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领域政策齐出力保经济 | |
四季度“进度条”已走过三分之二。进入“冲刺”阶段,中国各领域政策齐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密集释放“暖风”,力保经济。约50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央行最新一次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规模,相关措施将于12月5日正式落地。这次降准重在稳定预期、呵护市场流动性、巩固实体经济修复基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当前物价、汇率压力阶段性缓解之时,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相机抉择、适时调整,通过降准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发力,对于稳增长保就业意义重大。有助于保持四季度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降准释放的资金没有成本和到期期限,这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长期、无成本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中长期信贷支持。金融政策力挺实体经济还体现在呵护小微企业。中国六部门日前联合发文,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考虑到小微企业在繁荣市场、促进就业、维护稳定、刺激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其进行延期还本付息,有利于进一步缓解企业经营困难,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近期利好频传的,还有缺钱已久的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业关联众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央行、银保监会日前出台“金融16条”,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涉及开发贷、信托贷款、“保交楼”、房企纾困等各方各面。国有六大行向优质房企提供意向性融资额度超万亿元人民币;“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基本投放至项目;多家房企披露发债融资新进展......随着政策“暖风”吹来,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正在改善。温彬认为,官方此次推出存量融资展期、“保交楼”专项借款配套融资等增量措施,对于缓解房企资金链压力、提振购房者信心、增强金融机构债务处置灵活性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融资、开发、销售步入良性循环,助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实现。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看来,此次文件出台后,优质房企融资需求将保持稳定,受困房企风险处置出清将加快,这有利于企业经营逐渐企稳,避免房地产拖累经济增长。作为稳增长“压舱石”,时至年底,投资动力亦持续释放。7月底,国务院部署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目前,7399亿元人民币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支持的项目大部分已开工建设,正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相关积极效果“肉眼可见”。1-10月份,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六个月回升;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6.4个百分点。专家预计,年内余下时间基建投资增速将延续回升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今年来民企投资能力和意愿受限,国家发改委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其中不少措施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举例说,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民间投资,有利于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落地,有力支撑经济稳步企好。目前,“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有序推进,民间资本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有利于更好集中保障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领域资金需求。 转自:中国新闻网 |
|
2022-12-01 |
7月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3% 就业基本盘保持稳定 | |
国家统计局8月15日公布数据,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继续回落。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9.9%,再创新高。在同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5月份以来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回落,7月份已回落至5.4%。其中,就业主体人群的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3%,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说明就业基本盘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继续走高,7月达到19.9%,比6月上升0.6个百分点。付凌晖表示,7月份正值毕业季,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人增多,推高了失业率。同时,企业受疫情冲击,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特别是青年人就业较多的第三产业恢复缓慢,影响了青年人的就业。此外,现在的青年人倾向稳定性比较高的岗位,求职倾向和现实差距比较大。对下一阶段的就业形势,付凌晖认为,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稳就业政策的落实,就业情况会逐步好转,但就业压力仍大。 转自:新京报 |
|
2022-08-18 |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促进人岗匹配——一系列举措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 |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促进人岗匹配——多措并举 牵线搭桥近期,不少地方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从实施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到启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集中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正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8月11日,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辽宁省“精准服务促就业 暖心援助惠民生”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攻坚季行动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在铁岭市启动。记者了解到,此次行动将整合聚集各项服务资源手段,为困难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送服务。近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多措并举,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帮助高校毕业生等提升就业能力,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线上线下拓渠道“我们的设计岗主要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制图、打样、调色等工作。应届毕业生只要会使用制图软件,就会有专业的设计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6月28日下午,在湖北省孝感市“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会”上,孝感市一家食品包装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许月明正在镜头前为公司“直播带岗”。另一端,家住孝感市孝昌县的大学毕业生余超兰紧盯手机屏幕,认真听许月明的介绍。余超兰今年22岁,刚从长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对于找工作颇感焦虑。这场网络招聘会上,许月明的介绍引起了她的兴趣。余超兰向直播间介绍的公司投递了简历。经过面试,她成功入职。“公司是厦门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不仅包吃住,发展空间也不错。”余超兰笑着说。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持续举办高校毕业生联合招聘、“湖北百校联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活动,组织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服务。鼓励用人单位通过线上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招聘,想方设法促进供需匹配。截至7月底,全省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5.4万人。据介绍,湖北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6月印发通知,提出了优化招聘服务、实施阶段性措施、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等17条措施,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牛艳芸,在今年的春招中成功入职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能顺利就业,牛艳芸认为得益于学校就业信息网的有力支持,“疫情影响了线下招聘,但我们可以在网上以视频方式参与线上招聘,签约也是全流程线上办理。”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就业事务部主任田冠仁说:“东北大学每年可召开1000多场线下招聘会,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仍将尽力举行线上线下招聘会1500余场,努力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办了“直播带岗”暨“百校千企”人才对接线上招聘活动周等活动,在“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平台”等推送用人单位二维码,方便毕业生“空中”选岗。应时而动强举措“刚回来不久,就遇到了疫情。多亏了省里的好政策,才找到现在这份工作。”回想起两年前的经历,湖北省黄石市的章毅仍觉得庆幸。2019年底,章毅从山西省长治学院外语系本科毕业后考研失利,回到黄石找工作。没过多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章毅的就业受到影响。2020年3月,湖北省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并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得知这一政策,章毅喜出望外。2020年10月,她通过一场线下招聘会成功入职一家人力资源公司。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湖北及时推出阶段性帮扶措施,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除了保留应届生身份等,湖北还明确企业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在2022年12月31日前可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等措施。辽宁省从扩大市场化就业规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能力、精简优化求职手续等6个方面出台27条具体措施,努力化解疫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辽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焦虑和紧张情绪,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截至目前,辽宁省共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900余场,提供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7.2万人次,参与毕业生超过30万人次。访企拓岗促帮扶正值新一批员工入职,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张琬昕十分忙碌,“今年公司招了276名大学生,我负责帮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等多项工作。”