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实现连续二十三年不断流(一线调研) | |
核心阅读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了母亲河奔腾不息,一场江河保护治理的探索在黄河开展。实施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开展深度节水控水、系统治理水土流失……水利部门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自1999年到今年8月,黄河已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大河奔流万里而来,流淌、铺展、入海。这里,见证着黄河连续23年的如期赴约。曾几何时,因黄河断流,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沙土覆盖河床,鸟儿远离家园。从1972年到1999年,28年间,黄河下游干流断流22年,断流最严重时,距入海口的长度达704公里。断流,一度让河流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湿地面积萎缩,百姓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环境修复,为母亲河“舒筋展骨”。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盼水——“1997年前后,有226天没有监测到流量;如今,黄河三角洲,生机无限”地点:山东东营,利津水文站——黄河入海前最后一个水文站“断流不断流,就看利津站。”黄河水利委员会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水文站。在这里工作的张利还记得,“1997年前后,有226天没有监测到流量;如今,黄河三角洲,生机无限”。无水入海,干涸一点点蔓延,海水侵蚀岸线,白花花的碱子翻出地面,近海生物种类减少……黄河的水去哪了?“过去,两岸密布的引水口,就像一根根吸管伸向黄河,无序引水,下游守着大河无水喝。”张利感触深刻。黄河断流之症,在于无节制用水,超出黄河水资源承载量。一组数据凸显了人水关系的紧张: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用水,必须从无序走向有序。水量统一调度,成为治黄关键之举。“以黄河不断流为目标,国家先定总量,各地再分用水量,每月每季统一调度,重要断面定期监测。”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副局长可素娟介绍。1999年3月1日,第一份水量调度指令,从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出。这是大江大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先例。10天后,3月11日,黄河全线复流,利津水文站迎来了久违的黄河水。那天的情形,张利记忆犹新:“我们提着流速仪,启动吊箱,马上投入测报工作。”14.4立方米/秒、109立方米/秒、663立方米/秒……几天时间,入海流量不断加大。“湿地面积逐渐扩大,栖息的鸟群多了,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张利细数变化。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累计向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超过6700亿立方米,支撑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调水——“黄河上千个引水口都定好了额度”地点:河南开封,柳园口渠首闸管理处——黄河断流最严重时的最上端在大江大河开展水量统一调度,没有先例可循,如何调?河南开封,黄河水利委员会柳园口渠首闸管理处,一道水闸如同“水龙头”,引黄河水滋润沃野。这里距入海口700多公里,也是黄河断流最严重时的最上端。就在第一份水量调度指令发出不久,管理处接到用水额度——每年调1.5亿立方米黄河水。时任管理处处长的齐书善心头一紧:“先前引水量每年最高能有10亿立方米,‘水龙头’大大拧紧了。”与水量调度指令几乎同时到来的,是当地村民的不理解:“水这么小,地能浇透吗”“多把闸门开一会儿,又不会怎么样”……用水高峰时,附近村民围到闸口上讨水。齐书善耐心劝解村民,“没水的日子是啥滋味,大家都尝尽了。上下游都省着用,才能让人人都喝上黄河水。”按照调度要求,管理处收集用水需求、提前逐级上报计划,由主管部门审批后下达执行。用水量少了,但当季的庄稼迎来丰收,大家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和柳园口渠首闸管理处一样,黄河上千个引水口都定好了额度。水量统一管理和调度,体现对水资源的精细科学管理。”可素娟说,在多年实践中,“国家统一分配水量,省(区)负责配水用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逐渐成熟。节水——“啥是节水,黄河水从灌区到田头的途中,损失得越少越好”地点:山西运城,大禹渡灌区——引黄高灌工程、国家大型灌区万里黄河劈山越岭,穿行晋陕峡谷。在山西运城芮城县大禹渡灌区,一道道水管攀爬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引提黄河水上升300多米,浇灌50多万亩良田。芮城县种粮大户胡天妮家的1000多亩田“喝”上了黄河水。夏粮喜获丰收,秋粮长得不错,水是关键。大田每隔18米伸出一根喷灌杆,轻点手机,水泵启动,涓涓细流顺着地下1米深处的管道,流向一道道田垄。“我这几年下了本钱,购置地埋式喷灌设备,从大水漫灌变成小水勤灌,每亩用水量从150立方米减少到60立方米以下。”胡天妮说。一首歌谣诉说着曾经的“用水难”:住在黄河沿,吃水比油难,滔滔水东流,干旱使人愁。1993年,胡天妮承包了20多亩地,用水高峰时,得扛着水泵,到黄河边没日没夜抽水,浇一遍地少说也要十来天。“黄河水来之不易,要精打细算用好。”如今,用上喷灌设备,胡天妮家的1000多亩小麦省水48万立方米,节省16万多元。尝到甜头,胡天妮劲头更足,喷灌设备、传感器、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引进。从地头到源头,节水技术逐步覆盖各环节,大禹渡灌区节水改造不断推进。“啥是节水,黄河水从灌区到田头的途中,损失得越少越好。用专业名词说,就是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大禹渡灌区枢纽二级站站长党超说。水从黄河流到斗渠。斗渠口,是灌区向群众交接水的地方。“过去,斗渠口处的量水堰和水尺标准不一,水放多少没个准。”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局长董曾武介绍。灌区经过反复试验,安装了规格统一的钢板量水堰,精度更高,标准一致。水渠上的流量计,同样关系着节水。黄河泥沙多,超声波、雷达等流量计误差大。“我们展开技术攻关,对磁致伸缩流量计的10多项功能进行改进。”董曾武介绍。如今,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18,比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实施前增长了0.0818,亩均灌溉用水191立方米,比项目实施前节约了67立方米。通过推广节水农业、实施灌区节水化改造,黄河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9年的0.554提升到2020年的0.566,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治理黄河,必须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黄河水利委员会节约用水中心总工程师景明介绍。治水——“这意味着更多的泥沙留在沟岔里,更多的水变为清水逐渐流入黄河”地点:陕西榆林,韭园沟流域,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一个70年久久为功开展水土治理的试验站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本症结。地处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韭园沟,是黄土高原千万条沟中的一支,纵横的沟岔连通黄河支流无定河。一场开展了70年的水土保持试验,为治水治沙探索破解之道。马连沟村就位于韭园沟内,山上果树连绵成林,山谷庄稼成片。“就拿苹果来说,每亩山坡地流转费55元,每人每年分红230元,村民还有76人在果园务工,一地能生‘三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雄说,“苹果树根扎得深、枝叶散得开,还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把‘好手’。”这一切得益于水土流失治理。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成立。科研人员跋山涉水、勘测地势,第二年就在马连沟村建造了陕北第一座淤地坝。村民李文元常听老人们提起这座坝,“大坝拦泥沙,放水建筑物过清水,水走土留,一层层黄土在坝前慢慢淤成良田。没几年,淤地坝前‘长’出150多亩良田。”“淤地坝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粮食产量,成为行之有效的措施。”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工程师党维勤介绍。随后,一座座淤地坝拔地而起。然而,彼时的淤地坝建设标准低,防洪能力差。多年前的一场大雨,造成韭园沟多座淤地坝垮塌。“痛定思痛,筑坝的标准、方式和材料要升级。”党维勤说,试验站开展新一轮探索,提出了建“淤地坝系”的思路,“大型坝可发挥拦洪作用,守护下游中小型淤地坝群安全。”如今的韭园沟,大中小型淤地坝相互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坝系,大幅提升淤地坝安全性能。继续建淤地坝、用工程措施保持水土,还是植树造草、采取生物措施?大家从沟底、山坡到梁峁顶设定“三条防线”:在梁峁顶,开展草田轮作、种植经济林;在山坡上,栽种水保林和人工牧草;在沟底,因地制宜建设大中小型淤地坝。“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党维勤说,“这意味着更多的泥沙留在沟岔里,更多的水变为清水逐渐流入黄河。”不仅是韭园沟,一个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推进。近年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实现“双下降”。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19 |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述评 | |
