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资金流动“稳” 人民币资产魅力“足” | |
5月银行结售汇顺差规模达15亿美元;截至6月22日,6月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410.80亿元……多项数据显示,尽管美联储持续加息给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带来紧缩效应,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稳定,海外投资者投资国内金融市场有较强驱动力。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吸引力和人民币资产回报率将更多由经济基本面决定,在中国经济韧性凸显和金融市场持续开放背景下,人民币资产对全球中长期投资者仍具吸引力。跨境资金流动整体均衡整体来看,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均保持顺差格局。据国家外汇管理局6月2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按美元计值,2022年5月,银行结汇2050亿美元,售汇2035亿美元,结售汇顺差15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货物贸易、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相关跨境资金净流入维持较高水平,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在跨境证券投资方面,国际金融协会数据显示,4月中国股市和债市分别净流入10.19亿美元和123.71亿美元,5月股市外资净流入上升至27.31亿美元,而债市净流入则放缓至19.9亿美元。截至6月13日,股市当月净外资流入已有41.68亿美元,外资加仓中国股市的意愿强烈。Wind数据也显示,截至6月22日,6月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410.80亿元,在截至目前的15个交易日里,11个交易日为净买入。景顺投资高级基金经理刘徽表示,从估值上来看,中国股票市场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和海外市场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经济在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下半年会实现较好复苏,从而支持股票市场表现。随着A股企稳和反弹,外资净流入A股资金与一季度相比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看来,从历史经验看,债市的外资流入对中美利差较为敏感,因而在美联储5月加息50个基点以及6月加息75个基点的紧缩背景下,债市净流入趋缓。而股市的外资流入则与中国经济基本面更为相关,即使在过往的美联储紧缩周期中,如果基本面具有韧性,外资仍会净买入中国股票资产。当前中国经济大盘探底企稳的迹象基本确认,预计后续中国跨境资金流动将较为温和。人民币资产具长期吸引力海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投出“信任票”的背后,凸显出人民币资产具备的长期吸引力正不断增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表示,从短期看,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货币政策紧缩周期,流动性整体趋于收紧,同时通胀高企,供应链瓶颈突出,在此背景下的金融市场短期波动性较大。他认为,如果单纯从投资策略来看,适当地采取保守型操作、降低波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配置乃是当下合理的投资策略选择。但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冲击将逐渐收敛,中国金融市场吸引力和人民币资产回报率将更多由经济基本面决定。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速依然在全球领先、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等因素,人民币资产实际收益率仍然为正。数据显示,近年来境外央行和追踪国际指数的相关资金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明显上升,但整体而言当前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仍属低配。“无论从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2.79%的占比来看,还是从国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中外资3%到5%的占比来看,境外投资者进一步增持人民币资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王春英此前表示。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也表示,从短期来看,在美元加息周期中人民币资产有望凸显独特的配置价值。另外,凭借多元化的特点以及中长期增值潜力,人民币资产对全球中长期投资者仍具有吸引力。对一部分有着中长期配置需求的投资者而言,目前是配置人民币资产的一个窗口机遇。市场持续开放夯实基础展望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推进开放,夯实吸引长期资本流入的基础。近日,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和互联互通举措不断。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近日发布联合公告,统筹同步推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根据相关公告,获准入市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范围没有变化,而程序则进一步简化,可投资范围也扩展到交易所债券市场。另外,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原则同意两地交易所将符合条件的交易型开放式基金(交易所买卖基金)(简称“ETF”)纳入互联互通。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意味着A股市场将迎来更多“活水”。“下一阶段,将和各金融管理部门一道,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程序,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完善数据披露,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时间,不断提升投资中国市场的便利性,为境外投资者和国际机构投资中国市场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此前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开放的同时风险防控体制也将筑牢。王有鑫表示,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体系不断完善,政策调整及时有效,可以有效防范跨境资本和汇率的异常波动,预计整体风险将可控。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24 |
2021年中央财政收入超9万亿元 | |
财政部部长刘昆21日表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70.41亿元,为预算的102.3%,比2020年增长10.5%。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935亿元,收入总量为93405.41亿元。受国务院委托,刘昆21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刘昆表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主要是受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决算报告显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202.3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下降0.9%。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13.1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90亿元,支出总量为120905.41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7500亿元,与预算持平。决算报告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决算报告中包括了今年财政运行分析。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9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刘昆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全年来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完成预算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下一步,将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谋划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继续做好 “六稳”“六保”工作,有效管控重点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来源:新华网 |
|
2022-06-22 |
财政政策发力,稳经济保民生(经济新方位) | |
5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式发布,推出六方面33项措施,其中有24项直接涉及财政职能,涵盖税收、专项债券、政府采购、支出政策、民生社保等。财政部门如何将这些政策落实落细?近日,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解答社会关切。“退、缓、补、购、奖”,多措并举保主体4月至5月31日,已退还留抵税额约1.34万亿元稳经济,要让市场主体真解渴、早受益。财政政策聚焦市场主体实际困难,通过“退、缓、补、购、奖”等多种方式,精准发力,纾困解难。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在实施好前期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扩大留抵退税政策适用范围,将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企业新纳入政策范围,预计新增留抵退税1420亿元。年内各项留抵退税政策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表示,今年4月至5月31日,已退还留抵税额约1.34万亿元。下一步将加快退税进度,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集中退还上半年基本完成。中小微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财税政策通过多种方式,给予中小微企业更多帮扶——缓:将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3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以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餐饮、零售等5个特困行业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延长到今年年底;同时,将上述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失业、工伤3项保险费政策,扩围至受疫情严重冲击、行业内大面积出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其他特困行业。补: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加大扩岗补助等支持,全力支持企业稳岗发展。购: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门槛,调整小微企业的价格评审优惠。为中小企业添订单、增动力、稳预期。