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景将加速推广 光伏业凸显新优势 | |
智能搬运车来回穿梭,机械臂灵活起落……在隆基绿能位于陕西西安市的一个自动化无尘车间内,一片片银色单晶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后,变成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片。“单条生产线产能从10年前的2.5万片/天,提升至现在的17.5万片/天,单车间可以生产近140万片/天。”隆基绿能电池制造中心总裁常鹏飞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这十年,我国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链竞争优势凸显:主要制造环节产量在全球占比均超过2/3,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介绍,2021年,我国光伏制造端产值突破7500亿元,其中多晶硅、光伏组件产量分别连续11年、15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2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十年,我国光伏发电的平均度电成本下降约70%,有力支撑了光伏发电进入平价无补贴阶段,为后续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应用市场持续扩大。“光伏板铺设在养殖场的屋顶上,不仅能发电,还能隔热降温。”今年5月,浙江温州泰顺县一鸣生态农业公司的“牧光互补”项目投运,公司负责人肖卫明算了笔账,光伏发电先满足自用,剩余的上网,每年不仅能省42万元电费,还能额外带来近18万元发电收益。这十年,分布式光伏加快发展、风光大基地快速推进。截至2021年底,我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农业农村’等场景将加速推广,为光伏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王世江认为。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10-13 |
主要指标总体改善,恢复基础仍需巩固——聚焦前8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 |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多数指标好于上月,但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6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8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考验,各地区各部门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释放政策效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多数指标好于上月。生产供给稳中有升——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恢复加快,8月份汽车产量增长39%,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服务业持续恢复。8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需求改善——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重点领域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市场销售规模继续扩大。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比1至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新动能继续成长——创新引领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较好。1至8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8月份,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7%、25.7%、21.6%。新业态较为活跃,新消费驱动力增强。1至8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比1至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就业物价总体稳定——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在外部需求收缩、国内疫情散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付凌晖说。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在看到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的同时,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也要看到,现阶段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外部形势变化影响仍有不确定性,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目前,国内需求恢复相较于生产恢复仍比较缓慢,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同比增长5.4%,但环比下降0.05%。部分地区投资增长有所放缓。“下阶段,要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盘活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促进社会投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增后劲提水平,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付凌晖说。部分地区工业生产出现下滑。8月份,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的四川、重庆等地工业生产出现较大下滑。房地产市场仍然处在下行过程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扩大。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4%,降幅比1至7月份扩大1个百分点。“从销售方面改善传导到房地产投资生产方面,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还要继续付出努力。”付凌晖说。付凌晖表示,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稳经济政策加快显效,经济有望恢复向好付凌晖表示,尽管当前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一系列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效能加快释放,我国经济有望恢复向好。国内需求逐步扩大。从投资看,稳投资政策持续加力,项目开工保障增强,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从消费来看,就业总体稳定,在疫情精准防控和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有望逐步恢复。安全发展得到保障。今年夏粮和早稻实现了增产,秋粮目前长势总体稳定,煤炭电力保障加强,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不断加强,比如前期受“缺芯”影响困扰较大的汽车行业,今年以来保持较快增长。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助力经济巩固恢复基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及时推出,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发挥组合效应,增强发展后劲。”付凌晖表示,下阶段,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显效,将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发展。 转自:新华社 |
|
2022-09-19 |
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 工业互联网迎来规模发展关键期 | |
