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我国牵头制定并发布干细胞国际标准ISO24603 | |
由我国牵头,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多国专家参与制定的干细胞国际标准ISO24603《人和小鼠多能干细胞通用要求》发布仪式9月24日在京举行,将为干细胞领域科技创新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当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大会暨标准发布会上获悉,ISO24603规定了多能干细胞的建系培养、生物学特性、质量控制、信息管理、分发和运输等方面的要求。第三届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大会暨标准发布会现场。(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供图)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技术委员会多位专家表示,ISO24603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各国专家意见达成的国际共识,对整个干细胞领域行业的标准化及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中国在干细胞标准方面开展的工作为干细胞领域建立国际基准。此外,会上还发布了1项国家标准《细胞无菌检测通则》,以及《人干细胞研究伦理审查技术规范》等7项团体标准,涵盖了科研、临床和产业等方面,对人干细胞研究伦理、干细胞及其衍生物的关键质量属性、质量控制等进行了系统规定,形成了我国干细胞领域的基本共识,也是干细胞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据介绍,上述标准主要由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联合国内几十家单位制定,相关单位今后将在干细胞基础研究、临床和产业转化等方面持续开展标准化工作。来源:新华网 |
|
2022-09-26 |
避免重复申报和资助 科技部等三部门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 | |
从科技部获悉,科技部、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立项过程中要建立联合审查机制,避免重复申报,确保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投入研发工作。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衔接协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增强创新链整体效能,全面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各相关单位不以承担科研项目和经费多少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标准,推动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解决实际问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合理界定联合审查范围,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营造潜心科研、拼搏创新的良好学术生态。通知还作出一些具体规定,如“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当年执行期满的项目(课题)不计入统计范围”“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申请,按形式审查不通过处理,不进入后续环节”等,坚持各类科技计划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加强衔接,避免重复部署,全面提高国家科技计划资金的配置效率,提升财政科技投入效能。来源:新华网 |
|
2022-08-15 |
2022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中国人口有七大趋势 | |
根据联合国最新一轮全球人口估计和预测,2022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2080年达到峰值104亿左右。2023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那么,中国人口变动有何趋势?7月12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与联合国人口司、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共同举办“世界与中国人口展望数据发布暨低生育应对研讨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介绍了关于中国“十四五”及中长期人口变动趋势预测主要结果,分析了中国人口变动的七个趋势。趋势一:14亿人口零增长,努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大陆总人口2017年突破14亿,2020年14.12亿人。“十四五”及中长期总人口将相继经历零增长、负增长。2035年前都在14亿人左右。人口是我国发展潜力、发展韧性的基础性因素。联合国预测,印度总人口将在2023年超过中国。但是,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人均产出均高于印度。趋势二:出生人口进入1000万平台期,应积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中国年度出生人口,2020年1202万,2021年降至1062万。“十四五”及中长期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生育友好,出生人口到2035年乃至更长时间将在1000万左右波动。趋势三:劳动年龄人口9亿以上,素质提升,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2020年为9.68亿,2035年在9亿以上,比目前欧洲人口总数多1.5亿人,接近美国现在总人口的2.7倍。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空间巨大。趋势四: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低龄老人占比高,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大。60岁及以上老人,2020年为2.64亿,2025年达到3.21亿,2032年突破4亿。65岁及以上老人,2020年为1.91亿,2025年达到2.21亿,2033年突破3亿。60-64岁低龄老人,2020年为0.68亿,2026年突破1亿,2035年为1.06亿,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巨大。趋势五:高龄老人将翻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促进老年健康。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2020年为3570万人。2035年翻一番多,为7960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不断增长,关注老年健康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老年健康水平,才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六:老年抚养比带动总抚养比快速上升,需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促进代际平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持续上升,老年抚养比(15-59岁=100):2020年为30,2035年为54,2050年增长到82。总抚养比(15-59岁=100):2020年为58,2035年为73,2050年为106。2050年,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将抚养106个少儿和老年人口。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完善“一老一小”保障体系,促进代际平衡。趋势七:将有超过10亿人居住在城镇,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将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生活在城镇的人口,2020年为9亿人,2035年将增长到10.23亿人。城市和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人口聚集与收缩区域并存。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表示,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口健康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加大科技创新,挖掘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潜能仍有较大空间。促进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适应和动态均衡,可以为促进14亿人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来源:中国新闻网 |
