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提速扩围 激发外贸转型发展“新活力” | |
近期以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外贸创新平台相继扩围。记者获悉,目前商务部等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正在积极部署,推动各地结合具体情况和特色产业,加大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受访专家表示,目前,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仍处在创新发展的窗口期。创新平台的进一步扩围和建设,有利于加快培育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激发外贸转型发展“新活力”,促进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发挥带动效应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在宁夏银川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孵化基地,26岁的马凯龙在键盘敲击间,完成了将中国汽车配件产品销往美国的下单出货流程。去年8月,马凯龙入驻产业孵化基地,系统学习跨境电商业务。3个月后,他在亚马逊平台开设店铺,主营家具与汽配产品,面向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个站点。“开业不到一年,店铺销售额超过30万美元,利润约20%,收入比以前高多了。”他说。这些都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政策红利密切相关。2019年,银川市获批设立综合试验区以来,不断优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建设了5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引进优质资源对本土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培育和人才孵化。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综合试验区的探索和政策创新推动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到1.92万亿元,增长18.6%。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同比增长28.6%。其中,综合试验区带动作用明显。另外,进口示范区也是带动贸易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对记者表示,此次扩围前,已有的14个示范区在扩大进口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郑伟举例,上海虹桥商务区自获批建设示范区以来,根据自身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优势,积极打造全球数字贸易港,在数字贸易、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技术创新等领域取得诸多创新经验。合肥经开区进口示范区则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关键零部件和设备进口绿色通道,实行8小时之外及节假日预约通关服务,优先办理通关查验手续,为国际贸易企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多部门推进创新平台集中扩围近期,这些外贸创新平台又迎来了集中扩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批复,同意在廊坊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此次扩围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达到165个,覆盖31个省份。此前不久,商务部等8部门决定,在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简称“进口示范区”)。至此,进口示范区达到43个。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新设立的进口示范区要从各自地区开放实际出发,切实强化贸易促进和贸易创新两大功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示范引领四大作用。另外,9月份,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了新一批8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名单,推进发展外贸新业态,培育增长新动能。商务部表示,将会同各部门指导新设试点加快出台实施方案,建设联网信息平台,落实配套支持政策,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洪勇表示,今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外贸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例,洪勇认为,自2015年成立第一家以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模式愈发成熟。“7年多的时间里又新设六批,今年更是以‘一年两批’的频率推进,进口示范区也实现较大规模扩围,表明我国进一步加快推动外贸创新发展的决心。”在中央推进平台扩围的同时,地方也在积极推进细化举措。例如,温州综合试验区探索建立海外跨境电商展厅,提高跨境电商供应链集群发展水平,并制定出台新一轮跨境电商扶持政策,推动跨境电商货物在温州口岸聚集、出运。广西北海铁山港区在获批成为进口示范区后,近日提出“两促进,两创新”的建设重点,即以进口贸易促进产业发展,以进口贸易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创新进口业态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更大范围探索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专家认为,目前,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仍处在创新发展的窗口期。更广范围更大力度的创新探索,将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新动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对记者表示,创新平台都有定向的功能和目标,选择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扩围,能够发挥更多地方的资源、要素和产业优势。“将既有优势转化成对外贸易的增量和动力,在促进当地外贸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外贸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在贸易的模式、业态、方式、结构、市场等方面都会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洪勇分析,创新平台是我国推动外贸潜力释放的有效抓手,有助于政府统一规划、扶持、培育。他分析,平台聚集了一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优秀企业,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和意愿,有助于探索更多创新做法。长期来看,洪勇认为,未来,更多成熟经验做法的复制推广,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周密指出,各地的创新发展将形成合力,推动在世界范围构建更加高效的贸易网络,建立更加强韧的供应链关系,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12-01 |
均衡有序释放农产品进口需求 | |
