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培育15个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绿色智能家居产品下乡 | |
8月8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家居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质量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初步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良性循环。在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行业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65%,培育一批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应用场景。反向定制、全屋定制、场景化集成定制等个性化定制比例稳步提高,绿色、智能、健康产品供给明显增加,智能家居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方案》还提出,要在家居产业培育50个左右知名品牌、10个家居生态品牌,推广一批优秀产品,建立500家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培育15个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以高质量供给促进家居品牌品质消费。深化推进家居产业数字化家居产业涵盖家用电器、家具、五金制品、照明电器等行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下,家居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呈现融合化、智能化、健康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但也面临重点行业创新引领不足、质量精细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家居消费需求仍待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本次《方案》共提出了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进培优育强、扩大优质供给、加大应用推广等五项措施,旨在促进家居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发挥其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在夯实产业基础方面,《方案》提出,支持建立智能家居和重点家居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国家级、区域级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家居行业智能技术突破和设计能力提升提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评估诊断、产业信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应用推广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在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方面,《方案》提出,要深化推进家居产业数字化。围绕研发设计、计划调度、生产作业、仓储配送、质量管控、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重点环节,推进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深度应用,实现需求敏捷感知、敏捷供应、精益生产、精细管理。与此同时,要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推广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信息交互、生产协同、资源共享。此外,要推动重点行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培育一批家居领域国家级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优秀应用场景。谈及推进家居产业数字化对整个行业的重要意义,赛迪顾问消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能够加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有助于解决行业信息化程度低、产业链长、节点难协同、物料损耗严重等痛点和难点,极大提高行业的生产效能。“另一方面,加快VR/AR、元宇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规模化应用,衍生3D场景购、元宇宙智能样板间、3D虚拟直播等新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余德彪说。推动绿色智能家居产品下乡《方案》明确提出,要实施家居产品推广行动。推动形成政府、协会、企业、电商平台等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促消费联动机制,开展网上购物节等合规可行的促消费活动,加大对绿色、健康、智能家居产品的支持力度。要推动绿色智能家居产品下乡。在家居领域大力推广绿色产品认证,鼓励电商平台、线下卖场设置专门版面及区域,加大绿色家居推广力度。拓展三、四线城市家居消费市场,支持企业结合线上线下、AI赋能和深度体验等场景构建,创新营销模式,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促进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与此同时,鼓励企业针对农村市场开发个性化、定制化、健康化智能绿色家电产品,通过新零售、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渠道和市场下沉,开展促销让利、以旧换新、以换代弃等活动,完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促进农村居民升级消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扩消费,确定了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措施。具体而言,一是在全国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鼓励有条件地方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中要维护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保障公平竞争。二是完善绿色智能家电标准,推进安装、维修等全链条服务标准化。三是支持发展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全面实施千兆光纤网络工程,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巩固提升农村电网,为扩大家电消费提供支撑。近日,商务部、工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若干措施》,提出开展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鼓励基本装修交房和家电租赁、优化绿色智能家电供给等九项措施。其中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方面,这一文件提出,各地可统筹用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等相关资金,积极引导企业以县城、乡镇为重点,改造提升家电销售网络、仓储配送中心、售后维修和家电回收等服务网点。鼓励家电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和老年人消费需求的绿色智能家电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购买绿色智能家电产品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
|
2022-08-10 |
我国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
7月27日下午3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有关情况。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2014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同期从16.9%上升到25.5%,占能源消费增量的60%以上。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超过10亿千瓦。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3.6%,替代散煤1.5亿吨以上。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建成全球最大的充换电网络,累计建成充电设施391.8万台。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工程,惠及6万个贫困村、415万户贫困户。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全面推行用电报装“三零”“三省”服务以来,累计为用户节省办电投资超过1500亿元。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国“获得电力”指标排名大幅上升到第12位,跻身于“全球最佳实践行列”。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我国发电装机超过24亿千瓦,人均电力装机由2014年的1千瓦增长至1.7千瓦,人均用电量从4000千瓦时增长至近6000千瓦时,超过英国、意大利,接近德国、法国等国家。电力安全运行水平全球领先,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件。2021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41.3亿吨,比2014年增加2.6亿吨。大型煤矿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70%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11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5.8%。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4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9%。建成33条交直流特高压线路,“西电东送”规模超过2.9亿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油气总产量由2014年的3.15亿吨油当量增长至2021年的3.65亿吨油当量。原油产量实现连续3年回升,天然气产量实现连续5年增产超过100亿方。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成功研发制造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具备最大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常规油气勘探开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大型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系统掌握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技术,多种各具特色的小型堆技术正在进行工程示范准备。世界首台135万千瓦煤电机组投入运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万千瓦燃气轮机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发用电计划有序放开、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电力市场建设深入推进。2021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3.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45.5%。向社会资本放开增量配电业务,实施5批459个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售电公司约5000家,形成多买多卖的市场竞争格局。能源国际合作布局更加优化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数量已达到33个。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合作关系。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切实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华龙一号”等自主核电技术装备出口实现突破,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海外落地,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超过70%的组件。与周边国家油气、电力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在国际能源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重要力量。 转自:新华财经 |
