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国内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 | |
9月29日,5700辆出口汽车搭载“礼诺猎手”号滚装船,从宁波舟山港梅西滚装码头出发前往比利时泽布吕赫港。这是浙江口岸首票定班航线出口汽车业务,多家自主品牌将搭乘货轮“扬帆出海”。近10年来,我国汽车年出口量一直在100万辆左右徘徊,2021年则首次突破200万辆,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181.7万辆,同比增长52.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97.4%。可以说,融合了智能网联技术的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加速器”,助力我国稳步向汽车强国迈进。从业务全球化到品牌全球化东风岚图FREE登陆北欧;比亚迪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蔚来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提供全体系服务……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加速“出海”的信号频频传出。近年来,一大批中国品牌已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迈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本地化、全球化生产能力增强,中国品牌差异化正逐渐取代规模化,正在从性价比到中高端品牌转变,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形成全球流行风尚。纵观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用市场换技术到以合资求发展的历程,中国汽车在不断学习与创新中,逐渐走向世界,这一点在新能源汽车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燃油车出海路径不同,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目标市场主要为发达国家。近年来,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补贴力度、降低进口关税等优惠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新空间。2021年6月11日,蔚来智能电动旗舰SUV全新ES8获得欧盟整车型式认证(EWVTA),这标志着出口欧洲的ES8可以量产并在欧盟境内所有国家正式上牌注册。同年9月30日,蔚来ES8在挪威上市并开启用户交付。蔚来欧洲CEO Alexander Schwarz表示:“挪威是我们在欧洲的起点。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提供愉悦的用户体验和无忧的服务。蔚来希望能成为他们迈向更美好、更可持续未来的伙伴。从我们的第一座NIO House,到换电站、BaaS电池租用服务和便捷的线上服务,加入蔚来用户社区将为你带来快乐、友谊和有温度的体验。”2022年10月8日,蔚来在欧洲发布会上宣布,将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推出ET7等三款新车,均基于NT2平台打造。与挪威市场一样,蔚来将继续在这四个国家市场自建由车、服务、数字化和生活方式构成的完整运营体系,打造以车为起点的用户生活方式社区。全产业链创新助力中国品牌“走出去”进军海外市场、参与全球竞争是检验一个汽车品牌是否国际化的重要标准。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快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的优势也为中国汽车品牌出口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从产销规模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从技术水平角度看,国内行业企业掌握了基于正向开发的底层控制技术,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相比2012年提高了1.3倍,价格下降了80%;从企业品牌情况看,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据六款。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当中,我国企业占有六席。在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缺“芯”少“电”困扰的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势逐渐显现。成熟的工业制造能力,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体系,保证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高效生产,并在全球市场上具备了成本优势。“公司在创始阶段,便明确了全球化企业的目标。”蔚来负责人表示,公司先后在上海、合肥、北京、南京、圣何塞、慕尼黑、牛津、布达佩斯等地设立了研发与生产机构。此外,蔚来坚持全栈自研,对底层技术、长期技术加大投入,在三元铁锂电池、碳化硅电机、底盘悬架控制系统(搭载ICC)、超算平台、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数字体验(数字座舱、NOMI、FOTA、Banyan·榕)等重要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商业模式引领服务方式创新从过往经验来看,汽车“出海”并不容易,特别是到欧美发达国家。与一般商品不同,汽车产品价值高,使用场景复杂,生命周期长,在强调性能、价格、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保障。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补能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尤为重要。依托国内高端市场的亮眼表现,蔚来依靠其产业链优势,布局全球市场。通过全体系服务落地,蔚来长远服务全球化市场。在欧洲市场,蔚来十分重视加电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了有效推进欧洲加电服务体系本地化生产,今年9月16日,蔚来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的蔚来能源欧洲工厂举行了首座换电站下线仪式。蔚来负责人介绍:“这是蔚来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座工厂,占地约10000平方米,也是蔚来加电产品的欧洲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该工厂的运营,将持续提升蔚来欧洲市场能源布局与服务的效率,为欧洲用户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作为蔚来步入欧洲市场的起点,2021年10月1日,坐落于挪威奥斯陆的蔚来中心开业;2022年9月15日,位于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的蔚来空间开业。此外,位于德国法兰克福、荷兰鹿特丹、丹麦哥本哈根、瑞典哥德堡的蔚来中心也将于明年陆续开业。除售后服务外,蔚来还在全球建设补能体系,截至10月7日,蔚来在全球布局换电站1158座,超10000根充电桩,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近1000000根。“目前,蔚来在欧洲的充电地图已经接入超38万根的充电桩,99%适配蔚来NFC卡。”蔚来负责人表示,2025年,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累计建成4000座换电站,其中中国以外市场的换电站约1000座;168条Power Up Plan目的地加电路线。业内分析认为,近年来,国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无论是产品外观、质量还是研发、生产能力,都能满足全球多样化市场需求。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高增长是产业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 转自:人民网 |
|
2022-10-13 |
智能经济乘“云”而上 | |