适度进口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明确不同农产品国内自给的程度和优先序,进而明确不同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优先序;另一方面,要均衡有序释放农产品进口需求,进口要适量、适度、适时,有增、有稳、有控,与消费需求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第五届进博会日前圆满落幕。中粮集团签下超百亿美元农产品采购大单。中储粮集团采购进口大豆1000万吨,采购总量比去年增长19%。作为展商数量最多、来源地最广泛的展区,食品及农产品展区颇受关注。进博会也成为观察中国农产品进口态势的窗口。南美大豆、澳大利亚牛肉、新西兰牛奶……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海外农产品来到中国。作为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中国主动扩大进口。2021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2198.2亿美元,增长28.6%。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特别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进口量不断攀升,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中国进口农产品并没有夺别人的口粮,而是有利于做大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蛋糕。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大市场,这给了主要出口国稳定的需求预期,使其敢于持续释放生产潜能,增加种植养殖规模。在中国进口需求的拉动下,不仅主要出口国农业生产效率在提升,也为其农民解决了销路、增加了收入。以大豆为例,不仅中国大豆进口增长,其他国家大豆进口也呈增长态势,中国并没有挤占其他国家的进口来源。原因是,中国的需求驱动世界大豆产量不断上升,生产国和消费国均能从中受益。对中国而言,适当扩大进口也有利于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缓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消费者也能得到实在的利益。目前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中国都是全球最大买家;其他一些农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口。对大宗资源类农产品的进口,某种程度上是世界范围内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当于利用了国外的水土资源。对鲜活类优质农产品的进口,有助于促进国内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我国农业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市场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农产品贸易面临不确定性。尤其是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大部分粮油产品来自两三个国家,一旦出现风吹草动,供应链安全会受到影响。国际大宗农产品定价权并不在中国手中,关键时候“买得贵”问题需要警惕。另一方面,农产品进口总量和品种日益增多,对外依存度攀升,也会给本国相关产业带来隐患。而伴随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整体对外依存度预计还会上升。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国农业的基本政策。适度进口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起点,中国农业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应积极、稳妥、有序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该出口的要尽力出口,该进口的要主动进口。值得注意的是,要明确不同农产品国内自给的程度和优先序,进而明确不同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优先序。要均衡有序释放农产品进口需求,进口要适量、适度、适时,有增、有稳、有控,与消费需求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我国日益以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身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和农业治理,以应对其他国家可能出现的出口限制问题,提高农业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促成更加开放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同时,深入推进南南合作,积极投资发展中国家的灌溉设施、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收购和流通环节,助力增强全球农业供应链的韧性。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
2022-11-17 |
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3.24万亿元 | |
数据来源:工信部从工信部获悉:我国信息消费已成为增长迅速、创新活跃、辐射广泛的消费领域,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2.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3.24万亿元,同比增长6%。信息基础设施提速降费成效显著,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截至7月末,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6亿户,5G移动电话用户达4.75亿户,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前7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463亿GB,同比增长19.1%。信息消费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今年上半年,商务大数据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累计直播超6000万场次,累计观看超5170亿人次。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企稳回升,农村网络零售市场持续恢复。今年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9759.3亿元,同比增长2.5%。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2021年,我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超过1000亿笔,金额高达2354万亿元。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29 |
LPR再现非对称降息 稳增长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 | |
随着新一轮本土疫情反复、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近期发布的经济增长指标普遍低于预期,经济修复进程放缓,内生动能不足。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节点,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近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央行、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密集部署,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方面多措并举,释放出稳增长的强烈信号,力促经济企稳回升。继8月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超预期下调10个基点后,本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调降了。8月22日,最新一期LPR报价出炉:1年期LPR为3.65%,较上期下调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3%,较此前下降15个基点。作为房贷利率的锚,对于购房者而言,在加点基数不变的情况下,5年期以上LPR利率的下调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贷支出。从更广泛的层面看,LPR的下调不仅对楼市有直接影响,也将影响各行各业。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LPR利率下调之后,将有助于减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振融资需求;同时,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也会有所缓解,将有效对冲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专家认为,随着前期出台的各类稳增长政策的陆续部署、落地和见效,中国经济向好的基础没有改变。