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1.1%和6.9% | |
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59.9万辆和250.5万辆,环比下降2.7%和4%,同比增长11.1%和6.9%,当月汽车产销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据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介绍,1至10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224.2万辆和2197.5万辆,同比增长7.9%和4.6%,增速较1至9月分别扩大0.5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落实,汽车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有助于汽车市场实现全年稳增长、稳预期目标。”他说。中汽协公布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6.2万辆和71.4万辆,同比增长87.6%和81.7%,市场占有率达到28.5%。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增速最为明显。 转自:新华社 |
|
2022-11-16 |
巩固回升态势 坚定发展信心 | |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不利影响明显加大,经济发展极不寻常,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国经济攻坚克难、企稳回升,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彰显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回眸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前2个月开局良好,3月下旬受疫情反弹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下行压力陡然增大;5月下旬以来,经济运行持续企稳回升,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进入6月以来,诸多经济指标回升态势明显:重要经济先行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0.2%,连续三个月收缩后重返扩张区间;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2.1%,较上月回升2.8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时隔三个月再次回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5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月份下降6.7%转为增长3.1%……“面对异常复杂困难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疫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来之不易。面对风险挑战,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七大政策加快落地,增量政策工具谋划推出,六方面33项政策持续加力,全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截至7月20日,全国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发布……从33项政策聚焦扎实稳住经济,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结合,普惠公平与精准支持配合,着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运行的轨道。加快推动水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北京、合肥、福州等多个城市发放消费券;密集部署一系列稳外贸举措……稳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着眼于畅通经济循环的一系列部署,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从总量看,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正增长,“稳”的基础不断加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0.4%;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1%;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从结构看,新动能保持较快成长,“进”的动能加速集聚。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袁达说。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把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至关重要。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受疫情冲击等影响,今年以来就业压力陡然上升,民生保障难度增加。各方面持续加大稳就业力度,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对餐饮、零售等5个特困行业企业及17个其他行业的困难企业实行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至90%,加力落实社保、培训等补贴,推出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高校毕业生,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促进青年提升职业能力;对农民工,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大力培育劳务品牌,积极拓宽务工渠道……截至6月末,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23万人,同比增加160万人。今年以来,国际能源、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做好保供稳价更显意义重大。中央财政下达资金300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自今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所有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加快煤炭优质产能释放,完善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机制……面对全球通胀压力,我国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确保重要民生商品和基础能源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成为全球物价的重要“稳定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涨幅3%左右的CPI预期目标可以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说。更加注重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兜住民生底线。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在原来发放生活补助基础上增发生活补贴;为困难群体代缴养老、医疗保险费,防止脱贫户返贫;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截至5月底,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1546.8亿元已全部下达。顺应群众期盼补短板破难题,增进民生福祉。今年起,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可按照每个每月1000元的标准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拟中选327个产品,平均降价48%;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上半年,我国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4.9%,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6月21日,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闭幕。