|
2022-07-13 |
国聘行动累计提供职位总数超305万个——就业工程为高校毕业生护航 | |
最新数据显示,从2020年第一季“春暖花开 国聘行动”,到2021年第二季 “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再到今年第三季“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截至今年6月14日,“国聘行动”累计参与直播宣讲企业367家,共入驻企业31131家,提供职位总数305.7万个,收到简历995万多份,就业信息累计总触达规模达95.72亿次。凭借聚合央企、国企和民企的头部就业资源,启动3年的“国聘行动”不断壮大规模增强效能,以社会合力共促就业。加强校企对接“太快了!”这是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佩儒通过“国聘行动”投递简历之后的第一感受。李佩儒在“国聘行动”平台投递了10份简历,收到6份面试邀约,最后拿到3份录用通知。“效率最快的,头一天投完简历,第二天就收到面试通知。我最终选择入职这家企业。”李佩儒说。2020年3月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众多企事业单位在复工复产时遇到人手紧缺难题,而在另一端,求职者同样面临招聘受限的困境。应时而动,主动作为。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发起,由央视频和国投人力共同打通云端通道,吸引4700多家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入驻,以最快速度启动“春暖花开 国聘行动”大型网络线上“云招聘”活动。第一季“国聘行动”吸引了中国医药、中国电子等70余家头部央企,以及华为、万科等50余家知名民企进行直播宣讲,提供超过50万个优质职位,受到广大应届毕业生等求职者的欢迎。2021年,面对当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的实际需要,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全面升级,在全社会共同助力下,“国聘行动”让名企与名校结对,学生面对面与高管专家交流,全网就业宣讲直播,广泛传递就业信息。2022年,第三季“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就业工程,七部门强强联合,除了连续举办重庆两江新区智能制造、海南自贸区、新疆高质量发展专场就业活动等多场活动外,还陆续推出了“碳达峰、碳中和”专场、“不负韶华 奋斗有我”女大学生就业专场、“科技创新”三个主题招聘专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仇晨希认为,“国聘行动”体现了国家稳岗扩就业的决心,在央企、国企和毕业生之间,搭建了集中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并通过一系列云宣讲直播活动,极大提高了应聘和招聘效率,提升了人企匹配质量。同时,国聘平台具有较强公信力,严格信息公开和监督环节,有力促进了学生公平就业。在中国航油工作的2021届北京大学毕业生善禹菁对记者说,国聘平台整理的企业信息深入、全面和权威,有助于缓解毕业生焦虑心理。同时,国聘行动与央媒、央企的合作,有助于求职者和公司之间增进双向信任。面向企业需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是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方向。高校毕业生怎样才能拿到国企的入职通知书呢?国企看重专业,也注重实践。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陶健表示,在专业特长方面,企业主要看重节能环保方向的学生,如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材料学等,公司会按照求职者的实习经历、文章课题,结合岗位需求,确定具体岗位。“不论什么专业、岗位,企业一律要求毕业生下基层锻炼两年,只有了解公司具体业务,未来才能实现对工程、法务、财务等项目的管理,防止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福田集团人力资源部人才招聘部副部长林小丞表示,对福田这类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招收毕业生来补充人员结构,对不同年龄段的员工采取渐进式的培养。福田汽车目前正在湖南、山东等地投入建设新工厂。“我们今年增加了岗位需求数量,集中招收新能源、智能网联、混合动力等新技术战略和研发方面的人才,此外营销人才、小语种的岗位需求量也比较大”。林小丞介绍,“国聘行动”有针对汽车、机械行业的专场活动,也有企业到相关大学做宣讲,学生投递简历情况比较理想。今年福田招聘计划是1500人,已经招聘了1200人左右。“目前,企业招聘的岗位分为社招和校招,覆盖公司自营投资业务、研究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这些都是目前行业内非常热门和人才紧缺的岗位。”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江永表示,通过“国聘行动”平台,企业可以快速获取众多优质求职者简历,还融合主流宣传渠道,对企业雇主品牌的传播和推广有很大提升作用。提供精准有效的求职信息,推动求职者与就业岗位实现高效对接,“国聘行动”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交流平台的同时,也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精准破解就业难题。据了解,在第三季“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中,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牵头与各高校对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聘行动”;国务院国资委协调包括国资央企在内的各用人单位,踊跃参与招聘宣讲;科技部和人社部统一安排各地中小企业和产业园参与,加大行业参与规模;全国妇联从加强就业指导、挖掘就业岗位、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为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更多条件。提升服务精度“‘国聘行动’吸引了众多中央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吸引众多地方国企、社会知名企业和机构组织踊跃参与,积极服务国家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工作大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说。张毓强表示,下一步,“国聘行动”可以继续发挥国家级就业工程的品牌号召力,动员更多政府资源、社会力量、企业力量、高校力量加入进来,为求职群体提供更多贴近性服务。据悉,“国聘行动”计划在6月中旬至下旬,连续启动湖北专场、四川专场、上海专场、黑龙江专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专场、毕业季就业护航行动专场等,为毕业生带来众多就业岗位。在前三季“名企进校园”的基础上,推出毕业季就业护航行动专场,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精度。这一专场紧盯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将通过校企对话、线上辅导、直播带岗等多种形式,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搭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线上对接平台,为青年就业群体提供精准有效的职业发展建议,传递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更好帮助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此外,今年下半年,“国聘行动”还将在毕业季、暑假实习季、秋招季、春招季期间,跟随毕业生毕业节奏,有针对性地推出专场,更好地解决每个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广大毕业生就业一路保驾护航。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06-21 |
