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稳中提质 对外贸易连续迈上新台阶 | |
十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不断提高,自2017年起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也于2020年跃居全球第一。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提升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凌晨3时,水果经销商郑玉强的摊位热闹起来,这个晚上,新到的一批进口菠萝蜜受到了欢迎。北京水果经销商 郑玉强:(进口)菠萝蜜前几年我们都很少卖,现在正常的话,一天能销(售)个十几吨没问题。在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10月中旬并不是水果的销售旺季,郑玉强主推的几种进口水果为他增加了不少生意。北京水果采购商 郑振:我今天采购点菠萝蜜,还有红心火龙果。我基本上每天都来,每一样都卖,进口的(水果品种)大概有个30种到40种。在北京的批发市场,销售的进口水果品种逐年增加。去年刚入行的肖阳开了一家专门销售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的店铺,他告诉记者,这种价格不菲的进口水果自2019年起进入中国市场后,卖得越来越好。北京进口水果经销商 肖阳:销量是逐步在提升的。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还是不太认可,因为价格比较高。到今年为止,老百姓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像北京的老百姓买得比较多。十年来,菲律宾鳄梨、柬埔寨香蕉、老挝柑橘、南非梨,越来越多的进口水果进入到中国老百姓的口中。2021年,我国进口水果超过700万吨,相比于2012年的不足345万吨,进口量十年翻了一番。南宁海关动植物和食品检验检疫处处长 张潇:现在进口东盟水果品种已经从十年前的6国53个(品种),扩大到整个东盟国家的77个品种。不仅水果这样的优质消费品,十年来,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产品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了国内生产、人民生活的需要,也让世界更多分享了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2021年,我国进口总值达17.37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51.2%。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 崔凡:国家扩大开放,尤其是(进口),包括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符合人民需求的高质量产品,使得我们的贸易伙伴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十年间,我国主动降低商品关税,关税总水平从2012年的9.8%降至2021年的7.4%。贸易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激发,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在过去5年增长近10倍。高水平的引进来、走出去,让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山东青岛的一个工厂里,用于雅万高铁的10组高速动车组已经制造完成,正在等待交付。上个月,首批出口印尼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顺利运抵雅加达港,这也是我国高铁列车首次出口国外。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主任设计师 张方涛:眼前的这列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在11月份就要发往印尼,按计划,雅万高铁将于2023年投入运营。届时,雅加达至万隆的旅行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与高端装备一同走出去的,还有我们的配套服务。十年来,出口主导产业已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 马强:我们为阿根廷国家铁路公司提供检修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出口到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十年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持续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也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去年的13.5%,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如今,中国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越来越多。中国已设立21个自贸区和1个自贸港,自贸伙伴遍布五大洲。十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居世界第一。 转自:央视网 |
|
2022-10-24 |
复苏延续 多项数据印证经济韧性与活力 | |
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4%,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7.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近8000亿元;截至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突破1.6亿户……近日公布的多项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延续复苏的清晰轨迹。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早开工快建设,市场主体纾困政策落实落细……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的不利局面,多地多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彰显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延续恢复中国经济大盘稳韧性足“我们的订单很难被抢走,因为我们的产品从核心技术到外观设计都拥有专利。”在被称为“五金之都”的浙江永康,浙江鸿丰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内,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国内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有政府的纾困政策,这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和信心。”公司董事长方淳康介绍,作为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调研全球小家电市场新需求,不断研发高价值新产品,前三年的外贸销售额保持了每年较高增长,今年虽受疫情影响较大,预计也能增长10%。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7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制造业3.2个百分点,持续领跑工业生产……面对疫情、汛情、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工业生产继续恢复,前期受疫情影响地区快速回升,工业新动能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不只是工业生产,1至7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3%,降幅比1至6月收窄0.1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4%,比1至6月加快1个百分点……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多个数据印证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巨轮到港,装卸繁忙。一个个港口码头正在高效运转。宁波舟山港生产快报显示,7月份,宁波舟山港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32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达25%,连续4个月突破300万标准箱。杭州海关统计,1至7月,浙江省进出口2.7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5%,其中出口2万亿元,增长22.6%。今年以来,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特别是长三角等地区进出口快速恢复,带动全国外贸整体增速明显回升。《华尔街日报》报道,近几个月来中国出口呈现强劲恢复趋势,到7月仍然显示出令人惊讶的韧性,这再次打破全球对中国制造商品需求减弱的预期。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内外部一系列不可抗力给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了意外干扰,不过,从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个维度看,中国经济保持稳定,体现了强大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在数据之中:一是经济减速但并未失速;二是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势头并未中断;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较强抗压性;四是经济快速反弹的动能正在积蓄;五是一些结构性亮点值得重视。”