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全面发力 长三角加快打造强劲增长极 | |
铁路网总长超过1.3万公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4.1%,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的29.8%,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30%……一项项数据显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驶入“快车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迎政策利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升。链式协同创新产业优势集群九城地区高科技技术企业增加1.3倍,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4.4%,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发布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中期评估报告显示,G60科创走廊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城市群、城市集群的前列。目前松江、嘉兴、杭州等九城聚焦集成电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海玫克生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就设在G60科创走廊,“公司成立4年来,乘着科创走廊这趟‘快车’一路向前跑,产业链上的企业沟通更加顺畅,可以一同创新、攻克难题,在新赛道上加速培育新优势。”公司执行总裁苏浩说。做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从创新平台共建、关键技术共研、成果转化共投等方面探索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作为长三角区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G60科创走廊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样本。“我们看到,长三角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正在向核心城市周边扩散,已逐渐形成创新链的关联网络,并相继明确链条上的不同分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首席研究员、规划研究室主任马璇说。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其中,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在全国占比达到30%。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数据也显示出新动能产业带动明显。其中,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9%,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3.4个百分点;江苏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5%,比上半年加快3.3个百分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四年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各扬所长、协同发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2022)》报告指出。交通互联长三角“抱”得更紧近日,通苏嘉甬铁路初步设计获批,为年内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的骨干线路,将有力补齐区域城际交通南北纵向供给体系短板,实现长三角南北两翼客运快速化。今年10月,安徽的巢马城际铁路全线首联悬臂连续梁顺利合龙,安徽连通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又将迎来高铁新通道。“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交通互联互通支撑长三角“抱”得更紧密。目前,长三角铁路网总长超过1.3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6500公里。融合发展,交通先行。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发达的高铁网正成为长三角各城市间的“黏合剂”,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企业将总部设立在上海,将制造工厂、物流中心等设在长三角周边城市,利用高铁纽带串联起总部和工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深化基础设施规划有机衔接,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推动管理服务高效协同,为长三角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上述报告指出,长远来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加快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增进长三角区域民生福祉。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5年,长三角铁路网密度将达到每万平方公里507公里。近日发布的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明确,未来,上海将建成支撑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1.5小时可达。打破壁垒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长三角区域进一步“敞开门”,促进机制体制“软对接”,推动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为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强动能。破除区域行政壁垒是推动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一环。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构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跨省通办”服务体系,为市场主体异地办事提供便利。以G60科创走廊为例,该区域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机制,实现九城市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跨区域可办理事项数量已经超过178项,大幅提高科创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一体化着重强调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马璇表示,从近年持续跟踪来看,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创新转化动力、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城市韧性和活力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长三角区域新设市场主体1928万户。截至2022年7月,长三角区域共有市场主体3290万户,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已成为我国市场主体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中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结果显示,在营商环境得分前十的省份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全部上榜。对标国际一流,锚定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将持续前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部署着力破除招标投标等领域对外地企业设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制定长三角一体化“跨省通办”任务清单等一系列具体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促进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推动长三角地区加快建成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11-15 |
四部门:培育15个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绿色智能家居产品下乡 | |