在低基数效应、消费缓慢恢复、推动基建形成实物工作量等因素作用下,三季度中国经济仍有支撑。下半年政策着力点将在扩大内需上积极作为。LPR再现非对称降息这是今年以来,5年期以上LPR第三次出现下调,前两次下调幅度分别为5个基点和15个基点。目前来看,一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叠加年初下调的10个基点,今年以来一共下降了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15个基点,今年则已累计下降了35个基点。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年内LPR第二次出现非对称降息,主要原因是当前面临中长期贷款需求更需提振的情况,“压降长端LPR利率将有效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其加杠杆的意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称。在明明看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以及住房按揭贷款均参考5年期LPR报价,而信贷的结构改善需要中长期贷款规模及占比的提升,因此银行应当更多向中长期贷款让利,从而实现稳增长的政策意图。另一方面,控制短端LPR水平,可以避免企业利用贷款资金空转套利,从而背离金融服务实体的政策初衷。明明认为,当前1年期LPR报价已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对于资质较优的企业来说,依然存在着套利的空间,甚至可能与部分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定价之间形成“倒挂”。在此情况下,若过度引导1年期LPR下调超过10BP,可能诱使企业套利。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对第一财经表示,从降息幅度看,此次1年期和5年期LPR利率呈现非对冲降息特点,反映了央行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立场,通过合理使用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7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信贷增速放缓不是由流动性缺乏导致的,主要还是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低迷有关。王有鑫称,因此,对1年期LPR调降5个基点,幅度低于MLF利率下调幅度,可以体现我国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立场不变,不希望大水漫灌,对短期物价水平带来压力。同时,由于企业投资和居民房地产等消费意愿不足,对5年期LPR利率实施更大幅度的降息举措,有利于刺激长期信贷需求回升,实现稳增长和稳物价的均衡。与此同时,此次非对称降息还透露一个信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称,此次5年期LPR降幅更大,1年期降幅较小,表明定向支持楼市是当前降息政策的重点,推动房地产尽快企稳回暖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随着LPR下调,业内的共识在于,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也将出现新一轮较快下降的趋势,进而带动有效信贷需求回升,以宽信用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意图。这意味着继5月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落地后,新一轮稳增长措施正在加码,重点也由此前打通物流堵点、推动复工复产的供给端发力,转向更大力度的提振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总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培育新增长点和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相关产业升级、绿色低碳发展,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一是将已两次延期实施、今年底到期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实施至明年底,预计新增免税1000亿元。二是保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其他相关支持政策稳定,继续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在上路权限、牌照指标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坚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整车企业优胜劣汰和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全产业提升竞争力。大力推进充电桩建设,纳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范围。乘联会表示,汽车消费作为社会消费的重要支柱,在消费中占较大比重,中央针对汽车市场提出了多项措施刺激消费回暖,以提振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内循环。国常会要求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从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汽车平行进口政策等方面部署系列举措,预计将为今年的汽车及相关消费带来2000亿元的增量。除了汽车消费,工信部近期密集部署扩大市场需求相关举措。8月17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视频会议,研判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促进有关省市持续发力,为稳定工业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会议要求,着力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尽快形成实物量,引导扩大汽车、家电、绿色建材等大宗商品消费需求。随后19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大力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加快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持续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扎实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在扩大需求方面,上述会议指出,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全国行、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抓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到,上半年全国财政累计支出低保等资金1200多亿元,同比增加7%。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和兜底力度。全面落实低保扩围。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低保标准的人口等纳入低保。向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增发的一次性生活补贴,要尽快发放到位。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近期各地的一次性补贴和救助的发放,有助于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起到增加收入、提振消费的作用。基建投资、减税降费、政策性金融面临拉动效力弱化的挑战,亟须重构财政发力工具箱,以直达最终消费需求。通过财政手段向民众直接发放补助,无论是支撑疫后重启,还是提高供求匹配效率,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扩大投资今年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为发挥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关键性作用,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明显加快。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5个,总投资10028亿元。