本届峰会吸引47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参加,共签订99个重点外资项目,总投资额156亿美元。峰会期间,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宣布在山东青岛投资建设生产供应基地并设立区域总部,成立以罕见病为主题的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园及产业基金。“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对医疗健康的更高需求,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支持创新药研发的利好政策,为我们在华投资带来广阔机遇。”阿斯利康中国总裁王磊说。阿斯利康加码在华投资,是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一个缩影。一组数据展现外界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折合8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截至5月底,我国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66.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0.3%。一季度,72.1%的外资企业在华增资幅度大于5%。中国美国商会近期发布的2022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83%的受访企业不考虑将生产或采购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中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消费市场不断扩容提质,新业态与新趋势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投资者分享“中国机遇”。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预计600多个全球新品首发首秀、中外参展品牌2800余个、境外企业参展面积占比由首届的75%增加至80%……7月25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吸引着全球企业的目光。“我们希望借助消博会,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先进产品,全面助力中国消费者高品质美好生活。达能始终看好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机遇。”跨国食品饮料公司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说。肯尼亚经济学者贝亚特丽斯·马蒂里-迈索里近日表示,中国经济基础坚实,在新冠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数据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要抓住经济恢复关键期,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增效力激活力添动力,不断巩固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付凌晖说。牢牢把握有利条件,正视困难不畏惧,坚定信心有干劲,中国经济航船必将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向前、行稳致远。来源:新华网 |
|
2022-07-27 |
金融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财经眼·金融发力稳经济②) | |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上半年,人民银行降低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上缴结存利润9000亿元,合理增加流动性供给,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金融支持……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多措并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力稳经济增长、稳市场主体。不断畅通的金融血脉,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政策加力,“真金白银”服务实体经济一水护田,群山环绕。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资源丰富。随着绿色发展脚步加快,这里的磷化工、新能源材料等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今年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当地龙头企业川恒化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游原材料报价不断上涨,下游海外客户迟迟不能签收付款,公司资金链异常紧张。”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何永辉眉头紧锁。针对公司实际情况,建设银行黔南州分行派出专门工作组上门定制融资方案。“我们与建行澳门分行联动信贷资源和力量,创新‘跨境融资贷’方式,让企业按照最优惠利率获得金融支持。”建设银行黔南州分行公司部负责人胡绍铃说。“不到10个工作日,就给我们投放了3000万元贷款,为公司降低了融资成本,让我们沉稳应对原材料涨价和疫情影响。”何永辉告诉记者,不仅是信贷支持,建行还针对公司外汇服务需求,通过下放海运费审核权限和汇率优惠等方式,助力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在福泉市,建设银行黔南州分行组织了专门金融服务工作队,已为14家磷化工重点企业对接项目46.7亿元,投放贷款超5亿元。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金融管理部门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全力支持稳经济增长、稳市场主体。“人民银行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努力服务实体经济,稳住经济大盘。”阮健弘说。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万亿元,同比多增3.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192亿元。与此同时,央行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潜力,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0个基点和20个基点,6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16%,比上年同期低34个基点,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精准滴灌,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受益的不只有行业龙头企业。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落实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23条举措、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走出困境。——加大政策激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玉禾园农场里,茶农徐心安正在辛勤劳作。“今年受疫情影响,大量茶叶滞销,不少茶农资金短缺,‘两山白茶贷’帮我们解了难题。”徐心安说。今年初,人民银行推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二季度起,又将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在政策工具引导下,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安吉农商银行全方位加强对茶企的金融扶持,截至6月底,今年累计向415户茶农发放“两山白茶贷”1.18亿元,同比增长15.9%。——持续减费让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凭借无公害蔬菜的优势,福建省的福州优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为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商超的蔬菜核心供应商。在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引导下,福建海峡银行推出小微企业跨行转账手续费减免政策,帮企业降低成本。