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工业大省纷纷采取行动 | |
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优质中小企业精准服务……近日,工业大省纷纷采取行动,争分夺秒,抢抓机遇,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为明年一季度良好开局奠定基础。工业大省多项指标保持领先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工业大省多项指标保持领先,为“稳工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山东省统计局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0个同比保持增长,增长面为73.2%。福建、浙江和江苏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1至10月,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6.4%、5.4%和5.1%,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福建出台并落实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提振企业信心,退减降缓缴税费950多亿元;实施规模各50亿元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和纺织鞋服产业纾困贷款专项,新增四期400亿元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贷款,惠及中小企业1.2万家。为确保今年四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要求更加注重挖掘增量政策空间,更加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加力,为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添薪蓄力”、增强动能。“落实工业稳增长关键在地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垠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大省产业基础好、市场规模大、外资外贸占比高,有能力为全国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作更大贡献。高技术制造业将成主要驱动力时不我待,工业大省正在行动。记者梳理发现,制造业是各地共同的发力方向。山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随着该计划发布,山东将全面进入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施工”高峰期。浙江省经信厅等14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制造业领域的政企合作项目近期纷纷进入实施阶段。18日,浙江省政府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技术创新、人才、产业链、数字化、绿色发展、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等展开全方位合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的重心已从追求规模转向产业结构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是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加力“惠企”夯实基础企业是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所在,工业大省正在加力“惠企”。浙江发布《浙江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提出,鼓励金融、担保、投资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为优质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和精准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股改、上市和发行债券。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认为,当下,面对成本飙升等多重挑战,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创新难、回款难等困境更加凸显,亟须抓好各项惠企政策落实。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12-01 |
实现“物超人”,我国移动物联网迈入发展新阶段 | |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的16.78亿户多出2000万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网络从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发展到服务千行百业,让“万物互联”的愿景真正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移动物联网将极大扩展网络连接的范围与深度,并与感知、边缘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推动实现人机物的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变革的新浪潮。余晓晖表示,当移动用户数和手机终端销售规模的增长都遇到了瓶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底至今,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超5亿,移动物联网已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为电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全球移动物联网发展中表现突出。具体而言,在网络能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应用发展方面,移动物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业生态方面,国内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生态体系持续完善。“我国一直是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产业供给能力全球领先。”余晓晖说,“实现‘物超人’,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连接规模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转向‘物联红利’,移动物联网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移动物联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远程抄表、智能家居、工业互联、智慧农业、共享设备……近年来,越来越多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创新应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我国移动物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个方向。在产业数字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助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治理智能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在智慧消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落地,提升动态感知、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在生活智慧化方向,移动物联网为更多百姓带来了线上问诊、老幼照看、智慧出行等便捷服务。此外,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更强的连接能力和更大的连接规模,打开了更大的数据价值空间,将加快数据的高效感知、传递和处理,加速形成全“连”、有“数”、能“算”的闭环格局。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物联网已经被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的5G技术拓展了物联网应用范围,使得物联网的落地场景更加丰富多元。随着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大力拥抱以移动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移动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提速,一些千万级应用开始涌现。目前,窄带物联网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色家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移动物联网是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物超人”不仅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规模发展的“爆发点”已经到来,更将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9-26 |
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 工业互联网迎来规模发展关键期 | |