今年起企业每年可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 | |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企业预缴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从2022年起,企业可以在每年10月申报期申报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把2021年10月提前享受当年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举措转化为制度性规定,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支持科技创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专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专项优惠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效果明显。企业研发投入越多,减税就越多,对鼓励企业持续加强研发具有“四两拨千斤”作用。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疫情影响,国家先后将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此前,企业需要在次年汇算清缴时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红利。2021年10月,国家首次允许企业10月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提前对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进行加计扣除,相当于让企业提前至少3个月享受了全年3/4的优惠。在此基础上,税务总局公告进一步将此项政策长期化、制度化。公告明确,与2021年规定相比,2022年及以后年度企业预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享受时点和办理方式没有变化。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10 |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实现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要指示,是对国有企业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领头羊”作用的再部署、再加压、再推进。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顶梁柱”与“压舱石”,是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的主力军,打造并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归根结底是由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集团)从事的航空工业,属于国家战略高科技领域,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发展期,根本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就是坚定承接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棒”,是航空工业集团的初心与使命所系。新中国航空工业走过7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航空预先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体系能力不断实现新跃升,形成了满足装备需要的关键基础能力。航空装备实现“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有人到无人、从中小型到大型、从跟踪发展到自主研制、从单项突破到体系化发展”的重大跨越。但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我们在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问题就是导向,差距就是动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树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决心与信心。做好顶层谋划,纲举目张,形成全行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2021年初,航空工业集团党组研究出台《关于践行集团战略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决定》。这是一份推进和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顶层规划,是航空工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行动纲领,从构建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体系、完善航空科技创新机制、发布航空科技创新力指数、筑牢跨代航空装备核心技术、努力掌握自主创新技术等14个方面,制定了30条推进计划,即“创新决定30条”。“创新决定30条”发布之后,航空工业集团将其作为重要专项工作部署推进。纲举而目张,实施“创新决定30条”后,智航院、鲲鹏软件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气动声学、飞机精细化强度设计与制造联合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迅速完成组建整合并投入运行,全行业科技创新步伐调整到同一个节拍,科技创新力量汇聚到同一个方向。聚焦源头活水,秉轴持钧,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关系航空强国战略实施。航空工业集团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提供一流航空武器装备的目标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系统构建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设航空工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助力打造航空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专项引才政策。通过“千名博士引进工程”、大型校园宣讲会和国内外各种渠道,重点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将优秀毕业生纳入“育鹰计划”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体系化推进人才培育。打通员工立体式职级成长通道,形成纵向打通、横向贯通、职业生涯全覆盖的岗位职级体系,实施管理人才“墩苗计划”、技术人才“英才工程”,技能人才“新八级工”。大胆选拔使用年轻人才。要求新组建的型号领导人员中,配置50岁以下型号总师、2—3名40岁以下副总师、1—2名35岁以下总师助理,集团公司青年技术技能骨干达到近4000人。科学精准评价人才。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分类评价的有关精神,坚持以创新为导向,研究出台《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区分不同人员类别,开展精准评价。