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新通道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 | |
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合同投资额达2270.3亿元。7月21日至24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发布的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运输网络拓展至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成为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也为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开启了更大空间。打通经贸通道贸易额逐年得到提升近日,10多辆乘用车搭乘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出发,经磨憨口岸到达老挝首都万象。这辆班列全程用时只需要4至5天,比海运到达万象节约20多天时间。陆海新通道是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西部12个省区市与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等共同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共同发布的《新通道新格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简称“报告”)显示,自2017年开始建设以来,陆海新通道“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有效联通中西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国际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陆海新通道破解了中国西部国际物流难题,我国与东盟等区域经贸往来愈加密切。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来,沿线省区市与东盟进出口额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589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7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50余种发展到640余种。“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国际大通道功能,有效促进了国际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加速融合,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对记者说。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深度合作维护供应链稳定在陆海新通道助力下,更多领域的合作在不断深化,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保障。从本届西洽会的签约成果来看,集中签约的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有100亿元级项目9个、50亿元级项目6个、30亿元级项目7个,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消费品、现代金融等产业领域,其中不乏新加坡狮城资本、艾威集团、亿利国际等知名外资企业身影。回望前三届西洽会,累计签约项目841个,签约总额14172.7亿元。不少项目已“开花结果”,为产业补链强链聚合成群打下坚实基础。众多外资企业也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在西部地区投资兴业,推动国际国内纵深合作。与会外资企业纷纷表示,看好中国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前景,看好陆海新通道带来的新机遇,以及由此形成的供应链新优势。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区总裁王磊在发言中表示,自2017年起,每年公司都有大批量的货物从瑞典工厂发出,经中欧班列(渝新欧)抵达重庆,提高了运输效率。“新通道给全球医疗供应链效率提升带来了巨大契机,也为药物运输和用药保障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专家郑新立也在发言中指出,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必将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优化配置,建立起面向全球市场、联系紧密、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东南亚各国的均衡发展。多方持续推进更大经贸投资空间可期展望未来,陆海新通道建设还将迎来更多利好。西洽会期间,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研讨会上透露出接下来的系列安排。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余翔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原则上,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沿线国家对接,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产业聚集,促进各方利益共享,要素互补,为综合命运共同体作出示范。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表示,下一步将从深化共建共享、夯实建设合力、优化市场运行机制、赋能改革创新、推动产供衔接、服务经贸往来等方面推动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寻求深化合作。7月5日,老挝—中国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在重庆揭牌。中老两国将依托陆海新通道,搭建集中采购和分销体系,开展产业全链条合作,持续做大“运贸产”一体化,不断拓展双方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与柬埔寨探索打造“运贸产”一体化香蕉供应链,与马来西亚推动形成陆海新通道马来西亚供应链资源中心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在第四届西洽会暨2022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陆海新通道有力保障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世界级产业集群正沿着国际化大通道重新布局。在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方面,专家认为,联动沿线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建立面向东盟的产业合作联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跨境示范带,依托口岸枢纽,打造高品质陆港经济区,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在顾学明看来,陆海新通道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注入新动能,为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引擎,为保链、稳链、促升级提供新选择,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01 |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启动建设 | |
园区积极打造“一号产业”“南药北械”格局医疗器械产业园位于苏州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项目总占地面积达12.4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将专注于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的研发与产业化首期投资超27亿元,未来5年拟投资总额约6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打造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南药北械”格局。昨天开幕的第十一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上,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六期——医疗器械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位于苏州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项目总占地面积达12.4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将专注于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的研发与产业化。现场,8家企业集体签约入驻,首期投资超27亿元,未来5年拟投资总额约60亿元。位于独墅湖畔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经过10多年发展,已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在医疗器械领域,园内11家医疗器械企业的15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累计已获得544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在最高标准的三类医疗器械领域,园内已获119张产品注册证,31张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已有19家上市企业,其中包括浩欧博、康众医疗、贝康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新启动的医疗器械产业园面向前沿技术助力产业突破,关注并服务突破性新兴技术和产品,将集中力量针对现有“卡脖子”领域重点攻关,打造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集聚区,将与位于园区南部独墅湖板块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形成“南药北械”格局。启动现场,迈杰转化医学、星童医疗、九诺医疗、思纳福、颐坤生物、新格元、以诺康、中天医疗等首批8家医疗器械企业签约入驻,聚焦体外诊断、高值耗材、植介入等行业前沿热门赛道,签约企业面积达15万平方米。文章来源:苏州日报 |
