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装备水平的持续提升 现代煤化工上半年景气度大好 |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高油价、高气价等因素影响,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三大类产品整体产销两旺,产能利用率均同比提升。其中,煤制油和煤制气的主营收入、效益均有大幅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的效益虽略有下降,但主营收入同样有所增加。近年来,一大批煤化工装置实现工业化运行,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技术,并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技术、装备水平的持续提升,逐步带动经济效益释放。记者了解到,利好形势下,多家企业发展势头正劲。◆产销两旺带动行业整体业绩增长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介绍,今年上半年,8家煤制油项目的产能利用率为86.8%,较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1.8%和16.7%。同时,实现主营收入247.1亿元,同比增长64.8%;利润总额45.2亿元,同比增加45.3亿元。4家煤制气项目的产能利用率高达104.5%,较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产量、销量分别同比增长42.9%和47.4%,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38.3%,企业全部扭亏为盈。煤化工的另外两个重要分支——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同样出彩,上半年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4%和34.7%。尽管利润总额略减少,但主营收入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5%和50.9%。行业整体向上的背景下,企业的表现亦有不少亮点。以主营煤制烯烃业务的宝丰能源为例,其8月9日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期业绩自2016年以来连续6年正增长,创历史新高。由于成本与费用控制得当,公司盈利水平保持在高区间,营业利润率达34.34%,大幅高于目前已披露的化工行业企业平均水平。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披露,其生产的油化品体量大、种类多,截至7月底,共完成产品销量368.85万吨,同比增长37.5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由其打造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于7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承载了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任,成就了现代煤化工典范。“下半年,鉴于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尤其是油价的不确定性和石化产品价格的下滑可能,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开工率、营收和效益都可能比上半年差一些,但跟前几年相比,仍处于较好水平。”傅向升表示。◆以差异化提升竞争力当前,虽然煤化工产业整体向好,但也不乏问题。“在煤炭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冲击下,部分项目仍面临着减产、减量风险,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待提升。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煤基绿色园区与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副总经理焦洪桥坦言。事实上,焦洪桥所揭示的问题也是煤化工行业面临的共同短板。焦洪桥表示,目前,煤化工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市场上并不具备突出优势。例如,业内通用的费托合成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基本类似,造成同质化产品供应量激增,加剧了同业竞争。再如,煤制烯烃产品多以中低端聚烯烃为主,高端专用料牌号却基本空白。煤制乙二醇产品则结构单一,已建成的项目多以乙二醇为绝对产品,下游高端应用比例不高。“随着国内炼化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民营、国有、外资炼化企业纷纷在沿海地区上马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已成为主流方向。而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的产品存在交叉和重叠,必然构成同质化竞争。”焦洪桥指出,外部竞争也不容忽视,应从高端化、差异化上解决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另有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煤化工项目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远离产品目标市场,先天布局上的劣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益。“比如,一吨烯烃运至华东市场,至少要增加300多元运费。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产,难免会进一步对其造成挤压。建议按照靠近原料、靠近市场、进入园区的原则,在消费市场中心调度灵活、就地消纳,布局规模适中的煤化工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高值化“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煤化工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补充,部分产品甚至比石油化工更具优势。”焦洪桥认为,在前期已经打通了工艺流程、试车和商业化运行的基础上,提升煤化工项目的效益迫在眉睫。焦洪桥表示,目前,煤化工项目大多还属于示范项目,建设时间较早,前期主要以投产为目标,其他方面并未做更多考虑。“也正因此,这些项目的工艺优化和节能增效空间潜力巨大,可通过流程优化和关键部件提升,对主要耗能工序进行流程再造。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挣钱。比如,煤制油向超清洁油品、特种油品等高附加值油品发展,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高值化。”对此,傅向升提出了规模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当前,我国已重点布局了宁东、榆林、鄂尔多斯和准东四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示范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园区,四大示范区就要认真研究并做好规模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如果做到了,每一个基地、每一个园区,甚至每一套生产装置、每一条产品链,都会发挥出最大效果,不仅能节省资源、降低成本,还能实现产出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韩红梅看来,煤化工是氢能最传统的、产量和用量最大的领域,以绿氢作为补充原料,可在节能降碳的同时提升效益,适宜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示范。“但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比如,煤制油、煤制气本身属于能源转化类项目,将煤炭转化为油气初级能源,使用时还是需要把它们烧掉,并不具备留碳功能。换句话说,即便引入绿氢,最终仍作为能源使用,整体能效也会大打折扣,这是一条不划算的路线。煤制油、煤制气的发力点应该是自身工艺技术的改进提升和传统用能方案的优化,让每一步生产过程都实现最高效。” 转自:中国能源报 |
|
2022-09-08 |