“每年能节约近6万元手续费,着实让我们轻松不少。”公司财务负责人游吉旺说。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去年9月,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推出的12条降费措施开始实施,到今年3月,已为超过8200万户市场主体减免支付手续费120多亿元。——延期还本付息,帮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幸好有延期还本付息的好政策,帮我们挺过了这个关口。”严先生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经营一家从事砂石运输的小微企业,由于是贷款购买的运输船,他每月都要向银行还款。为应对疫情影响,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今年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推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顺德农商银行第一时间为严先生办理了延期3个月的手续,让企业渡过难关。——优化金融供给,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放款速度快,全程线上办,‘工信e贷’给我们小微企业送来及时雨。”辽宁省的大连伟岸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先生说。“疫情影响下,小微企业线下办理贷款有困难,我们与大连市信用中心创新研发‘工信e贷’产品,以非接触远程服务方式与客户进行线上对接,依托科技赋能实现小微企业精准滴灌、主动授信、有效增信。”工商银行大连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冠初告诉记者。为克服疫情给金融服务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部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银行提升客户获取、风险评价和管控能力,针对企业特点开发动产抵质押和信用贷款产品,努力破解疫情影响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数据显示,在一系列措施综合作用下,今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的局面。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5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9%,环比下降5个基点。聚焦重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更充实塔吊耸立,机械轰鸣,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这是丽水首个单体百亿级投资项目,预计2025年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系统耗煤量约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万吨。在项目推进关键时刻,人民银行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有了这一工具支持,我们第一时间发放了一笔25年期8000万元的碳减排贷款,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农业银行缙云县支行行长郑振科介绍,截至6月末,已为该项目投放贷款8.3亿元。为更好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推出多项政策工具,不断强化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在去年四季度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今年人民银行又出台三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科技创新再贷款”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主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推动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主要支持公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和货车司机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和个人。“目前,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已比较丰富和完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向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的效果。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当前,国内经济恢复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随着稳增长措施加快落地,企业信心和预期持续改善,实体经济有效融资正在加快恢复,这为下半年进一步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创造了有利条件。”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为应对超预期的新挑战留下了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储备。”邹澜表示,下半年,人民银行将继续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形成政策合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7-25 |
高温来袭多地用电攀升 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持续发力 | |
7月7日迎小暑节气,全国大范围持续高温再度袭来,经济复苏提速,多地用电负荷不断攀升。面对用电用煤高峰的到来,从中央到地方接连部署,抓住“保量”和“稳价”两个关键全力做好能源保供,近期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连创新高,多家企业发电量大幅增长,一些支撑性电源和输电线路等重点工程也加速投产,预计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高温来袭多地用电攀升刚刚度过1961年来最热6月,大范围高温又袭来。中国气象局网站信息显示,从7月7日至11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关中平原、河北南部、河南等地将有三到五天的高温天气;8日起,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四川盆地中东部等地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与气温一起攀升的还有用电量。7月5日,四川电网最高负荷达到5316万千瓦,用电负荷大幅上涨,超过去年同期。陕西电网调度口径夏季最大负荷预计在3770万千瓦,较2021年夏季增长8.2%。随着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新增用电的需求也日趋旺盛。以上海为例,今年1-6月上海全市各类新增用电申请的容量累计达到759.61万千伏安,同比去年增加28.17%。当前,各地陆续全面进入电力迎峰度夏关键时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报告预计,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中电联数据与统计中心副主任蒋德斌分析称,下半年,在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的情况下,随着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显现,并叠加2021年前高后低的基数效应,以及国家气象部门对今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的预测情况,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比上半年增速提高四个百分点左右。电力供应总体满足需求夏日炎炎,华能河南分公司的生产一线同样火热。10台煤电机组全部开启,2台燃气机组调峰运行,29个新能源项目源源不断输送绿色电源……6月份,这家河南省电源支撑的重要企业月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23.96%。随着用电“尖峰时刻”来临,各地抢抓时点,发电企业开足马力,电网企业强化调度,确保电力供应。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等六座梯级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单日发电量多次突破10亿千瓦时。