2021年前7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3046亿元。日前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指出,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并用好已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符合条件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要越多。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专家预计,目前全国地方专项债存量额度约为1.5万亿元,资金配套可能向项目储备多、效益好的省份倾斜,主要用于重大基建项目建设,以拉动投资稳经济。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告诉第一财经,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是当前财政政策的发力重点,由于今年专项债已于6月底基本发行完毕,明年专项债提前发行可能会在四季度落地,三季度属于政策空窗期,通过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可以使财政政策保持在一定力度,继续发挥政策效能。发改委近日召开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第二次会议,要求抓紧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助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下一步,要着力落实资金投放、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为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落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建立了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发改委表示,下一阶段要将工作重心转到落实资金投放、项目开工建设和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上来。两家银行要抓紧与项目单位沟通对接,落实投放条件、明确进度计划,高效推进资金投放。协调机制要继续加快协调督办,各部门要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加强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要加大项目配套贷款支持,形成资金保障合力。切实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对未按期开工或者进展较慢的项目加强督促指导。尽可能多地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实现务工增收。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三季度基建实物工作量将加快形成,由于GDP核算时固定资产投资以实物工作量为基础,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望加强。7月以来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基建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部署和安排,8月初以来水泥产需双升、库存下降、价格上涨,或表明当前基建等项目的实物工作量正在加快形成。 转自:第一财经 |
|
2022-08-24 |
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信息通信网络 | |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全国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5G基站开通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全球第一。截至7月底,全国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5亿户,比2021年末净增1.2亿户。固定宽带网络规模全球最大。截至7月底,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4亿户家庭的能力,已通达全国所有城市地区,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超6570万户,比2021年末净增3100多万户。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705万户。2015年以来连续多年组织实施网络提速降费专项行动,固定宽带和4G用户端到端平均下载速率提高7倍,单位流量平均资费下降超过95%。今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241亿GB,同比增长20.2%。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建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先后支持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7万个4G和5G基站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面向农村脱贫户持续给予五折及以下基础通信服务资费优惠,已惠及农村脱贫户超过2800万户,累计让利超过88亿元。网民规模居世界首位,由2012年的5.64亿增长到2021年的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手机上网比例达99.7%,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流量十年增长130多倍;融合应用走深向实,带动信息消费持续扩大升级,2021年底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数字消费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工业互联网加快崛起,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以5G网络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双千兆网络和各领域深度融合。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3 |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巩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当前经济运行热点 | |
“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正在加快落地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巩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在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袁达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要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他说,下一步要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优化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政策环境,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袁达说,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既要有力,又要合理适度,不预支未来。加快推进实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做到落实快、协调快、见效快。强化政策预研储备,视情及时出台实施。努力保持全年投资稳定增长受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把握工程建设窗口期、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说。罗国三说,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推进力度,努力保持全年投资稳定增长。