前8个月进出口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 |
海关总署9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具体来看,我国前8个月出口15.48万亿元,增长14.2%;进口11.82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3.66万亿元,扩大58.2%。8月当月,进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专家分析称,内外需不振拖累进出口增速放缓,未来随着更大力度的稳外贸政策落地,出口增速有望保持韧性。前8个月汽车出口同比大增57.6%数据显示,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71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2.12万亿元,增长11.8%,比7月增速下降12.1个百分点。“8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预示全球需求进入收缩状态,这是8月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我国外贸数据仍有不少亮点。比如,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外贸出口结构持续优化等。据海关总署数据,前8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占我外贸总值的50.1%,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国内外贸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维持较高景气。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反映海外高通胀环境下,我国外贸出口性价比仍较高,我国外贸出口韧性十足。”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具体而言,前8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81万亿元,增长14.1%。值得注意的是,前8个月,我国出口汽车2168亿元,同比增长57.6%。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商务部还将支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建设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研究拓宽出口运输渠道,如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新能源汽车等。东盟仍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贸易伙伴看,东盟仍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8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09万亿元,同比增长14%;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77万亿元,增长20.2%,增速均较快。“东盟制造业PMI连续11个月扩张,经济增长表现较强韧性。在RCEP框架的支撑下,东盟生产扩张和消费潜能的发挥,将带动我国的出口需求增长。”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冉对记者表示。进口方面,8月我国进口1.59万亿元,同比增长4.6%,比7月下降2.8个百分点。“当前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国内外价格倒挂,国内输入型通胀风险依然较大,国内能源的成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部分的进口需求。”常冉表示。数据显示,我国铁矿砂、原油、煤、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均同比减少。前8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7.23亿吨,同比减少3.1%;进口原油3.3亿吨,减少4.7%;进口煤1.68亿吨,减少14.9%;进口天然气7104.5万吨,减少10.2%;进口大豆6132.9万吨,减少8.6%。“国内出台进一步扩内需政策组合拳,国内消费、投资需求稳步恢复,有助于带动进口需求改善,但能源及部分原材料商品价格继续维持高位运行,未来进口增速预计将维持低位。”周茂华说。稳外贸政策力度将加大“展望四季度,出口可能呈现增速放缓与韧性并存的局面。7月,IMF将2022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再下调至3.2%,预示着全球经济衰退将压缩整体需求水平。”常冉分析说,新能源相关产品的出口和东盟的拉动可能成为四季度出口的支撑点。面对外需扩张放缓、企业接单难度较大等不利因素,商务部、海关总署近期透露了一系列稳外贸的政策措施信号。商务部部长助理李飞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商务部将增设新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并支持物流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和大型跨境电商卖家等专业化主体建设海外仓。海关总署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市场采购贸易支持力度,打通跨境电商出口退货通路等。“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细化落实举措,指导各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针对性支持举措并做好实施工作,确保外贸企业尽快享受政策红利。”李飞表示。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9-08 |
能源进口成本高企 多国贸易逆差压力加大 | |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由于能源进口成本高企,日本、欧元区、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贸易逆差压力也随之加大。日本财务省17日公布的贸易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原油等进口商品价格高企以及日元大幅贬值,日本连续1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7月贸易逆差达1.44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34日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数据显示,7月日本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增幅均超过100%,拉动当月进口额大幅增长。当月日本进口额同比增加47.2%至10.19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7月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长19.0%至8.75万亿日元,连续17个月保持增长。当月汽车、矿物性燃料、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领域出口增幅最为突出。从国家和地区来看,当月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为1.78万亿日元,对美国和欧盟出口额分别为1.58万亿日元和8425亿日元。中国继续保持日本最大出口市场地位。据韩国关税厅上周发布的统计数据,韩国8月前10天进口额同比增加34.1%,为233.65亿美元。进口增幅已连续14个月高于出口增幅。从品类来看,三大能源(原油、天然气、煤炭)进口同比增加74.9%,合计61.91亿美元。欧盟统计机构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再现贸易逆差,因能源成本高企导致进口额上升。进口额同比上升43.5%,达到2768亿欧元。出口额也有所增长,不过增幅较低,为20.1%,达到2522亿欧元。欧盟统计局称,欧元区6月份货物贸易逆差为246亿欧元,上年同期为顺差172亿欧元。这是欧元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货物贸易逆差。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6月份贸易逆差为308亿欧元,5月份贸易逆差为272亿欧元。今年前六个月,欧盟能源贸易逆差增至2908亿欧元,去年同期逆差为1056亿欧元,显示乌克兰危机令欧盟能源成本压力加剧。美国最新贸易数据显示,6月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为796亿美元,虽然是2021年12月以来逆差首次低于800亿美元,但仍处于高位。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24 |