构建薪酬激励体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率为重点,系统构建新时代航空工业“1+2+N”薪酬激励体系,实现了主业领域、重点单位激励机制全覆盖,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健全转化机制,春风化雨,让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科技创新,完成技术攻关,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既能创新,更能用好才是关键。真正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硬实力,才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应有之义,也是检验“策源地”成色的“试金石”。在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这条路上,航空工业集团同时扮演着出题者、攻关者、应用者、引领者等多重角色,在加强航空工业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当好现代产业链的“链长”;构建航空科技创新体系,将新技术成功应用到新装备的研发制造。同时,积极推进航空技术成果向国民经济领域转化。响应国家疫情防控之急需,利用航空技术研制的全自动口罩机;服务于国家应急救灾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助力冬奥健儿夺金的航空风洞技术与装备;通过技术转化,与成都、沈阳、西安、南昌等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打造的航空制造业集聚平台,等等,这些源自航空领域的技术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坚持正确导向,久久为功,蓄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沉渣泛起,航空技术已经被一些国家列为严禁对中国输出的技术领域。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加考验我们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的信心、决心和耐心。实践证明,党领导下的航空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既能打攻坚战,也能打持久战。实现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正确导向,战术上重视,求真务实;战略上藐视,不畏挫折,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心无旁骛、专心专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惟其如此,才能积寸土而成高台,筑起我们自己的原创技术策源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航空科技已经成为强国博弈主战场的当下,航空工业集团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凝聚全行业科技创新力量,强化航空科技国家战略力量,构建航空产业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为保障国家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而不懈奋斗,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6-09 |
融资支持机制“再出发” 民营房企现身成为一大看点 | |
融资支持机制“再出发”、民营房企现身“支持名单”、单月净融资额一举转正……近期,民营企业发债融资不仅传出好消息,更见到新气象。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支持民企融资必要且迫切,支持计划的实施恰逢其时,建议合理扩大政策支持对象、集中实施一批债券发行,有力提振市场参与各方信心。得益于一揽子政策支持,优质民企自主发行、二线民企凭借增信发行的良性局面有望形成。民企债券融资将逐步修复,全年净融资规模或可转正。融资支持机制“再出发”近年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和占比下滑,且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这一背景下,以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为突破口,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环境修复,成为各方共同的期盼。“与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相比,其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中占比较低且近年持续下降,尤其是2018年以来,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的融资持续减少,存在直接融资难问题。”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证监会于3月透露,拟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进一步优化融资服务机制、发挥市场化增信作用等七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5月,交易所债券市场正式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由中证金融公司运用自有资金负责实施,通过与债券承销机构合作创设信用保护工具等方式,增信支持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竞争力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方向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同时,交易商协会宣布推出“中债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沿用“一箭六星”的模式,通过创设风险缓释凭证、担保增信、交易型增信、信用联结票据、直接投资,以及地方国企合作等六种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企发债。“新一轮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的实施恰逢其时,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希望后续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支持名单,集中开展一批债券发行,有力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信心。”某券商固收事业部总经理说。民营房企现身成为一大看点多个房企债券融资项目成为首批获支持对象,直指重点领域,成为一大看点。据公开信息,近期龙湖、碧桂园、美的置业等多家民营房企被纳入交易所债券市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成功实现债券发行。5月31日,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联合上海银行成功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助力新城控股发行10亿元中期票据,标志着中债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首单房企凭证成功创设。闫衍分析,近年来民企风险事件增多、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机构风控措施趋严等,使得民企融资难度加大。同时,创新工具应用不足、风险缓释工具不完备等因素也是制约民企债券融资的主要问题。东方金诚研报认为,“债券+信用保护工具”的发行模式,给民企债券上了一份“保险”,以减少投资人的风险敞口,提高投资人的认可度,从而提升债券发行成功率,并有助于降低发行成本。“‘CRMW创设+债券发行’有效提升了本期新城控股中期票据的市场认可度,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表示。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向来是融资大户,将房企特别是民营房企纳入支持计划,推动一批企业发债,既促进行业恢复平稳健康发展,也可疏通信用扩张“堵点”,支持融资合理增长,促进稳定经济大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信用衍生产品被突破性地用于支持民营房企债券发行,蕴含强烈的政策意义。”