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经济参考报》记者9月9日从工信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转向规模发展关键期,工信部将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培育生态等多方面发力,加快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工业互联网成产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支撑当前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网络、平台、安全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设施初步建成,以国家顶级节点为中心的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发展,平台支撑的融合应用创新活跃,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说,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创新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介绍,我国目前已培育200余个公共服务平台,在试验验证、检测认证、人才实训等方面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将工业互联网写入国际标准,推动发布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融合新技术应用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持续走向纵深。目前已培育8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遴选381个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助力制造业、能源、矿业、电力等各大支柱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东中西部错位发展、均衡分布、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转向规模发展关键期。”王鹏说,下一步工信部将打好政策“组合拳”,打好技术“攻坚战”,打好产业“团体赛”,加快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具体而言,将针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研究出台一批支持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发展,助力稳经济、保安全的新政策举措。聚焦持续性真难题和阶段性新课题,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补短板、锻长板。同时充分调动工业企业、通信企业、设备企业、产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各方积极性,在技术、建设、应用、标准等各方面深化合作,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因企施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企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提质、降本、增效作用不断显现。“工业互联网向研发、制造等核心环节延伸,‘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钢铁、采矿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形成20个典型应用场景,促进传统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王鹏说。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调查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在中小企业应用普及率近年来持续走高,近两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83%的企业表示应用工业互联网后生产经营效率明显提升。“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破题之举和重要抓手。”王建伟表示,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大潮中,各类企业主体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其中,大企业自身具备较好的数字化基础,立足行业优势和上下游配套资源,建设跨行业跨领域以及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平台提升数字化分析决策能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借助平台上云化部署的工业APP和解决方案,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转型。园区和集群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园区内企业具有共性需求强、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成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的重要突破口。“对企业而言,找准切入口和发力点至关重要。”王建伟说,下一步将针对不同类型的主体企业,分门别类、“因企施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面向大企业,将鼓励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和特定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与供需匹配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向行业内延伸。面向中小企业,推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引导性政策文件,指导中小企业分阶段开展数字化转型,鼓励各地以“上云券”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此外,面向园区和集群企业,工信部将深入推进“平台+园区”“平台+基地”试点应用,遴选一批标杆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平台+园区”深度行等活动。多举措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的保障性作用日益凸显。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安全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支撑水平不断提升。王鹏介绍,工信部已经完成工业企业、平台企业、标识解析企业等4项国家标准立项,推动30余项行业标准加快研制,指导企业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2021年)》也已经发布。同时基本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覆盖近14万家工业企业、165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天候全方位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风险预警和通报处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可感可知。下一步工信部将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其中,将推动印发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政策文件,加快研究制定工业企业、平台企业等4项国家标准,推动出台钢铁、轻工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指南。此外,工信部将不断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持续优化安全运营分析能力,健全协同联动的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技术产品供给,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险服务,促进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 转自:经济参考网 |
|
2022-09-14 |
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亮点多 | |
