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成经济增长重要支撑 | |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互联网大会日前在深圳举行,会上发布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技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1年,我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749亿元,增速18.1%。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1年,我国 “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个,连接设备数量超过7600万台套。我国形成了涵盖工业互联网网络与标识解析、平台与应用、安全等细分领域的完备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达168个。星火·链网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广建设初见成效。强化核心软件自主研发,全年新增发明专利36项,新增授权专利9项,新增软件著作权15个。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15个省份、14个行业、230余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国家-省-企业三级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31省和汽车、电子、航空、钢铁等重要行业,初步具备风险感知、预警、研判等能力。报告显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工业互联网网络方面,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质量外网建设初见成效,已覆盖全国374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达89.7%。同时,网络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网络关键技术持续快速发展, “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加速推进。目前,全国各地在建 “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800个,覆盖航空、矿山、钢铁、港口、电力等22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快速增长,正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自身优势,形成工业操作系统型、项目解决方案型、通用管理软件型、专业技术领域型、工业电子商务型和工业互联网金融型六大类型平台。平台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云化技术与边缘技术创新并举。 转自:中国工业报 |
|
2022-12-01 |
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哪些成就?发改委权威解读 | |
2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介绍了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的成就。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优势凸显,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布局更加均衡,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道路、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加强,极大改善了边境生产生活条件。结构日趋合理,高铁、高速公路、特高压输电线路、5G网络快速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基础设施比例不断提高。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不断提升,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基础性网络不断拓展提升,农村公路10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农村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提升,2015年消除了无电人口。服务质量能力持续提升网络覆盖广,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服务质量高,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73.6%,民航航班正常率较十年前提升了13.2个百分点,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等接近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保障能力强。我国铁路、公路等客货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发电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西电东送电力流接近3亿千瓦。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2021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6.4亿和10.3亿,相当于10年前的1.7倍和2倍。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工程技术实力充分展现。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进步。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重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涌现。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建成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彰显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整体效率不断提升,枢纽换乘换装效率进一步提高,枢纽机场接入轨道交通比例达到71.4%,铁路线路深入码头前沿,铁水、铁海、公铁、空铁联运规模不断提高。交通与新能源发展有效融合,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高铁和机场枢纽光伏发电设施加快建设。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京张高铁开启了中国智能铁路新时代,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全国10余座自动化码头建成投运,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234个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国铁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成立,电力竞争性业务有序放开,电网企业更加聚焦主业。基础设施领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投融资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更加完善,规划实施坚持分层分类建设,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作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改革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取得突破、累计募集规模超过360亿元。郑剑表示,总体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优势资源整体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始终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不断强化支撑引领作用。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持续推动体制改革,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集成创新。 转自:中宏网 |
|
2022-09-28 |
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亮点多 | |