国家能源局要求强化跨省跨区电力互济:确保民生、公共等重点领域用电 | |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电力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用电高峰时段,全国最高负荷同比增长6.4%;6月下旬以来部分流域水电来水偏少,水电机组出力受到严重影响,在用电高峰期需要采取需求侧管理和有序用电措施,以保证电力供需平衡;随着支撑性电源投产和出力情况改善,供需形势总体平稳。近日,国家能源局先后召开华东、华中和华北等重点区域电力保供专题会,要求压紧压实地方、企业和电网电力保供责任;督促产煤地区和煤炭企业不折不扣完成增产保供任务,保障重点区域、重点电厂电煤供应;强化机组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监管,做到稳发满发;发挥大电网优势,强化跨省跨区电力互济;优化细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有序用电方案,确保民生、公共等重点领域用电。7月以来,四川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1%,水力发电能力大幅下降。针对供电紧张形势,国家电网最大限度跨省调度电力支援四川,陕西腾出输电通道全力送电四川。目前陕西宝鸡送四川德阳的直流输电通道满功率运行,省外每天向四川送电1.32亿千瓦时,甘肃启用陇南枣阳送四川广元的220千伏备用线路。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3 |
克服诸多不利影响 我国前7个月外贸实现较快增长 | |
海关总署7日发布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外贸克服诸多不利影响,实现较快增长。具体来看,前7个月累计,我国出口13.37万亿元,增长14.7%;进口10.23万亿元,增长5.3%;贸易顺差3.14万亿元,扩大62.1%。今年以来,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外贸进出口克服外部环境趋紧、疫情短期冲击等诸多不利影响,前7个月累计增速达到两位数。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说:“其中,7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延续了5月份以来外贸增速持续回升态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地区外贸持续快速恢复。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进出口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7月当月同比增长25.7%,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成。从主要贸易伙伴看,前7个月,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是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3.53万亿元、3.23万亿元、2.93万亿元和1.39万亿元,分别增长13.2%、8.9%、11.8%和8.9%。记者还注意到,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进出口同比增长19.8%,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同比增长7.5%。从外贸主体看,随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52.6万家,同比增加5.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1.8万亿元,增长1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从出口货物品类看,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57万亿元,增长10.1%,占出口总值的56.6%。其中,汽车1757.4亿元,增长54.4%。同期,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41万亿元,增长15.2%。进口方面,前7个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原油、煤炭、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08 |
用电高峰,保供持续发力(经济新方位) | |
虽已立秋,多地气温仍居高不下。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2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同时,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稳增长政策落地发力,企业复工达产节奏加快,电力负荷屡创新高。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介绍,7月15日,全国最高电力负荷达12.6亿千瓦,当日发电量达285亿千瓦时。在“七下八上”负荷高峰期,用电负荷预计还将继续攀升。当前煤炭电力保供各项工作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煤炭——加大产运需各环节顺畅衔接,抓住“保量”和“稳价”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的综采工作面一派繁忙。轻点启动按钮,采煤机缓缓向前移动,一刀割下来,就有2300吨煤落入刮板运输机,经过洗选加工等环节运往全国各地。“用电高峰期,差不多每隔10分钟,就有一列运煤火车从这里出发。7月份,我们自产煤完成1453万吨,同比增加41万吨。”神东煤炭总调度室主管王成才介绍。今年上半年,国家能源集团完成18个煤矿5800万吨产能核增;煤炭产量3亿吨,铁路运输量2.3亿吨。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今年以来,国际煤炭供需偏紧、煤价高位波动。我国进口煤成本增加,上半年进口煤炭1.15亿吨、同比下降17.5%,这对立足国内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看产量,原煤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21.94亿吨,同比增长11%。今年以来,核准煤矿项目先进产能3770万吨/年,调整建设规模增加产能900万吨/年,并推动试生产产能6000万吨/年。看运力,电煤运输平稳有序。用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通道能力,7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电煤超1.3亿吨,同比增长40%。看价格,动力煤长协价格基本平稳、市场价格高位波动。7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719元/吨,与5、6月份持平,同比上涨71元/吨。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刘涛介绍,近日,国家能源局已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工作,督促煤炭企业提高履约兑现率,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提高电煤稳定供应水平。加快推进储煤设施建设、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是平衡电煤供需波动性、保障高峰期用煤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6月份,山东电网用电负荷5次刷新纪录,最高9757.6万千瓦,并持续保持高位。