日前,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2022年(第四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暨工业行业数字化转型年会在浙江桐乡乌镇举办。大会聚焦数字化转型在工业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等问题,邀请多位院士专家共同探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工业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是造就数字工业的基础工具。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截至目前,“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3100个,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超过150家,其中重点平台的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900万台、工业APP数量28万余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哪些新的应用?融合创新又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应用广度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地质、牙轮导航钻孔、智能配矿等模块,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进行1∶1还原,十里矿山,尽收眼底;选矿环节,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对工艺进行优化控制;安全中心负责统一分析、统一报警,保障中心对设备在线感知、在线检查……这是“鞍钢矿业智慧采选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打造的智慧矿山生产场景。在巨石集团,“玻璃纤维未来工厂集成应用”项目对窑炉、拉丝机、络纱机等核心生产设备进行3D仿真建模,在虚拟环境中重现制造工艺全过程、展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并引入全流程物流系统、自运行机器人等技术,实现生产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建成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体系化发展位居全球前列。在支撑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融合应用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看来,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并与工业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二是制造并应用了各类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构筑服务于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基础设施;三是由工业互联网支撑的数字工业与数字经济同族,内核相容、“基因”相同。工业互联网是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和方法。目前,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有数字化研发设计、大数据市场细分、个性化规模定制、智能化精准制造、网络化协同运作、信息化运营管理、制造业服务延伸等形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特征,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路耀华说:“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广度不断拓展,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拓展出融合创新的广阔前景,正在赋能更多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日渐广泛,进一步推动融合创新近年来,数字孪生、信息物理系统、低代码等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日渐广泛,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开展融合创新。开发普通产品时,工程师们还可以通过实物试验来测试产品性能,修改设计方案、迭代优化,但如果是像“天问一号”这样的火星探测器,就无法在真实的应用场景进行实物试验。这时,就需要对“天问一号”的各个子系统,以及从地球飞向火星的轨迹、火星大气和着陆区环境等,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开展仿真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数字化向深层次发展,需要解决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利用数字孪生集合各类新兴技术,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为工业设备等提供完整的生命周期数据,已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制造企业研发新产品时,可借助产品数字孪生模型来优化设计方案、进行工艺规划;在制造过程中可实现高效排产,一些企业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在产品服役阶段,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通过监测运行状况,来进行故障预测和预测性维修维护。工业互联网不仅需要解决感知问题,更需要解决对物理对象的操控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信息物理系统。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能够实现对大型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以钢铁行业举例说:“冶金研究的是材料,输入的是成分、工艺,输出的是材料的性能、尺寸、表面质量以及消耗成本等,它们之间是相关的。这个过程可能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数字孪生模型,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手段,对大量的输入数据、输出数据进行处理,来找到这个复杂过程的内部关系。”“有了数字孪生模型,就可以动态调整成分、工艺,使其达到目标值。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基础设施’。”王国栋进一步解释,“这个‘基础设施’如果装在生产线旁边,就是一个原位分析系统。加上大数据状态感知、实时分析,又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决策,最终我们反馈到生产线去,利用其来精准地执行,就成为一个信息物理系统。”专家认为,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具有控制属性的网络。它不仅仅是将现有的设备简单地连在一起,还会催生出众多具有计算、通信、控制、协同等性能的设备。随着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和普及,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工业互联网带动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发生在大企业,也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智能数控为例,过去需要数控系统厂家来辅助用户编程。现在只需要开放接口和低代码平台,就可以直接服务用户。一些中小企业即使不懂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开发出适合的数控应用程序。”李培根说。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机器人的中小企业,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机械零件、医疗器械的生产线上。这家企业利用低代码平台搭建了一套制造执行系统,同步工厂的生产经营数据;机器故障可以“一键填报”。由此,原来手工操作的生产员工升级为操控工程师。去年,机器人和数字化改造为这家企业带来了35%的产能增长。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要抓好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但总量还不够大,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李毅中举例,在核心产业建设方面,工业互联网还没形成全国构架,标准规范缺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设备材料自给率较低。跨界融合不够、应用场景不多等,也制约着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李毅中建议,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要抓好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及核心制造能力,积极有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要走深走实,地方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离散式、流程式制造要因业施策,要坚持因企而异,注重基础能力再造。”李培根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化思维,要重视技术意识转变和理念转变。在技术意识转型上,数据已不只是发生在核心数据库、业务系统中,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身边产生,企业需要有从海量数据来源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在理念转型上,应看到客户体验管理是企业获取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战略。不少大企业在完成自身数字化转型后,转型为平台服务商,带动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熊梦表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已经从龙头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产业链的上下游,正在推动形成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格局。“工业互联网的主战场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面向工业、立足工业、服务工业。从去年开始,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行业推广行动’,已汇集全国各工业行业数字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近千个。”熊梦认为,工业互联网多元性、专业性、复杂性高,发展要与各行业各领域技术、知识、经验、痛点紧密结合,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29 |