程实说。——活力显现企业信心恢复预期向好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回升,物流人流更加畅通、企业“动起来”、经济活起来……无惧艰难险阻,中国经济奔涌的活力持续显现。近日,中核集团三门核电二期工程在台州三门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国家重大能源项目,二期工程将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单台机组额定容量为125.1万千瓦,电站设计运行寿命60年。建成投产后,三门核电装机容量将达500万千瓦,4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4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00万吨。浙江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三门核电二期开工仪式,40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7620亿元;安徽举行2022年第三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94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6675.2亿元……中华大地上,涌动着重大项目建设的热潮。今年以来,我国加快推动水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稳投资成效显现。1至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半年、1至5月和1至4月分别加快0.3、0.7和0.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1至7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1%;7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12.7%和33.9%。“面对巨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总体表现基本符合预期,经济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下半年,稳经济政策举措将持续发挥作用,基建投资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望加大,加之经济保持较强韧性、政策具有较大空间,中国经济可望持续转暖。”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认为。中国经济的活力,体现在密集开工的大项目上,体现在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加快的步伐上,还体现在微观主体的蓬勃发展上。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循环经济园区,江西麦得豪新材料有限公司新项目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混凝土搅拌车穿梭往来,施工人员紧张作业。今年以来,由于用工、建筑材料和运输成本增加,看着主要生产线高性能超薄电子铜箔项目因资金问题险些搁浅,总经理石晨一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税费支持政策为企业送来了“及时雨”。增值税留抵退税3316.29万元,小微企业减半征收印花税、土地使用税7.73万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缓缴增值税及附加税费1.90万元……细数起享受到的税惠政策,石晨说:“有了政策支持,我们项目一期基建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及调试,投入生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3亿元。”加大受益范围,将更多行业纳入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快实施进度,小微企业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退税提前,财政政策为更多市场主体送上“及时雨”;人民银行降低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61亿户,较2021年年底增长4.4%。1至6月,全国新设“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229.7万户,占新设企业总量的54.2%。外资企业信心也在增强。商务部数据显示,前7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7.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近8000亿元。跨国农产品巨头嘉吉公司近日宣布,将投入近3000万美元,在浙江省平湖市建立该企业首个风味糖浆创新生产基地。“中国是未来最有吸引力的食品配料市场之一。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决心没有改变。”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说。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23 |
制造业:铸就大国发展引擎 | |
曾经火车上两天两夜走南闯北是常态,如今“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跑遍神州大地,已经成为当下更快捷、更舒适的出行选择。曾经受制于盾构机的研发,很多城市对地铁轨道交通望而却步,如今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顺利运行,穿山入地,可以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曾经载人航天遥不可及,如今“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将三名航天员乘组送入中国空间站,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又迈出坚实一步……十年来,我国不断打破历史纪录,一批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勇攀新高峰。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一项项可喜的成绩、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见证着中国制造业的伟大飞跃,更折射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十年来,我国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谱写出十年非凡华章。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0%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据,勾勒出十年来中国制造的非凡发展足迹。十年来,我国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效增强了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我国制造业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40%以上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十年来,我国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装备等产品增势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翻番。部分领域智能制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付保宗向记者表示,我国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直快于整体制造业发展速度,在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含金量正在不断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不断增加。”付保宗说。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重点地区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效益”描绘制造业发展新蓝图。关兵表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100排名中,我国内地有19个集群入榜。新型显示是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载体之一,技术附加值高且迭代速度快。付保宗谈道,十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飞跃,川渝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布局了很多先进的新型显示重大项目,为我国下游消费电子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配套支撑作用。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21年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2018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多。重点领域创新迈上新台阶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群星闪耀,制造业强国步履铿锵。“神舟”启航只是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迈上新台阶的一个缩影。