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持续推动农业国际合作 |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延宕起伏,世界经济复苏失衡,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空前挑战。南南合作是应对全球饥饿、营养不良、贫困和不平等挑战的重要解决途径。中国与多国加强农业合作,聚焦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农户价值链提升等,推动实施一批普惠性强、实用性高、带动面广的发展项目,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现在产量翻倍,收入也翻倍”7月,缅甸正值雨季,印度洋季风每天把大量的雨水泼洒到这片土地上。丰沛的降水为缅甸农业提供了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烦恼——过量降水造成水稻倒伏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意味着收成可能不佳。“这几年不同了!”伊洛瓦底省央冬地区农民哥乌告诉记者,中国专家为缅甸稻农带来了福音。他们带来的新稻种产量高、抗病虫害效果好,在雨季抗倒伏的特点更是凸显。“之前企业来介绍新品种时,我们有些半信半疑,划出几英亩(1英亩约合0.4公顷)地试种。结果证明,确实增产不少!原来每英亩产量1400多公斤,种了新稻种后,每英亩产量能到2800公斤左右。这下我们可以放心扩大种植了!”如今,哥乌在中国专家指导下已经种了21英亩新品种水稻。据了解,从前由于产量有限,当地稻农每年收入仅约60万缅币(约合2100元人民币)。“现在产量翻倍,收入也翻倍。中国专家长期在这里,为我们进行种植培训,和我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察看农田,关注水稻长势。他们细致讲解,经常手把手地进行示范,毫无保留地把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最后收割的技巧都传授给我们。”哥乌说,“我们从中国专家那里学到了种植技术,深深感受到彼此根植于心的情谊。”“我看到了圭亚那渔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养鱼的网箱由箱体、框架、浮子等结构组成。多数网箱一般固定在水深2.5米至3米的位置……”视频里,中国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洪万树教授正用流利的英语向远在圭亚那的学员们进行讲解。圭亚那网箱养鱼培训班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对照幻灯片做着笔记,不愿漏掉一处细节。近年来,圭亚那政府高度重视渔业发展,制定《内陆渔业和水产养殖发展战略规划(2021—2026年)》,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并加强对相关部门官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郭海燕表示,中国水产养殖业产量连续30多年居世界第一,网箱养鱼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由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主办、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承办的线上课程,正好能就网箱与围网养殖技术、海水养殖技术、饲料开发与配方设计、海水鱼疾病防控等问题为当地学员答疑解惑,协助圭亚那推广网箱养殖,促进当地渔民增收和渔业转型,提升民生福祉。“这个培训班受到广泛欢迎。中国专家知识、经验都很丰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网箱养殖和鱼类养殖管理程序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还针对学员们的问题做出了细致解答,我们获益匪浅。”圭亚那农业部首席渔业官杜基在渔业领域工作已有9年之久,此前,她从未听说过网箱养鱼,更不知道如何操作,第一次听说这个课程时感到“十分新鲜”。随着专家讲解层层深入,杜基得到的“惊喜”越来越多。对于圭亚那一些非传统渔业地区和原住民社区而言,网箱养鱼不仅能为当地居民带来更丰富的食物,还可以创造不少就业岗位、增加民众收入,“意义重大”。“从培训班的讲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业领先者的能力和技术。专家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圭亚那因地制宜、改善鱼养殖的做法。我看到了圭亚那渔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杜基说。圭亚那农业部总司长拉姆拉吉感谢中国政府对圭亚那农业多样化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支持。他说,培训班将中国在网箱养殖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到圭亚那,将帮助圭亚那提升渔业生产能力,充分释放当地发展潜力,增加渔民收入,促进圭亚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圭政府已承诺将为以网箱养鱼为代表的新领域投入更多资金支持,且已确定部分社区开展网箱养殖项目试点,由政府分发网箱养殖工具。“显著降低了当地对进口棉纺织品的依赖”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光照条件良好,是世界著名的优质长绒棉产地之一。2014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中塔两国有关部门共同建设的中泰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目前,产业园配套数十万亩棉田和多座轧花厂,采用先进的数字智能化农业机械和纺织设备,不仅提高了棉花加工能力,还使当地纱织品跻身全球高端市场,产品远销土耳其、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在产业园一期的车间里,上百台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工人并不多。厂房负责人说,这得益于从中国引进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据了解,中泰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积极打造棉花从种植到成衣的全产业链,填补塔吉克斯坦在先进纺织技术上的空白。塔农业部部长萨阿迪·卡里姆佐达告诉记者,塔每年可生产12万吨左右的优质棉纤维。以前,本土纺织企业的棉纤维年加工能力约为1.2万吨,约八成纺织品依赖进口。产业园全部投产后,棉纤维加工能力提升到2万吨,“显著降低了当地对进口棉纺织品的依赖”。产业园配套的棉田有数十万亩。中泰(哈特隆)新丝路农业产业有限公司吉利库二场副场长亚萨维耶夫·阿里江告诉记者,现在种棉花,施肥用的是将肥料融入灌溉水并施入田间的随水灌溉法,采摘也有采棉机,节省了很多劳动力。“棉田附近居住的农户看到我们的棉株密度越来越高,也学习我们的办法,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科学播种和打顶,收成也增加不少。”“在这里收入不错,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萨曼达是哈特隆州本地人,2016年曾到中国接受培训。“在中国学习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便决心更勤奋地学习和工作,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漂亮。”如今,萨曼达已成为产业园生产车间主任助理,不仅能够独立操作全流程环锭纺生产线,还承担起培训新员工等管理工作,“感谢中国企业给我们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23 |
![]() |
习近平向“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致贺信 |
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致贺信。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南北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促进全球发展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将发展置于国际优先议程,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全球发展:共同使命与行动价值”智库媒体高端论坛当日在北京举行,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承办。来源:新华网 |