他说,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补充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有利于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助力稳定经济大盘,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从投向上看,主要用于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重大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等领域,以及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建设。”罗国三说,项目筛选时注重投资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优先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支持“十四五”规划内的相关项目,支持前期工作成熟、三季度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以尽快发挥作用。“督促各地方抢抓三季度施工旺季的时间窗口,提高工作效率,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要求符合条件的项目尽可能多地通过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项目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规范项目管理,不搞‘萝卜快了不洗泥’。”他说。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说,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经济恢复增长等因素影响,全国用电需求持续走高;同时,由于来水偏枯,水电出力不足,导致电煤供应保障持续面临较大压力。金贤东介绍,我国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产量,全力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着力加强运输保障,推动电煤供应保障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11%;7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调度产量处于1240万吨左右较高水平;近期,统调电厂存煤最高达1.75亿吨,同比增加7400万吨;电煤中长期合同总体已实现全覆盖。“将进一步压实地方和企业能源保供主体责任,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产量,着力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他说。今年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4%。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4.6%和12.5%。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今年以来,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这是总量与结构、周期性与季节性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袁达说,今年青年就业总量较大,仅高校毕业生就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冲击,一些地方、行业市场主体遇到暂时性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出现减招缩招现象,加上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集中离校,客观上加大了求职难度,使得青年失业率阶段性升高。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显现,部分领域人才供需脱节、人岗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袁达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切实抓好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稳岗位扩就业等政策落实的同时,从再研究推出一批支持创业就业的务实管用举措、再加快破解一批制约创业就业的痛点堵点、再谋划举办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的重点活动、再宣传推广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经验四方面精准发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18 |
稳字当头抓落实|我国多措并举推动轻工业稳健发展 | |
从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13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一段时间以来,支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频出,涵盖补产业短板、建绿色产品标准、促绿色消费等方方面面。在政策助力下,轻工业正努力克服挑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轻工业关乎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挑战,轻工业努力克服不利影响。上半年,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规模以上轻工企业营业收入11.4万亿元,同比增长7%;轻工8种重点商品累计出口额2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在疫情下,我国轻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实属不易。”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说,我国轻工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展现出良好韧性。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逐步落地生效,轻工业韧性好、发展稳的优势持续显现。聚焦轻工业发展,我国出台一系列举措:工信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产业链、品牌竞争力、科技创新力等多个维度助力轻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工信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高质量供给促进品质消费。“推动轻工业稳健发展,既是为了提振工业,也是为了促消费。”何亚琼说,要立足于加强政策支撑和措施保障,以市场化手段补齐轻工业发展短板弱项,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增加升级创新产品。工信部明确,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轻工业创新体系,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创新平台型企业。针对造纸、家用电器、日用化学品等行业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和发布一批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到‘十四五’末,力争建成轻工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50个,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统筹协同的创新体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用标准引领消费升级。不久前,国内厨电品牌方太发布高能气泡洗技术,同时联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发布了洗碗机行业清洗技术团体标准《洗碗机气泡洗清洗技术规范》,对气泡洗清洗技术与试验方法进行了规范。工信部明确提出,围绕产品安全、质量提升、节能节水环保等方面,加快完善标准,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供给。张崇和说,要进一步发挥骨干企业在标准化委员会中的积极作用,研制一批高水平标准,通过先进标准引领轻工业实现品质发展。做好供需协同。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张晓峰说,要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围绕行业、区域、产品三个维度实施品牌培育工程。“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推动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在家电家居等领域挖掘一批典型应用场景,释放‘双千兆’网络潜力。”何亚琼表示,还要进一步强化全链条服务保障。来源:新华网 |