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经济参考报》记者9月9日从工信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转向规模发展关键期,工信部将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培育生态等多方面发力,加快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工业互联网成产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支撑当前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网络、平台、安全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设施初步建成,以国家顶级节点为中心的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发展,平台支撑的融合应用创新活跃,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说,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创新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介绍,我国目前已培育200余个公共服务平台,在试验验证、检测认证、人才实训等方面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将工业互联网写入国际标准,推动发布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融合新技术应用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持续走向纵深。目前已培育8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遴选381个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助力制造业、能源、矿业、电力等各大支柱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东中西部错位发展、均衡分布、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转向规模发展关键期。”王鹏说,下一步工信部将打好政策“组合拳”,打好技术“攻坚战”,打好产业“团体赛”,加快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具体而言,将针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研究出台一批支持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发展,助力稳经济、保安全的新政策举措。聚焦持续性真难题和阶段性新课题,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补短板、锻长板。同时充分调动工业企业、通信企业、设备企业、产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各方积极性,在技术、建设、应用、标准等各方面深化合作,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因企施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企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提质、降本、增效作用不断显现。“工业互联网向研发、制造等核心环节延伸,‘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钢铁、采矿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形成20个典型应用场景,促进传统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王鹏说。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调查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在中小企业应用普及率近年来持续走高,近两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83%的企业表示应用工业互联网后生产经营效率明显提升。“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破题之举和重要抓手。”王建伟表示,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大潮中,各类企业主体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其中,大企业自身具备较好的数字化基础,立足行业优势和上下游配套资源,建设跨行业跨领域以及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平台提升数字化分析决策能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借助平台上云化部署的工业APP和解决方案,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转型。园区和集群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园区内企业具有共性需求强、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成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的重要突破口。“对企业而言,找准切入口和发力点至关重要。”王建伟说,下一步将针对不同类型的主体企业,分门别类、“因企施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面向大企业,将鼓励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和特定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与供需匹配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向行业内延伸。面向中小企业,推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引导性政策文件,指导中小企业分阶段开展数字化转型,鼓励各地以“上云券”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此外,面向园区和集群企业,工信部将深入推进“平台+园区”“平台+基地”试点应用,遴选一批标杆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平台+园区”深度行等活动。多举措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的保障性作用日益凸显。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安全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支撑水平不断提升。王鹏介绍,工信部已经完成工业企业、平台企业、标识解析企业等4项国家标准立项,推动30余项行业标准加快研制,指导企业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2021年)》也已经发布。同时基本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覆盖近14万家工业企业、165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天候全方位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风险预警和通报处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可感可知。下一步工信部将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其中,将推动印发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政策文件,加快研究制定工业企业、平台企业等4项国家标准,推动出台钢铁、轻工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指南。此外,工信部将不断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持续优化安全运营分析能力,健全协同联动的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技术产品供给,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险服务,促进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 转自:经济参考网 |
|
2022-09-14 |
特定工况下性能更优 规模经济效益凸显 氢燃料电池叉车布局提速增加7.3% | |