上半年各地经济发展数据发布 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关键力量 | |
上半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4.1%,占GDP比重达43.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1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7月以来,各地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先后发布,在全国疫情呈现区域性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多地经济发展指标出现下滑,但数字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发展韧性彰显,领跑优势显现,已成为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增长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从各地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依然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彰显出逆势而上的发展韧性,并成为促进消费、拉动投资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发展韧性彰显。上半年,上海市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指标逆势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1—5月,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8.0%,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9.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保持高位。上半年,黑龙江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0%。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领跑优势持续彰显。1—5月,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3%、24.1%,高于规上服务业5.1个、18.9个百分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技术服务业八大领域中,信息服务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领域,占高技术服务业比重超过七成,拉动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8.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北京市新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一成左右;云南省数字经济投资增长36.5%;海南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1.8%,远高于全部投资;重庆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消费持续领跑。新型消费加速崛起,线上消费增长迅速。上半年,江西省网上零售额增长24.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6%;江苏省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5%,增速比限上零售额高20.2个百分点,限上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6.7%、100.9%、8.4%。各地竞相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落地,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1个省(区、市)发布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十四五”规划及各类行动计划。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地区,依托自身在技术、经济和人才方面的综合优势,全方位布局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要素等领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高地;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政策以地区在区位、资源和产业等方面的特色及优势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领域,重点打造某一领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到2021年,有16个省区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50%。我国数字经济城市空间牵引模式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为轴心的牵引格局,这三大城市发展数字经济具有明显优势,凭借领先的数字产业以及领军企业和人才优势,对其他二三线城市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数字经济整体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各地也纷纷结合产业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应用亮点纷呈。在数字产业方面,元宇宙相关概念持续升温,各地纷纷发布元宇宙发展规划,竞相在新赛道上打造新优势。江西省提出依托南昌VR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与优势,在九龙湖区建设元宇宙试验区;上海市提出设立百亿级元宇宙新赛道产业基金,打造两个元宇宙领域特色园区;福建厦门市出台元宇宙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元宇宙生态样板城市”;沈阳市提出打造“东北元宇宙创新发展第一区”。虚拟数字人产业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不久前,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各地也根据自身特色,打造典型示范应用,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在黑龙江,AI“叶龄仪”实现对水稻叶龄的智能诊断和病虫害识别,对水稻生长发育全周期进行动态监测,帮助农场实现节水20%、每亩增收200元以上。在山西,5G-DMN智慧矿山提升了煤矿的生产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煤矿各类智能终端、生产装备、传感器等数据统一接入和全面感知,大幅提升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在深圳,基于“5G灯杆﹢AI摄像头﹢智慧平台”的监管平台,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章同比减少56%,有效解决了电动自行车违章等城市治理顽疾。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8-18 |
美的集团“A拆A”失败,美智光电不“亮”了? | |
近日,在上市路上努力两年多的美智光电,却在临门一脚之际主动撤销创业板首发申请。这也意味着,美的集团(52.430, -0.54, -1.02%)推动ToB“四小业务”之一的美智光电独立上市计划失败。属于地产后周期的美智光电,近3年收入中,最高有70%可能来自房地产行业。在公司两大客户碧桂园和美的置业2022年销售额下滑超40%的情况下,美智光电的业绩面临较大压力。面临经营压力的不光是美智光电,母公司美的集团今年选择裁员瘦身。2022年5月,美的总裁方洪波更是直言“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01高度依赖地产或是撤销首发主因耗时两年多,美的集团分拆美智光电独立上市的计划暂时以失败告终。美智光电的主要业务包括照明及智能前装等产品,如智能面板、智能门锁、智能网关等,广泛应用于住宅、楼宇等场合,是美的集团ToB端“四小业务”的核心之一。美的集团直接持有美智光电50%股份,间接持有美智光电6.70%股份,共持有美智光电56.7%股份,是美智光电控股股东。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是美智光电的实际控制人。美智光电的上市计划要从两年前说起。2020年7月,美的集团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经营层,启动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一年后,2020年6月,美智光电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同年7月,美智光电进入已问询阶段。