日前,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2022年(第四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暨工业行业数字化转型年会在浙江桐乡乌镇举办。大会聚焦数字化转型在工业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等问题,邀请多位院士专家共同探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工业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是造就数字工业的基础工具。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截至目前,“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3100个,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超过150家,其中重点平台的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900万台、工业APP数量28万余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哪些新的应用?融合创新又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应用广度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地质、牙轮导航钻孔、智能配矿等模块,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进行1∶1还原,十里矿山,尽收眼底;选矿环节,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对工艺进行优化控制;安全中心负责统一分析、统一报警,保障中心对设备在线感知、在线检查……这是“鞍钢矿业智慧采选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打造的智慧矿山生产场景。在巨石集团,“玻璃纤维未来工厂集成应用”项目对窑炉、拉丝机、络纱机等核心生产设备进行3D仿真建模,在虚拟环境中重现制造工艺全过程、展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并引入全流程物流系统、自运行机器人等技术,实现生产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建成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体系化发展位居全球前列。在支撑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融合应用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看来,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并与工业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二是制造并应用了各类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构筑服务于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基础设施;三是由工业互联网支撑的数字工业与数字经济同族,内核相容、“基因”相同。工业互联网是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和方法。目前,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有数字化研发设计、大数据市场细分、个性化规模定制、智能化精准制造、网络化协同运作、信息化运营管理、制造业服务延伸等形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特征,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路耀华说:“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广度不断拓展,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拓展出融合创新的广阔前景,正在赋能更多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日渐广泛,进一步推动融合创新近年来,数字孪生、信息物理系统、低代码等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日渐广泛,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开展融合创新。开发普通产品时,工程师们还可以通过实物试验来测试产品性能,修改设计方案、迭代优化,但如果是像“天问一号”这样的火星探测器,就无法在真实的应用场景进行实物试验。这时,就需要对“天问一号”的各个子系统,以及从地球飞向火星的轨迹、火星大气和着陆区环境等,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开展仿真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数字化向深层次发展,需要解决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利用数字孪生集合各类新兴技术,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为工业设备等提供完整的生命周期数据,已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制造企业研发新产品时,可借助产品数字孪生模型来优化设计方案、进行工艺规划;在制造过程中可实现高效排产,一些企业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在产品服役阶段,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通过监测运行状况,来进行故障预测和预测性维修维护。工业互联网不仅需要解决感知问题,更需要解决对物理对象的操控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信息物理系统。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能够实现对大型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以钢铁行业举例说:“冶金研究的是材料,输入的是成分、工艺,输出的是材料的性能、尺寸、表面质量以及消耗成本等,它们之间是相关的。这个过程可能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数字孪生模型,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手段,对大量的输入数据、输出数据进行处理,来找到这个复杂过程的内部关系。”“有了数字孪生模型,就可以动态调整成分、工艺,使其达到目标值。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基础设施’。”王国栋进一步解释,“这个‘基础设施’如果装在生产线旁边,就是一个原位分析系统。加上大数据状态感知、实时分析,又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决策,最终我们反馈到生产线去,利用其来精准地执行,就成为一个信息物理系统。”专家认为,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具有控制属性的网络。它不仅仅是将现有的设备简单地连在一起,还会催生出众多具有计算、通信、控制、协同等性能的设备。随着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和普及,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工业互联网带动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发生在大企业,也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智能数控为例,过去需要数控系统厂家来辅助用户编程。现在只需要开放接口和低代码平台,就可以直接服务用户。一些中小企业即使不懂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开发出适合的数控应用程序。”李培根说。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机器人的中小企业,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机械零件、医疗器械的生产线上。这家企业利用低代码平台搭建了一套制造执行系统,同步工厂的生产经营数据;机器故障可以“一键填报”。由此,原来手工操作的生产员工升级为操控工程师。去年,机器人和数字化改造为这家企业带来了35%的产能增长。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要抓好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但总量还不够大,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李毅中举例,在核心产业建设方面,工业互联网还没形成全国构架,标准规范缺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设备材料自给率较低。跨界融合不够、应用场景不多等,也制约着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李毅中建议,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要抓好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及核心制造能力,积极有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要走深走实,地方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离散式、流程式制造要因业施策,要坚持因企而异,注重基础能力再造。”李培根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化思维,要重视技术意识转变和理念转变。在技术意识转型上,数据已不只是发生在核心数据库、业务系统中,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身边产生,企业需要有从海量数据来源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在理念转型上,应看到客户体验管理是企业获取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战略。不少大企业在完成自身数字化转型后,转型为平台服务商,带动中小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熊梦表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已经从龙头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产业链的上下游,正在推动形成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格局。“工业互联网的主战场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面向工业、立足工业、服务工业。从去年开始,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行业推广行动’,已汇集全国各工业行业数字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近千个。”熊梦认为,工业互联网多元性、专业性、复杂性高,发展要与各行业各领域技术、知识、经验、痛点紧密结合,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29 |