近日,由天津新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与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生产的一批X32氢燃料电池叉车在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完成上牌,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批上牌的氢燃料电池叉车。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各地区利好政策的不断发布,氢燃料电池应用场景逐步拓宽。而氢燃料电池叉车作为工业车辆领域的创新性产品,凭借其零排放、加注快、耐低温、动力足、输出功率恒定等优势,开始受到仓储物流产业的重视。业界普遍认为,政策及需求推动下,氢燃料电池叉车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扩大,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发展步调加快东兴证券发布的叉车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国外燃料电池研发及相关应用起步较早,目前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企业均在开发和生产燃料电池叉车,其发展和应用速度远超燃料电池汽车。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我国氢燃料电池叉车越来越受到市场重视,国内多家氢能企业正加速布局。今年2月,由翼迅创能、美锦能源、国鸿氢能、德国永恒力联合开发的首批氢燃料电池叉车顺利交付于上海市青浦区。同月,天津新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也发布了H2X-TANK氢燃料电池重型叉车和H2X-STAR氢燃料电池2吨级前移式叉车两款新产品。5月底,明天氢能与安徽合力合作开发的3.5T系列燃料电池叉车成功下线。6月,杭叉新能源先后与翼迅创能、新氢动力签订共计30台氢燃料电池叉车的销售合同。7月,国氢科技与杭叉集团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氢燃料电池叉车,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叉车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落地,为用户提供可行的氢能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表示:“叉车是场内车辆,应用场景和道路车辆有差异,相较而言,在场内解决供氢问题更容易。叉车目前没有国补,但已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针对叉车的补贴,比如叉车租赁补贴,再加上氢气价格补贴,在此背景下,氢燃料电池叉车的使用经济性可充分体现,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更优性能需求提升记者了解到,此前,物流行业普遍使用的是燃油叉车或天然气叉车,后被铅酸电池叉车代替。2019年左右,锂电池叉车开始推行。不过,铅酸电池叉车和锂电池叉车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涌现。东莞市港湾创新供应链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沈聪表示,铅酸电池是目前物流行业仓储作业中普遍使用的一款电池,但它的效率相对较低,尤其在场景较大、作业量较大、工作时长较长的情况下,需要花很多时间更换电池,且换电池的设备昂贵。锂电池叉车质量参差不齐,南方温度过高的地区,电池故障较多,电池衰减严重,且仓库电容量很多不支持充电负载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业车辆研究院副院长白迎春表示,锂电池或铅酸电池叉车规模达到50台-100台,将带来充电时间长、电容量需求过大甚至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仓储物流园区的工作效率。充换电时间长,全生命周期成本较高、污染等问题让物流行业开始寻求工业叉车的更优技术路径。白迎春指出,氢燃料电池在充电时间、效率方面优势显著,通过在厂区内设置一个小型的撬装站,根据氢气用量,单次加氢仅需3分钟-5分钟,十分便捷。同时,燃料电池叉车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其经济性优势将更加凸显。上海翼迅创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何文指出,相比其他电池,在强度非常高的物料搬运中,部署燃料电池可以实现更大的成本节省,平均年度成本可降低20%以上。因此,燃料电池叉车在更大的车队规模、更密集的工作强度下,即使不考虑财政补贴,经济优势也十分明显。成本和技术挑战尚存虽然市场发展空间大,特定工况下优势显著,但由于氢燃料电池叉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安全、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随着技术的升级迭代,锂电池成本可能将实现快速下降,在此背景下,氢燃料电池叉车产业需要更多突破。白迎春表示,在一些特殊化工业园区,对叉车的防爆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目前的情况,在防爆风险等级比较高的地方,燃料电池叉车的运行仍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进行更多的技术升级。“燃料电池叉车技术难度主要在集成度、稳定性、可靠性,更难的是给客户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王海峰强调,帮助客户解决氢源、建设厂内加氢装置,提供叉车维护保养服务等一整套交钥匙工程更为重要。何文指出,目前,燃料电池叉车供氢有两个解决途径:一种是在场内设置供氢设备或供氢系统,另一种是换储氢瓶模式,需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制定何时的制氢供氢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燃料电池叉车的具体补能方式、氢瓶容量、使用时长,以及氢气充装管理规定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转自:中国能源报 |
|
2022-09-08 |
市场开启新周期 汽车芯片或将依旧火热 | |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6月份,全球半导体芯片销售额为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3.3%,低于5月份的18%,环比下降1.9%,全球半导体芯片销售额增速已经连续六个月放缓。根据Gartner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预计将增长7.4%,相比上第一季度预测的13.6%有所下降,并且远低于2021年的26.3%。尽管目前半导体行业正处在下行周期,但“盈亏往复”本就是产业发展规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球半导体行业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汽车芯片、AI大算力芯片、存算一体化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将成为开启新周期的主要驱动力。2023年下半年消费电子市场将迎来反弹日前,不少芯片厂商发布财报,三星、高通和英特尔基于各自营收和利润,均对后市持保守态度,恩智浦、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三家厂商仅对第三季度持相对乐观态度。此前,高通与联发科等企业缩减了下半年的5G智能手机芯片订单,苹果、AMD和英伟达均向台积电提出削减或延迟订单的要求。说到不得已的“砍单”,苹果可能是今年心情最郁闷的终端厂商之一。今年上半年,苹果顶着全球通胀压力,力推廉价5G版本iPhone SE3,希望借此向下收割市场并狙击安卓中高端机型。然而,这款被业界看好的手机没发售多久,就被曝出供应链端削减2000万部产量的消息。而砍单的绝不仅是苹果,行业分析师此前透露,迄今为止,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厂商2022年已砍单1.7亿部。在PC领域,刚刚发布财报的英特尔同样略显落寞。受PC需求下降因素影响,英特尔传统核心业务PC芯片收入下降25%,至77亿美元;数据中心芯片部门的销售额下降16%,至46亿美元。英特尔当季收入为153亿美元,同比下降22%,创1999年以来最大降幅,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盈利51亿美元,转为亏损5亿美元。在价值5000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中,内存芯片是最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冲击的领域之一。在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全球最大的两家内存芯片厂商--韩国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已经表明计划缩减投资支出。全球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TrendForce预测,2023年DRAM需求位元增长率(bit growth)可能只有8.3%,将创历史最低增长纪录。消费电子市场何时会迎来反弹,反弹的驱动因素又有哪些?芯谋研究分析师张先扬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消费电子市场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迎来反弹。2022年上半年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增长4.7%,对比2021年上半年11.6%的同比增长率,涨幅出现大幅收窄,消费行为更趋于理性。