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2.67亿亩,进度过两成 全国秋粮丰收在望 | |
金秋送爽,稻谷飘香。丰收中国,最美画卷。江西省宁都县竹笮乡大富村的稻田里,大型收割机排成一排,轰隆隆地穿梭在金色的稻浪中。“测土配方施肥、排灌管护及时,庄稼经受住高温考验,一亩收了1300多斤,比往年增产了100多斤!”富丰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温伟清满脸高兴。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2.67亿亩,进度过两成,秋粮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秋粮生产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各地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全力夺取秋粮丰收,亿万农民付出了辛勤汗水。金秋时节,乡间田野一派丰收好景象,亿万农民共庆好收成。增产、增收、增效,是农民内心最美的期盼。稳口粮、扩油料、稳玉米,农业结构调整显成效株株稻菽、粒粒粮食,希望的田野结构调整“实打实”。——好政策进村下田,稳口粮底气更足。江苏省连云港市驼峰乡8万多亩水稻马上进入收割期。“拿着补贴来种粮,今年我调减了其他作物,种了更多的粮食!”种粮大户曹元锦说,靠着农机补贴,先后购进了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设备,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好政策为咱种粮人增实惠!从200亩到3000亩,种粮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田里长的都是‘订单粮’!”曹元锦很开心。政策给力,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国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前不久,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支持南方抗高温干旱保秋粮,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截至目前,今年中央财政已分3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复合种植效果好,扩种油料有了新办法。“玉米不减产,增加一茬豆,复合种植让咱种粮人有赚头!”河南省沈丘县石槽集乡杨营村种粮大户周留明说。今年,杨营村有了新的丰收景象:玉米和大豆错行排列,玉米秆上结着一根根饱满的玉米棒,大豆上一串串豆荚长势喜人。周留明今年在大田里套种了900亩玉米、大豆,“预计每亩地收获玉米500公斤以上、大豆100公斤以上,按照今年的价格,算上每亩200元补贴,预计每亩收入2000元以上。”为了推动扩种油料,今年沈丘县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等,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万亩。扩大豆、扩油料,落地见效。今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1500多万亩,有16个省份1047个县共4万多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油料供给。——好品种配套好技术,玉米迈向高产稳产。“亩产706.6公斤!”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何庄村千亩示范区,专家组对“玉米新品种庐玉9105”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按照标准化种玉米,亩有效穗数为4195穗,穗粒数563粒,高产又稳产。”太和县常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兴铎十分高兴。秸秆还田、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绿色防控、及时灌排等一系列新技术落实落地,太和县玉米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在高位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有望达到6.88亿吨。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护航,农民科技种田显身手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田间大农机驰骋,颗粒归仓助增收。重庆市垫江县普顺镇东风村,连片的水稻已经成熟,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穿梭。割稻、脱粒、碎秆……稻穗在收割机的转动下,瞬间变身金灿灿的谷粒。“大农机护航,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种粮农民赵飞说。今年赵飞种了30多亩水稻,他认真算过机收增收账:以前人工收割成本200元一天,两个人一天只能收割一亩地;现在机器收割80元一亩,20分钟就能割完,又好又快。农机成为好帮手,颗粒归仓促增收。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数字农业扎根助力,秋粮生产更有效率。这些天,河北省魏县北台头乡,种粮大户王耀河驾驶一台籽粒直收机,收获成熟的玉米。王耀河说,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给玉米请来“好保姆”:供应的种子、肥料质量高,智慧平台实时发送田管信息,管护植保及时跟进,种粮收益平均每亩提高二三百元。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秋粮生产插上科技翅膀。各地区各部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节本增效。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征集发布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和模式。——精准农艺进田“点灌”,规模化种田更轻松。“看这籽粒多饱满!今年收成不错,估计亩产能有1300到1400斤。”河南省浚县王庄镇小滩村种粮大户魏方月,掰了个玉米棒子拿在手里说,“全靠田管农艺跟上来,统一施肥、无人机喷防,统一节水灌溉,收成比前几年好多了!”高标准农田项目落户村里,魏方月种粮更有底气了:从侍弄家里的几块地,到现在种上2430亩地。“摊子大了,规模化种田有奔头,秋种秋管秋收反而更轻松了。”魏方月说。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业科技全程护航秋粮生产。农机精准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新技术加速落地,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等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生产向优向绿,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质绿色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生产绿色化,减量增效种地“有赚头”。东北粮仓丰收在望,吉林省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4000亩水稻丰收在即。一直以来,农场负责人肖建波坚持采用统防统治、绿色防控,促进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说起绿色种粮好处,肖建波打开了话匣子:“植保无人机作业进行稻瘟病预防,节水90%。绿色防控,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1到2次;秸秆还田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农场内减少化学肥料20%。”秋粮生产绿色底色更浓。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节本高效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有力促进增产增效。目前,全国集成推广150多套绿色防控模式,力争全国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2亿亩次,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种养生态化,“一田双收”。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刘家湖村稻渔种养示范基地,稻开镰,鱼开捕,男女老少喜笑颜开。“群众在恢复耕地上生态种养,亩产粮预计逾千斤,增收上千元。”资阳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谢劭介绍。