2012—2022,十年非凡历程,中国经济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洞察时代大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攻坚克难、破浪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开启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GDP从6300美元升至超1.2万美元,形成超4亿人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华民族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截至2021年底,长江经济带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8%,较2015年上升2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6.6%,较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这些显著变化,生动诠释新发展理念的蓬勃生机。10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升至第12位;“嫦娥”奔月、神舟巡宇、北斗组网、高铁自主技术体系初步建立、5G基站占全球总数超60%……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祁连山经历“史上最严”整改,由“黑”变“绿”;内蒙古能耗指标结束连续增长态势,由“红”转“绿”;中国植树造林约占全球人工造林四分之一……10年来,一个个鲜活案例彰显发展底色之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5%……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持续回答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问题,开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引领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统筹发展和安全 打好转危为机战略主动战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非凡实践,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打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战——一手抓防疫,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不动摇;一手抓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砥砺奋进,经济增速保持全球前列,“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截至目前,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中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处暑将至,放眼广袤田畴,各地不误农时抓好田间管理,确保秋粮和大豆油料稳产增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10年来,我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国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1年平均煤矿单井规模比2012年提高一倍以上,天然气产量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原油产量连续10年保持2亿吨左右;“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能力显著增强,油气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降至2021年的56%,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6.9%上升到25.5%……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形成有效抵御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防火墙”。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着眼长远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过去10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中国坚持底线思维,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锚定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坚定前行。7月31日,载有50个集装箱光伏产品的X8059次中欧班列准时驶出沈阳东站,前往德国杜伊斯堡。累计开行超5.7万列、货值近3000亿美元——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贸易“大通道”。针对国际形势深刻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出“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引江补汉工程开工,深中通道稳步建设……当下不断推进的重大工程,持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经络,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垒石。大国经济空间广阔,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10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渐次铺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蓝图变实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进博会等开放平台全球瞩目……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展望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决心和奋进步伐向时代宣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24 |
复工复产持续推进,6月制造业PMI时隔3个月重回扩张区间 | |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至50.2%,时隔三个月再次回到荣枯线以上。国家统计局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至50.2%,时隔三个月重回荣枯线以上。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估中值显示,6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2%。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表示,本月制造业景气度回升,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好转,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重的长三角和东北地区复工复产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是物流保通保畅政策显效,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制造业生产恢复加快。