经历三轮问询,距离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的美智光电,最终选择主动撤销首发申请。7月27日,深交所官网显示,美智光电创业板首发终止。业绩方面,2019年到2021年,美智光电收入分别为7亿、7.88亿、9.26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1.98万、6935.13万、7689.79万。过去三年,美智光电收入和利润均有明显增长。然而,属于地产后周期的美智光电,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招股书中提到,宏观经济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及房地产开发建设,进而影响市场对照明及智能前装产品的消费需求。监管的问询函中曾问到过,美智光电销往地产行业的收入规模大概是多少。美智光电回复称,2019年到2021年,公司明确可统计销往终端房地产项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3.66%、41.15%、32.06%,可能流向房地产项目终端的收入(最大值)占比分别为69.43%、71.55%、66.01%。如果按最大占比估算,美智光电近7成的收入来自地产行业。现阶段,地产市场销售下行,开工率降低,地产的不景气将会对美智光电的业绩造成负面影响。对地产行业依赖度颇高,这或许是导致美智光电主动撤销首发申请的原因之一。02佛山以外的开拓能力还需证明美智光电的房地产商客户包括碧桂园、美的置业、保利、万科、中交地产(12.490, 0.31, 2.55%)等。其中,碧桂园和美的置业是其主要的大客户。2019年到2021年,美智光电实际销往碧桂园及美的置业的收入分别为2.13亿、2.91亿、2.93亿,占当期收入比分别为30.40%、36.93%、31.61%。其中,2019年到2021年,美智光电销往碧桂园的收入分别为1.55亿、1.60亿、1.60亿,销往美的置业的收入为0.58亿、1.31亿、1.32亿。2021年,无论是碧桂园还是美的置业,对美智光电的采购额均没有明显的增长。碧桂园2020年的权益销售额为5707亿,2021年为5580亿,在2021年销售额小幅下滑的情况下,碧桂园对美智光电的采购额就已经不增长了。再看美的置业,2021年美的置业销售额1371.4亿元同比增长8.7%,对美智光电的采购额微增。2022年前7个月,碧桂园权益销售额2152亿,同比下滑40%。2022年前7个月,美的置业合同销售额475亿,同比下滑49%。在碧桂园和美的置业销售额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这两家公司有很大可能会缩减对美智光电的采购额。碧桂园和美的置业的销售额情况,是当下国内地产行业的缩影。再考虑到美智光电最多达7成的收入来自房地产行业,公司2022年的收入面临较大压力。美智光电超80%收入是通过经销商完成的,经销商也是美智光电与终端地产公司的连接点。2019年至2021年,美智光电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1.02%、23.28%、27.72%。其中,经销毛利率分别为20.56%、22.61%、23.80%,远低于同期的直销毛利率,直销毛利率分别为34.06%、33.12%、44.13%。与A股已上市的可比公司相比,2019年到2021年,欧普照明(16.020, -0.07, -0.44%)、佛山照明(6.570, 0.02, 0.31%)、公牛集团(144.690, 0.05, 0.03%)、狄耐克(10.850, 0.10, 0.93%)等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分别为36.79%、35.59%、30.42%。对此,美智光电解释称,这是因为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采用了差异化定价策略,为客户提供更具性比价的产品。简单来说,目前美智光电还不能靠品牌影响力去获取更大的市场,主要客户一个是来自何享健家族公司美的置业,一个是来自总部同处佛山的公司碧桂园。美智光电还需向市场证明其在佛山以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03美的裁员、转型过“寒冬”美智光电作为美的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其在美的集团的体系中只能算是很小的一部分。2019年到2021年,美的集团收入分别为2794亿、2857亿、3434亿。这三年,美智光电在集团的收入占比仅为0.25%、0.28%、0.27%,美智光电的收入波动对美的集团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身为国内白电龙头的美的集团,本身也是地产链的一环,当下美的集团面对的压力也颇大。在美的集团5月初的调研会上,公司总裁方洪波明确表示,“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5月中旬,脉脉上流传起“美的集团要裁员50%,有的事业部已全裁”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这则裁员传闻,美的集团在脉脉平台回应称,”今年,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缓非经营性投资,目的是多措并举,提高经营业绩。”5月20日,方洪波在股东大会上表示,“美的裁员50%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方洪波否认了50%的裁员比例,却没有否认裁员。为了应对危机,美的一方面是针对ToC作出变革,另一方面是向ToB转型,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021年,美的智能家居事业群、工业技术事业群、楼宇科技事业部、机器人(10.620, 0.08, 0.76%)与自动化事业部、数字化创新业务五个板块分别实现收入2349亿、201亿、197亿、253亿、83亿,增速分别为13%、44%、55%、23%、51%。占总收入近70%的家电业务仍然是美的基本盘,但增速已经慢了下来。B端业务占比相对不高,但增长较快。具体来看,ToB业务方面,美的保留了“四大四小”核心业务。“四大业务”指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楼宇科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储能与能源管理;“四小业务”指万东医疗(21.370, -0.08, -0.37%)、安得智联、美云智数、美智光电。对于向ToB端转型,美的在调研会上表示企业发展是动态过程,并将其形容为“在高速公路上换发动机”。原本美智光电首发拟募资5.06亿,对账上有近700亿现金的美的而言,5亿资金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只是何享健家族的资本版图暂时未能进一步扩大,而地产下行给美的及美智光电带来的挑战,不可轻视。 转自:新浪财经 |
|
2022-08-10 |
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 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展现强劲韧性 | |
二季度实现正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2.5%——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展现强劲韧性中国经济半年报揭晓。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2464亿元,同比增长0.4%。“总的来看,一系列扎实稳住经济政策成效明显,我国经济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尤其是二季度实现了经济正增长,稳住了经济大盘,成绩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乌克兰危机深化演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上半年2.5%的增长相当不容易,是在超预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取得的。增速虽然慢一些,但实现正增长就说明我们稳住了、站住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价格形势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和能源价格持续高位,对国内输入性通胀影响加大。我国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抓好粮食和能源生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1%,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表示,二季度实现正增长,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市场潜力,稳住物价又为更好稳住经济大盘创造了良好物价环境。在就业民生方面,各方持续加大稳就业力度,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成效逐步显现。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5月份以来,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改变前期走高态势,连续两个月下降,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5%。其中,25岁至59岁就业主体人群的失业率为4.5%,和1月份基本持平。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3%,虽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快于经济增速,其中,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6%,快于全部收入0.9个百分点。