天风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孙彬彬说。单月净融资额转正业内人士指出,近期诸多政策密集实施,释放了明确的政策支持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包括房企在内的民营企业融资恢复,预计后续民企发债难度及发债成本将有所下降。5月份境内债券市场上,民营企业共发行各类信用债(含资产支持证券)122只,面值总额649亿元,与4月份的681亿元和去年5月份的658亿元大体相当。当月实现债券净融资28亿元,是2021年7月以来首次转正。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美的置业、龙湖、旭辉、碧桂园、滨江、金地等民营房企已完成约300亿元债务融资工具注册。中诚信国际研报认为,在流动性保持充裕、融资支持政策实施及债券到期偿付压力减轻的背景下,2022年民企债券市场有望回暖,全年净融资或达200亿元至500亿元,有望实现年度净融资转正。“在管理部门、发行人、投资人和增信机构四方合力推动之下,民企债券市场有望走上良性循环、稳步扩容的发展道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民营企业债券市场的良性结构或为由一线民企发行人常态化发行,奠定市场的基本规模和活跃度,由二线民企发行人丰富市场多样性,通过信用保护工具等增信手段登陆市场,既分散投资人承受的信用风险,也提供更加多元的投资工具。闫衍表示,在相关部门的表态和政策支持下,短期内优质民营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有望边际改善。长期来看,破解民企债券融资难问题仍需从提振民企债券市场信心、创新民企融资工具、完善市场结构、培育理性投资者和完善风险缓释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机构人士建议,从完善考核机制、加大政策激励、丰富参与主体等多方面,进一步发挥融资支持机制的作用。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6-08 |
走进市场主体丨“老国企”缘何“霸榜”全球16年? | |
机器人手臂、全自动数控机床、全流程危废物处理……在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刚刚建成的“黑灯工厂”里,“科技”与“智慧”已成为这家企业新的“发展名片”,也标志着这家商用车变速器生产企业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身负“老军工”“老国企”“老三线”标签的法士特,曾经已走到破产的边缘;确立了“新队伍”“新技术”“新方向”的法士特,则以技术人才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把握市场发展脉络,提前谋划布局,16年来稳居全球重型汽车变速器年产销量第一。工作人员在法士特西安高智新公司变速器零件数字化生产线进行设备调试。人才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变速器“即使在当初最困难的时期,全厂人勒紧裤腰带,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也在全力保障技术人才的待遇和薪资,这也为法士特打赢翻身仗奠定了基础。”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义说。作为一家成立于1968年的三线企业,法士特的前身是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和许多老国企一样,它市场化转型较晚,负债较多,曾一度走到破产的边缘。痛定思痛,2001年,陕西汽车齿轮总厂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更名为法士特(英文FAST谐音),开始了二次创业。“新生的法士特需要从匀速转向高速发展,曾经极力保留下的人才队伍,成为我们换挡超车的变速器。”刘义说。法士特西安高智新公司变速器零件数字化生产线生产现场。从2001年起,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市场对商用车的需求有了爆发式增长,大量国外变速器品牌进入中国。但在法士特看来,国外的变速器并不完全适应国内实际需要。“以此为基础,我们主动寻求和国外品牌合作,法士特的技术人员迅速研发出适应国内需求的先进产品,大获市场好评。仅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法士特就成为全球重型汽车变速器领域的产销冠军。”法士特集团总经理马旭耀说。如今,法士特更加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过去,高级工已是普通工人的“天花板”。而法士特为产业工人搭建起“五星级员工”技能晋升评价通道,并单独设置技能等级津贴,调动技术人才的学习热情。调试工李峰,在法士特厂区有自己的“技能大师工作站”,专门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作为“法士特工匠”,他的收入提升了40%;35岁的操作工张亚龙,由于技术优异,被评为法士特“四星级员工”,每月仅津贴就能多拿1500元……“近几年,智能化、数字化对产业工人提出了颠覆性的要求。但在打通了成才通道后,我们的员工学习能力强、动力足,很快就成长为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也为法士特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法士特集团工会主席陈兵说。新技术蝶变我国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在法士特有具体的着力点,那就是要始终走在行业技术的前沿,把握科技革命的脉搏。在法士特的展厅里,能看到清晰明朗的变速器产品族谱,随着时代的推进,谱系上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产品迭代也越来越快。从最初的“傻大笨粗”到现在的“精工细作”,其背后浓缩着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能力的蝶变。“法士特坚持‘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研发理念和‘自己淘汰自己’的迭代法则,10多年里形成了30多个系列、数百品种、千余款产品型谱。”马旭耀说,“目前法士特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超过1700项,并屡获国际国内大奖。”法士特集团西安高新厂区高端重型汽车变速器生产线现场。如今,法士特正在全力研发新能源商用车变速器,并在行业内优先掌握了新能源变速器的核心技术。据介绍,法士特的新能源变速器整体质量轻、可靠性高、传动效率高。其新能源电驱动产品已经被广泛用于全球多地的卡车、客车、工程机械、矿用车,特别是需要长期在高温、高寒、高海拔地区作业的特种车辆。“2021年法士特新能源产品销量大增了5倍以上,并将在今年内推出性价比更高的第二代新能源产品。”法士特集团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刘文说。数字化为生产转型赋能为了持续提升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质量,法士特将“新方向”确定为全面数字化转型赋能。通过对100余条生产线的升级,法士特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了98%。在法士特位于西安高新区的工厂内,生产线上的大量机械臂正在上下飞舞,零部件、原材料的搬运工作也由智能机器人完成,直达屋顶的立体化仓库则能自动分拣产品并进行详细归类……法士特集团西安高新厂区智慧物流小车在进行物品运输。但在法士特看来,改造原有的生产线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法士特又新建成两座“智能工厂”,通过设计搭建全流程的自动化生产线,全面做到全程无人工干预,全天候、全时段生产不停,真正满足“黑灯工厂”的要求。目前,法士特已具备汽车变速器120万台、齿轮5000万只和汽车铸锻件2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重型商用车变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2021年度法士特累计销售变速器总成116万台,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法士特的生产效率将继续提高70%,能源消耗减低14%,人均产值提高5倍。预计到2025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将继续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坐稳坐牢。”马旭耀说。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