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出台消费刺激政策,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结束就可以看到提振效果。此外,消费电子的需求量、产品渗透率与换机潮也有着密切关联。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中心高级咨询顾问池宪念向记者表示,目前,手机及PC等消费电子终端产品的渗透率较高,因此预计未来2~3年,在新一波换机潮出现之时,消费电子市场将迎来反弹。宏观经济恒信华业投资部总经理王晨宇则认为,从宏观上看,各国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消费电子在短期内看不到创新产品的出现,VR产品的市场规模决定了其不能够“拯救”整个消费电子市场,而AR市场的爆发还言之尚早。预计消费电子将面临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增长瓶颈,但比起第二季度的市场下滑速度,尽管目前消费电子市场的拐点未现,预计市场总体将开始企稳。目前消费电子市场疲软,主要是由于手机销量下滑,应用侧创新减慢所致。基于此,石溪资本管理合伙人孙坚认为,目前可以通过芯片侧来驱动下游发展。一是推广创新型芯片。比如,集成多颗芯片功能的SoC可以将面积、功耗和成本进一步降低,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二是Chiplet封装芯片会有比较好的前景。先进工艺和成熟工艺的结合能够降低CPU的成本,让消费电子的价格进一步下降。不过,孙坚还对记者表示,目前阻碍创新型芯片和Chiplet封装芯片发展的原因是当前市场需求不强烈,应用端新增长点较为乏力。汽车芯片的火热状态或将持续今年,半导体市场由紧缺周期进入调整周期。但是,即使消费市场下行,汽车芯片却依旧很“抢手”,有望成为半导体行业开启新周期的重要市场驱动力。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FS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2年已有近300万辆汽车被削减。预计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将增长到380多万。汽车芯片的“抢手”从芯片大厂的财报中也可见一斑:德州仪器第二季度汽车芯片市场同比增长超过20%;恩智浦作为最大的汽车芯片厂商,第二季度汽车业务收入17.13亿美元,同比增长36%;意法半导体公司在汽车和工业市场需求保持强劲,汽车业务积压订单能见度仍达18个月,远高于其目前的供应能力。实际上,目前很多地方的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状况并没有得到缓解。元禾璞华投委会主席陈大同对记者表示,比如受益于8英寸晶圆产能上涨,180nm以上工艺产能依然不足。这其中车用IC占据了很大份额。行业分析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将达到522.5万辆,同比增长47.2%。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1299万辆,2021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38%。新能源车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高于传统车型,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是汽车电子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由于新能源汽车增速大幅超出预期,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渗透率随之快速提升,整个产业链对此准备不足。”王晨宇表示,目前汽车芯片市场仍存在结构性缺芯问题,比如位置类的传感器芯片等。尽管消费电子释放出的部分产能将缓解汽车芯片的部分产能压力,但预计汽车芯片在2023年初仍将处于“紧供需”状态。另外,功率半导体中,SiC等产业链还处在供需相对失衡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产业链的成熟度仍需提升,产能还在扩张中,实现供需匹配尚需一个较长的周期。孙坚也对记者表示,在芯片供应侧,国际上有车规芯片制造能力的企业不多,车规产品的制造产能较低。此外,由于晶圆厂扩厂到产线调通周期很长,所以短期内看不到缓解的迹象。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汽车芯片的火热状态或将持续至明年。张先扬对记者表示,消费电子市场的不景气让很多Foundry厂把产能转移至车用市场。因为目前车用芯片主要还是采用55nm、40nm以上工艺,所以未来汽车半导体的产能空白会被快速填补。“短期内,国内半导体市场依然会维持结构性紧缺的局面,后续半导体产能的重点会转向汽车市场。”张先扬说。池宪念同样认为,大部分车规级汽车芯片产品将持续保持紧缺状态。他表示,近几年来,智能电动汽车的需求量旺盛,由于车规级芯片的质量要求及产品验证比较严格,传统大厂的制造产能有限,这使得汽车芯片市场出现了供应紧张现象。总体来看,汽车行业可能要到2023年甚至2023年之后,才能真正从芯片供应紧张中逐步恢复过来。AFS全球汽车预测副总裁Sam Fiorani此前已经肯定了这一推论。在他看来,汽车芯片供应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迅速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过,汽车芯片供应的短缺也会为部分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机会。孙坚对记者谈道,汽车芯片的增长机会有很多。此前国内车规产品供应商较为缺乏,未来MCU、MPU、MOS(也包括宽禁带半导体)等都有不错的机会,或将推动本土供应商崛起。 转自:中国电子报 |
|
2022-09-08 |
财政部部署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方向 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 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 |
财政部30日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介绍上半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下半年财政政策展望。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财政部门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多种政策工具协同组合,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不断加大减负纾困力度。根据《报告》,上半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5074亿元、办理退税18455亿元,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64万亿元。《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已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5962亿元,同比增长85%;服务各类市场主体78万户,同比增长214%;支小支农业务规模5889亿元,同比增长86%,支小支农业务规模占比98.78%,同比增长0.09个百分点。《报告》提到,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做深做细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用好用足专项债券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优化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严格资金使用监管,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上半年,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基本完成发行任务。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报告》认为,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开局,1至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5%。3月份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形势、疫情等影响,当月收入增速同比回落至3.4%。4、5月份,叠加集中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等影响,财政收入有所下滑。随着疫情逐步好转、稳经济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6月份财政收入企稳回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3%,增幅由负转正。