奖:指导督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落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的要求,下达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30亿元,支持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些政策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及时‘止血’‘补血’;加上金融政策的支持,助力企业渡过经济下行难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说。稳投资、促消费、畅循环,靠前发力稳增长今年新增专项债券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政策稳字当头、靠前发力,在稳投资、促消费、畅循环方面,增量措施分量足。有效投资对稳增长具有关键作用。今年以来,财政部门持续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引导社会投资方形成稳定预期。截至5月27日,已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85万亿元,占已下达限额的54%,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36万亿元。国务院要求,今年新增专项债券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并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欧文汉表示,为完成好这项任务,已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同时,中央财政将按月做好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通报预警等工作,地方财政将及时拨付资金到项目单位,优先支持在建和前期工作充分的成熟项目。出台措施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做好能源保供。欧文汉表示,在前期农资补贴已发放200亿元基础上,再次下达100亿元,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建立健全煤炭产量激励约束政策机制,推动煤炭等能源资源增产增储。为支持促进居民消费持续恢复,释放内需潜力,财政部下发通知,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预计将减征车购税600亿元。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财政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打通产业链“断点”和供应链“堵点”,畅通经济循环。一是加大对重点产业链稳定运行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二是加大对民航等行业企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暂停航空企业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退还航空运输业企业留抵税额,对国内客运航班实施阶段性财政补贴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航业安全稳定和纾困发展。对其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三是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安排约50亿元,择优支持全国性重点枢纽城市,加快推进多式联运融合发展;安排63.6亿元资金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安排约50亿元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四是加大对降低市场主体运营成本的支持力度。今年国务院已经明确,鼓励各地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按规定减免今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欧文汉表示,财政部已部署各地细化完善本地区税收减免政策,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推动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网等成本。“这些举措精准、务实、及时,政策力度和节奏超预期,稳经济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认为,提升财政政策效能,须统筹好财政资源,及时纾解预算执行和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阻滞。“接下来,相关部门要关注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尽可能减少政策时滞。”强化保障、压实责任,兜牢“底线”保民生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1546.8亿元已全部下达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关注民生。此次一揽子政策中,明确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支持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据介绍,目前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1546.8亿元已全部下达,当物价涨幅达到规定条件时,将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当前,部分地区基层财政比较困难,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三保”问题备受关注。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为落实“三保”硬任务,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5万亿元,具备条件的5月底前已全部下达。目前地方财政运行平稳有序,基层“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财政部将“三保”支出作为预算支出重点,首先保障教师等重点群体工资、养老金等按时发放,并将疫苗接种、患者救治、防疫物资及必要生活物资保供等疫情防控必要支出,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保障。欧文汉表示,目前财政部门充分运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保障民生补助资金精准直达受益对象。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强化直达资金监控管理,严格执行台账制度,对资金分配、下达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实现资金下达和监控同步“一竿子插到底”,防止资金挤占挪用,确保资金精准用于基本民生。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08 |
打好减税降费“组合拳” 积极财政政策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为护稳经济大盘,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减税降费等政策积极发挥宏观调节作用,护稳经济大盘。人民网推出“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护稳经济大盘”系列报道,聚焦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如何发力见效,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减税降费,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关键之举,是助力企业应对疫情冲击、促进生产生活稳步复苏的有效保障,也是应对困难挑战、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重要抓手。当前,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退税减税成为我国今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实施好退税减税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涵盖退税、减税、缓税和降费缓费等多种类型,记者梳理发现,年初以来,已有20多项税费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一是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二是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三是出台支持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税收政策;四是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已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1万亿元以上。政策红利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今年1月1日至4月20日累计办理留抵退税5785亿元;二是一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1980亿元;三是一季度继续实施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3335亿元。财税专家普遍认为,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速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真金白银”,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意义重大。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重点突出,着力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今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除了能保持增值税的中性之外,更能够使企业资金回流,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二是针对性明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减税降费政策正形成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支持效应,政策中所选取的行业、规模都能够兼顾经济发展的短期及长期目标;三是系统性强,今年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不但体现为多税种的组合式减税,同时采用了包含退税、减税、免税及缓税等形式多样的政策工具,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享受政策的时点上也进行了有序的时间安排,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应。“靠前发力是当前实施宏观政策的突出特点。”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姚凤民认为,今年税费支持政策规模大、落实效率高,资金“活水”直达企业,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能够起到帮一把、渡难关、扶一程的作用,助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轻装上阵。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财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提质增效,通过减税降费减低社会生产消费成本,通过财政投资的落实扩大需求,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对接与民间投资。财税政策正帮助市场主体应对新挑战,顺应新变化,让市场主体在财税政策的指引下动起来,激发和释放经济活力。“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减的是税增的是信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要认真落实好大规模、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密切做好政策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既要算清纳税人缴费人的红利账,继续扩大推送减税降费红利账单试点,又要算好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的效应账,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减税降费获得感,增强减税降费综合效应。 来源:人民网 |