工信部:我国超过16亿张物联网卡全量纳入安全管理体系 | |
工业和信息化部19日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主题是“打通经济社会信息大动脉”。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周少清在会上表示,我国电话用户已全部实现实名登记,超过16亿张物联网卡全量纳入安全管理体系。他表示,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网络安全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全局性影响愈发突出,关系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发展大局。工信部持续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构建。深入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管理规定》等配套规范和数百项标准,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关键设备安全检测、重要数据保护等重大制度加快实施,安全管理制度基石日益牢固。二是电信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日趋完善,有效应对大流量网络攻击(DDoS)等安全风险,及时处置各类安全威胁,基础电信网络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工信领域网络数据安全监管能力逐步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底座更加稳固。三是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初步形成。面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5G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创新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管理、车联网卡实名登记管理等制度,初步建立适应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特点的安全保障体系。四是网络安全产业实现集聚式创新发展。布局建设北京、长沙、成渝三大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示范中心,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式、规模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率达15%,产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五是网络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我国电话用户已全部实现实名登记,超过16亿张物联网卡全量纳入安全管理体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整治网络黑灰产等行业源头治理工作纵深推进,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转自:新华财经 |
|
2022-08-24 |
从11万亿到45万亿!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升至39.8% | |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数年稳居世界第二。统计测算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我国将从哪些方面着重发力?7月8日,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广东汕头召开,12位院士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等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良策。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45万亿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通院)副院长王志勤在大会上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加速器”的作用更加凸显。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2021年,广东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5.9万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表示,广东省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加快数字化发展意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孙志洋表示,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软件业务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两位。5G基站数、光纤用户数、智能终端、4K电视产量等均居全国前列。《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也在大会上正式发布。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介绍,这是全国省级层面首个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引性文件,旨在为广东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和典型案例参考,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数字经济建设。加快发展“新基建”数字时代,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要物质基础和关键支撑。随着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地夯实,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4G、5G网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已经建成了170万个5G基站,5G用户也达到了4.28亿。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表示,中国联通加快推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携手中国电信共建共享5G精品网络,累计开通5G共享基站86万站,打造带宽提升3-4倍的全光算力网络,连接“东数西算”八个枢纽节点以及24个联通自有大型数据中心,助力打通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大动脉。“广东数字经济发展已迈入快车道,未来还将大有可为。”刘烈宏称,“目前,中国联通在广东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累计投资已超过260亿元,开通5G共享基站8.8万站。中国联通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数据中心。同时,公司在汕头加快建设中国联通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和粤东5G边缘云中心,助力广东数字经济夯实发展。”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王志勤称,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3%,占GDP比重为7.3%,数字产业化发展正经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加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辉表示,“未来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将持续完善,各地区将出台政策支持本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几年产业数字化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中国联通积极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深耕5G加工业互联网领域。中国联通在广东打造了格力电器、宝钢湛江钢铁、达意隆三个工信部5G加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项目。刘烈宏介绍:“以钢铁行业为例,我们为宝钢湛江钢铁定制与工业生产体系深度融合的5G工业专网,正式投用了应用5G控制生产线的操作室,生产效率提升约50%,节省成本约每年2亿元。”南方电网推动电网的产业数字化和电力数字产业化。南方电网总工程师汪际峰表示,南方电网构建数字电网,通过超大的算力,提升了电网维护水平。全国前十名的城市供电可靠性,南方电网占了六席。南方电网也主动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城市建设,电力数据存储量大幅增加近百倍。王蕴辉称,我国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由深化局部应用迈向突破全面集成,将出现一批针对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形态,深耕行业领域的制造业数字化供应商,数字化供给体系初步形成。数据价值挖掘探索更加深入我国的整个数据要素市场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现阶段呈现出数据定价以协商定价为主,数据交易主要靠场外交易。数据要素市场呈现主体小散差,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很突出。专家建议,要加快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数据价值挖掘的探索更加深入。”王志勤称,“基于数据采集、标注、分析、存储等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链的数据资源化进程不断深化。数据资产化探索逐步深化,数据确权在顶层规划中有序推进,数据定价、交易流通等重启探索,迎来新一轮建设热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在不断地加速。赛迪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据总量占全球占比将接近30%,是世界上数据体量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庞大的数据要素价值亟待释放。张立称,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数据开发和数据治理的新模式,广东、广西、重庆等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案陆续出台,推动数据共享,流通、挖掘潜在的数据价值,已是大势所趋。王蕴辉预测,随着更多大数据交易所的成立,数据将在未来成为企业间交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7-11 |