中国华电6月份累计发电量同比增加6.35%。国家电网公布了迎峰度夏电力保供30项工作要点,要求推动各类电源应并尽并、增发稳供。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发电已逐步成为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电联数据显示,截至5月,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6.7亿千瓦;1-5月新能源发电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40.6%。“预计到年底新能源装机7.9亿千瓦,比上年增加1.5亿千瓦。”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琳介绍说。近日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等部分支撑性电源和输电线路等重点工程陆续投产,也为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电量平衡提供了坚强支撑。6日,南方电网公司将全面提速粤港澳大湾区244项能源保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今年内投产125项。“在燃料得到充足保障、来水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我国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可以满足电力消费需求。”蒋德斌预计,202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26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约13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上升至约50%。煤炭产量连涨创新高煤电是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的“顶梁柱”,煤炭是能源电力稳定供应的“压舱石”。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到多部门发力进一步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再到重点产煤省区积极挖掘增产潜力……近期从中央到地方政策连发,煤炭保供展现出“夏日温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介绍说,今年前五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18.1亿吨,同比增长10.4%,全国原煤日均产量超过了1200万吨,创历史高位,应该说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加。从6月上半月数据来看,煤炭产量继续走高,而当前电厂煤炭库存也处于相对高位。根据中电联统计,截至6月30日,纳入电力行业燃料统计的发电集团燃煤电厂煤炭库存同比提高42.6%,电煤库存可用天数22.4天。“从资源情况看,晋陕蒙等主产地仍有一定增产潜力。”张宏表示,随着迎峰度夏用煤高峰时段的到来,煤炭需求逐步回升。但同时,今年全国水电和新能源发电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煤炭替代作用也在增加。所以,今年夏季全国煤炭市场将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保量”的同时,还要“稳价”,才能构建有效抵御外部影响的“防火墙”。建立煤炭价格区间调控长协机制、发电供热用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机制、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国家各有关部门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今年以来,煤炭市场价格中枢和波动幅度都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但整体还是偏高。”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叶春介绍说。在他看来,下半年,市场价格走势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煤炭供需关系,相信随着增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电煤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政策的全面落地、各项市场监管手段的常态化,煤炭市场将更加规范、健康运行,市场价格有望进一步向合理区间回归。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7-11 |
以更大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多棱镜) | |
民生事项千头万绪,补齐短板也涉及方方面面,要坚持科学、精准、有序,做到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给民生领域特别是困难群众造成较大压力。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坚定信心、果断应对;越是困难加大,越要关注民生,以更大力度兜牢底线、补齐短板。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其中明确要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目前,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1546.8亿元已全部下达。部分地区基层财政比较困难,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5万亿元,用于保基本民生等硬任务。困难面前,政策举措加力增效、真金白银加速直达,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民生事项千头万绪,补齐短板也涉及方方面面,要坚持科学、精准、有序,做到扶危济困、雪中送炭。补民生短板,首先要兜牢底线。要强化底线思维,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重点摸排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易返贫致贫和低保边缘人口等,对困难人员及时救助或纳入低保。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一次性增发生活补贴。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一方面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确保早发现、早帮扶;同时,要以更大力气抓好乡村振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补民生短板,也要紧盯急难愁盼。急难愁盼是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各地可以通过“12345”市民热线等政务服务平台问需于民,收集群众反映集中、关注度高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此外,针对疫情给一些重点人群造成的暂时性困难,要格外关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比如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大未参保失业人员临时救助等。补民生短板,还要着眼长远发展。应当看到,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是阶段性和外在的,我们仍然要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持续将宝贵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那些固根基、管长远的民生建设领域中去。补短板改善民生,不仅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指导各地在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等工作中协同推进管廊建设;用好普惠养老等专项再贷款……翻看《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不少举措很好地衔接了惠民生与稳增长,既能根治长期性的民生痛点,也能有效吸引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良性经济循环。“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迎难而上、狠抓落实,我们一定能够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24 |