张琬昕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但其实她自己也是一个多月前才入职的新人。张琬昕是武汉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因为疫情,错过了当年的春季招聘。张琬昕告诉记者,如今自己能顺利找到工作,并较快地上手、参与到日常业务中,“要归功于两个多月的见习经历”。今年4月,张琬昕了解到,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是宜昌市人社部门认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或16—24岁失业青年,可申请参加就业见习。通过申请和面试,张琬昕成为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一名见习生。上岗后,公司还让骨干管理人员与见习生签订“一对一”师徒协议,帮助见习人员尽快了解适应工作。见习期满,由于表现出色,张琬昕被公司留用,成为正式员工。据介绍,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湖北持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启动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设立见习岗位,2022年募集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3万个。将16—24岁失业青年纳入就业见习范围,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和留用奖补。宜昌市人社部门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间的人才供需交流平台,鼓励重点企业申报就业见习基地,持续挖掘企业优质见习岗位。辽宁省也积极拓展就业和见习岗位,全省持续推进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行动,截至7月15日,辽宁102所高校书记校长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走访了5000余家企业,新建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200余个。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18 |
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指导意见出台 提出八方面20项具体措施 | |
8月1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明确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管理制度,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意见》提出八方面20项具体措施,从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加强生育权益保障,解决职场妈妈“后顾之忧”《意见》要求,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各省、市、县级均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全面改善住院分娩条件。推动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策略,强化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诊断。加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儿童保健室)标准化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从事儿童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生配备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开展10个左右儿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儿科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开展母婴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方面,《意见》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和引导,实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带动地方政府基建投资和社会投资。拓展社区托育服务功能,完善婴幼儿照护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意见》要求,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十四五”时期,拓宽托育建设项目申报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建设补贴。科学布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落实社区托育服务发展税费优惠政策。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鼓励地方对普惠托育机构予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托育服务事业发展基金,向托育行业提供增信支持。各地要建立托育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落实疫情期间托育企业纾困政策。而对于生育权益保障,《意见》指出,各地要完善生育休假政策,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促进公平就业和职业发展。结合实际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相关各方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同时,要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国家统一规范并制定完善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支付政策,强化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保障作用,保障生育保险基金安全。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保障其生育权益,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并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方面,《意见》要求,鼓励实行灵活的工作方式,通过与职工协商,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工作方式,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并切实维护劳动就业合法权益,推动完善促进妇女就业的制度机制,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特别是生育再就业女性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多措并举降低子女养育压力除了上述措施助力适龄人群健康生育外,如何降低子女养育压力,也是本次《意见》重点关注方向。《意见》在住房、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方面,《意见》明确,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进一步完善公租房保障对促进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优化公租房轮候与配租规则,将家庭人数及构成等纳入轮候排序或综合评分的因素,对符合条件且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直接组织选房。同时,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多渠道增加长租房供应,推进租购权利均等。各地可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意见》指出,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继续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着力补齐农村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短板。优化完善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有质量可持续发展。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在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上,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降低学生就学成本。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按规定保障课后服务经费。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政策。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规范培训机构收费行为。此外,《意见》还要求,完善生育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强化基层人口信息管理职责,促进入户、入学、婚姻登记、卫生健康等基础信息融合共享,科学研判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全文如下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国卫人口发〔2022〕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军队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落实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多方责任,持续优化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服务管理制度,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一)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各省、市、县级均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全面改善住院分娩条件。推动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策略,健全“县级筛查、市级诊断、省级指导、区域辐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升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水平,针对重点疾病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多学科诊疗协作,强化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诊断。(二)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0—6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儿童保健室)标准化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从事儿童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生配备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开展10个左右儿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儿科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开展母婴友好医院和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做好新生儿参加居民医保服务管理工作。(三)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指导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推进辅助生殖技术制度建设,健全质量控制网络,加强服务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行动,增强群众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强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和服务,预防非意愿妊娠,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四)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鼓励地方采取积极措施,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扩大家政企业上门居家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鼓励有条件的托育机构与家政企业等合作,提供上门居家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有资质的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和专业人员,依托村(居)委会等基层力量,通过家长课堂、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入户指导等方式,提高婴幼儿照护能力。