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对于激活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智能产业、智能经济的发展,强调要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日前举行的2022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要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在更广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融合发展,赋能现代制造业,助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智能技术前景看好从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到快速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经济正加快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智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6倍多。从广义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从2017年的27.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5.5万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比如,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移动宽带网络,96%的乡镇实现了5G网络覆盖。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田玉龙举例说。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全过程,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2021年,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超千亿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局局长苟坪说,中央企业目前已构建起5G、北斗导航系统等一批世界级数字基础设施,打造了“深海一号”钻井平台、特高压输电等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完成了一批智能建造标志性工程,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据介绍,目前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创造出大量智慧应用场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培育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15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900万台。在全球算力分布统计中,我国智能算力总规模占比达2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我国有10.51亿网民,有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仍有大量处在工业2.0、3.0阶段的企业需要向工业4.0阶段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前景看好,智能经济市场广阔。融合发展渐入佳境在“中国智造”“中国质造”“中国创造”锚定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方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正走出封闭的实验室,融入工业领域的核心业务场景,助力企业智能决策,提升行业发展效能。“百度智能云在火力发电空冷岛项目中,利用深度学习算法预测机组工况,通过实时调节风机转速参数,每生产1千瓦时电能够降低1.55克标准煤能耗,预计全国每年碳减排的潜力可达600万吨。”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表示,人工智能应用正从最初的视觉质检、智能客服、路线规划等需求场景,向工艺参数优化、能耗效率提升、安全运行管理等核心业务领域突破。类似这种生产效率的提升,往往是无法通过传统人工来实现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普及率要达到45%。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意味着,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介绍,在制造业领域,我国已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了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全球领先。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等痛点。发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仍是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长期目标。日前,第四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宁波、青岛、深圳、北京4个赛区同步启动报名。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江明涛表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平台能力不断提升、融合应用走深向实、区域赋能成效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基于平台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就是要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助力破解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实践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江明涛说。共建智能化新生态“数字经济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消费需求牵引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制度变革效应。现有的数据表明,除消费效应发挥着正向积极作用外,技术创新效应和制度变革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说。对此,沈抖坦言,在实体经济的很多领域,整个数字化改造还没有完成,而且数字化本身也没有带来效率上的明显提升,智能化渗透还需要一些时间,需要更长时间踏踏实实地摸索。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深耕10年,在这个方面越来越有信心。田玉龙认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要聚焦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企业主体活力、营造开放合作良好生态等方面发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体系,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赋能水平,打造具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我国应从‘五个一’的角度来推进融合与发展。”余晓晖表示,“五个一”包括一纵、一横、一大、一小、一生态,一纵就是要深入行业,形成共性的解决方案;一横是构建可以复制的区域产业集群;一大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小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生态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生态合作体系。史丹建议,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关系,把握实体经济是根基、数字经济是引擎的关系。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在产业规划上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实际上,数字化本身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真正希望做的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来提高产业的效率效能,创造新价值,提升竞争力。”沈抖说,深入产业,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共建产业智能化新生态,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攀上智能高峰。来源:经济日报 |
|
2022-09-19 |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加速推进 | |