统计局指出, 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企业前期受抑制的产需加快释放,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8%和50.4%,高于上月3.1和2.2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同时,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明显加快,有效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在统计局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其中,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两个指数均高于54.0%,产需恢复快于制造业总体。虽然本月制造业延续恢复态势,并重返扩张区间,但国家统计局指出仍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部分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经营压力较大。对此,伍超明认为,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需求不足的问题,但随着稳增长政策不断落地,需求会逐步恢复。未来几个月PMI有望稳定在50%荣枯线上方,工业生产将环比向好。“前期政策进入落地显效期,后期刺激消费等政策或将陆续出台,基建投资、消费等需求指标回升速度有望加快,对工业生产形成带动作用。”他说。经济学人智库经济分析师徐天辰表示,目前各地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防疫措施,试图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的同时提高经济的活力,加上外需目前来看仍有一定保障,预计整个三季度制造业PMI或都将维持在扩张区间。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欧鸿6月28日表示,近期要抓紧推进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水利、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落实促进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的若干政策,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同一天,国家卫健委正式公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将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29日下午,工信部发布信息称,为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非制造业PMI方面,6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录得54.7,比上月回升6.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景气恢复至扩张区间,商务活动指数录得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在统计局调查的21个行业中,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的由上月6个增加至19个,服务业景气面明显扩大。其中,前期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有所回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高于65.0%,业务总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道路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升至临界点以上,业务总量由降转升。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7%和61.0%,高于上月10.0和5.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企业信心逐步恢复。 转自:界面新闻 |
|
2022-06-30 |
“中国的山山水水越来越显灵动”(外国政党政要和友好人士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 |
“中国共产党勇于直面挑战、不断进步,在推动国家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智慧和魄力令人敬佩。”尼泊尔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巴斯卡·柯伊拉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攻坚克难,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给其他国家发展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借鉴,值得尼泊尔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最近几年,柯伊拉腊以学者的身份多次到访中国,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很深。“每一次到中国,我总能看到很多令人惊喜的变化。我想,伟大的成就源自伟大的党。中国大地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付出巨大努力奋斗得来的。”柯伊拉腊说,令人佩服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备受世界瞩目的国家发展建设成就的同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坚定地继续向前,推动实施人民群众期待的各项改革。柯伊拉腊特别关注并深入研究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发展理念。2021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尼泊尔文版发行,柯伊拉腊第一时间仔细通读,该书第三卷英文版也是他常放在案头、不时翻阅学习的书籍。“中国发展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在书里得到了集中体现。”柯伊拉腊表示。柯伊拉腊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表示,中国发展经验充分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非是不可协调的对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仔细权衡两者对社会民生发展的作用,尤其是要关注环境问题带来的中长期影响。柯伊拉腊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理念,得到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积极响应。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践行了这一理念,将中国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天更蓝、水更清,中国的山山水水越来越显灵动,越来越有魅力。”柯伊拉腊说,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是带给他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在浙江省访学时,柯伊拉腊注意到原本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了产业升级改造,新设备和工艺大大减少了污染排放。越来越多的山丘恢复了绿意,其中不少还种植了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非常值得借鉴,对尼泊尔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柯伊拉腊表示。柯伊拉腊十分惊叹于中国的脱贫成就。“中国政府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着实令人震撼。”柯伊拉腊通过阅读有关报道,以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研讨,对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驻村帮扶这一特色实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要理解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就必须认识到广大年轻的中共党员干部付出的艰苦努力。”他说,这些驻村干部到每家每户走访调研,推动产业和投资在贫困地区实现落地,“他们努力将自己的学识转化成当地发展的机遇,为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新的生活希望”。“中国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消除贫困不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柯伊拉腊说,这带给尼泊尔等同样面临贫困挑战的发展中国家巨大鼓舞。“我们要多向中国学习发展经验,从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到吸引投资、发展经济。”柯伊拉腊表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绿色发展。“如今,共建‘一带一路’给尼泊尔和其他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尼中两国各领域合作也将不断迈上新台阶。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29 |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践行嘱托十年间) | |