2022-05-25 |
河南“一揽子”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 |
河南省财政厅日前会同省税务局联合印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财税政策》,从支持提质增效、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减税降费、加强融资支持、支持创新创业、降低用工成本、支持招才引智、扩大市场需求、优化发展环境10个方面,提出“一揽子”50条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利用河南省制造业、金融业、外经贸、创新引导等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聚力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支持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有效期内,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照不超过设备、软件实际投资的30%给予后补助。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专门资金对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鼓励开发“专精特新贷”等针对性信贷产品,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税费减免、创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等方式,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巩固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成果,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强化融资支持。落实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小微企业应急周转资金池、省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池、贷款保证保险、“稳外贸”财政金融支持政策5个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加大财政出资和社会资本募集力度,推动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用好总规模1500亿元的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总规模1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其他18支政府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资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企业研发后补助、高新企业认定奖补、重大科技专项奖励、“揭榜挂帅”项目资金支持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动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做好政府采购服务,预留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参加会展,开拓国际市场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款项支付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借助“万人助万企”活动以及民营企业诉求响应智慧平台,多渠道听取企业意见建议,精准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回应企业诉求。 来源:中国财经报 |
|
2022-05-09 |
财政政策六个“大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 |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了具体部署。2022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文章《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文章提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一起来看!今年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下拨资金,早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支持,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研究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继续实行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推动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优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金需求,推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优化调整科技经费支出结构,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强化绩效管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等“卡脖子”问题。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支持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项目建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提高使用集中度,向项目准备充分地区倾斜,并加快债券发行使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完善教育、养老、医疗、育幼、住房等支持政策体系,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扩大农村消费。推动重点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更好满足公共服务需求。落实好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推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支持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利用、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推进种业振兴。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只增不减,并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持续整治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增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补助支持城市。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打好碧水保卫战。支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快建立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推进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支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疫苗接种、药物研发等工作。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来源:求是网 |
|
2022-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