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新时代法律监督能力水平——“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进展与成效 |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能动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中共中央宣传部18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进展与成效。7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进展与成效。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最高人民检察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童建明表示,检察机关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使命。2013年至今年6月,检察机关批捕各类犯罪嫌疑人858万人,起诉1490万人。十年来,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更高的政治责任感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操场埋尸案、海南黄鸿发案……一批重大复杂涉黑涉恶案件的依法办理,有效震慑黑恶势力犯罪。2013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严重暴力犯罪从10.8万人降至5.9万人。童建明介绍,针对重罪持续下降、轻罪占比逐年上升这一刑事犯罪结构的明显变化,检察机关坚决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案件不捕率、不诉率从2013年的17.9%和4.9%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9.2%和23.5%,检察机关起诉到法院前的诉前羁押率从2013年的61.1%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2.7%,司法文明和进步充分彰显。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更高需求就是检察工作努力的方向。检察机关依法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残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犯罪;依法从严惩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犯罪,引导督促涉案人员主动退赔退赃,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挽回损失。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保护未成年人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一直以来,检察机关深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2018年至今年6月起诉25.6万人。针对校园安全问题,2018年最高检向教育部发出“一号检察建议”。发出后,最高检联合教育部、各地检察机关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抓好落实。今年上半年,起诉校园暴力和欺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同期下降了84.6%。强制报告、入职查询等制度施行以来,检察机关认真落实通过强制报告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2800多件,推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740多万人次,解聘了2900多名有前科劣迹的人员。童建明表示,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检察机关坚持双向司法保护,既最大限度教育、感化、挽救涉罪的未成年人,也竭尽所能关爱救助未成年被害人。检察机关对涉罪的未成年人,其中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较轻的,坚持少捕慎诉慎押。同时,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也要管束到位,依法惩治不纵容。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公益诉讼是一项崭新的检察职能,是一项重大司法改革举措。2017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确立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表示,五年来,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保护为核心,以诉的形式履行法律监督本职,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数量稳步增长,办案质效也不断提升。以人民为中心,解决民生难题。数据显示,五年来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约786万亩,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4584万余吨,追偿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费用93.5亿元;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约182万千克,查处、回收假药和走私药品约6万千克。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检察机关探索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对涉企案件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同时,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一批涉案企业走上依法合规经营轨道,也警示潜在缺乏规制约束的企业遵纪守法发展。据了解,2020年、2021年,最高检接续部署开展两期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今年4月初部署全面推开改革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相关案件2382件,取得了良好效果。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介绍,近年来,检察机关深化涉企刑事案件诉讼监督,持续开展涉非公经济案件专项立案监督,控告申诉案件清理和监督活动。2021年5月,又部署专项监督试点,准予表现良好的民营企业社区矫正人员临时赴外地从事经营活动。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9 |
![]() |
“链”上发力 多方打通稳外贸堵点 |
随着重点区域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外贸企业供应链需求进一步凸显。如何破解复工之后物料吃紧等难题,保障复工复产不“卡”在半路上,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获悉,近期商务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接连部署,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地方层面也在积极推进,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供应不畅等难题。业界建议,在稳“链”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固“链”,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外贸产业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通堵点 助力企业复工达产随着复工复产推进,上下游企业需求旺盛,卡斯马汽车系统(重庆)有限公司原材料库存基本消耗殆尽,急需一批进口钢卷通过内贸江运补给。得知该情况后,嘉定海关立即与口岸所在地吴淞海关开启联动工作机制,开通“绿色通道”,积极与港区进行协调,该批车用钢卷及时运往重庆投入生产。近段时间以来,不少企业加班加点赶工,兑现停产期间积压的订单。而原料和一些关键零部件到货难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有关部门密集部署,加大外贸保链稳链力度。