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个月吸引外资同比增长14.4% 制造业引资政策接连加码 | |
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0898.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增速较前9个月有所下滑,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稳外资尤其是扩大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支持政策还在加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表示,从总体规模看,我国吸收外资依旧保持较好态势。从来源地看,前10个月,韩国、德国、英国、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06.2%、95.8%、40.1%和36.8%。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4%、33.6%和26.9%。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988.4亿元,增长4.8%。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1.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7.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5%。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数据表现尤其亮眼。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较快增长在直接优化我国外资结构的同时,也会带动高新技术装备及零部件、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品等领域的贸易发展,直接或间接提升外贸发展质量。”近年来,国家一直鼓励和引导外资加大对制造业领域投资。今年以来政策持续加码,商务部等多部门印发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15条具体举措,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聂平香表示:“该政策核心有两部分,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优化营商环境,开放有利于推动制造业新增投资,环境和服务完善为外资制造业企业在华投资提供了更多政策和要素保障。”近期发布的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也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新增或修改高性能光刻胶开发、生产,辉光放电质谱仪开发、生产等条目。“制造业使用外资的持续增长,将会有助于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功能,既能够通过国际大循环集聚我国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又能有效服务和畅通国内大循环,更好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崔卫杰分析称。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孟玮在近期的发布会上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加紧推出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前6批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700亿美元,已完成投资约580亿美元,标志性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已有18个项目实现全部或部分投产。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呈现稳中向好的增长态势,预计今年全年吸引外资规模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11-21 |
复苏延续 多项数据印证经济韧性与活力 | |
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4%,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7.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近8000亿元;截至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突破1.6亿户……近日公布的多项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延续复苏的清晰轨迹。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早开工快建设,市场主体纾困政策落实落细……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的不利局面,多地多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彰显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延续恢复中国经济大盘稳韧性足“我们的订单很难被抢走,因为我们的产品从核心技术到外观设计都拥有专利。”在被称为“五金之都”的浙江永康,浙江鸿丰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内,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国内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有政府的纾困政策,这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和信心。”公司董事长方淳康介绍,作为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调研全球小家电市场新需求,不断研发高价值新产品,前三年的外贸销售额保持了每年较高增长,今年虽受疫情影响较大,预计也能增长10%。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制造业3.2个百分点,持续领跑工业生产……面对疫情、汛情、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工业生产继续恢复,前期受疫情影响地区快速回升,工业新动能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不只是工业生产,1至7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3%,降幅比1至6月收窄0.1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4%,比1至6月加快1个百分点……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多个数据印证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巨轮到港,装卸繁忙。一个个港口码头正在高效运转。宁波舟山港生产快报显示,7月份,宁波舟山港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32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达25%,连续4个月突破300万标准箱。杭州海关统计,1至7月,浙江省进出口2.7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5%,其中出口2万亿元,增长22.6%。今年以来,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特别是长三角等地区进出口快速恢复,带动全国外贸整体增速明显回升。《华尔街日报》报道,近几个月来中国出口呈现强劲恢复趋势,到7月仍然显示出令人惊讶的韧性,这再次打破全球对中国制造商品需求减弱的预期。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内外部一系列不可抗力给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了意外干扰,不过,从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个维度看,中国经济保持稳定,体现了强大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在数据之中:一是经济减速但并未失速;二是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势头并未中断;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较强抗压性;四是经济快速反弹的动能正在积蓄;五是一些结构性亮点值得重视。”程实说。——活力显现企业信心恢复预期向好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回升,物流人流更加畅通、企业“动起来”、经济活起来……无惧艰难险阻,中国经济奔涌的活力持续显现。近日,中核集团三门核电二期工程在台州三门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国家重大能源项目,二期工程将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单台机组额定容量为125.1万千瓦,电站设计运行寿命60年。建成投产后,三门核电装机容量将达500万千瓦,4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4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00万吨。浙江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三门核电二期开工仪式,40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7620亿元;安徽举行2022年第三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94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6675.2亿元……中华大地上,涌动着重大项目建设的热潮。今年以来,我国加快推动水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稳投资成效显现。1至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半年、1至5月和1至4月分别加快0.3、0.7和0.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1至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1%;7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12.7%和33.9%。“面对巨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总体表现基本符合预期,经济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下半年,稳经济政策举措将持续发挥作用,基建投资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望加大,加之经济保持较强韧性、政策具有较大空间,中国经济可望持续转暖。”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认为。中国经济的活力,体现在密集开工的大项目上,体现在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加快的步伐上,还体现在微观主体的蓬勃发展上。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循环经济园区,江西麦得豪新材料有限公司新项目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混凝土搅拌车穿梭往来,施工人员紧张作业。