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创新引领持续增强、升级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实物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5.9%;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8%,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11.2%和31.8%。多数地区总体平稳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显效以及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快恢复,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地区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从二季度看,多数地区经济基本稳定。二季度,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6个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增长。从就业看,二季度19个省(区、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地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从价格看,大部分地区物价涨势温和,二季度30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低于3%。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势较好。二季度,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2.3%、2%,增速均快于全国。从上半年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上半年,中部、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均增长7.3%,快于东部地区5.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0.7%和8%,分别快于东部地区6.2个和3.5个百分点。疫情冲击下,部分地区经济出现下滑,失业率水平短期升高。二季度,上海、吉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3.7%和4.5%,上海、吉林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2.5%和7.6%,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尽管二季度部分地区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但是从月度来看,随着疫情防控总体向好,企业复工复产加快,6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付凌晖表示,6月份,上海、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和6.3%,上月分别为下降30.9%和4.9%。从消费看,吉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月份增长5.5%,上月为下降1.5%。从就业看,上海、吉林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比上月下降9.7个和0.8个百分点,说明这些受疫情冲击较大地区经济恢复在稳步加快。“我国多数地区经济总体稳定,中西部增长快于东部,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遇到暂时困难,但在各项稳定经济政策措施作用下,经济运行加快恢复。”付凌晖表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有望继续回升展望全年走势,中国经济将如何表现?付凌晖表示,下半年,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进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效应不断显现,我国经济有望继续回升保持在合理区间。大国经济有韧性。疫情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我国经济规模依然可观,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明显。上半年经济总量达到56万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接近20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尽管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了21万亿元。需求恢复有潜力。从投资看,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提速,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有望增强;从消费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线下消费场景渐次复苏,加上促消费政策发力,消费有望继续恢复;从外贸看,我国外贸进出口具有较强韧性,当前港口物流保通保畅继续推进,长三角等地区进出口较快恢复,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外贸保稳提质具有较好基础。生产回升有支撑。从工业看,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逐步打通,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带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二季度疫情较重地区生产加快恢复,有助于支撑工业稳定增长;从服务业看,6月份服务业生产由降转升,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3%,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行业恢复势头比较明显;从交通物流看,物流运输逐步畅通,有助于支撑生产进一步恢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预计国内工业制造业产出将进一步恢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需求回暖,保供稳价、助企纾困和金融支持等有助于推动工业部门进一步恢复常态。创新发展增动力。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新产业新动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宏观政策有保障。下一阶段,大规模留抵退税、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效应会继续显现,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5月份以来生产需求逐步恢复,主要经济指标边际改善,经济增长动能呈现恢复势头。二季度应是全年经济增长的低点,三季度经济复苏趋势确定,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当前,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犹存,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挑战。”付凌晖表示,下阶段,要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夯实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07-18 |
当青少年“占领”网络:怎么管,管什么? | |
最近,一首《孤勇者》火了。这首原本定位为流行歌曲的曲子,却因小学生们的传唱,生生变成了儿歌。来自北京的家长杨静(化名)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口中才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经过仔细盘问,她才知道,女儿大概是在“姥姥手机的抖音”“课外班的网络电视”等地方,通过自己并不掌握的网络渠道学会的这首歌。“我这才意识到,我和孩子可能不在同一个网络世界。”杨静说。“后来,我和朋友聊起来这首歌的走红,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告诉我,这首歌在中学生当中‘被鄙视’了,因为‘这是小学生听的’。”“原来,不仅我和孩子的网络世界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网络世界也不一样。”杨静无奈地说。根据2021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的水平。小学生在学龄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可见,青少年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家长、学校、社会如何管理、引导青少年上网,都应成为社会各界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青少年正在“占领”网络不久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的中小学线下转线上教学。每当一座城市发布与学校相关的通知时,都会引起网友们对于“返不返校”的吐槽和讨论。当所在城市通知线下复课时,张晴(化名)忍不住在网上有感而发:“太好了,终于等到返校这一天了。”张晴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前段时间孩子在家,让张晴这个双职工家庭“增添了不少压力”,如今终于可以送回学校了。发送完这条网络动态,张晴跟网络上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们聊了许久。突然,网络平台推送给她的消息渐渐变成了“求反转”“有没有可能不返校”“不想返校”……“我觉得挺奇怪,哪有家长不想返校呢?”