近日从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励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有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截至6月底,智能网联汽车实际道路测试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超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长46.2%。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发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作用,推动自动驾驶基础平台、车载操作系统等联合攻关,搭建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目前,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大算力计算芯片、车规级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测试应用加速推进。截至6月底,全国开放各级测试公路超过7000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17个测试示范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完成35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装配路侧网联设备4000余台。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19 |
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 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展现强劲韧性 | |
二季度实现正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2.5%——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展现强劲韧性中国经济半年报揭晓。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2464亿元,同比增长0.4%。“总的来看,一系列扎实稳住经济政策成效明显,我国经济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尤其是二季度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稳住了经济大盘,成绩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乌克兰危机深化演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上半年2.5%的增长相当不容易,是在超预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取得的。增速虽然慢一些,但实现正增长就说明我们稳住了、站住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价格形势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和能源价格持续高位,对国内输入性通胀影响加大。我国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抓好粮食和能源生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1%,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表示,二季度实现正增长,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市场潜力,稳住物价又为更好稳住经济大盘创造了良好物价环境。在就业民生方面,各方持续加大稳就业力度,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成效逐步显现。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5月份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改变前期走高态势,连续两个月下降,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5%。其中,25岁至59岁就业主体人群的失业率为4.5%,和1月份基本持平。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3%,虽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快于经济增速,其中,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6%,快于全部收入0.9个百分点。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创新引领持续增强、升级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5.9%;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8%,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11.2%和31.8%。多数地区总体平稳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显效以及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快恢复,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地区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从二季度看,多数地区经济基本稳定。二季度,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6个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增长。从就业看,二季度19个省(区、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地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从价格看,大部分地区物价涨势温和,二季度30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低于3%。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势较好。二季度,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2.3%、2%,增速均快于全国。从上半年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上半年,中部、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均增长7.3%,快于东部地区5.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0.7%和8%,分别快于东部地区6.2个和3.5个百分点。疫情冲击下,部分地区经济出现下滑,失业率水平短期升高。二季度,上海、吉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3.7%和4.5%,上海、吉林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2.5%和7.6%,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尽管二季度部分地区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但是从月度来看,随着疫情防控总体向好,企业复工复产加快,6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付凌晖表示,6月份,上海、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和6.3%,上月分别为下降30.9%和4.9%。从消费看,吉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月份增长5.5%,上月为下降1.5%。从就业看,上海、吉林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比上月下降9.7个和0.8个百分点,说明这些受疫情冲击较大地区经济恢复在稳步加快。“我国多数地区经济总体稳定,中西部增长快于东部,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遇到暂时困难,但在各项稳定经济政策措施作用下,经济运行加快恢复。”付凌晖表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有望继续回升展望全年走势,中国经济将如何表现?付凌晖表示,下半年,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进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效应不断显现,我国经济有望继续回升保持在合理区间。