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的异同与为中国带来的启示 |
01丨背景与机遇21世纪以来,信息通信技术革新与发展速度从未放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技术愈来愈有融合交叉的趋势,这一趋势不仅在中国,放眼世界顶级的制造业和创新强国,以美国德国为首都分别提出了各自对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理念,即“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战略。历史经验一再向我们证明,只有对生产和生产关系进行全面变革才可称之为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必然伴随着科技的重大突破。本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信息通讯技术加速创新并主动向其他产业融合渗透的态势明显。大量相关产业的学者表示,信息通讯技术的创新与广泛的应用促使合作、沟通和信息处理成本将大幅下降,其灵活性与多变性致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伴随企业,互补缺点短板,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以及生产效率。信心技术与工业加速融合的起源应回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工业空前萧条,为提振经济并抢先占领新产业革命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政府均推出以制造业为主的刺激经济政策。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快,并与其他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全球经济运行的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可能因此进一步发生重大调整,制造和制造业的经济功能有可能被重新定义,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也可能被重构。02丨工业 4.0 与工业互联网相似点本轮工业革命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特点,即:智能化、网络化与服务化。01需求改变是两者共同的根本诱因从经济学角度上看,需求以及需求的演进一直都是供给侧技术、结构、模式变迁的不竭内生动力,市场需求的升级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产业发展技术、模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升级的需求。故美德两国所提出的两种概念本质上都是在基于新时代消费需求或产业发展需求的变迁,来展开的市场竞争新路径的探索。工业4.0是源于德国国内的企业和相关的研究机构都对德国制造业转型进度持消极态度,从市场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方向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和美国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加速产业转型、模式创新已取得巨大进步,而德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国正在与互联网加速创新和应用带来的变革机遇失之交臂,为保持国际竞争力,德国推出领先全球的“工业4.0”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归纳为,针对针对个性化消费需求而自然产生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生产方式,而这一沿着需求升级方向产生的新生产方式自然就代表了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而美国作为经济复苏先行国家,由通用汽车公司主导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是数据、硬件、软件与智能的流动和交互,本质上就是通过先进的传感网络、大数据分析、软件来建立具备自我改善功能的智能工业网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用公司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与模式,正是以当今全球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等痛点为切入点,提出,在未来15年中只要工业互联网推动实现 1%的成本节约,航空、电力、医疗、铁路、油气等领域就能分别实现 300、660、630、270和 900亿美元的价值,庞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才是通用公司推动会联网的根本内生动力。02相同的信息物理系统模式内核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产业所需要的软件信息系统基础也不断走向复杂化。产业发展的软件基础从1970年代的嵌入式系统演进到1990年代的物联网。目前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则都是提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系统作为软基础---即信息物理系统。03发展方向都基于融合发展与产业升级产业发展的本质是一个持续演进与升级的过程。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以及我国两化战略的提出以及演变升级方向都已经形成了21世纪全球产业发展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趋势,工业和互联网的加速融合并推动现有的生产制造体系加速转型市抢抓这一发展机遇的主要途径。本轮以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应用为突出特征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德国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而在美国泽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呼不同,但都预见了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会从根本上变革甚至颠覆能源利用、工业生产、企业管理等领域,工业 4.0和工业互联网只是对这同一趋势的不同称谓而已。04都最终会走向智能制造模式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催生了智能制造模式,产业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制造转型过程中智能制造的潜力,但这种模式会为企业带来多少效率方面的提升还未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德国工业4.0直接提出,重点发展智能生产与智能工厂,力图将德国打造成为全球市场中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则将智能机器、高级分析和员工作为三个核心要素,并突出应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实现设备控制、工艺优化、分析决策等的智能化。智能制造是二者最终实现的共同目标,都旨在打造一个万物互联、信息深度挖掘的智能世界,通过技术驱动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业的信息化升级。05企业仍旧是这次推广应用的主体在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本次两大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改变生产和生产关系的,所以推动过程具有“民间性”,即先导企业和领头科研院所起着核心作用。这一特征从美德两国政府的角度来看就更加明显了。德国政府部门在 2013年将工业 4.0纳入 《高技术战略2020》, 并计划投入 2亿欧元资金支持相关领域的研发与创新,但是德国政府部门的主要作用依然是“营造环境”,换句话说,政府在整个推进体系中主要发挥协调作用。而美国方面,工业互联网概念最先由 GE公司提出,到 2014年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为止,并未见到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公开宣称要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虽然美国商务部长曾表示,“ 工业互联网有望全面重塑人类与技术的交互方式,政府期待与工业互联网联盟类似的公私合作团体共同推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是,实际上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的是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 (AMP),且主要途径与德国相似,通过全球负有盛名的研究院所联合各高校、企业共同推进。