|
2022-05-09 |
财政政策六个“大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 |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了具体部署。2022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文章《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文章提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一起来看!今年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下拨资金,早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支持,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研究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继续实行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推动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优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金需求,推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优化调整科技经费支出结构,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强化绩效管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支持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项目建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提高使用集中度,向项目准备充分地区倾斜,并加快债券发行使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完善教育、养老、医疗、育幼、住房等支持政策体系,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扩大农村消费。推动重点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更好满足公共服务需求。落实好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推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支持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推进种业振兴。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只增不减,并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持续整治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增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补助支持城市。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打好碧水保卫战。支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快建立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推进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支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疫苗接种、药物研发等工作。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来源:求是网 |
|
2022-04-26 |
准确把握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要求 | |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了具体部署。2022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文章《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文章提出,准确把握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要求。一起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提升效能,就是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等政策协调。更加注重精准,就是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实施新的减税降费,以退还企业尚未抵扣的进项税款为主要手段,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对基本民生、对重点领域、对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力保障。更加注重可持续,就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适当降低赤字率,合理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重点要把握以下方面。(一)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延续实施部分2021年到期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研究出台新的政策举措,显著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二)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下调赤字率至2.8%左右。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优先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的重点项目和科技攻关、生态环保等领域及区域重大战略,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三)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并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四)推动财力下沉,支持基层做好“三保”工作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加大省级财政财力下沉力度,支持基层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三保”工作。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推动资金快速精准下达和使用。(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地方各级政府也要从严从紧,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六)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不违规建设楼堂馆所,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依法严厉打击偷税骗税等行为,严格规范财务审计秩序,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详见:刘昆文章《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 来源:求是网 |
|
2022-04-26 |
十年这一政策,带来五大显著成效 | |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了具体部署。2022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文章《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文章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起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十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加码发力,更加注重精准施策、提质增效,全力护航“六稳”、“六保”工作。财政支出强度持续加大,民生和重点领域经费保障不断增强。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十三五”以来的六年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创新建立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一、财政实力更加雄厚,统筹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基础上,财政实力取得长足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财政收入从17.26万亿元增长到20.25万亿元,五年收入总量达到93.18万亿元;全国财政支出从20.31万亿元增长到24.63万亿元,五年支出总量达到115.48万亿元,教育科技、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得到有效保障。二、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坚持把民生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优先保障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17年的3.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29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2.46万亿元增长到3.39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1.45万亿元增长到1.92万亿元,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标准逐步提高。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近1.6万亿元,制定多方面帮扶举措,推动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三、国家重大战略支撑有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持,全国财政科技投入五年来年均增长8.1%,优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研究出台支持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等财税政策,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四、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绩效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主要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陆续出台。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创新建立并常态化实施。明确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强化财会监督,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确保中央重大财税政策落实落地。五、有效应对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始终保持稳健运行近年来,我们通过出台一系列监管制度,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增加的同时,隐性债务风险稳步缓释,地方政府债务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总的看,我国财政运行平稳健康,今后应对风险挑战的政策空间还比较大,财政可持续性增强。来源:求是网 |
|
2022-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