从深海的“奋斗者”号成功万米坐底,到蓝天的C919大型客机即将取证交付,再到升空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从农田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再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投入运行,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首席专家蒋明炜对记者表示,我国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高铁等一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挺起制造业脊梁,大国重器亮点纷呈。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在长江三峡投运,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成套装备、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跻身世界前列……这一连串的“首个”,展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聚焦产业技术基础补短板,突破技术封锁;深耕优势领域锻长板,练就“独门绝技”……实践证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是稳链强链的有生力量,也是推动制造业创新的生力军。十年来,我国着力培育优质企业,制造业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一大批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实现翻番,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企业创新力度持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现阶段,我国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关兵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我国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已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较为完整的梯度培育体系。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智能、绿色运行的智慧管廊,让智慧化工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原料、产品输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智能微能网还可以帮助园区提高冷热电综合利用水平;在高端装备行业,设备画像云盒连接高端装备,把装备实时加工信息、加工状态和安全状态、报警信息回传云平台,通过平台提醒客户定期按时对设备进行点检、保养;在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车间里,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的工业照相机正在为质检工作保驾护航,不仅对产品表面的瑕疵进行直观判断,还将缺陷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反推生产设备、工艺或流程中的问题。这些案例是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写照。十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个和25.9个百分点。在新技术、新应用的作用下,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和就业方式都加速变革,有力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数字化转型代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世界各国产业和创新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意义重大。”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记者表示,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实现生产、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降本增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延伸;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消费需求的变革也催生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创新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等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据还可以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内外部连接,实现数据和技术应用在多产业、多链条的网状串联和协同,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和客户价值。走进徐工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就能看到现场独具特色的两条智能化生产线,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与机器的对话、设备与设备的对话。通过发力智能制造,徐工集团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当前,智能制造正在为制造强国建设插上数字化“翅膀”。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我国建成了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智能制造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多家。”关兵对记者表示,十年间,我国工业领域电子商务、制造业“双创”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加速普及,推动工业增长动力发生根本性变革,加速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 转自:中国电子报 |
|
2022-08-08 |
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十二位 我国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 |
6月6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2位。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王志刚表示,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科技要在产业、企业、区域、重大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发挥作用。要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新的成长空间。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科技“无中生有”的作用,以新技术带动新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技术突破打通了新兴产业的一系列堵点,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居世界前列。在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首位。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处于全球先进水平。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在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方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169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9.2%。王志刚强调,我国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既要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下一步,将加快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08 |