大国经济有韧性。疫情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我国经济规模依然可观,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明显。上半年经济总量达到56万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接近20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尽管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了21万亿元。需求恢复有潜力。从投资看,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提速,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有望增强;从消费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线下消费场景渐次复苏,加上促消费政策发力,消费有望继续恢复;从外贸看,我国外贸进出口具有较强韧性,当前港口物流保通保畅继续推进,长三角等地区进出口较快恢复,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外贸保稳提质具有较好基础。生产回升有支撑。从工业看,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逐步打通,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带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二季度疫情较重地区生产加快恢复,有助于支撑工业稳定增长;从服务业看,6月份服务业生产由降转升,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3%,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行业恢复势头比较明显;从交通物流看,物流运输逐步畅通,有助于支撑生产进一步恢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预计国内工业制造业产出将进一步恢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需求回暖,保供稳价、助企纾困和金融支持等有助于推动工业部门进一步恢复常态。创新发展增动力。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新产业新动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宏观政策有保障。下一阶段,大规模留抵退税、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效应会继续显现,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5月份以来生产需求逐步恢复,主要经济指标边际改善,经济增长动能呈现恢复势头。二季度应是全年经济增长的低点,三季度经济复苏趋势确定,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当前,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犹存,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挑战。”付凌晖表示,下阶段,要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夯实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07-18 |
我国稳步推进能源科技自主创新 | |
今年以来,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稳健,煤炭、油气、新能源等领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相继取得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国首套自主研制深水水下采油树完成海底安装并启用;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成,一大批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实现突破。近日,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项目创新应用了“海洋油气装备大规模机器人焊接”等10项国内“行业首次”技术,填补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多项技术空白。在陕西榆林,世界首套年产5万吨聚乙醇酸工业示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7月投产后,将使我国形成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煤头化尾”的完整产业链条。今年以来,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活跃度明显增强,加速推动燃气轮机、油气、工业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短板技术攻关。同时,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锻造新能源技术装备的长板新优势。国内首个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日前并网发电,首次实现压缩空气发电不用化石能源进行二次加热,完全零碳。下一步,我国将以重大能源工程为依托,推动这些重大技术装备进行示范应用,加快在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转自:央视网 |
|
2022-07-07 |
“新城建”让城市更美好 | |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建”让城市更美好(经济新方位)智能管理让市政设施更安全、智慧平台让出行更快捷、智慧社区让生活更美好……当前,不少地方都在布局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城建”),推进城市转型升级。“新城建”新在何处?进展如何? 在安徽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燃气、供水、桥梁等设施的监测数据在屏幕上实时更新,借助“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全市重要基础设施的隐患点清晰可辨。“比如燃气,通过智能监测仪可以分析管网有无泄漏并及时发出预警,每天采集数据达上亿条;再比如供水,应用管网泄漏检测智能球,25公里范围内泄漏定位精度可达2米……”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旋介绍,系统运行4年多来,累计预报预警燃气管网泄漏、沼气浓度超标、供水管网泄漏、路面塌陷等突发险情6000多起,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降低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经过多年高速、大规模建设,城市的市政、交通、通信等诸多子系统错综复杂,积累了不少风险隐患,地下管线老化、底数不清等问题突出,城市内涝等事故多发,迫切需要更新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建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城建”的重点任务包括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供水、供热、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智能管理;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打造智慧出行平台“车城网”;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2020年,住建部在重庆、福州、济南等16个城市开展首批“新城建”试点。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智能市政、智能建造等一系列专项试点。信号灯、消防栓等1570多万个城市部件,8.6万多公里地下管线,3600多处历史保护建筑……上海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将这些海量数据“搬”到了数字地图上,实现可视化、标准化的共享和交互。福建福州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行水系联排联调,对城区1000多个库、湖、池、河、闸、站进行智慧精准调控,汛时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库湖河调蓄效益提高30%,提高了城市安全韧性。“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更新与改造,可以加快转变城市建设管理方式,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住建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专家组组长梁峰说。