加快对现有相关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证监会起草了《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章的决定》《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对8部规章、15部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并于6月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货和衍生品法强化风险防控和交易者保护,有利于充分发挥法律对市场秩序的保障力和威慑力。”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说,该法施行有利于提高一线监管的标准化水平,为规范行使监管权提供法律依据。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认为,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施行,为监管部门制定有关监管条例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防范化解相关金融风险。业内人士透露,期货和衍生品法为行业和市场创造了有法可依的法治条件。围绕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具体内容,行业将会有多项创新发展举措配合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施行,其中涉及改革品种上市机制、完善交易机制、推动经营机构由传统经纪商向风险管理服务商转型、完善交易者结构、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来源:新华社 |
|
2022-08-02 |
央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 |
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下半年人民银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人民银行当日召开的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稳经济大盘重点领域得到有效金融支持。1月至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新低。6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10%,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谈及下半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力度。会议提出,人民银行将落实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出台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把好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关,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全方位监管。加快推动柜台债券市场发展,稳步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稳步推动“互换通”启动工作。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会议指出,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督促平台企业全面完成整改,实施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和促进消费的作用。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2 |
陆海新通道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 | |
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合同投资额达2270.3亿元。7月21日至24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发布的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运输网络拓展至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成为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也为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开启了更大空间。打通经贸通道贸易额逐年得到提升近日,10多辆乘用车搭乘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出发,经磨憨口岸到达老挝首都万象。这辆班列全程用时只需要4至5天,比海运到达万象节约20多天时间。陆海新通道是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西部12个省区市与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等共同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共同发布的《新通道新格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简称“报告”)显示,自2017年开始建设以来,陆海新通道“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有效联通中西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国际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陆海新通道破解了中国西部国际物流难题,我国与东盟等区域经贸往来愈加密切。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来,沿线省区市与东盟进出口额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589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7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50余种发展到640余种。“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国际大通道功能,有效促进了国际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加速融合,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对记者说。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深度合作维护供应链稳定在陆海新通道助力下,更多领域的合作在不断深化,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保障。从本届西洽会的签约成果来看,集中签约的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有100亿元级项目9个、50亿元级项目6个、30亿元级项目7个,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消费品、现代金融等产业领域,其中不乏新加坡狮城资本、艾威集团、亿利国际等知名外资企业身影。回望前三届西洽会,累计签约项目841个,签约总额14172.7亿元。不少项目已“开花结果”,为产业补链强链聚合成群打下坚实基础。众多外资企业也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在西部地区投资兴业,推动国际国内纵深合作。与会外资企业纷纷表示,看好中国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前景,看好陆海新通道带来的新机遇,以及由此形成的供应链新优势。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区总裁王磊在发言中表示,自2017年起,每年公司都有大批量的货物从瑞典工厂发出,经中欧班列(渝新欧)抵达重庆,提高了运输效率。“新通道给全球医疗供应链效率提升带来了巨大契机,也为药物运输和用药保障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专家郑新立也在发言中指出,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必将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优化配置,建立起面向全球市场、联系紧密、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东南亚各国的均衡发展。多方持续推进更大经贸投资空间可期展望未来,陆海新通道建设还将迎来更多利好。西洽会期间,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研讨会上透露出接下来的系列安排。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余翔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原则上,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沿线国家对接,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产业聚集,促进各方利益共享,要素互补,为综合命运共同体作出示范。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表示,下一步将从深化共建共享、夯实建设合力、优化市场运行机制、赋能改革创新、推动产供衔接、服务经贸往来等方面推动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寻求深化合作。7月5日,老挝—中国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在重庆揭牌。中老两国将依托陆海新通道,搭建集中采购和分销体系,开展产业全链条合作,持续做大“运贸产”一体化,不断拓展双方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与柬埔寨探索打造“运贸产”一体化香蕉供应链,与马来西亚推动形成陆海新通道马来西亚供应链资源中心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在第四届西洽会暨2022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陆海新通道有力保障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世界级产业集群正沿着国际化大通道重新布局。在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方面,专家认为,联动沿线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建立面向东盟的产业合作联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跨境示范带,依托口岸枢纽,打造高品质陆港经济区,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在顾学明看来,陆海新通道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注入新动能,为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引擎,为保链、稳链、促升级提供新选择,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