|
2022-08-15 |
制造业:铸就大国发展引擎 | |
曾经火车上两天两夜走南闯北是常态,如今“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跑遍神州大地,已经成为当下更快捷、更舒适的出行选择。曾经受制于盾构机的研发,很多城市对地铁轨道交通望而却步,如今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顺利运行,穿山入地,可以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曾经载人航天遥不可及,如今“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将三名航天员乘组送入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又迈出坚实一步……十年来,我国不断打破历史纪录,一批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勇攀新高峰。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一项项可喜的成绩、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见证着中国制造业的伟大飞跃,更折射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十年来,我国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谱写出十年非凡华章。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0%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据,勾勒出十年来中国制造的非凡发展足迹。十年来,我国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效增强了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我国制造业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40%以上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十年来,我国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装备等产品增势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翻番。部分领域智能制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付保宗向记者表示,我国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直快于整体制造业发展速度,在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含金量正在不断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不断增加。”付保宗说。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重点地区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效益”描绘制造业发展新蓝图。关兵表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100排名中,我国内地有19个集群入榜。新型显示是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载体之一,技术附加值高且迭代速度快。付保宗谈道,十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飞跃,川渝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布局了很多先进的新型显示重大项目,为我国下游消费电子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配套支撑作用。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21年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2018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多。重点领域创新迈上新台阶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群星闪耀,制造业强国步履铿锵。“神舟”启航只是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迈上新台阶的一个缩影。从深海的“奋斗者”号成功万米坐底,到蓝天的C919大型客机即将取证交付,再到升空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从农田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再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投入运行,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首席专家蒋明炜对记者表示,我国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高铁等一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挺起制造业脊梁,大国重器亮点纷呈。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在长江三峡投运,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成套装备、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跻身世界前列……这一连串的“首个”,展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聚焦产业技术基础补短板,突破技术封锁;深耕优势领域锻长板,练就“独门绝技”……实践证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是稳链强链的有生力量,也是推动制造业创新的生力军。十年来,我国着力培育优质企业,制造业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一大批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实现翻番,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企业创新力度持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现阶段,我国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关兵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我国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已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较为完整的梯度培育体系。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智能、绿色运行的智慧管廊,让智慧化工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原料、产品输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智能微能网还可以帮助园区提高冷热电综合利用水平;在高端装备行业,设备画像云盒连接高端装备,把装备实时加工信息、加工状态和安全状态、报警信息回传云平台,通过平台提醒客户定期按时对设备进行点检、保养;在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车间里,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的工业照相机正在为质检工作保驾护航,不仅对产品表面的瑕疵进行直观判断,还将缺陷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反推生产设备、工艺或流程中的问题。这些案例是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写照。十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个和25.9个百分点。