在浙江嘉兴桂苑社区,60多岁的王阿姨坐在“5G云诊室”内接受远程问诊。“新城建”已成为城市居民安居宜居的重要举措。精准锁定高空抛物的智能摄像头、自动称重和计数的智能垃圾桶、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运动轨迹的智能绿道……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接入养老、健身、配送等优质服务,可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不仅如此,通过实施一批“新城建”项目,还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推动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是“新城建”的一项重点任务。在江苏苏州相城区,无人巴士、出租车、配送车集体“上岗”,无人驾驶车辆配备了毫米波雷达、感知摄像头等传感器。63.4公里的高等级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安装了400多套智能感知设备和边缘计算设备,保障安全和通行效率。“新城建”涉及一个强大的产业链条,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新技术应用、新产业集聚,催生新业态形成、新消费提升。“开展‘新城建’,要推动产学研用、政策、资金的有效协同,同步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融合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新城建’产业体系。”梁峰表示。加快推进“新城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各地积极行动。黑龙江提出实施智慧供暖示范项目,推进城市分布式采暖,提高供暖服务质量,确保群众住上“暖屋子”;山东提出加快城市更新,所有设区市全部建成并用好“城市大脑”,建设1200个智慧社区,打造2000个惠民应用场景。“新城建”加快释放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带动有效投资。去年底,重庆专门印发工作方案,准备投资50多亿元,推动38个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例如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智能感知设备覆盖道路里程10公里以上;开展工程项目数字化建造试点100个以上,实施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项目15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5年,培育一批“新城建”龙头企业,创造千亿级的经济产能。“‘新城建’涉及面广、层次多,建议优先选择基础好的板块,集中力量完善提升,充分整合利用城市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梁峰认为,“新城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试点城市可以结合主要任务,根据各辖区建设基础、资金等状况发展特长,分层次分步骤推进。住建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体系,全面推进智能市政、智慧社区、智能建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打造示范基地,加快“新城建”项目落地。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安全保障、全面提升网络安全综合防控能力;培育人才队伍,特别是大力培养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等多学科支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5-16 |
从衣食住行看中国品牌创新 展示实力开拓更广阔市场 |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从模仿起家到贴牌代工、自主品牌,在我国第六个“品牌日”到来之际,中国品牌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向世界展示着自身的创新实力。“中国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大批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支撑,这也彰显着中国品牌自主创新硬核实力。”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品牌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衣:创新塑造“新国货”形象中国代表团的礼仪服饰、奥运健儿身穿的防切割滑冰服、定制版纳纤膜防护口罩……不久前,许多创新纺织产品亮相北京冬奥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日,中国服装协会发布《2021-2022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对外贸易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增长达30%,外贸出口和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纺织业身处其中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3155亿美元,在2020年较高贸易基数上继续平稳增长,创历史新高,充分展现了行业自主可控全产业链的韧性与高效稳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前些年,由于起步较晚,国产装备在极限户外领域存在多项技术瓶颈。为了填补这一短板,波司登邀请国家登山队、南极科考队等不同领域的百余名科研专家和机构,努力探索突破技术壁垒,升级打造登峰2.0,实现了中国羽绒服在超高品质专业户外领域的100%原创。“这款产品首次把航天科技应用在羽绒服上,使其保暖和防护能力都实现了突破性提升。”波司登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更新智能化服装生产体系、构建智慧供应链物流系统、打通各品牌会员互通……海澜之家借助科技的力量,布局数字化转型升级,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价值共生。以服装IP潮实现品牌创新,成为不少企业发展的引擎。海澜之家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不断进行产品迭代与服务升级、提升品牌实力与竞争力之外,推广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也是创新之举,“我们持续探索着中国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打造出‘航天IP’‘国粹IP’等一系列国风产品,让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人人向上,才能撑起一个全面向好的时代。”作为男装品牌,近年来利郎一直在探索服装的更多可能性。利郎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简约不简单”的品牌理念与设计哲学为指导,联动“长安十二时辰”“一人之下”“中国国家地理”“中国非遗”等文化艺术相关IP,利郎打造了更富艺术的时尚力量,走向更年轻的消费群体,影响更多人的日常生活。食:打造“舌尖上”的美好新生活国民美食、太空美食……继潮流时尚追逐“中国风”后,食品行业也成为国潮大流的一份子。“现在我们来到了太空厨房的区域,这是我们准备一日三餐的地方。”随着“天宫课堂”的太空开课,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内的饮食饮水场景,在航天员王亚平的介绍下,揭开了神秘面纱。“我们不光吃得好,还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太空厨房的热风加热装置,提前把食品放进去再预约上,到时候就热好了。”去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汤洪波表示,在“太空出差”的3个月期间,半小时左右就能吃上热的饭菜,如果有时间,还可以用热风加热装置吃到自制酸奶。汤洪波提到的“手机预约”正是通过九阳研制的航天智能APP实现的,九阳通过这款软件打通了太空厨房内的所有设备,航天员只需手机轻轻一点,就能随时随地查看、操控整个太空厨房,实现智能互联。“金典全系列牛奶”“畅轻全系列酸奶”“须尽欢冰淇淋”……这些耳熟能详的产品是伊利在液态奶、酸奶、冰淇淋等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伊利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懂消费者,伊利整合500多万销售终端、10亿级消费者和数量庞大合作伙伴提供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洞察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与伊利产品研发有效结合,不断创新产品品类。