因地制宜快速行动 多地密集出台稳经济“大招” | |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5月31日,国务院发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财政、金融、稳链、促需求、保能源安全和基本民生六方面政策措施,努力使下半年发展有好的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以来,地方版“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密集推出,北京“稳经济45条”、上海“重振经济50条”、吉林“稳经济43条”、福建“稳经济48条”、浙江“稳经济38条”,广东更是提出131条具体举措……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政策在大方向上与国务院政策措施保持一致,在具体推进政策落实落细过程中又有自己的增量措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超常规、大力度、高密度的政策举措,正在为稳住经济大盘形成合力。作为受此轮疫情影响最大的地区,5月29日,上海推出八个方面50条措施加快经济恢复,让城市重拾“烟火气”。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通过“缓免减退补”全力助企纾困,包括允许特困行业缓缴“五险一金”和税款、扩大房屋租金减免范围、发放援企稳岗补贴等;另一个重要措施则是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包括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白名单制、建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互保机制等。6月1日,广东推出“稳经济131条”,近1.5万字的实施方案中,共计出现了56个“快”字,同时强调“需要出台配套实施细则的,原则上应于今年6月上旬前全部完成。实施方案提出了鼓励平台企业境外上市、购买新能源车补贴8000元、支持恢复国际航班等很多可操作性很强的”硬举措,在推进政策落实落细、尽早见效方面下足功夫。立足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优势,北京的稳经济实施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高精尖产业发展能级等。其中多次提到“创新”二字,12条举措与科创相关。“稳住汽车消费对全省稳增长是关键中的关键。”吉林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孟庆宇表示,2021年汽车消费占吉林省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4%。为提振汽车消费,吉林省推出了财政资金直接补贴购车者等促消费政策。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在稳经济的关键时刻迎难而上,也显示出政府还储备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政策工具,有信心稳住经济。“各地稳经济政策体现出有不同的特点,这也是本轮的这些政策最大的亮点。政策能否落实到位、显出实效,关键是要把握好政策的适配性、时效性和支持力度。”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副教授王鹏认为,在推动政策落地实施过程中,职能部门应该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做好宏观和微观经济数据面的检测,了解各行业总体的经济发展情况;第二是跟一线商户、企业实时联动,及时了解和改善政策执行当中的问题;第三是政策要保证一定的弹性和呼应性,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认为,地方政府在稳经济大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稳定预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应对复杂局面的关键。政策落实到位的关键,要在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围绕本地稳经济大盘谋划地方增量政策,确保出实招、早出招,在落实层面形成政策合力。6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面对困难的局面,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大物流保通保畅力度,强化助企纾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经济运行实现由受到疫情冲击因素出现下滑到逐步恢复的转变。“6月份,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付凌晖说。 转自:人民网 |
|
2022-06-21 |
协调增进各项权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最显著的特征。我们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光辉篇章。推动教育公平与就业平等,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干净整洁的教室里,重庆市丰都县仙女湖镇厢坝完全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们正围坐一圈,举行毕业晚会。这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有189名学生、18名教师。教学楼宽敞明亮,多媒体教学设备齐全。操场上绿茵铺地,体育活动设施器材丰富,可以满足孩子们各类运动需求。“虽然我们身处大山里,可是现在的学校环境、硬件设施与城区学校相比一点也不差。”厢坝完全小学教师黄宜福说。而在前些年,这里还是另外一幅场景。丰都县整合投入资金3亿多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对100人以下村完小按规模每年统筹安排4万元公用经费补助。2014年以来,全县改扩建学校121所,新增校舍28.5万平方米,场地、设施、师资和“20条底线”全面达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向着更高水准的公平迈出坚实步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优先向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倾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更多孩子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历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545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3万人。为稳就业保就业,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开展多形式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采取订单式培养等“双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帮助不少年轻人解决就业问题。90后家具设计师于贺建就是其中之一。于贺建从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毕业前夕,获得了一个去大公司实习的机会,从生产车间一线做起,不断积累经验。如今,他凭借学习与工作的经验做起了家具设计,实现稳定就业。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化产教融合,目前广东已建设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19个、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29个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7家,成立产业学院146家,助力产业人才培养。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年9月,《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发布实施。其中,“环境权利”独立成章,这是中国连续12年将“环境权利”纳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从减污降碳到推动绿色发展,从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到全方位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环境权利”的保护,已成为中国人权发展进步的一个显著特点。远山湿地,廊桥白鹭,初夏的阳光洒在清澈的萍水河上,泛起粼粼波光。