|
2021-10-25 |
如何以创新驱动医疗器械产业? | |
慧选网获悉,医疗器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长春经开区高端制造业产业带。2020年,长春市医药健康产业实现产值450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5%,其中经开区实现100亿元,占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的15%,近年来具备了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先决条件。长春经开区与吉林省药监局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配套区联手打造吉林省首个专业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未来将积极引入头部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规模效应,为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格局贡献力量。慧选网编者认为,可以预见的是:经开区正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围绕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向着全力构建医疗器械特色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阔步向前,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将示范园打造成为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大力推进光电产业与医疗器械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光电产业与医疗器械产业融合发展医疗器械行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等多个行业,进入门槛较高,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医疗器械产业的承载力和支撑力得到全面提升。吉林省拥有良好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尤其是近两年来长春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其中医疗器械方面十分突出。吉林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50家,产值约50亿元,长春市280家,产值33亿元,虽然体量不大,但在国家政策、监管环境、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即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2015年5月,高端医疗器械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9年8月“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落地吉林省,“松绑”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从发展速度看,医疗器械的未来向好。经开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口岸经济粗具规模,成为我省“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阵地。为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服务“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医疗器械产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经开区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作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经开区经济规模占长春市的十分之一,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IT、生物及医药三大主导产业。2019年,生物及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15%。经开生物医药产业目前主要涵盖医药、医疗器械、医药冷链物流、医药第三方检测平台等多个领域,门类较为齐全。其中,医药领域以吴太感康药业、人民药业、长庆药业等规上医药企业为代表;医疗器械领域以华大基因测序仪、长光辰英生命科学仪器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医药冷链物流领域以华润医药、龙德医药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医疗用品领域以鑫辰医疗、恒通医院医疗用品生产基地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生物健康和医药第三方检测平台以英糖生物科技糖蜜加工、泽葳医疗器械生产及生产基地、多维医药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脚在“质的稳步提升”上。唯有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目前,经开区按照“一园、一会、两平台、三中心”进行总体布局,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其中,“一园”即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一会”即吉林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两平台”即重点培育医疗器械产业化平台和综保区进出口及展示交易平台,充分汇聚人才、资金、配套服务等产业资源,推动成果转化;“三中心”即院士团队激光医疗成果转化中心、应化所医用高分子材料深加工中心和示范园医疗器械研发检验中心。同时,重点培育2个以上国家级研发中心,形成经开南北呼应、软硬兼具的医疗器械产业引领区和创新资源集聚区。慧选网提供最新相关政策,政策解读,国家级名单更新,相关开发区新闻,产业链创新链政策及新闻。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
|
2021-10-21 |
博雅辑因国内首个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获批 |
慧选网获悉,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中关村生物医药企业博雅辑因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病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ET-01的临床试验申请。作为国内没有先例的创新型疗法,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也是首个获批的造血干细胞产品临床试验申请,将力争与全球顶尖药企展开同步竞技。 “ET-01的临床试验会尽快开展。”博雅辑因首席执行官魏东表示,“我们将力争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患者带来更多更新的治疗选择,甚至带来一次性治愈的可能。”博雅辑因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生物医药企业,并已在广州及美国设有分公司,还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造血干细胞和T细胞的体外细胞基因编辑治疗平台。《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超过3000万人,相关患者仍有巨大且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事实上,β地贫患儿出生后病情会进行性加重,除贫血症状外,易并发脾肿大、发育落后及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多器官功能受损,因此50%重型地贫患者会在5岁之前夭折,如不进行有效治疗,很少能活过20岁。对于输血依赖型β地贫患者,目前标准疗法是每2至5周输血1次,且定期使用祛铁剂减轻铁负荷,每年相关医疗费用在10万元上下。而长期输血导致的铁过载会损害心脏和肝脏功能,导致心衰死亡和生长发育障碍。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可能一次性治愈,但移植风险和免疫排斥副作用也很大。慧选网注意到,2020年9月国家药监局公布了《基因转导与修饰系统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针对基因编辑疗法的药物开发相关指南。这体现了国家监管机构在基因编辑疗法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这一创新疗法的关注,也体现了监管政策的与时俱进。从全球来看基因疗法都是一种创新疗法,此前诺华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创新药Zolgensma已取得成功,其采取的正是一种基因疗法。针对地中海贫血的治疗,目前在国际上基因编辑疗法已成为新方向。现阶段瑞士生物医药企业CRISPR Therapeutics和美国药企福泰制药,以及法国药企赛诺菲的子公司Bioverativ等都在进行相关研发。“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科林斯曾表示,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会拥有巨大潜力。 |
2021-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