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 |
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下半年人民银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人民银行当日召开的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稳经济大盘重点领域得到有效金融支持。1月至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新低。6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10%,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谈及下半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力度。会议提出,人民银行将落实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出台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把好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关,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全方位监管。加快推动柜台债券市场发展,稳步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稳步推动“互换通”启动工作。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会议指出,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督促平台企业全面完成整改,实施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和促进消费的作用。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2 |
扩总量 瞄重点 降成本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 | |
日前,多个金融管理部门发布货币信贷、金融服务等措施,为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政策落地实效如何?《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股市、债市融资,金融支持实体力度逐渐稳固,尤其是针对基础设施、科创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放不断倾斜。与此同时,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也逐步下行。——扩总量,贷、股、债渠道全开,金融资源加速流向市场主体。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正逐步加大。有“数”为证: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环比多增约1.88万亿元。信贷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规模超过了去年同期。记者从多位一线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获悉,现在各家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基层支行网点,都提出了明确的信贷增量目标,并加大对新增信贷投放,尤其是重点领域新增信贷投放的考核力度,客户经理也通过电话营销、名单营销等各种方式来对接企业的信贷需求,力争完成目标。为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多家银行设立专项信贷额度。例如,上海银行设立1000亿元防疫抗疫及复工复产专项投融资额度,交行为上海地区外贸企业发放不少于等值200亿元人民币的本外币贸易融资。除了银行信贷渠道,股、债市场融资效率也不断提升。今年前5个月,沪深交易所IPO数量达到126家,合计融资2723.77亿元,再融资公司152家,合计融资2813.91亿元,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今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下的企业债券融资16803亿元,政府债券融资30316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多5642亿元、13292亿元。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银行信贷投放速度相对更快,可以很好满足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尤其对于个体工商户等非法人单位,银行信贷也可予以融资支持。发行债券成本相对较低,可降低融资主体的成本。而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可以在稳定企业主体杠杆率的情况下,使得企业主体获得融资资金。“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合力。”他说。——瞄重点,金融机构持续“浇灌”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不断扩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信贷规模,着力推动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流域防洪薄弱环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重点行业区域领域节水、智慧水利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5月,水利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工作。这是一个缩影。金融助力稳定经济大盘,有抓手,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压舱石”,驰援基建,金融机构大有可为。政策性银行方面,国家开发银行进一步延长贷款期限,对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最长贷款年限可达45年。商业银行方面,5月,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与衢州市签订合作协议,未来5年该行将为衢州发展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的综合融资,支持衢州基础设施建设等。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而股、债等直接融资场所在支持科创企业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已接连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科创票据等多款新品种,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Wind数据显示,当前科创债已发行30余只产品,融资超200亿元,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其中首批2-3年期国有科创债发行利率均低于2.8%,多家公司发行成本创历史新低。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科创债的推出,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顺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为科创企业增加了债券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现阶段债券市场流动性相对充沛,短端拥挤迹象也比较明显,通过推行科创债,有利于缓解短期“资产荒”迹象。——降成本,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多措并举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减负。6月24日,北京中科云智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岩收到了工行北京分行为其新发放的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顺利到款的通知。“疫情之下,资金周转是我们面临的直接和现实的困难,这笔贷款放款快、利率也非常低,确实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李岩对记者说。“北京市推出的创业担保贷款,可为个人或小微企业创业提供免担保费、低利率的融资支持。就中科云智慧这笔贷款来看,零担保费用加上银行让利直降利率,测算下来,每100万贷款大概能节省2.5万元的资金成本。”工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客户经理周潮然表示。金融支持实体,一手抓投放总量“加法”,另一手做好让利实体的“减法”。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0.1-0.15个百分点,带动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至4.4%,为有统计以来的记录低点。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下浮力度加大。据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日前在银保监会例行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民生银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运输物流、餐饮旅游等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下调指导定价,全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发放利率在2021年下降77个基点的基础上,今年1-5月进一步下降29个基点。贷款利率下调之外,金融机构也通过降费,进一步为企业减负。例如,中信银行主动承担小微企业贷款房屋抵押登记费及房地产类押品评估费,减免转账汇款手续费、ATM跨行取现手续费、账户服务费、电子银行服务费等四大类11项结算费用。交行降低企业债券承销费率,推动上海地区企业债券承销费率比上年平均下降40%左右。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有望继续下行,金融机构让利实体仍有较大空间。“此前的系列政策已进入落地阶段,金融机构的加力扶持有效缓解相关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压力,市场活力得到维持,为后续稳经济大盘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29 |