走进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一派水乡风景。萍水河横穿萍乡市中心城区,河道流经江口村3公里,以前村里的生活污水大多流入河中,长期是劣Ⅴ类水质。“那时,看着臭水河,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江口村党支部书记杨文群感叹,“为了让村民能拥有宜居的环境,治污难度再大也要做!”2018年起,江口村利用河道形似“鸬鹚嘴”的特点,建设“鸬鹚烟雨”生态景区,整合了各方面近10亿元资金进行萍水河流域综合治理。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站,推广种植本地“海绵植物”,推动生态环境监察、防汛水位监测、河堤安全巡查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常态化、日常化。河道变清了、村庄变美了,来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村民收入也增加了。看到来村里采风写生的艺术家们,村民陈云发也拿起画笔,跟着学起了油画:“我喜欢画我们村,我们就像生活在画里。”在田埂上、小河边、树林里,常能看到他创作或采风的身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增至84.9%。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力地拓展了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近日,72岁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居民周文英老人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2008年泗许高速公路建设时,老人种植的杏李树果园在征收范围内,但由于对赔偿有异议,十几年间,老人一直反映问题。最近,周文英老人的难题在家门口解决了。这得益于谯城区在乡镇建立群众工作服务中心的举措。近年来,谯城区在全区的乡镇(街道)设立群众工作服务中心,在村(社区)设立群众工作服务站,当好群众的社情民意信息员、法规政策宣讲员、政务事项办事员、群众信访调解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有效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目前,谯城区已在全区24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设立了299个群众工作服务中心(站),这些基层机构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一站式接待群众上门来访,让许多问题在基层得到了化解。从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启立法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直通车”,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从人大代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到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协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从12345服务热线日夜聆听群众呼声,到接诉即办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各个层级的民主渠道、不断创新的民主参与形式,让人民群众能更畅通地表达利益诉求,更便捷地行使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中。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10 |
系列举措护航 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反弹 | |
近期高频数据显示,5月粗钢产量、钢胎开工率降幅收窄,焦炉生产率提升;发电量、整车物流指数、乘用车销量等数据出现好转,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不少研究人士认为,从数据表现看,经济运行阶段性底部基本得到确认,6月将是观察经济复苏节奏和弹性重要窗口期。鉴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动能恢复和一揽子政策措施护航,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反弹。工业经济实现触底反弹不少机构认为,短期经济运行底部基本明确。“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大幅回升。这表明工业经济实现触底反弹,开启修复模式。”太平洋证券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力有望推动形成一轮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恢复过程。在中航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符旸看来,5月主要经济运行指标仍处于低位,6月将成为政策实施效果和经济复苏动能的重要观察期。“随着全国范围内疫情形势逐渐趋缓,尽管后续经济回升幅度仍存在不确定性,但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底部已基本探明。”符旸称。“在复工复产和稳增长政策共同推动下,6月将是观察经济复苏节奏和弹性的重要窗口期。”西部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宋进朝预计,今年经济实现“U型”修复可能性较大。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近日表示,6月对做好二季度经济工作非常重要。“目前来看,特别是从各地最新公布的稳经济一揽子举措的实施细则看,6月经济反弹幅度很可能比2020年5月和6月要大。”刘元春称。下半年投资恢复将较明显业内人士认为,鉴于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动能恢复和一揽子政策措施护航,下半年经济增长有望加快反弹。华西证券报告认为,稳增长政策全面发力,将填补3月至5月中旬经济增长缺口,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将回到5%以上。前述太平洋证券报告认为,二季度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大,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难度不小,但在内生动力恢复及系列政策护航下,下半年经济增速将迎来较有力的反弹。从“三驾马车”看,下半年投资恢复将较为明显。西南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叶凡预计,在政策推动下,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将进一步加快,基建投资在专项债及基础设施REITs等助力下将稳中有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达8.5%左右。消费刺激政策对消费意愿释放有一定促进作用,预计全年消费增速恢复至4%左右。下半年,进出口增速料稳中有降,全年出口和进口金额同比增速有望分别回落至7.5%和6.0%。中银国际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张晓娇认为,在基建投资带动下,三季度经济增速将明显恢复,下半年经济增速会有所回升。实现政策协调最优效应推动经济持续恢复,还需政策加快见效、继续加力。为尽早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国务院日前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多地集中出台针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政策协同发力至关重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在目前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下,财政货币等政策仍需强化协调配合,抓紧落实已出台的政策,保供稳价、助企纾困,尽早尽力发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下一步,应继续发挥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效应,实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应更好地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优化复工达产政策效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策协调最优效应。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