“我们从内蒙古、陕西调运60万吨资源进行储备,在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地市场化采购110万吨动力煤,有效弥补了省内自产资源储备缺口。”山东能源集团营销贸易公司总经理夏竞介绍,截至7月28日,集团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量超过584万吨,同时,今年新规划建设的8个煤炭储备项目也在加快开展。发电——煤电非计划停运规模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清洁能源发电较快增长在中国华电集团莱州电厂,4台百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稳定运转。“今年前7月,累计完成年发电量超105亿千瓦时。8月2日的发电量达9101万千瓦时,负荷率92.5%,创历史新高。”莱州电厂副总经理曹善勇说。不仅如此,电厂正推进机组的供热改造、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进一步降低供电煤耗。当前,煤电仍是我国最主要的电源,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约60%的电量,满足了超70%的高峰负荷需求。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截至6月底,纳入电力行业燃料统计的发电集团燃煤电厂煤炭库存9601万吨,同比提高42.6%,电煤库存可用天数22.4天。当前,煤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规模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也谈道,今年以来电煤市场价格整体前涨后稳,持续在高位震荡,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建议切实有效增加电煤有效供应、强化中长期合同机制的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煤电企业纾困。”煤电支撑用电高峰的同时,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同样“大显身手”。白鹤滩水电站投产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我国首个单体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正式投产、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今年以来,多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成投产。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48.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效果继续显现。从发电量看,上半年,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超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从目前电力投资增速以及各地规划情况看,电力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随着重点电源、输电通道的陆续投产,局部地区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会逐步得到改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电网——智能巡检保障安全运行,优化调度助力削峰填谷电力要从发电厂顺利抵达用户侧,中间还得经过一道重要的输配电网环节。为了确保用电安全,既要保障输配电设备和线路的安全运行,又要通过大电网优化电网调度,做到电力余缺互济、削峰填谷。智慧巡检提升运维效率。室外高温炙烤,在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500千伏狮洋巡维中心,运维人员“一键下达”高温高负荷特巡工单:空中的巡检无人机、地面的巡检机器人齐出动,通过激光测距、红外测温等检查,让设备异常难逃“火眼金睛”。“智能联合自主巡检系统‘上岗’后,故障测寻平均时间由原来的40小时缩短为3小时,实现了效率和安全的双提升。”广州供电局生产技术部经理吴小科介绍。跨省输电助力余缺互济。8月3日22时30分,随着来自浙江的50万千瓦电力通过华东电网送到安徽,浙江安徽两省完成了今年迎峰度夏的第三十七次电力置换互济。“浙江工业用电负荷比重大,最大用电负荷常发生在白天,而安徽的最大电力负荷常发生在晚间,最大负荷的时段差异让电力余缺互济有了基础。”国网浙江电力发展部副主任叶炯介绍。根据约定,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在7:00—8:30和15:30—17:30由安徽送电浙江,19:00—22:30由浙江送电安徽。需求响应实现削峰填谷。供给侧发力之外,通过需求侧响应,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同样可以促进电力电量的供需平衡,提高电网实时调节能力与安全水平。“我们签订的响应负荷量是1800千瓦,响应时间从早上10时到晚上10时,即使只响应八成的负荷量,一天的补贴也有7000元左右。”今年,戴卡凯斯曼成都汽车零部件公司与当地供电公司签订了主动错避峰负荷响应协议,企业设备科副科长陈志算了一笔账。截至8月2日,国网四川电力主动错避峰负荷资源库已签约用户4493户,签约响应能力超500万千瓦,占全省用电最高负荷的10%左右。接下来,如何更好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的电力供需平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建议,继续统筹产、输、配、用等各重点环节:一是增效挖潜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加强在役机组运行管理,减少非计划停机、受阻情况,保障机组稳发满发。最大限度挖掘各品类电源顶峰发电潜力。优化跨区域电网间的开机备用、错峰支援、余缺调剂,全力保障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二是充分发挥跨省跨区通道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协调力度,增加跨省跨区电力交易。三是扎实做好需求侧管理及有序用电工作。完善需求响应价格补偿机制,加快出台全国性需求响应政策和价格机制,推动有序用电向市场化的需求响应转变。来源:人民日版 |
|
2022-08-08 |
迎峰度夏 我国电煤库存充足 国家能源局: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 |
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27日在国新办就“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7月下旬到8月上旬负荷高峰期来临,预计全国用电负荷还将继续攀升。国家能源局今年以来提前着手,制定了多项强有力措施,全国的电力供需仍然平稳有序。据介绍,国家能源局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的各项保障工作,目前全国电煤库存充足,电煤库存水平达到了历史同期的最好水平。煤电出力受阻和非计划停运的发电容量降至历史上的最低水平。坚决守住“不拉闸”的底线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表示,近期由于天气炎热,浙江等地要求一些工厂减产、有序用电,国家能源局已经注意到这个情况,此举主要是当地为应对高峰负荷,引导用户通过市场化方式主动降低负荷。何洋谈到,进入7月份,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同时气温比去年同期偏高,特别是全球大范围出现了持续性的高温天气,我国电力消费和电力负荷也随之呈现较快增长。7月12日至15日的几天里,全国电力负荷屡创新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启动电力需求侧响应,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同时还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据他介绍,电力需求侧响应是全球通用的一种电力负荷管理手段,可以有效达到减少尖峰负荷的目的,也能促进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优。何洋表示,随着“七下八上”负荷高峰期来临,预计全国用电负荷还将继续攀升。夏季高峰用电期间,采取适当的错避峰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会坚决守住“不拉闸”的底线,坚决确保民生用电。