当月,全国共有25个省份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总体看,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在支出领域,加大财政资金统筹,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12.89万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财政收入增幅。下半年将落实落细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发力?《报告》提出,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谋划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比如,继续实施好各项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认真研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督促地方加强政策配套,挖掘自身潜力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压实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责任,实施支出进度通报预警机制,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联动,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等。为了稳经济促发展,近期一些财政增量政策已经出台。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对养老托育服务业增值税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存量、按月退增量;各地今年内顶格减免地方“六税两费”。同时,将已两次延期实施、今年底到期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实施至明年底。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9-02 |
七月多项指标保持增长 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 |
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7%……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均保持增长。记者从当天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韧性不断显现。下阶段,将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稳就业稳物价,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7月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持续显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从生产指标看,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1-6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3%,降幅比1-6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显效,能源安全保障有力,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国内工业生产延续5月份以来恢复态势,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汤魏巍特别指出,7月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5%,增速较上月大幅加快6.3个百分点,继续呈明显回升态势。从需求指标看,1-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4%,比1-6月份加快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降幅比1-6月份收窄0.5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连续3个月加快。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认为,7月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创近4个月新高。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投资形成有力支撑。“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稳投资系列举措,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说。国民经济继续恢复的同时,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1-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7%,比上月加快了0.1个百分点。7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12.7%和33.9%。——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再加力“7月份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运行基本平稳。但是也要看到,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恢复的势头边际放缓,巩固经济回升的基础仍需加力。”付凌晖说。汤魏巍认为,要继续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就业、促消费,加快推动有效投资项目建设,着力恢复市场需求,全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精准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提升工业生产效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此外,近期国际不稳定因素频现,国内局部疫情有所反弹,对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付凌晖认为,要促进服务需求恢复,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助力服务业企业脱困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快转型,创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消费方面,“出行类商品增长放缓,餐饮收入增速仍未转正,居住类商品销售未有明显改善,消费市场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说,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振消费信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市场平稳恢复。罗毅飞认为,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性作用,扎实推进重要投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用好专项债,加快项目施工建设,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投资平稳增长。——全年经济恢复向好态势有望保持业内认为,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明显,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一系列防住疫情、稳住经济、保障发展安全的政策措施作用下,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运行在合理区间。付凌晖指出,7月份以来,尽管多地出现散发疫情,但是疫情传播总体上得到有效控制,一揽子稳经济政策举措持续发挥作用。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济恢复向好态势有望保持。国内需求恢复拉动逐步增强。从投资看,稳投资政策持续加力,各地积极推进“两新一重”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支持制造业升级发展,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有利于投资平稳增长。从消费看,就业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增加。在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和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有望逐步恢复。此外,生产供给恢复有望延续。能源保供持续发力,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有望平稳增长。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逐步打通,汽车等重点行业恢复正常生产,对于工业的支撑作用会继续发挥。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服务业市场需求也会逐步回暖,带动服务业生产回升。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18 |