点进去一看,张晴才明白,这些不愿返校的帖子全是小学生、中学生自己发的。一听到返校消息,习惯了居家生活、担心学习和考试压力的他们纷纷在网络上抱团、吐槽。“以前,我理所应当地认为网络上大家都是成年人,结果那天一看,原来网络中的‘朋友’‘姐妹’还有这么多是孩子。”张晴说。另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远远高于我国总体的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互联网在娱乐、学习、社交等方面对未成年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代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但是,如何面对、引导、管理、保护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成了不少教育界、法律界、互联网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7月9日-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斌感慨,每当他看到孩子熟练地摆弄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找他们想要看的线上内容时候,或是拿着父母的手机打开App,熟练地跟家人打视频电话的时候,自己都深刻感受到什么叫数字原住民。“这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现如今孩子的生活已经跟数字化工具密不可分了,我相信以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他们未来的数字化程度应该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张斌说。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在会上表示,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青少年来说,他们在享受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利好的同时,资源丰富、快速变化的数字世界也给青少年提出了诸多的挑战。“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尤其是科技创新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认知行为能力高,印象管理能力低作为当下网民群体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如何?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平均得分为3.56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维度得分最高(3.93分),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维度得分最低(3.03分)。具体来看,女生在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几个维度的表现相对较好。男生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方面表现相对较好。随着年级升高,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素养水平分别升高,但高一学生最低。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升高。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每天平均上网1-3小时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最高。随着每天上网时长的增加,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升高。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指出,“赋权、赋能、赋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赋权,是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开展网络保护;赋能,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构建教育,让网络真正为青少年所用;赋义,则是要在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上进行网络素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落细落实。”当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网络素养呢?“当我们还在说Z时代时,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是2010年后出生的、‘α时代’的人了,在这个智能时代,孩子们一出生就在探索网络世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董艳说。董艳认为,小学生应当从三年级起具备4个网络素养。“一是要有敏感的、敏锐的、正确的信息意识;二是计算思维,遇到问题不要先慌乱;三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四是要有信息社会的责任。”“面对未来,每一个青少年会面临3个世界: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外在环境;第二个是不断丰富的互联网世界,是虚拟符号的世界,但我希望它更代表每一个孩子通过用互联网互动构建的内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内在信念体系,构建的内在你跟别人的关系体系;第三个世界是孩子的心智世界,这是更需要大家去呵护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有力、更有鉴别力、更温暖,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社会里发一分光,发一分热。” 董艳说。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不仅是“收手机”这么简单如今,有一个场景已经十分常见:两三岁的小朋友就已经会对着手机、平板电脑点点拨拨找到自己想看的动画片,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却捧着智能用品无从下手。让这些天然浸润在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学会运用网络、正确认识网络,在网络中保护自己,对于老一辈的网络“移民”来说,并非易事。中国网络安全协会副秘书长赵宏志表示,随着数字时代发展,首次触网的青少年年龄越来越小,网络空间是现实的延伸,现实中针对青少年合法权益侵害的不良行为,大量地向虚拟网络世界转移,以城市青少年人群为目标的网络不法行为,乃至犯罪行为正显示出比现实暴力更大的危害性。“近年来,青少年遭受电信诈骗、不良信息影响、个人隐私泄漏、网络沉迷成瘾等事件时有发生。从层出不穷的典型事件来看,青少年权益被侵害已经扩大到网络空间,影响深远。”赵宏志认为,虽然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但在青少年网络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的空白,监管对象多针对互联网行业,对家庭、学校及社会及其他主体责任、规范不明确,互联网行业自律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是迫于媒体和公众的压力采取的危机公关行动,未能形成统一有效和长期持续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近年来,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还是各大网络平台开展的青少年网络账号管理、青少年模式等规范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保护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安全。然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防止青少年健康成长受到侵害,不仅仅是靠“收手机”“卡时间”等技术限制那么简单。除了保护和规范,青少年还需要通过引导和教育树立全面的网络素养。对于家长、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教会孩子辨别“香花”和“毒草”。“如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比保护更重要。不良作风的根源是意识,解决意识问题一定要靠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李国杰说。李国杰表示,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内容过滤技术,包括中科院计算所等机构也在研究内容过滤技术,现在越做越先进。但是内容的过滤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青少年区分“香花”和“毒草”的能力培养。“质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所以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应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逐步地养成判断信息真伪和良莠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李国杰说。来源:中国青年报 |
|
2022-07-18 |
总规模约46.1万公里 国家公路网2035年布局方案来了 | |