外贸中小企业勇闯国际大市场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挖掘外贸增长潜力,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将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千上万的外贸经营主体勇毅笃行,在新征程上全力奔跑、勇闯国际大市场。代工企业创新求变广东佛山顺德勒流街道,一辆辆货车在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门口有序进出。步入公司二楼展示厅,各色小家电琳琅满目。作为中国小家电行业的出口龙头企业,新宝被誉为“小家电隐形冠军”——全球每10个小家电产品就有1个由其制造,但新宝并不满足于此。“只有转向智能制造,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创造更高价值。”新宝股份总裁曾展晖说,新宝努力研发出市场上没有的、高附加值的、能让客户满意的产品。例如便携烧水杯,这个原本并不存在的产品类目,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上班族。“一款体积小巧的便携烧水杯,在居家、差旅、办公室等场景中,都非常切合需求。”如何实现排气又不漏水?经过1年多时间的试验,新宝最终借鉴电动牙刷的排气膜设计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新宝奋勇争先,发展动能愈发强劲。目前,新宝已形成四级创新体系,专利保有量达到4400多件,拥有超过2600名技术研发人员,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每年有超过900项的创新产品释放。越来越多的订单模式由原来的OEM(代工生产)转变为技术型的ODM(自主研发设计)。在生产自动化上,新宝亦提前布局。自主开发的产业链中央监控系统,融合上下游产业链147个系统、1400多家供应商,使数据共享效率提升2倍以上,接单周期从原来60天缩短至45天,原材料供货周期由20天缩减至10天,大大提高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可控程度。新型外贸助力出海2013年成立,短短9年时间,深圳市军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以自主品牌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产品远销欧美多个国家,出口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达50%左右。“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跨境电商的助力。”军灿创始人余军说。9年前,刚刚从事外贸行业的余军还是一头雾水,客户、渠道都是未知数。此时,中国本土的跨境电商零售平台速卖通伸出了援助之手。借助速卖通完备的外贸全流程服务体系,军灿开启了出海之旅。2018年前后,军灿自主研发的车载智能电子配件受到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青睐,这主要得益于防盗、定位、隐私保护等创新功能的开发。“之所以能精准切中市场需求偏好,是因为速卖通面向大量消费者,能第一时间掌握消费需求,打造反应迅速的柔性供应链,帮助外贸企业进行产品迭代升级。”余军说。物流效率也是获得客户的关键一环。2013年至2014年左右,公司的产品出口到欧洲国家,最快也要35天;现在,随着跨境物流基础设施的优化,15天之内就能送到欧洲消费者手里。海外仓出现后,通过提前备货至海外仓的方式,军灿实现了产品下单当日送达,物流时效大大提升。目前,速卖通已在海外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8个海外仓,总面积超过86万平方米。据海关统计,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5年增长近10倍,2021年规模达到1.92万亿元,增长18.6%。跨境电商大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专业化门槛,使一大批小微主体成为新型贸易的经营者,中国制造出海之路越走越宽广。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小小儿童安全座椅,走进6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万户家庭。宁波惠尔顿婴童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出口之路,还要从广交会说起。2006年4月,9平方米的惠尔顿展位,在广交会现场并不起眼。让惠尔顿创始人林江娟意想不到的是,来自土耳其、波兰、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客户在现场了解交流后,当场签订合约,订单量累计达1万多台。广交会为惠尔顿走出去打开了第一扇窗。2012年以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则为惠尔顿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此前,惠尔顿在中东欧市场上的销售额,长年徘徊在200万美元左右。“2019年,我们参加了家门口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成功打开中东欧市场。”林江娟介绍,2020年惠尔顿实现了中东欧市场40%以上的增长,2021年中东欧市场业绩超520万美元。如今,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积极拓展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市场布局日益优化,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记者 罗珊珊)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6-06 |
中国经济一季报亮点:创新发展势头不减 | |
今年一季度,创新发展态势持续。新产业不断成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8%,均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市场对中高端产品需求增加,加之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实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近年来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效果不断显现。创新驱动效果明显“一季度,我国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在全球新产业体系中,我国产业体系完整、供应链效率高、贸易性价比高的生产竞争优势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凸显。”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涛认为,我国新经济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新产业贸易能级稳步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赵刚认为,一季度经济平稳增长,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贡献不容忽视。近年来,尽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不利环境,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较好势头,这得益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韧性足。一季度,对全国近1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各项优惠政策的满意度环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其中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满意度超过了85%。“创新一靠人才,二靠资金。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创新的政策,如对科技人才的各种松绑激励政策,对科技企业的各种税费优惠,还建设了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赵刚说。畅通供需保障生产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14.5%。这说明,代表科技创新的高技术产业投资,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凸显了资本对创新发展的信心。“创新发展的优势体现在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生认为,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冲击比前两年更为突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可在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等区域示范应用无人配送、智能投递、短时间高容量数据库、高性能算力等新技术,并辅之以相应的物流运行、物资保障、部门数据开放共享等微制度创新,探索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智慧社区建设之路。“应深刻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势,把短期面临的问题,转化为长期发展的机会。”“通过创新发展提振当前经济,应从畅通供需和提升就业两个方面发挥优势。”马涛表示,首先,畅通供需,提高技术创新迭代对经济循环应急支撑。加快健康码全国48小时互认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保障中低技术劳动力全国流动性,尽快克服疫情带来的生产物流体系梗阻、企业资金周期拉长等问题。其次,就业优先,通过增就业实现促消费、保生产。疫情加快了数字技术产业融合场景,带来了新型就业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数字技术对就业的创造效应。继续疏通难点堵点3月份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随着疫情发展与国际局势变动,短期内原材料、能源、金融等基础要素价格普遍上涨,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形成较大冲击。”马涛表示,要全力以赴为企业降成本。加快建设财税大数据,发挥其基础性作用,结合国家“专精特新”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供需贯通。赵刚认为,针对原始创新供给不足问题,要给科研人员更高的自由度和宽松度,提升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合作。“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破除长期以来的部门利益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创新发展必须尊重基层创新,让更多人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创新并获利,为新兴产业的衍生和培育提供基础。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
2022-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