资金保障更加有力 基建项目集中开工 | |
热浪滚滚挡不住项目建设的强劲步伐。在西安富阎新区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各种管道纵横交错,编织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图。近期,湖北、陕西等地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江苏、河南等地相继出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举措……业内人士表示,进入秋季,工程施工条件进一步改善,加之债券、信贷、创新金融工具、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各类工具带来的资金加快到位,三季度一批重点基建项目有望集中开工,汇聚托举有效投资的强大合力,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料升至今年以来高位。三季度将迎施工潮“我们正全力推进项目主体施工。最近天气炎热,为确保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多管齐下,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坚守安全生产红线,科学合理安排工期和施工人员作息时间,全力做好人员保障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西飞民机研发中心项目施工进度。”西安富阎新区国产民机产业发展基地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多地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万亿元。8月12日,湖北省举行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58个,总投资9063亿元。8月11日,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三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开工项目187个,总投资1987亿元。8月8日,位于辽宁省内的本桓(本溪至桓仁)高速公路、凌绥(凌源至绥中)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绥中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同时动工,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737亿元。此外,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近日在海口举行,集中开工项目9个,总投资14亿元。同时,多地出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政策,加力扩投资。江苏省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切实加大新型基础设施、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城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民生、安全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构建高水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河南省近日发布的《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方案》提出,今年9月底前开工建设8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373亿元。到2025年,高铁(含城际)运营里程突破3000公里,运输机场数量超过6个,通用机场数量达到20个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航道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以上。湖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围绕交通物流、水利、流域综合治理、数字经济、城市基础设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公共卫生、能源等8个方面,今年投资总额7800亿元。随着大批基建项目开工,7月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14个月下滑的态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销售各类挖掘机17939台,同比增长3.42%。“预计9月份以后,工程施工条件好转,将出现一波赶工的情况。”某大型央企施工企业一位负责人说。多路资金驰援护航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期。促投资就是促增长,抓投资就是抓后劲。扩大有效投资,资金如何保障?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依法合规用好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新增的8000亿元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及时投放,引导商业银行、社会资金等跟进提供融资支持,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好稳投资积极作用。国家发改委日前强调,要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切实加大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并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业内人士注意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正加快落地。8月12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正式投放海南省首笔政策性金融工具5830万元,用于支持海口江东新区产业发展配套路网二期项目。8月11日,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成功投放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1971万元,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贵阳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专项债方面,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今年以来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7万亿元,基本完成了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去年提前了半年时间。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国泰君安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底,地方专项债限额还有1.70万亿元的富余量,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用足用好专项债限额,是巩固下半年经济恢复势头的可行之举。PPP也有望加快出力、继续加力。近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发布半年报显示,上半年PPP市场规模稳中有增,新入库项目279个、投资额4586亿元,签约率、开工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PPP在稳增长方面的作用会进一步显现,预计PPP项目的数量会有所增多。”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半年PPP政策转暖,地方政府对PPP的信心明显恢复,新启动的PPP项目数量企稳回升,预计下半年PPP入库量会进一步增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增速比今年前5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当前支撑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副主任胡祖铨表示,当前经济有望回归合理增长区间,投资资金保障更加有力,项目开施工情况向好,有效投资空间正不断显现,如投资流向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粮食能源供应安全、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趋势愈发明显,高质量投资的成色越来越足,有效投资综合效应不断彰显。