今年以来,为挖掘耕地增收潜力,当地鼓励村民在恢复耕地上探索“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鱼稻、虾稻、蛙稻等模式。谢劭说,目前资阳区通过推广这种方式,实现耕种面积、粮食产能稳中有升。“稳粮增效、一田多收”,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66万亩,稻谷产量约2000万吨,水产品产量356万吨,带动农民增收600亿元以上。——产品优质化,农产品身价不一般。“轰隆隆……”近日,江西省上犹县紫阳乡高基坪村的为民米厂里,村民方业福正在用机械设备给刚收割的大米脱壳。在这里,富硒生态稻经过加工工序,成为装袋出售的品牌大米。“好生态产好米,有了‘金丘为民’品牌,咱们大米身价不一般,每斤比普通大米的价格提高2.5倍,精品富硒米卖到每斤38元。”方业福说,靠着好品质,如今生产的有机大米接到了航空公司的订单。各地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上全面发力,加快补上物流短板,发展粮食加工,延伸粮食产业链,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带动更多农民鼓起“钱袋子”。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6.2万个。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26 |
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
6月20日,赣(州)深(圳)城际高速货运班列“融湾号”,在赣州国际陆港正式开通,全程运行时间压缩至6小时,实现货运班列公交化、快捷化。在去年稳定开行粤港澳大湾区方向铁海联运班列同比增长七成多的情况下,今年前5个月,又同比增加27.84%。这是继去年赣深高铁、赣深组合港等开通后,赣州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项重要举措。赣州是江西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最前沿,也是大湾区联动内陆发展的腹地。近年来,赣州主动对接、全面融入,积极推动与大湾区基础设施互通、产业互补、市场融合、资源共享,加快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跨省区域合作典范。学习大湾区先进经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面对标大湾区,努力实现与大湾区规划无缝衔接、政策同频共振、规则全面接轨。全域化、系统化、集成化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实现行政审批局和“一枚印章管审批”市县两级全覆盖,市本级审批人员减少3/4以上。出台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专项行动方案,试行“全产业链放权”改革,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地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9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一次办成”。对接融入,基础设施先行。赣州加快农村道路、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融入大湾区立体交通网络。去年赣深高铁建成通车,赣州至深圳的最快旅行时间由5小时32分压缩至1小时49分,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信丰至南雄等5条高速公路加紧建设,即将形成5条入粤快速大通道。赣州黄金机场航线覆盖大湾区主要城市,让宁都蔬菜、信丰脐橙、兴国茶油等农特产品实现快速运输。坚持先行先试,加快开放平台、产业互补对接。依托赣粤产业合作示范区南康片区、“三南”片区,探索设立跨区域产业合作区,探索合作发展范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与大湾区深度对接,建设配套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带,加快构建形成与大湾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今年1月至5月,全市新签约引进大湾区项目126个,总投资额846.32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个。赣州经开区安排332名干部蹲点344个项目,与企业“同办公、同吃住、同推进”,有力助推项目建设,构建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市上下正弘扬苏区精神,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说。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28 |
截至5月16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 |
5月1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7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3例(福建9例,广东2例,云南2例),含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在福建);本土病例162例(上海77例,北京43例,四川16例,河南11例,天津7例,吉林5例,江苏1例,福建1例,山东1例),含58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上海46例,北京8例,四川2例,江苏1例,山东1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在上海;无新增疑似病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7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6例,本土病例450例(上海315例,北京57例,吉林17例,广东15例,浙江14例,河南13例,四川5例,江西3例,青海3例,辽宁2例,黑龙江2例,山东2例,江苏1例,福建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6116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5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182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184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8228例,无死亡病例。截至5月16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359例(其中重症病例34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11557例,累计死亡病例521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2130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391523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24926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925例,其中境外输入38例,本土887例(上海746例,四川73例,天津23例,河南22例,北京9例,吉林6例,青海3例,河北2例,江苏1例,浙江1例,安徽1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203例,其中境外输入63例,本土3140例(上海2872例,江苏56例,辽宁37例,江西37例,河南32例,吉林27例,山东20例,河北13例,浙江12例,青海10例,北京8例,黑龙江6例,四川3例,云南3例,安徽2例,广东2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59例(境外输入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50461例(境外输入452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16199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31657例(出院61277例,死亡936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2例(出院82例),台湾地区830257例(出院13742例,死亡1097例)。 转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
|
2022-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