由此可见,即使未来美国政府介入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也会更多地从“ 公共领域” 角度入手,而不会在其中起主导作用。03丨工业 4.0 与工业互联网相异点上文中介绍了工业 4.0和工业互联网的相似之处,这两种新模式具有很多共同点,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两种模式却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受德国和美国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特征等因素影响,工业 4.0和工业互联网在提出背景、模式内涵、实施重点、实现路径与效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差异。01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和内涵比工业 4.0更大在欧盟的统计定义中,工业与制造业是等同的概念,而且从实际探讨重点看,德国提出的工业 4.0概念应主要指称制造业。在德国实施工业 4.0战略的建议方案中,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是两大主题,其主要战略意图也在于通过工业 4.0项目应对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竞争压力,将德国打造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而在 GE的伊梅尔特看来,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延伸,从将人、商业、信息连接起来拓展至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而这种连接并不局限于工业或制造业领域。同样,这种延伸所催生的新模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环节,还将引致研发、服务等环节新模式新业态的产生,甚至推动整个产业生态体系的变革。与此相应,虽然 GE将 IndustrialInternet译作工业互联网,但从其业务拓展来看,实际是在推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演进,例如 GE推出的40款工业互联网产品中,石油天然气平台监测管理、医院管理系统等产品已经超出了工业领域,而进一步向服务领域拓展。02实现路径侧重不同在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是创新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此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美国在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创新实力和比较优势。与此不同,德国是传统制造强国,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优势突出,不仅拥有如类似西门子的大型跨国企业,而且还有一批专精特新的全球隐形冠军,但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则难以与美国抗衡。同时,在信息经济发展方面,德国也明显落后于美国,2014年全球市值前20位的互联网企业均来自美国和亚洲,无一来自德国。正是出于这样的发展差异,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在理念上强调了工业的本体地位,在推进中则主要侧重将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加快融入传统制造领域,以实现向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方向的转型,可以称之为“制造业 +互联网” 的路径。与此相比,美国 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则突出了新时期工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更加注重软件、网络和大数据技术,试图实现在不同设备、人之间通信、控制和计算的集成,充分利用美国在互联网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传统产业渗透与改造,可以称之为“互联网 +制造业” 的路径。由此可见,德国工业 4.0实现路径更突出提升“ 硬” 制造的软能力,而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更侧重于强化“ 软” 实力的渗透带动作用,希望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保持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03强调重点有所差异工业 4.0更加强调生产制造的过程“智能化”,尤其是整个生产过程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演进,其提出的智能工厂重点研究生产流程化管理,目的是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实现柔性制造和个性化生产模式,最终完成生产的智能化转型。例如,西门子分别在德国、美国和中国建成了示范性数字工厂,这些示范工厂以高水平的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著称,被视为迈向工业 4.0的基础。与此不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更加强调生产制造的“生产率” 提升目标,更加关注基于联网设备的数据采集、分析和价值转化,即通过传感设备收集数据,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降低成本、改进效率的决策建议,通过对生产制造各环节的精细化管控,提升生产制造效率。例如,美国 GE从 2012年开始投建一个用于生产先进钠镍电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工厂,在整个 16000多平方米的厂区内安装了10000多个连接内部高速以太网的各种传感器,该工厂是以数据收集、分析、处理,进而改善流程、提高效率著称。简而言之,德国工业 4.0强调生产制造过程本身的智能改造,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则更强调生产制造的效率目标。04推进效果已呈现差异化趋势工业 4.0和工业互联网是德国和美国企业在应对新工业革命激烈竞争中的不同战略实践,二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也正因如此二者必然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从实践效果看,工业 4.0和工业互联网的推进确实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尽管我国官产学研媒等各界都熟知德国工业 4.0战略,而且我国与德国也正在开展工业 4.0项目的官方合作,但实际上德国主要是看中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而其在工业 4.0的推进上相对封闭,国外企业难以深度参与其中。与此不同,纯粹由企业推动的美国工业互联网,在 2014年成立开放性的工业互联网联盟之后获得了快速发展,全球各领域领导企业正在该联盟中逐渐形成聚集态势。未来,如果工业互联网联盟进一步集结全球各产业领导企业,真正建立起企业间互认的各类统一标准,那么工业 4.0将彻底被打败。由此可见,虽然工业 4.0战略有政府举旗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很好的舆论氛围,但在实际推动中效果却不及完全由企业自主推动的工业互联网。04丨带给我国的启示与应对策略当前的中国正在迈向以信息通信技术科技的深度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新阶段,哪座城市能够研发出足够强的“技术引擎”,哪座城市便能领跑未来产业。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都是在国家迫切需要科技革命,以谋求发展新机遇这一背景下的新模式、新理念,但无论这两种模式更偏向于哪一过程,产业的未来最终都将会指向更加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和数字化的产业趋势。中国为适应国情和上述科技变革进程,据中国特色推出了信息化工业化即两化融合战略,根据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异同比较,可以为我们提供几点启示:(1) 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特征、内涵、基础等基本一致,新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找准重点领域进行集中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新模式生命力的基础。(2) 工业 4.0与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差异深刻反映了德美两国在工业和互联网方面的发展基础与比较优势,只有紧紧抓住国家产业发展基础与比较优势特征,才能够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3) 工业 4.0与工业互联网争先恐后地推进标准制定,充分表明标准和规则的竞争是未来工业智能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4) 工业 4.0与工业互联网都以企业等市场主体为推动主力, 这再次告诉我们只有依靠市场力量才能使新模式获得生命力,而工业互联网当前取得的先行优势则表明“ 开放” 是大幅提升新模式扩张能力的催化剂。(5) 不管产业发展采取何种新模式,需求是不能脱离的“ 根本” 动力,始终围绕消费需求的演化升级积极主动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意味着经济中存量产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改造升级是新模式的重中之重。 |
2021-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