5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强调,“确定重点外贸企业名录和相关物流企业、人员名录,对生产、物流、用工予以保障,尽快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复工达产,保障外贸供应链稳定”。当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通堵点,保障外贸货物国内运输畅通;还将聚合力,持续缓解国际物流压力。具体举措包括,指导各地建立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保障制度,尽快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复工达产;全力保障外贸货物货运物流运输通畅,外贸企业可按规定申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并从海运、铁路、航空等方面,持续提高国际物流运力、口岸通关及作业效率,保障重要零部件、装备和产品运输。此前,海关总署出台十条稳外贸举措,对保障重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等作出部署。连日来,包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海口等多地海关都在发布新的举措,帮助外向型企业“稳链”的同时,也稳定信心。其中,长三角五地海关已联合发布通告,共同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降成本 赢得更大生存空间供应链不畅在影响企业生产的同时,还在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近期对外贸企业的调研显示,受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及陆运运费涨价等影响,不少外贸企业反映,今年的盈利能力继续呈下降趋势。调研还指出,与头部企业尤其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在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海运、电力供应等方面的价格和获取劣势突出,订单减少、利润缩水更为严重。与此同时,这些企业资金链压力进一步凸显。“稳住外贸基本盘要从两方面着力,既要稳住生产,还要稳住市场,两者缺一不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缓解物流不畅导致的供应链吃紧问题,对于稳住生产必不可少。高凌云同时强调,还要重视企业面临的用工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持续攀升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的问题,为企业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对于外贸企业面临的这些难题,相关部门正在采取针对性举措。其中,商务部表示,将加强服务,会同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企业实际难题。“继续指导各地主动靠前服务,及时梳理并推动解决影响外贸企业复工达产和供应链稳定的共性问题,深入了解外贸企业的急难愁盼,积极为企业解决生产、物流、用工方面的困难,做好精准服务。”高峰向记者介绍。另外,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还在积极运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规则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并为企业降本增效。深圳市有信达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关务经理谭万超说,广州海关等部门持续加强RCEP政策宣讲,主动引导企业结合关税减让和原产地规则差异合理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确保企业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这对我们的客户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有非常大的帮助。”强韧性 提高外贸整体竞争力在保“链”基础上,如何固“链”,提升我国外贸企业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和挑战的能力,也成为业内关注重点。高凌云提出,当前世界经贸环境复杂、形势多变,我国外贸企业既面临一些关键零部件瓶颈问题,还要有效应对一些订单向东南亚等地外流的情况。“而保订单拓市场的根本,是要从加强外贸产业链的整体韧性入手。这也是中国外贸一直以来的优势所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发展部总监高士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近期对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垂直一体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规模、品牌等优势,能够保持较高的开工率和盈利水平,保障其具备持续研发投入和装备不断升级的能力,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并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提示我们,从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角度提升上下游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兴业证券宏观团队海外负责人卓泓提出,面对供应链调整和外部动荡承压的环境,中国的机遇和挑战更多是有关保持当前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向上优化产业链地位,企业投产和自主研发能力是未来产业链升级中的重要着力点。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6-07 |
![]() |
句容开发区”荣获“重大产业项目奖项 |
近日,镇江市召开产业强市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句容经济开发区“容泰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级封装项目招引团队”荣获“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奖”。同时,园区企业江苏骏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21年度制造业‘金山奖’”。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有力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市委赋予“当龙头、打头阵、勇争先”的使命担当,聚焦项目攻坚三年行动,坚决扛起“招商引资”“服务保障”“盘活挖潜”“征拆拔钉”四面旗帜,掀起新一轮项目攻坚热潮,负重奔跑、激情赶超,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园区答卷。抓牢招商引资“生命线”,当年签约总投138亿元的17个亿元以上项目,在谈储备亿元项目27个,全年新建成厂房20.1万平米。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在没有新增产业用地前提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加14.8%,占全市比重30.1%(其中设备投资占比55.6%);制造业外资占全市比重超50%;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亿元,占全市比重30.4%;新入围30强企业4家,总数占全市56.7%;新增亿元企业6家,新增“四上”单位34家。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骏成电子作为“福地第一股”成功上市,园区沃土基金投资的四方光电、实朴检测实现主板上市,园区创成江苏省光电子产业特色示范园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省综合排名“再晋升”,项目攻坚三年行动首战首捷,全省开发区综合排名再晋升一位,实现了“十四五”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强势开局。新的一年里,开发区(黄梅街道)在虎年激发“虎气”、使出“虎劲”,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和虎略龙韬的智慧勇毅前行,接续推进项目攻坚三年行动,努力将“一福地四名城”美好愿景转化为园区美好现实。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