2022-08-01 |
“数”看2022中国知识产权半年“成绩单” | |
发明专利授权39.3万件、商标注册量367.4万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证5233件……国新办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上半年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统计数据。一系列核心指标表明,我国知识产权总体发展“基本面”——稳中有进、质量提升。发明专利授权39.3万件“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39.3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3.3万件。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90.6万件,同比增长17.5%。”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关键指标稳中有进,成果来之不易。胡文辉介绍,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严峻疫情防控形势,上半年我国国内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申请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比如,上海6月发明专利申请扭转前期下降态势,环比数据回暖,创新创造能力得到恢复。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步伐,对数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新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达97.7万件,是2016年的2.8倍,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比重达35.2%。新兴技术领域专利储备进一步增强,既支撑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也增进了人民群众健康和福祉。有效注册商标已超4000万件“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有效注册商标已超4000万件,同比增长20.9%,商标工作有效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胡文辉说。近年来,我国商标申请量、注册量连续实现较快速度增长,商标审查能力持续加强。胡文辉介绍,2021年我国首次实现年度商标注册审查量超1000万件,将一般情形下商标注册周期稳定在7个月,市场主体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疫情期间,餐饮和文旅等行业,特别是相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活动受到很大冲击。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为助力重点行业复工复产,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开展了商标质押融资等专项活动,以知识产权“轻资产”帮助相关市场主体获得必要资金补给。胡文辉介绍,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同比增长51.5%,惠及企业9760家。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贷款惠及中小企业6951家,占惠企总数的71.2%。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服务“小微”的特征显著,普惠性增强。随着商标法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外国投资者在华经营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胡文辉介绍,商标法实施之初,国外在华商标申请不足2000件。截至今年6月底,超过200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华拥有有效注册商标,其中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的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数量位居前五位。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3个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胡文辉介绍,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3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927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市场主体19350家。地理标志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是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主要是将专用标志使用核准的工作权限下放到省一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由其核准并公告,市场主体用标更便捷,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更直接。目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已经开展了两批试点,其中第二批改革试点前不久刚刚启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介绍,第二批改革试点地方由第一批试点的12个省份增加至20个省份,涉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由1218件提高至1951件,占总数比例由51.8%上升至82.9%。“第二批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核准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精简申报材料、压减核准周期,可以更高效地满足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的用标需求,使试点成效惠及更广泛市场主体。”张志成说。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3 |
关于公开征集北京市重点产业(数字经济)专利统计分析项目承接单位的公告 | |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助力我市在数字经济领域逐步实现“国内标杆-国际先进-全球标杆”的阶段性目标,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北京市重点产业(数字经济)专利统计分析》项目承担单位。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项目内容要求项目名称:北京市重点产业(数字经济)专利统计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编写专利检索式;数字经济在全球发展形势及全球专利创新情况;了解北京市在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创新实力;结合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与专利创新的关联分析;我市在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板”、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上有哪些亟需攻破的技术短板;发展数字经济的知识产权风险提示;梳理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提出政府及产业部门等制定发展政策的建议。二、申请单位条件(一)申请单位须是北京地区的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不面向个人;(二)申请单位须具有相关内容的研究基础、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三)申请单位项目负责人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宽的国际视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保证全过程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课题团队的人员结构和专业配置要与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要求相适应;(四)申请单位须提交项目内容计划方案,包括较为详细的编写(研究)框架和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主要参加人员、进度安排等;(五)申请单位信用情况:在信用中国上无不良记录,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均没有政府采购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无其他不良信用问题。三、项目申报说明(一)项目完成时间:2022年5月-2022年11月;(二)申请单位可登录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网站,下载相关申报材料电子版表格(见附件)。申请单位应根据自身研究优势申报方案,如实填报申报书;(三)申报书(盖章原件1份,复印件5份)需于2022年4月18日前(以邮戳日期为准)通过邮递方式寄至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中心(不接待面访,申报材料概不退还,请自备副本);同时请将申报材料的电子Word版发至邮箱cujinju-xxzx@zscqj.beijing.gov.cn,附件命名格式:申报单位+项目名称;(四)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组织专家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根据疫情情况确定具体评审形式),择优确定项目承接单位,评审结果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网站上予以公示。四、项目经费项目预算经费19.1万元。五、联系方式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量子银座209邮政编码:100191联系人:周美霞 付占海电 话:82354948 82359856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中心2022年4月8日文章来源: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
|
2022-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