在新技术、新应用的作用下,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和就业方式都加速变革,有力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数字化转型代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世界各国产业和创新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意义重大。”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记者表示,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实现生产、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降本增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延伸;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消费需求的变革也催生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创新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等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据还可以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内外部连接,实现数据和技术应用在多产业、多链条的网状串联和协同,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和客户价值。走进徐工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就能看到现场独具特色的两条智能化生产线,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与机器的对话、设备与设备的对话。通过发力智能制造,徐工集团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当前,智能制造正在为制造强国建设插上数字化“翅膀”。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我国建成了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智能制造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多家。”关兵对记者表示,十年间,我国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制造业“双创”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加速普及,推动工业增长动力发生根本性变革,加速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 转自:中国电子报 |
|
2022-08-08 |
陆海新通道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 | |
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合同投资额达2270.3亿元。7月21日至24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发布的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运输网络拓展至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成为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也为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开启了更大空间。打通经贸通道贸易额逐年得到提升近日,10多辆乘用车搭乘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出发,经磨憨口岸到达老挝首都万象。这辆班列全程用时只需要4至5天,比海运到达万象节约20多天时间。陆海新通道是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西部12个省区市与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等共同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共同发布的《新通道新格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简称“报告”)显示,自2017年开始建设以来,陆海新通道“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有效联通中西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国际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陆海新通道破解了中国西部国际物流难题,我国与东盟等区域经贸往来愈加密切。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来,沿线省区市与东盟进出口额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589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7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50余种发展到640余种。“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国际大通道功能,有效促进了国际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加速融合,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对记者说。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深度合作维护供应链稳定在陆海新通道助力下,更多领域的合作在不断深化,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保障。从本届西洽会的签约成果来看,集中签约的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有100亿元级项目9个、50亿元级项目6个、30亿元级项目7个,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消费品、现代金融等产业领域,其中不乏新加坡狮城资本、艾威集团、亿利国际等知名外资企业身影。回望前三届西洽会,累计签约项目841个,签约总额14172.7亿元。不少项目已“开花结果”,为产业补链强链聚合成群打下坚实基础。众多外资企业也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在西部地区投资兴业,推动国际国内纵深合作。与会外资企业纷纷表示,看好中国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前景,看好陆海新通道带来的新机遇,以及由此形成的供应链新优势。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区总裁王磊在发言中表示,自2017年起,每年公司都有大批量的货物从瑞典工厂发出,经中欧班列(渝新欧)抵达重庆,提高了运输效率。“新通道给全球医疗供应链效率提升带来了巨大契机,也为药物运输和用药保障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专家郑新立也在发言中指出,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必将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优化配置,建立起面向全球市场、联系紧密、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东南亚各国的均衡发展。多方持续推进更大经贸投资空间可期展望未来,陆海新通道建设还将迎来更多利好。西洽会期间,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研讨会上透露出接下来的系列安排。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余翔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原则上,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沿线国家对接,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产业聚集,促进各方利益共享,要素互补,为综合命运共同体作出示范。