确保下半年的能源供应稳定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介绍,上半年,我国能源有效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能源重大项目的投资同比增长15.9%。他表示,今年我国已经具备开工条件的能源重大项目中,非化石能源的投资占87%左右。关于下半年能源供应预期,李福龙说,随着稳增长各项措施落地见效,预计我国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增长速度和上半年比会有所加快。进入冬季取暖期以后,电力、煤炭、天然气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现在则需要稳妥度过夏季高峰,到11月后,要紧接着迎接冬高峰。“能源行业已经提前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保障预案,多年来,国家能源局和有关地方、企业各方联动,已有行之有效的应对高峰时段用能需求的各项措施方案,我们将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确保下半年的能源供应稳定。”李福龙表示。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进口原油2.5亿吨,天然气744亿立方米,煤炭1.15亿吨,电力29.6亿千瓦时,对保障国内能源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下一步能源局将继续立足国内、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上半年海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国际能源价格大涨是否会倒逼各国加快绿色转型?我国新能源产业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对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回应称,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各国的一致行动,新能源也成了各国竞相角逐、争相投入的重点领域,是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要战场。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实现了量价齐升,我们国家的组件出口量今年上半年达到了78.6GW,同比增长了74.3%,光伏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了2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3.1%。这是进出口的情况。“国家能源局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统筹谋划,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李创军说。据悉,截至目前,第一批风光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第二批基地项目清单也已经印发,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目前这些地区正在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李创军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加强调度监测,组织开展基地建设情况专项监管,确保第一批、第二批基地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同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七个陆上新能源基地、两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还有五个海上风电集群基地所在的省份正在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8-01 |
高温来袭多地用电攀升 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持续发力 | |
7月7日迎小暑节气,全国大范围持续高温再度袭来,经济复苏提速,多地用电负荷不断攀升。面对用电用煤高峰的到来,从中央到地方接连部署,抓住“保量”和“稳价”两个关键全力做好能源保供,近期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连创新高,多家企业发电量大幅增长,一些支撑性电源和输电线路等重点工程也加速投产,预计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高温来袭多地用电攀升刚刚度过1961年来最热6月,大范围高温又袭来。中国气象局网站信息显示,从7月7日至11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关中平原、河北南部、河南等地将有三到五天的高温天气;8日起,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四川盆地中东部等地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与气温一起攀升的还有用电量。7月5日,四川电网最高负荷达到5316万千瓦,用电负荷大幅上涨,超过去年同期。陕西电网调度口径夏季最大负荷预计在3770万千瓦,较2021年夏季增长8.2%。随着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新增用电的需求也日趋旺盛。以上海为例,今年1-6月上海全市各类新增用电申请的容量累计达到759.61万千伏安,同比去年增加28.17%。当前,各地陆续全面进入电力迎峰度夏关键时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报告预计,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中电联数据与统计中心副主任蒋德斌分析称,下半年,在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的情况下,随着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显现,并叠加2021年前高后低的基数效应,以及国家气象部门对今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的预测情况,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比上半年增速提高四个百分点左右。电力供应总体满足需求夏日炎炎,华能河南分公司的生产一线同样火热。10台煤电机组全部开启,2台燃气机组调峰运行,29个新能源项目源源不断输送绿色电源……6月份,这家河南省电源支撑的重要企业月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23.96%。随着用电“尖峰时刻”来临,各地抢抓时点,发电企业开足马力,电网企业强化调度,确保电力供应。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等六座梯级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单日发电量多次突破10亿千瓦时。中国华电6月份累计发电量同比增加6.35%。国家电网公布了迎峰度夏电力保供30项工作要点,要求推动各类电源应并尽并、增发稳供。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发电已逐步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电联数据显示,截至5月,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6.7亿千瓦;1-5月新能源发电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40.6%。“预计到年底新能源装机7.9亿千瓦,比上年增加1.5亿千瓦。”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琳介绍说。近日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等部分支撑性电源和输电线路等重点工程陆续投产,也为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电量平衡提供了坚强支撑。