今年以来,由于用工、建筑材料和运输成本增加,看着主要生产线高性能超薄电子铜箔项目因资金问题险些搁浅,总经理石晨一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税费支持政策为企业送来了“及时雨”。增值税留抵退税3316.29万元,小微企业减半征收印花税、土地使用税7.73万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缓缴增值税及附加税费1.90万元……细数起享受到的税惠政策,石晨说:“有了政策支持,我们项目一期基建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及调试,投入生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3亿元。”加大受益范围,将更多行业纳入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快实施进度,小微企业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退税提前,财政政策为更多市场主体送上“及时雨”;人民银行降低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61亿户,较2021年年底增长4.4%。1至6月,全国新设“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229.7万户,占新设企业总量的54.2%。外资企业信心也在增强。商务部数据显示,前7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7.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近8000亿元。跨国农产品巨头嘉吉公司近日宣布,将投入近3000万美元,在浙江省平湖市建立该企业首个风味糖浆创新生产基地。“中国是未来最有吸引力的食品配料市场之一。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决心没有改变。”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说。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23 |
1至5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9% | |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26日表示,今年1至5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9%,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姚珺是在26日工信部举行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缩减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推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越来越多外资主动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对于社会关注的产业链转移话题,他表示,产业链转移是全球化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虽然一些外资企业加速多元化布局,但总体来看,外商对华投资步伐并没有放慢。“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他说,一是支持外资加大在华投资,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运用部省联动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支持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二是鼓励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做优做精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三是推动构建制造业合作伙伴关系,为制造业开放合作搭建交流平台。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01 |
中国经济一季报亮点:创新发展势头不减 | |
今年一季度,创新发展态势持续。新产业不断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8%,均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市场对中高端产品需求增加,加之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实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近年来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效果不断显现。创新驱动效果明显“一季度,我国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在全球新产业体系中,我国产业体系完整、供应链效率高、贸易性价比高的生产竞争优势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凸显。”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涛认为,我国新经济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新产业贸易能级稳步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赵刚认为,一季度经济平稳增长,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贡献不容忽视。近年来,尽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不利环境,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较好势头,这得益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韧性足。一季度,对全国近1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各项优惠政策的满意度环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其中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满意度超过了85%。“创新一靠人才,二靠资金。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创新的政策,如对科技人才的各种松绑激励政策,对科技企业的各种税费优惠,还建设了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赵刚说。畅通供需保障生产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14.5%。这说明,代表科技创新的高技术产业投资,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凸显了资本对创新发展的信心。“创新发展的优势体现在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生认为,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比前两年更为突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可在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等区域示范应用无人配送、智能投递、短时间高容量数据库、高性能算力等新技术,并辅之以相应的物流运行、物资保障、部门数据开放共享等微制度创新,探索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智慧社区建设之路。“应深刻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势,把短期面临的问题,转化为长期发展的机会。”“通过创新发展提振当前经济,应从畅通供需和提升就业两个方面发挥优势。”马涛表示,首先,畅通供需,提高技术创新迭代对经济循环应急支撑。加快健康码全国48小时互认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保障中低技术劳动力全国流动性,尽快克服疫情带来的生产物流体系梗阻、企业资金周期拉长等问题。其次,就业优先,通过增就业实现促消费、保生产。疫情加快了数字技术产业融合场景,带来了新型就业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数字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继续疏通难点堵点3月份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随着疫情发展与国际局势变动,短期内原材料、能源、金融等基础要素价格普遍上涨,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形成较大冲击。”马涛表示,要全力以赴为企业降成本。加快建设财税大数据,发挥其基础性作用,结合国家“专精特新”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供需贯通。赵刚认为,针对原始创新供给不足问题,要给科研人员更高的自由度和宽松度,提升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合作。“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破除长期以来的部门利益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创新发展必须尊重基层创新,让更多人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创新并获利,为新兴产业的衍生和培育提供基础。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
2022-04-25 |
武汉医疗器械企业在光谷创投汇寻求融资 | |
慧选网编辑部最新消息,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东湖高新区地方金融工作局承办的“光谷创投汇”第六期•医疗器械专场活动举行,活动吸引了国投创业、国科投资等60多家国内顶尖创投机构,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与光谷11家“医研企”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和交流互动。唯柯医疗、海沁医疗等9家光谷的优秀代表企业分别进行了路演,芯生生物和美睦恩医疗两家头部企业也来到了活动现场。路演的科技企业中,大多是医药、科研创新企业。他们分别构建起“医研企”融合创新模式,借助医工结合的实验室研究,完成前沿科技的临床转化应用,进一步研发出服务于民众的健康医疗器械产品。例如唯柯医疗创始人、研发及管理团队由结构性心脏病介入专家、临床注册专家共同组成,形成强大的医研企结合,相关研究的协作模式能更好地完成科研的突破和临床的转化。在大健康医疗美容市场、中医现代化等市场领域获得市场认可的海沁医疗,其创始人是中国光谷粒子流射频研发专家,公司独创的EPMO的粒子流设备。目前海沁医疗已在武汉、湖南、长沙等地设立设备生产基地,预计年底在射频理疗仪等领域陆续完成产品研发战略布局。李德春表示,没想到这次踏入武汉收获很大,现场路演的唯柯医疗、菲思特生物、佰美斯医疗等都非常不错。随着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有力推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跨越式发展。慧选网了解到,2020年,湖北共有规上医药制造业企业413家;规上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55家,主营业务收入77.3亿元。文章来源:网看湖北 |
|
2021-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