8月8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家居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质量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初步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良性循环。在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行业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65%,培育一批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应用场景。反向定制、全屋定制、场景化集成定制等个性化定制比例稳步提高,绿色、智能、健康产品供给明显增加,智能家居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方案》还提出,要在家居产业培育50个左右知名品牌、10个家居生态品牌,推广一批优秀产品,建立500家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培育15个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以高质量供给促进家居品牌品质消费。深化推进家居产业数字化家居产业涵盖家用电器、家具、五金制品、照明电器等行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下,家居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呈现融合化、智能化、健康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但也面临重点行业创新引领不足、质量精细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家居消费需求仍待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本次《方案》共提出了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进培优育强、扩大优质供给、加大应用推广等五项措施,旨在促进家居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发挥其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在夯实产业基础方面,《方案》提出,支持建立智能家居和重点家居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国家级、区域级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家居行业智能技术突破和设计能力提升提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评估诊断、产业信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应用推广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在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方面,《方案》提出,要深化推进家居产业数字化。围绕研发设计、计划调度、生产作业、仓储配送、质量管控、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重点环节,推进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深度应用,实现需求敏捷感知、敏捷供应、精益生产、精细管理。与此同时,要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推广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信息交互、生产协同、资源共享。此外,要推动重点行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培育一批家居领域国家级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优秀应用场景。谈及推进家居产业数字化对整个行业的重要意义,赛迪顾问消费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能够加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有助于解决行业信息化程度低、产业链长、节点难协同、物料损耗严重等痛点和难点,极大提高行业的生产效能。“另一方面,加快VR/AR、元宇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规模化应用,衍生3D场景购、元宇宙智能样板间、3D虚拟直播等新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余德彪说。推动绿色智能家居产品下乡《方案》明确提出,要实施家居产品推广行动。推动形成政府、协会、企业、电商平台等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促消费联动机制,开展网上购物节等合规可行的促消费活动,加大对绿色、健康、智能家居产品的支持力度。要推动绿色智能家居产品下乡。在家居领域大力推广绿色产品认证,鼓励电商平台、线下卖场设置专门版面及区域,加大绿色家居推广力度。拓展三、四线城市家居消费市场,支持企业结合线上线下、AI赋能和深度体验等场景构建,创新营销模式,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促进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与此同时,鼓励企业针对农村市场开发个性化、定制化、健康化智能绿色家电产品,通过新零售、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渠道和市场下沉,开展促销让利、以旧换新、以换代弃等活动,完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促进农村居民升级消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7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扩消费,确定了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措施。具体而言,一是在全国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鼓励有条件地方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中要维护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保障公平竞争。二是完善绿色智能家电标准,推进安装、维修等全链条服务标准化。三是支持发展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全面实施千兆光纤网络工程,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巩固提升农村电网,为扩大家电消费提供支撑。近日,商务部、工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若干措施》,提出开展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鼓励基本装修交房和家电租赁、优化绿色智能家电供给等九项措施。其中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方面,这一文件提出,各地可统筹用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等相关资金,积极引导企业以县城、乡镇为重点,改造提升家电销售网络、仓储配送中心、售后维修和家电回收等服务网点。鼓励家电生产和流通企业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和老年人消费需求的绿色智能家电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购买绿色智能家电产品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
|
2022-08-10 |
青伊湖,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 | |
2月15日,沭阳县青伊湖镇又一招商引资成果——江苏纳斯德紧固科技有限公司在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开工仪式,计划一次性开工建设5.1万平方米建筑,预计今年11月全面投产,年产值12亿元、纳税3000余万元,有望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2021年,青伊湖镇招商引资工作喜讯不断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其中,4个项目落户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盛景纺织、圣以泵业当年开工竣工,纳斯德紧固件达到开工条件,席邦工具完成选址;“四新”项目全市最多。6个项目落户青伊湖镇工业园区,雨雪智能已经投产;鑫亿鼎二三期项目正在安装设备,生态板项目已开工建设;宾爵电梯实现签约。人才类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国家级人才李金军创办企业被认定为投资5亿元,已开工竣工;鑫亿鼎中科院团队被认定为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工业经济高位攀升。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65.35亿元,工业增值税2.0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用电量5446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了41.85%、26.72%、4.75%,工业开票位居全县第四,增值税位居全市前三。同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累计达到4家;新增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5个。全县工业税收50强企业中,青伊湖板块占7家;新增开票超5亿元企业1家,总量达4家。完成千企千万技改项目4个、企业上云14家、股改项目1个、兼并重组项目1个,创成市级智能车间和绿色工厂各1个,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其中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市唯一。“5321”工程指标完成数全市乡镇第一。这些成绩是青伊湖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提振精神、负重前行的结果。“招商引资是开展经济工作的制胜法宝。过去,我们靠招商引资形成了发展的好势头、好局面;现在,我们要继续奋勇争先,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沭阳,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能。”青伊湖镇党委书记于元志说,青伊湖镇将坚持“工业经济冲在前、美丽乡村走在前、基础保障防在前、改革创新想在前”,聚焦工业主题,协同全面进步,全力以赴冲刺工业百亿级乡镇。文章来源:速新闻 |
|
202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