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议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 |
政务系统全部统一在“雄安云”上,并且在道路和社区方面实现了云和边缘计算的协同。此外,在部署新一代网络设施方面,雄安新区已经实现了5G的全域连续覆盖。同时为了适应城市万物互联的需要,专家建议雄安建设智能城市光网络。经过反复论证后,雄安在容东片区建设了一个光网络,总共将可以支持300万个终端接入。这个城市光网的建设对城市网络安全和城市网络架构正发生重大的影响。“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实际上是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诞生的。”吴海军表示,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几乎从零开始,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城市的建设以及企业的导入,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浙江: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启动以后,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化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陶国胜表示。据悉,浙江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陶国胜介绍,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聚焦试验区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建设工作方案,率先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公共数据条例、电子商务条例等地方性的法规。二是共抓落实,建立常态化定期交流机制,清单化抓好试验区81项重点任务和36项成果落地见效,推进18个省级试验区建设,累计推广211项数字经济五星优秀案例,探索形成“一县一经验”发展模式。三是做好评价考核,运用数字经济综合评价、专项激励和督察考核等手段,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目前,浙江省数字经济领域共有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重点实验室87家,实施215项数字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成138项进口替代成果,累计培育未来工厂32家,智能工厂423家,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今年7月13日,浙江省召开了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的重点任务,将举全省之力高水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福建泉州: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制造业大市。泉州有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业制品、印刷、电子信息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近年来,泉州市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志红表示。首先,面对用工成本,泉州企业主动应变,纺织服装、鞋业、食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机器换工,有效对冲人工成本上升问题,推广“数控一代”三联后,效率提高5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目前全市4000多家企业开展机器换工,推广“数控一代”示范项目的有768家,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44项。其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泉州大胆投资,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一体化无人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项目,每年工业技改投资近800亿元,推动工业投资增长近20个百分点。安踏一体化物流园区可数成货品2400万件,当日处理能力230万件,年度发货3亿件,店铺48小时到货率超90%。目前,泉州已培育恒安纸业、九牧厨卫等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和示范企业11个,打造智能制造样本工厂67家,智能车间133个,智能化生产线超1000条。“泉州市持续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加快提质扩面,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650家企业数化转型占比超75%。”汪志红表示。广东深圳: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作为制造业大区,龙华区以数字经济为重要抓手,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徐志斌表示。首先,摸清底数,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截至目前,龙华区对全区18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诊断评估实现了全覆盖;组织专家对100家重点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现场诊断,量身定制转型方案;对293家软件企业和服务商开展了服务能力画像,绘制解决方案图谱,从供需两端基本摸清了全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困难。其次,平台赋能,强化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龙华区全面加强与工信部以及华为、富士康等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国家级平台的能力和资源,联合多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服务商,打造了深圳(龙华)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作为龙华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平台横向打通了各部门的数据壁垒,纵向做深公共服务。”第三,标杆示范,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针对目前制造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通过典型示范引领,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范围。“车间智能排产”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此外,在电子信息、医药、纺织服装等领域拥有完整链条、集聚性强的重点行业中,遴选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且能够复制、推广的应用标杆和优秀案例,为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下一步,龙华区将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向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迈进,实现深圳数字经济先行区向数字经济核心区的转变。”徐志斌说。重庆:多措并举,全面强化数字化转型的要素供给“重庆发展数字经济,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归纳为‘六个有’:笔电产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汽车产量迅速增长,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保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富有完备的平台体系,占有优越的区位条件。”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坚平说。围绕数字化转型,他分享七个方面的工作。以要素资源配置为例,重庆市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加速释放数字要素,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成立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加快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广应用和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二是培育引进数字化转型人才,积极申报创建数字人才发展先行区,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区落户重庆,成立全国首家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三是强化支持力度,每年都有专项的资金支持数字化转型发展。四是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精度、全固态导航芯片、智能座舱平台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五是大力拓展数字化转型空间,启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下一步,我们将在壮大数字化转型生力军上下功夫,在要素供给侧改革上下功夫,在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上下功夫,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上下功夫。”李坚平表示。四川:汇聚三大生态打造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此前,我们更多地关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昕介绍,从这两年来看,特别是今年以来,除了传统产业以外,新兴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治理领域也非常踊跃,需求量也非常大。据杨昕介绍,四川省从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这三类着力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区域型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能够承担更多公共责任的企事业单位,面向区域内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多通用适配、成本低廉的基础服务,更加侧重公共性。行业型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依托行业的头部企业、龙头企业,面向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企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通用产品,更加侧重开放性。对于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更好地依托平台企业,或者是数字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具有同类转型需求的不同领域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更多需要侧重支撑性。“四川省有比较良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到转型促进中心的建设中来,有的聚焦人工智能服务,有的聚焦大数据服务,以及一些硬件产品定制服务,还有一些辅导咨询服务等。”杨昕表示。与此同时,针对转型中供需的不对称可能制约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四川对全省300多家制造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65%的大企业虽已开展了数字化改造,但是对外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不足10%;有超过80%的中小企业有转型的意愿,但是有45.37%的企业表示通用的方案和可借鉴的案例,相对比较少。 转自:人民网 |
|
2022-08-01 |
强化监督执纪 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
东台市五烈镇纪委秉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理念,聚焦主责主业,围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项目推进、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督促职能部门跟进服务重点领域,紧盯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深入一线监督,强化纪律作风保障,切实履行“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使命任务,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推进立体监督,实现全覆盖无盲区。主动深入到单位、部门、村组、企业,坚持到防疫一线、项目建设一线和企业生产一线,重点加强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复工复产后的安全生产和重点项目推进的全过程监督,全程跟进问题交办与整改落实,实现督查促整改、整改促提升的目标。强化实效监督,服务主体经济发展。在加强督查的同时,及时督促职能部门、单位和村有关同志主动把身子俯下去、责任沉下去、服务跟上去,了解企业人员招聘、生产经营状况等,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对市、镇各类优惠政策逐企登门宣传解读,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切实促进企业加大投入快生产,确保疫情防控不动摇、复工复产不等待、优化服务不松懈、项目推进不停滞,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280多家各类工业企业已经全部复工复产,五个投资亿元以上在建工程项目复工率100%。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一批科技型、效益型企业保持稳定运行,为全镇奋力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顺利完成目标任务打牢基础,增添动能。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