确保政策稳健有效 积极应对下行压力 |
中国经济正经历爬坡过坎2022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半,是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力量。同时,一些超预期因素,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上述因素扰乱我国消费复苏节奏,导致制造业投资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自身韧性强,多项宏观政策陆续出台呵护经济“以稳为主”,社会融资持续增长,基建投资加大发力,房地产政策正边际调整,制造业、消费等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相关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消费逐步复苏,经济压舱石作用明显。其中,线上消费迅猛发展,线下消费受疫情影响由逐渐复苏转向复苏放缓。特别是3月份以来,消费和服务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所下降。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且速度远高于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地产和基建投资形成“补位”。不过,随着疫情变化,制造业投资边际回落。同时,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复苏态势分化明显。中央明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伴随政策要求和专项债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地方政府基建投入力度加大。在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大投入,2021年以来财政部会同发改委已布置地方储备了7.1万个专项债券项目,聚焦投资重点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呈下行态势,融资形势仍有待改善。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四分之一,房地产依旧是我国信用派生的重要渠道,地产风险可能表现为金融风险。因此,要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得益于我国生产秩序稳定和国际需求复苏,我国进出口总额平稳增长。因疫情扰动、基数效应和全球产能复工,未来出口增速可能回归疫情前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到12.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7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有效推动“保市场主体”,尤其是疫情反复背景下企业的短期融资和资金链接续需求。疫情蔓延和地缘冲突导致全球上游原材料和工业品供应难题和生产困境并未完全缓解,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致使PPI处于高位,但延续回落态势,对货币政策和中下游企业成本的制约边际减弱。居民消费端,CPI保持平稳态势,但须关注“猪周期”触底回升和“输入型通胀”风险。财政收支稳步提升 财政政策积极发力一季度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但3月份受疫情影响边际回落。同期财政支出加大力度,预算支出进度加快。财政政策保持积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专项债提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受今年前两个月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影响,一季度财政收入增收明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037亿元,同比增长8.6%。3月份,为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并施行缓税政策,财政收入同比增速降至3.4%。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587亿元,为预算的23.8%,同比增长8.3%,进度比去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3月以来,在疫情反复背景下,财政政策积极有为,财政支出加速,3月同比增速达10.4%,地方财政支出增速达11.56%。年初以来,已经出台了20多项税费支持政策。此外,去年12月财政部提前下达地方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时间较上年提早了3个月左右。截至3月末,已发行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6%,比去年增加了1.23万亿元,对稳定宏观经济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关注的是,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地产下行背景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下滑,地方更加依赖中央转移支付。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遭受冲击,税基可能减弱,需要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加强补位。强化稳增长政策力度 坚持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当前需要牢牢把握宏观经济发展主动权。一方面,各项政策要及时调整,强化稳增长政策力度。另一方面,政策要稳健有效,既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又要提高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一方面,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并将政策性减税降费提升为制度性减税,实现前期政策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要正视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完善税制结构和征管体系建设。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发挥财政资金“一竿子到底”的精准功能,进一步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财政资金向基层下沉、向微观主体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并大力支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涌现。此外,要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确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要提升政策前瞻性、有效性和精准性,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进一步完善流动性和市场利率调控框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支持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政策落地落实,引导金融资源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第三,宏观政策稳健有效,要求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联动,避免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不能各自单兵突进,各管一段,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不能孤立看待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空间,应统筹考虑政策面临的共同约束,要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避免通货膨胀激增和贫富差距过大。当前,应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稳健货币政策加以配合。一方面,发挥财政政策涉及面广和定向支持性强的长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经济手段扫除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矫正经济主体激励,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发力,维持适宜的利率环境,相对抑制名义利率涨幅,规避财政发力的挤出效应。第四,宏观政策稳健有效,需要做好总量与结构兼顾,持续扩大内需。宏观政策要关注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顺应空间区域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同时,宏观政策应重点支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预算内投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宏观政策还应与社会政策相互配合,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健全医保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民生保障体系,提升居民安全感和抗风险能力,调节收入分配,助力共同富裕,拉动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意愿,进一步扩大内需。 来源:新浪财经 |
2022-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