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表示,下一步将从深化共建共享、夯实建设合力、优化市场运行机制、赋能改革创新、推动产供衔接、服务经贸往来等方面推动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寻求深化合作。7月5日,老挝—中国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在重庆揭牌。中老两国将依托陆海新通道,搭建集中采购和分销体系,开展产业全链条合作,持续做大“运贸产”一体化,不断拓展双方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与柬埔寨探索打造“运贸产”一体化香蕉供应链,与马来西亚推动形成陆海新通道马来西亚供应链资源中心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在第四届西洽会暨2022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陆海新通道有力保障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世界级产业集群正沿着国际化大通道重新布局。在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方面,专家认为,联动沿线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建立面向东盟的产业合作联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跨境示范带,依托口岸枢纽,打造高品质陆港经济区,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在顾学明看来,陆海新通道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注入新动能,为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引擎,为保链、稳链、促升级提供新选择,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01 |
20多个省份发放数十亿元文旅券——带着消费券去旅游 | |
开栏的话:为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为落实《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纷纷细化政策,推出一揽子措施,力促消费回暖。消费版推出“消费正回暖”专栏,对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情况和成效进行报道,并对下一步如何保持消费热度进行探讨。“带孩子住了一晚通州区的环球影城大酒店,用券打了五折,只要600多元。”北京市通州区市民李雪是第一批抢到北京旅游消费券的消费者。她告诉记者,自己早就买好了环球影城的票,孩子还惦记去环球影城酒店住一晚,但1000多元的价格有点高,她一直没舍得订。7月上旬,得知北京要发放文旅消费券、京郊民宿酒店打五折的消息后,李雪在发券当晚就定了闹钟,抢完券立即预订酒店,第二天就带着孩子去环球影城圆梦了。得益于文旅消费券的普遍发放,近期全国多地都出现了李雪这样的幸运消费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初,超过20个省份发放了多领域消费券,其中文旅领域消费券补贴金额达数十亿元,涉及北京、云南、贵州、青海、浙江、海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南、西藏、山东、四川等多个省份,覆盖了酒店住宿、景区门票、度假线路、免税购物等各类旅行场景。这些文旅消费券或在暑期旅游旺季之前启动,或卡在暑假开始前发放,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整体态势趋稳和学生旅行窗口期的到来,推动了旅游市场加速回暖。补贴带来“满房”效果消费券对刺激文旅消费、带动文旅商家活力的乘数效应肉眼可见。携程发布的暑期旅游趋势报告显示,截至7月12日,近半个月通过携程预订暑期旅游产品的订单总量环比上涨超过9倍。在去哪儿平台上,7月份前三周,全国酒店预订量比6月同期增长了64%,较2019年疫情前同期预订量增加了25%。观察本轮旅游行业的复苏进程不难发现,政府之手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7月21日周四,满房;7月22日周五,满房;7月25日周一,满房。”北京梧桐熙慕民宿的预订页面上,显示的都是“满房”。“这段时间,我们工作日基本爆满。”民宿管理人范宇飞告诉记者,他在北京怀柔、密云、延庆等郊区经营着9家民宿。位于京郊的酒店、民宿一般周末生意好,工作日人不多,今年更是因为疫情暂停营业了2个多月。但从7月中旬开始,随着暑假开启,再加上北京旅游消费券的带动,民宿在工作日居然也出现了爆满状态。范宇飞特意问过客人,还真有人是抢到了消费券才来的。京郊民宿酒店一般主要靠节假日和暑期档营收,今年因为疫情,之前的几个节假日基本没多少收入,因此这个暑假至关重要。范宇飞算过,在文旅消费券带动下,如果能继续保持满房状态,今年暑期差不多能将上半年的低谷拉平,让整体营收重回疫情前水平。从全国来看,云南文旅消费券的刺激作用算得上最明显之一。4月25日,云南省文旅厅就开始发放云南文旅消费券。补贴发放期间,用户关注度明显提升。例如携程平台上,云南访问热度环比增长42%。截至目前,预订暑期赴云南旅行的订单量同比恢复110%。暑假来临,7月5日,云南省文旅厅再次发放文旅消费券和加油券。携程集团政府合作西南大区总经理易杨表示,云南消费补贴发放以来,领取补贴的省外游客比重明显提升,已达到近七成,有效引客入滇,旅游市场恢复迅速——6月份丽江全市接待游客310.09万人次,环比增长51.8%。据游客在社交平台上的反映,暑期以来大理部分酒店民宿连续多日涨价且满房,一房难求的甜蜜“吐槽”重新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文旅消费券有助于激发用户旅游消费需求,拉动旅游商家收入,从而实现旅游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轨复苏。据易杨透露,部分目的地消费券对当地旅游消费的整体带动效能达到了1∶10以上的杠杆率,对旅游业商家收入的提振效应明显。种种数据都在说一句话:“券”来的旅游真是太香了!“本地化”定制消费券为了操作方便,各地大多选择以旅游OTA平台与自有渠道结合的方式“广撒网”,一个地方发券,全国消费者受益。例如,云南除了通过携程、美团、同程三家线上平台发放文旅消费券和文旅加油券,还在“游云南”APP、“游云南”小程序、“一部手机游云南”公众号、“游云南”公众号上发券。北京的文旅消费券则选择在去哪儿平台独家发放。这些钱由当地政府出资,每单最高可为消费者节省上千元。同时,OTA平台发券时还会配套“十亿补贴”之类的活动,让消费者每单再省下数十元至上百元。梳理发券地之后,记者发现中西部地区和旅游城市的发券热情较为高涨,且动手较早。例如云南、海南、贵州等地均从四五月份起开始发放文旅消费券,提前两个月为暑期预热。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分析,我国文旅资源多在西部,而游客多在东部,跨区游客减少,使得西部大量文旅景点无法复苏,所以要以消费券来吸引外地游客,激活当地文旅产业。因此,他建议消费券发放应精准覆盖有潜在需求的消费者,例如西部一些省份,本省份游客不足以激活景点人气,那么就需要在本地平台之外,把重点放在多平台发放,最好在全国平台上发放消费券,既扩大了覆盖面,也能利用商业平台的补贴支持。消费券主要是由当地政府补贴,补贴太多财政压力大,补贴太少撬动作用小。易杨建议,各地应对消费券的种类组合和补贴阶梯进行“本地化”定制,不盲目比拼补贴力度,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本地旅游最需要、最特色的环节,追求最大撬动效果、给游客最佳体验。“我感觉这次发券是精心设计过的,只能周日至周四用,时间上刚好拉动京郊民宿的工作日淡季;金额上打五折最高可抵1000元,而京郊民宿整院预订一般都在2000元以上,正好能用完额度,让消费者觉得很值。”范宇飞介绍,消费券折扣的金额由政府全额补贴,民宿经营方拿到的还是原先的挂牌价,没有其他支出,因此很受经营者欢迎。他希望能多一些宣传,让更多消费者知道文旅消费券、使用文旅券,这样有望进一步提高消费热情。据易杨介绍,平台参与政府文旅消费券发放,一般提前几个月启动,会经过一定的程序,正式发券前,平台会配合做一些宣传。从目前来看,各地普遍预备了几轮消费券,时间主要覆盖到9月份,让消费者有充足时间选择。不过因为知道的人多了,越往后抢券难度越大,消费者可多留意各地区的新闻,或者先搜索目的地消费券。另据记者了解,7月份至8月份期间,湖南省、青海省、安徽安庆市、新疆克拉玛依市、贵州遵义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山东日照市等多个目的地也将发放消费补贴,抓住暑期旅游旺季,尽量把上半年耽误的消费拉回来。盘和林提醒,各地游客被纷纷“券”来,对旅游目的地的疫情防控和接待能力造成一定压力,旅游景点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此前已有景点因为疫情突发导致部分游客滞留,这会让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影响行业复苏。来源:经济日报 |
|
2022-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