|
2022-07-05 |
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金砖动力 | |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南北发展鸿沟增大,发展合作动能减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严重受挫。作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发挥局势“稳定器”、发展“加速器”的作用,为全球市场稳定注入金砖力量,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金砖动力。“金砖国家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23%,货物贸易占18%,吸引外资占25%,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自2011年金砖国家经贸部长会议机制创建以来,五国领导人多次就加强经贸合作作出指示,相继核可了《金砖国家经贸合作行动纲领》《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作纲要》《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2025》等重要成果,为五国间经贸合作指明方向。经贸合作已成为金砖国家“三轮驱动”架构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金砖国家在经贸领域保持良好合作势头,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自2009年开始,中国连续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巴贸易额约164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同年,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额为1468.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8%;2021年,中国与印度贸易额也达到1256亿美元,这是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去年,中国与南非贸易总额达54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沙海丽表示,过去几年里,金砖国家间出口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金砖合作的初衷和主线,内容丰富,潜力巨大。继2017年后,今年中国再次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作为金砖“中国年”经贸领域重要活动之一,今年4月底,“买在金砖”活动及金砖国家特色商品直播带货活动正式开启。统计显示,截至5月12日,中国各大电商平台已经累计销售超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5%。活动期间,中国咖啡企业与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从2023年至2025年,向巴西采购总量4.5万吨、货值约15亿元人民币的咖啡豆。南非国家政府学院院长布萨尼·恩卡韦尼表示,面对疫情挑战,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非常宝贵,对于推动地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018年3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下简称“新开发银行”)批准向巴西帕拉州政府贷款5000万美元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如今,该项目建设完成逾60%。帕拉州城市开发与公共建设部长鲁伊·卡布拉尔表示,该项目完成后,帕拉州跨亚马孙高速公路沿线9个县市的卫生、道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改善,约34万居民将受益,“与新开发银行合作使我们获得了资金,这一项目将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消除贫困发挥作用”。未来5年,新开发银行还将为成员国提供300亿美元资金支持,其中40%将用于减缓气候变暖进程。一直以来,中方持续推进金砖国家深化务实财金合作,推动新开发银行加快完成第二个五年战略制定、继续推进扩员工作、不断完善内部治理,围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经济、社会、环境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当前,抗击疫情、促进经济复苏是关乎全球发展的关键。”塞内加尔经济学家、达喀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伊德里萨·迪安迪表示,“合作是避免深层次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金砖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经济合作,金砖国家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化趋势为金砖国家实现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机遇”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金砖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数字经济合作机遇。2020年11月,金砖国家制定《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2025》,数字经济成为金砖国家重点合作领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契合金砖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去年9月,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在福建厦门市正式揭牌,极大促进了金砖国家推进数字化、工业化、创新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同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发展。今年以来,创新基地通过开展智库合作研究、举办研修班、遴选示范项目等多种形式,整合金砖国家资源,建立健全高效运作机制,为金砖“中国年”增辉添彩。5月23日,在第六届金砖国家工业部长会议上,各方围绕“深化新工业革命领域创新合作,推动实现更加强劲、健康、韧性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共同发表了《第六届金砖国家工业部长会议联合宣言》。联合宣言倡议,鼓励金砖国家深化产业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公平、活力、韧性的发展环境,构筑稳定、安全、互利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复苏与增长。“当前,金砖国家获得了利用自身体制机制创新来构建全球发展新格局的良机。”俄罗斯战略研究院院长弗拉德科夫表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意味着工业将大量引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也会得到普及,“数字化趋势为金砖国家实现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机遇”。南非智库全球对话研究所数字经济专家阿什拉夫·帕特尔表示,数字经济将在世界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成员国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获得前沿技术,从而促进工业化、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正积极推动金砖国家数字领域的合作,助力可持续发展。