6日,南方电网公司将全面提速粤港澳大湾区244项能源保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今年内投产125项。“在燃料得到充足保障、来水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我国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可以满足电力消费需求。”蒋德斌预计,202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26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约13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上升至约50%。煤炭产量连涨创新高煤电是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的“顶梁柱”,煤炭是能源电力稳定供应的“压舱石”。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到多部门发力进一步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再到重点产煤省区积极挖掘增产潜力……近期从中央到地方政策连发,煤炭保供展现出“夏日温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介绍说,今年前五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18.1亿吨,同比增长10.4%,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超过了1200万吨,创历史高位,应该说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加。从6月上半月数据来看,煤炭产量继续走高,而当前电厂煤炭库存也处于相对高位。根据中电联统计,截至6月30日,纳入电力行业燃料统计的发电集团燃煤电厂煤炭库存同比提高42.6%,电煤库存可用天数22.4天。“从资源情况看,晋陕蒙等主产地仍有一定增产潜力。”张宏表示,随着迎峰度夏用煤高峰时段的到来,煤炭需求逐步回升。但同时,今年全国水电和新能源发电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煤炭替代作用也在增加。所以,今年夏季全国煤炭市场将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保量”的同时,还要“稳价”,才能构建有效抵御外部影响的“防火墙”。建立煤炭价格区间调控长协机制、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机制、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国家各有关部门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今年以来,煤炭市场价格中枢和波动幅度都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但整体还是偏高。”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叶春介绍说。在他看来,下半年,市场价格走势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煤炭供需关系,相信随着增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电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政策的全面落地、各项市场监管手段的常态化,煤炭市场将更加规范、健康运行,市场价格有望进一步向合理区间回归。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7-11 |
政策效果显现 6月工业企业利润料持续改善 | |
国家统计局6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较上月收窄2.0个百分点。1月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疫情影响减弱,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叠加一系列逆周期政策效果持续显效,预计6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将继续回升。装备制造业表现亮眼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5月,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逐渐向好,企业复工复产、物流保通保畅有序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企业利润降幅收窄。分行业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利润较上月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5个行业利润由降转增,合计占比超六成。“5月工业企业利润有所改善,主要是由中游装备制造行业利润改善带动的。”中泰证券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一方面,出口在疫情缓解后明显走高,带动行业利润显著回升;另一方面,国内供应链修复推动行业利润回暖。数据显示,5月装备制造业利润边际改善明显。5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9.0%,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23.2个百分点,是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边际改善最大的行业板块,在8个装备行业中,有7个行业利润增速加快、降幅收窄或由降转增。此外,基本消费品行业盈利继续恢复。5月,在13个消费品行业中,有8个行业利润改善,占61.5%。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利润仍保持成倍增长,两个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5个百分点。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进入6月之后,疫情影响减弱,积极因素明显增多。随着减税降费、纾困帮扶政策持续发力,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预计6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将显著回升。企业营收增速回升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企业单位费用继续下降,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较上月、上年同期分别减少0.07元、0.56元,表明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工业企业费用负担继续减轻。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殷越表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生产和运输继续修复,有利于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在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之后,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压力会得到进一步缓解,行业利润分配格局也会进一步改善。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加快回暖,预计工业部门整体产量、销量和利润将延续回升态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高位回落态势,国内保供稳价措施效果继续显现,PPI和CPI同比剪刀差收窄,中下游盈利状况将逐步改善。需要指出的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经营压力犹存,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利润分化仍然明显。朱虹表示,下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定工业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