国家公路网总规模约46.1万公里;推进国家公路基础设施智慧升级,大力发展“新基建”;鼓励在高速公路领域稳妥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国家公路网规划》有关情况。大力发展“新基建”当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简称《规划》)提出了国家公路网到2035年的布局方案,总规模约46.1万公里。由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国道网组成,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约16.2万公里(含远景展望线约0.8万公里),普通国道约29.9万公里。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为高质量推动国家公路网建设,《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实施要求:一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强调对通道资源、存量资源、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并提出了具体举措和要求。二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调国家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出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公路。三是注重创新赋能发展,强调国家公路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转型,提出推动制修订相关标准,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四是注重与产业融合发展,强调发展通道经济、提升服务区品质,提升公路对沿线经济产业带动作用。五是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节奏。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王松波表示,《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将创新智能和绿色低碳作国家公路网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目标,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例如在创新发展方面,一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国家公路上的深度应用,推进国家公路基础设施智慧升级,大力发展“新基建”,推动国家公路基础设施与信息网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国家公路数字化、网联化水平,加快实现国家公路网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二是强化数据动态采集、更新、共享,推动与建筑信息模型、路网感知网络同步规划建设,将采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公路工程建设内容,加强ETC收费系统数据、导航数据、手机信令等各类相关数据挖掘和融合应用,提升数字化管控和科学决策水平。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稳增长的重要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副司长周小棋表示,近年来,国家公路快速发展,建设投资维持高位运行,已成为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领域。“十三五”以来,我国公路建设投资占GDP比重约为2.4%,其中国家公路建设投资占公路建设投资的比例基本稳定在36%左右,在稳投资、稳增长方面作用十分显著。周小棋表示,从国家公路未来建设需求看,根据匡算,国家高速公路中仍有约2.8万公里待建路段,另有约3万公里繁忙路段需要扩容改造,普通国道中有约11万公里需要建设和改造,未来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国家公路建设对于拉动有效投资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从国家公路功能作用看,国家公路网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基础和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周小棋表示,未来将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通过畅通“大动脉”,完善“微循环”,国家公路网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更好发挥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助力筑牢国民经济循环底盘。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未来国家公路网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土地。周小棋表示,《规划》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规划协调协同。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一体衔接协调,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原则,加强央地联动和政策协同,协力推进规划实施。二是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加强与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衔接,按照节约集约高效的要求,合理保障国家公路建设土地资源供给,依法加快国家公路用地用海用林、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等报建手续办理,为规划项目实施提供政策和要素支持。三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在落实事权支出责任、强化财政资金保障的基础上,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公路建设。鼓励在高速公路领域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积极盘活存量资产。适时修订《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调整收费公路政策,促进公路可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严控地方债务风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节奏,科学论证项目建设时机及建设标准,强化技术方案比选,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稳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高速公路债务风险监测机制,债务负担较重地区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规模。五是优化规划实施管理。落实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运营、养护、管理中的事权和职责,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扎实开展国家公路网线位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和重大工程论证,做好国家公路命名编号调整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同时加强规划实施进展和成效监测分析,适时开展规划评估,规范做好规划动态调整或修订工作。 转自:证券日报网 |
|
2022-07-13 |
我国稳步推进能源科技自主创新 | |
今年以来,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稳健,煤炭、油气、新能源等领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相继取得突破。今年上半年,我国首套自主研制深水水下采油树完成海底安装并启用;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成,一大批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实现突破。近日,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项目创新应用了“海洋油气装备大规模机器人焊接”等10项国内“行业首次”技术,填补了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多项技术空白。在陕西榆林,世界首套年产5万吨聚乙醇酸工业示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7月投产后,将使我国形成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煤头化尾”的完整产业链条。今年以来,我国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活跃度明显增强,加速推动燃气轮机、油气、工业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短板技术攻关。同时,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锻造新能源技术装备的长板新优势。国内首个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日前并网发电,首次实现压缩空气发电不用化石能源进行二次加热,完全零碳。下一步,我国将以重大能源工程为依托,推动这些重大技术装备进行示范应用,加快在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转自:央视网 |
|
2022-0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