毕马威日前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货运物流有序恢复、低基数叠加政策支持,预计三季度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发力。“近期挖掘机开工小时数等数据环比明显增长表明项目施工情况改善。”国海证券分析师盛昌盛认为,随着专项债、银行贷款与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加快到位,三季度重点基建项目有望集中开工,引领新一轮施工热潮,预计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将升至今年以来高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称,在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财政发力更加精准和项目储备较为充足等有利因素推动下,基建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长13.7%。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8-18 |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4.08亿辆 | |
从公安部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8亿辆,其中汽车3.1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9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56亿人。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1657万辆,新领证驾驶人1103万人。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20.9万辆,与去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量相比增长100.26%,创历史新高。截至6月底,全国有81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同比增加7个城市,37个城市超过200万辆,20个城市超过300万辆。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15 |
连续3个月回升 多因素支撑7月出口同比增速再超预期 | |
海关总署8月7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6.6%。其中,出口2.25万亿元,增长23.9%;进口1.56万亿元,增长7.4%;贸易顺差6826.9亿元,扩大90.9%。值得一提的是,7月出口增速为连续第3个月回升,并创出2021年3月以来新高。按美元计价,7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646.6亿美元,增长11%。其中,出口3329.6亿美元,增长18%;进口2317亿美元,增长2.3%;贸易顺差1012.6亿美元,扩大81.5%。多因素支撑出口高增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4%。其中,出口13.37万亿元,增长14.7%;进口10.23万亿元,增长5.3%;贸易顺差3.14万亿元,扩大62.1%。按美元计价,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64万亿美元,增长10.4%。其中,出口2.06万亿美元,增长14.6%;进口1.58万亿美元,增长5.3%;贸易顺差4823亿美元,扩大61.6%。7月出口增速超出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认为,多因素支撑了7月出口高增长:国内供应链和物流运输链显示较强韧性。在全球能源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我国在能源供给、供应链稳定性、产业链完整性等方面占优势,有利于支撑我国出口。海外需求基本面仍有保证,7月美国和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仍位于荣枯线之上,需求继续修复,生产活动处于扩张区间。此外,海外通胀仍处于高位,价格因素仍将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支撑。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也表示,6月以来,一系列宏微观数据出现了显著改善。其中,物流修复给出口增速阶段性大幅提升带来了重要支撑,特别是受疫情冲击和出现供应链中断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在克服疫情冲击后随着物流修复,出口快速回升,长三角尤其典型。同时,价格支撑、人民币贬值利好仍在兑现。虽然海外衰退预期加剧,但我国供给能力突出有助于出口保持韧性。从具体出口商品来看,汽车出口表现亮眼。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57万亿元,增长10.1%,占出口总值的56.6%。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9182亿元,增长4.4%;手机4946.3亿元,增长2%;汽车1757.4亿元,增长54.4%。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海关数据显示,前7个月,对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前7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53万亿元,增长13.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其中,对东盟出口2.05万亿元,增长19.1%;自东盟进口1.48万亿元,增长6%;对东盟贸易顺差5626亿元,扩大76.4%。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3.23万亿元,增长8.9%,占13.7%。其中,对欧盟出口2.14万亿元,增长19.7%;自欧盟进口1.09万亿元,下降7.6%;对欧盟贸易顺差1.05万亿元,扩大71.7%。美国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2.93万亿元,增长11.8%,占12.4%。其中,对美国出口2.25万亿元,增长15.1%;自美国进口6778.2亿元,增长2.3%;对美贸易顺差1.57万亿元,扩大21.7%。韩国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韩贸易总值为1.39万亿元,增长8.9%,占5.9%。其中,对韩国出口6180.4亿元,增长17.9%;自韩国进口7740.5亿元,增长2.6%;对韩贸易逆差1560.1亿元,收窄32.2%。同期,我国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7.55万亿元,增长19.8%。其中,出口4.27万亿元,增长19.8%;进口3.28万亿元,增长19.8%。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还体现在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上。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1.8万亿元,增长1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01万亿元,增长20.9%,占出口总值的59.9%;进口3.79万亿元,增长5%,占进口总值的37%。进口增速连续5个月回升进口方面,按人民币计价进口同比增速也已经连续5个月回升。前7个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原油、煤炭、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前7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6.27亿吨,同比(下同)减少3.4%,进口均价每吨835.1元,下跌27.8%。同期,进口原油2.9亿吨,减少4%,进口均价每吨4736.1元,上涨58.3%;煤1.39亿吨,减少18.2%,进口均价每吨1037.9元,上涨93.2%;天然气6220.9万吨,减少9.6%,进口均价每吨3787.6元,上涨63.1%;大豆5416.7万吨,减少5.9%,进口均价每吨4287.5元,上涨25.5%。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认为,7月国内消费需求向好,支撑了进口增速回升。李超也表示,前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进入兑现期,汽车消费、地产销售、旅游出行等数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修复,内需回升带动了进口回暖。“预计后续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进口数据有望进一步环比改善。”李超说。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