住:完善居住体验打造“智慧的家”在2020年,《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智能化、数字化推动建筑业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转型升级。2021年,“发展智能建造”更被纳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去年2月初,广东顺德碧桂园凤桐花园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智能建造试点之一。截至2022年4月底,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施工覆盖27个省份超35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900万平米。碧桂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近50款建筑机器人,适用于建筑全周期智能建造工序,包括混凝土施工及修整、砌砖抹灰、室内装修装饰、外墙高空喷涂、地库装修等。 除了科技智慧建造,碧桂园正同步推进餐饮、农业、社区服务等各类机器人等研发、制造与应用。有关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家居行业正在从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向精细化的存量提升转变,在智能家居、绿色家居等领域创新逐步成为行业新增长点。在房地产科技业务上,美的置业布局智能产业与建筑科技,已搭建从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到管理运维的全价值链闭环,确立了一体化产品和服务优势,不断向第三方提供智慧和绿色装配式解决方案。美的置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的置业已累计交付智慧家居超11万套,落地AI智慧社区落地8个,维G健康社区40个。并创见性提出了智慧社区大脑和智慧家庭大脑,从简单的“链接智能”进化为“主动智能”。行:创新助力打造出行新生态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智能化”与“电动化”将全球企业拉至同一起跑线,赋予了中国品牌实现变道超车的契机,拥有技术底蕴的长城汽车更是加快了品牌向上的步伐。长城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在上海车展宣布独立运营的坦克品牌是长城汽车面向SUV新趋势推出的潮玩越野SUV品牌,也是长城汽车品类创新的重要成果。通过商务豪华与机甲科技两大全新品类,不断聚焦用户对硬派越野、智能科技、舒适豪华的追求。“可以说,在越野细分领域市场中,坦克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起到了弘扬中国汽车越野文化的积极作用。”该负责人说。眼下,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对于货车司机来说,30%到40%的收入是用来加油的。三、四年前,青岛货车司机谭志强开始用能链旗下的团油App找附近的油站,找便宜的油,平均每个月能省接近400元,这让他有一笔专门钱可以给女儿买件衣服、买个玩具。这是能链围绕场景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交通能源行业流通效率提升与降本增效的实践缩影。截至目前,能链已累计帮助司机群体,尤其是商用车司机群体节能油费、电费60亿元。能链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在消费端,能链旗下团油App,依托数字化技术,帮助车主高效寻找油站,并提供路径规划,减少空驶里程,从而降低碳排放。同时,车主还可以在线支付、开票,提高结算效率的同时,减少纸质账单消耗。专家:注重持续性从模式突破转向技术创新这些案例,正是我国品牌创新阔步前进的生动缩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处长胡拥军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数量从2015年31个快速提升到2021年的44个,品牌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他也表示,中国品牌建设仍任重道远。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建议,中国品牌在创新上日益强大,但在技术上寻求独占鳌头尚需时日,企业要摒弃急躁心态,注重持续性,长期性技术研发。比如在芯片、生物药等尖端科技领域,进行长期稳定的研发,以追上和超越全球其他竞争者。盘和林认为,“走出去”和“引进来”是相对的,中国品牌在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要考虑全球化协作生产和本地化策略,去适应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数字经济是中国品牌创新最值得期待的领域。”胡拥军认为,中国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使数字经济领域不断涌现一批“年轻”的世界品牌,如44家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中有10个属于数字经济领域。对于中国品牌的发展提升空间,盘和林认为:“一个是设计方面,中国要关注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嵌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应注重打造民族品牌和品牌的文化属性;另一个是技术方面,要注重产学研用的融合,注重专利的积累,以专利和竞争对手展开竞争,以研发作为破圈出圈的工具,从模式突破转向技术创新。” 转自:人民网 |
|
2022-05-13 |
化市委、市政府举行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安井食品三期项目动工仪式 | |
2月18日上午,兴化市委、市政府举行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安井食品三期项目动工仪式,擂响项目大突破、突破大项目的奋进战鼓。参加本次集中开工活动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计32个,分布在兴化经济开发区、戴南镇、安丰镇等11个乡镇(园区),其中开发区10个,戴南镇7个,安丰镇、中堡镇各3个,周庄镇、大垛镇各2个,陈堡镇、兴东镇、新垛镇、沈伦镇、永丰镇各1个。集中开工项目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都位于兴化经济开发区,分别是总投资15亿元的恒兴科技园二期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中华食谷B区项目。5亿元以上项目11个,包括总投资6.4亿元的申源高性能特种合金及高线智能化改造项目、总投资6亿元的佳杰特种螺钉项目、总投资5.5亿元的江电电力扩建项目、总投资5.4亿元的圣欣不锈钢制品项目、总投资5.2亿元的安井食品三期项目等。32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11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5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可新增开票销售112.3亿元,实现利税12.1亿元。安井食品三期项目是最亮眼的项目之一。活动中,兴化市向安井食品三期项目颁发施工许可证。该项目主要建设年产10万吨速冻调制食品生产车间、包含3座共3.5万吨的自动化立体冷库的仓储物流中心和研发中心综合大楼等。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开票10亿元,税收增加超5000万元。泰州安井2011年落户兴化,10年来,企业注册资金从4000万元追加至3.6亿元,入库税金从千万元增至1.3亿元,亩均税收已超百万元。安井食品集团总裁张清苗感谢兴化市委、市政府和经济开发区对项目实施的大力支持。他表示,集团将加快加速三期建设,推动年产10万吨速冻调制食品生产车间投产达效。“项目集中开工,既是兴化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的一次成果展示,更是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实际行动。”兴化市委书记方捷表示,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如何在去年“超千亿”的基础上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项目建设是关键一招、最强支撑。兴化全市上下将凝心聚力,按下项目招引“快进键”,全力招引一批支撑带动能力强的链主、链核、链源企业,力争在5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不断取得更大突破,努力以首季“开门红”促进“季季红”“全年红”。文章来源:泰州日报 |
|
2022-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