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在推动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坚持“中游省份上游责任”,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第一站,就来到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叮嘱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们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兴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璋介绍,兴发集团彻底摒弃旧的发展思路,封堵全部直排口,拆除、搬迁沿江化工装置32套。走在长江堤岸边,宛如踏入城市公园。几年前这里还是生产车间,如今则是兴发集团的绿色景观带,岸线长近千米,面积达800多亩。“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兴发集团推进工艺改进和环保提升,园区综合排放削减30%,“四废”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成功培育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绿色生态除草剂等三大优势产业,开发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主导产品15个系列591种,精细产品产能超过150万吨,6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经营业绩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利润超“十三五”时期总和,利税比2017年增长了4.12倍。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近年来,湖北每年出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强力推动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全省累计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439家,沿江一公里内118家化工企业全部“清零”。1248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实现应查尽查,1211个长江干线非法码头被取缔,3万多渔民退捕上岸……目前,湖北境内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提升并保持在Ⅱ类,珍稀水生生物种群不断恢复。长江大保护倒逼湖北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2017至2021年,湖北省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24万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39.9%提高至47.1%。同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能级持续提升。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湖北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湖北将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崛起先行区。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13 |
惠企助企,推进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 | |
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确定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在国新办3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有关情况。宏才介绍,根据增值税原有制度安排,2018年以前主要处理方式是结转下期抵扣,2019年以后对先进制造业增量留抵税额予以全部退税,对于其他行业设定了一定条件。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后,将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并将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由60%提高至足额退还;将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的范围,从先进制造业扩大到全部制造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2022年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王道树表示,1.5万亿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大,涉及市场主体多,考验相关部门的服务效能。“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们有信心在4月1日前完成相关准备工作,确保纳税人按时享受。”按照现行税制,此次留抵退税改革,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各负担50%的退税资金。大规模的退税会不会对地方财政造成减收压力?如何确保县区财政平稳运行?许宏才说,中央财政将提供坚实财力保障,确保退税及时退付、基层“三保”资金足额支付。“中央财政在正常的转移支付之外,专门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共1.2万亿元,首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的转移支付4000亿元已于3月21日提前下达。”在留抵退税形成的总减收中,中央先承担了50%,再补助地方82%,实际上地方只承担了总量的9%。具体分配过程中,为了保证政策更好落实,中央财政将向小微企业倾斜、向县区倾斜。许宏才介绍,在资金监管方面,财政部将采取措施确保留抵退税专项资金能够及时足额抵达基层。一是将留抵退税等专项资金纳入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二是加强国库库款调度,国库里必须有钱、单独调拨、按月滚动清算,确保地方国库库款余额要顶半个月的退税。三是压实省级财政部门主体责任。四是加强财税部门协同配合。五是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利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密切跟踪资金下达使用情况,对下达不及时、资金流向负面清单等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许宏才表示,通过退给企业真金白银,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现金流,促进其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该项政策既能够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既惠企助企,又能够推进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3-25 |
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 |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实施力度有关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发展,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公告明确,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公告称,加大“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公告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留抵退税工作,摸清底数、周密筹划、加强宣传、密切协作、统筹推进,并分别于2022年4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前,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集中退还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税务部门结合纳税人留抵退税申请情况,规范高效便捷地为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文章来源:新华社 |
|
2022-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