应对疫情挑战,中国和巴西数字经济、电商网购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未来双方还将积极探索线上经济、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合作;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南非已成为非洲第一个实现5G商用的国家,并在非洲5G发展领域取得引领地位。南非通信领域专家法哈德·尼萨尔认为,非洲国家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合作历史,金砖合作机制为进一步加深合作提供了平台。随着非中在通信、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领域继续开展合作,非洲数字经济有望实现新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扩大真正的多边主义影响”作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加强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金砖国家的优良传统,也是金砖机制发展壮大的必由路径。近日发布的《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关于“应对国际形势新特点新挑战加强金砖国家团结合作”的联合声明》,进一步表示支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拓展和加大参与国际经济决策和规则制定进程,呼吁国际社会强化伙伴关系,强调要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的疫后经济复苏,必须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支持开放、透明、公平、包容、非歧视的、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迪安迪表示,当前地缘政治动荡、冷战思维和单边主义威胁全球发展,金砖合作机制被不少新兴经济体寄予厚望。金砖国家经济和人口规模庞大,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扩大合作伙伴关系的机会,有助于实现更加公正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各方尽早达成“金砖国家加强供应链合作倡议”、粮食安全合作战略,用好能源研究合作平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依托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机制,提升发展中国家金融韧性;构建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让工业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金砖伙伴各自提出发展倡议、战略,打开思路,创新方法,依托金砖机制深化对接,优势互补,实现乘数效应……作为今年金砖国家主席国,中国迄已成功举办60多场会议和活动,金砖五国部长级官员围绕工业、文化、航天、教育等领域合作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发布了多份成果文件,获得各方高度评价。巴西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罗贝尔表示:“金砖国家通过多年务实合作,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扩大真正的多边主义影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合作与发展的平台。”他期待金砖国家为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拉紧合作纽带,加深利益交融,让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让进步的力量越聚越强。金砖国家团结合作,必将为全球早日战胜疫情、实现经济复苏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让金砖机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06 |
![]() |
风物长宜放眼量!经济走势该怎么看 |
“风物长宜放眼量”,人们常用这句诗劝导他人,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将视野拓展至更加宽广的未来。分析中国经济,也需要有这样的格局和眼光。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危”和“机”,更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科学分析形势,深刻理解发展环境的“变”与经济基本面的“不变”。当前,受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反复等超预期变化影响,中国经济遇到不少困难。从最近发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看,个别经济指标下滑,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但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不是一个小池塘,阶段性数据波动也不代表全局,更不会改变发展大势。从前4个月的累计数据看,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6.8%和7.9%;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态势持续……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放眼世界,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表现依然是全球经济的佼佼者,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回顾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浪中成长、在磨砺中壮大的。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具有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能力。两年多来,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让中国经济在高效防疫措施基础上,释放出举世瞩目的巨大韧性和活力,从根本上坚定了长期投资者的决心。从短期看,尽管近期主要受疫情冲击影响,部分指标回落较多。但从大局看,经济稳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未变。不久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一段形容近期中国经济的比喻十分贴切,“前一段时间由于冷空气来临,北京出现降温。但短期的气温变化,改变不了天气总体回暖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也证明,虽然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事实的确如此,从5月份情况看,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货运物流逐步恢复,全国发电量等一些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在改善。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疫情冲击有望逐步减弱,前期因疫情压抑的经济活动也将不断释放,经济有望迎来复苏的拐点。“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好大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航行在正确航线上。“风物长宜放眼量”,正是此义。来源:新华网 |
|
2022-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