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作用,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三、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五)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2022年,全国所有地市要印发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和引导,实施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带动地方政府基建投资和社会投资。公办托育机构收费标准由地方政府制定,加强对普惠托育机构收费的监管。拓展社区托育服务功能,完善婴幼儿照护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加快制定出台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在满足学前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六)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十四五”时期,拓宽托育建设项目申报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建设补贴。科学布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落实社区托育服务发展税费优惠政策。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鼓励地方对普惠托育机构予以支持。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托育服务事业发展基金,向托育行业提供增信支持。各地要建立托育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落实疫情期间托育企业纾困政策。(七)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深入开展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研究制定托育服务相关制度规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专业人才。依法逐步实行托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深入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强托育岗位人员技能培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要加强对托育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咨询服务和监督检查,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严格落实托育机构消防安全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部门综合监管,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社会监督,促进行业自律。四、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八)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各地要完善生育休假政策,从保障职工生育权益和保护生育职工健康权的功能定位出发,体现保护生育和养育过程,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促进公平就业和职业发展。要结合实际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相关各方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九)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国家统一规范并制定完善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支付政策,强化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保障作用,保障生育保险基金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同步参加生育保险。未就业妇女通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生育医疗待遇。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保障其生育权益,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五、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十)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进一步完善公租房保障对促进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各地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其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优化公租房轮候与配租规则,将家庭人数及构成等纳入轮候排序或综合评分的因素,对符合条件且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直接组织选房;完善公租房调换政策,对因家庭人口增加、就业、子女就学等原因需要调换公租房的,根据房源情况及时调换。(十一)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多子女家庭,可按照实际房租支出提取住房公积金;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多渠道增加长租房供应,推进租购权利均等。各地可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十二)发挥好税收、金融等支持作用。实施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建立对依法保障职工生育权益用人单位激励机制。向提供母婴护理、托育服务以及相关职业培训、消费品生产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十三)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继续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着力补齐农村地区和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短板。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优化完善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有质量可持续发展。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十四)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依法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和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降低学生就学成本。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按规定保障课后服务经费。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政策。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规范培训机构收费行为。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十五)加强生理卫生等健康教育。针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等方式,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加强婚恋观、家庭观正向引导。七、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十六)鼓励实行灵活的工作方式。用人单位可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通过与职工协商,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工作方式,为有接送子女上下学、照顾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职工提供工作便利,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十七)推动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推动用人单位将帮助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相关措施纳入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条款。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配备必要母婴服务设施,更好满足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需求。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学校、社区、群团组织等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十八)切实维护劳动就业合法权益。推动完善促进妇女就业的制度机制,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特别是生育再就业女性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开展就业性别歧视约谈工作,依法查处侵权行为。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依规落实对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关于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劳动强度等方面的特殊劳动保护。加强监管执法,健全司法救济机制,探索开展妇女平等就业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维护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强化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推动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八、加强宣传引导和服务管理(十九)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和群团组织优势,积极开展人口基本国情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尊重父母、儿童优先、夫妻共担育儿责任。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积极婚育观念。组织创作一批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和谐家庭、幸福生活的中国故事。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开展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表彰活动,评选一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鼓励和带动基层积极创新,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二十)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人口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生育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强化基层人口信息管理职责,促进入户、入学、婚姻登记、卫生健康等基础信息融合共享,科学研判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维护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生活、养老、医疗、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动员各级计划生育协会深入开展“暖心行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人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密切协同配合,加快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各地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结合实际及时完善具体政策措施,周密组织实施,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的指导,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及时细化配套措施,推动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完善服务管理制度。立足国情,加强评估论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重要政策统筹研究和督促落实。完善优化生育政策目标管理责任制,研究建立指标体系,监测评估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成效。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氛围。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民政部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医保局中国银保监会 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2022年7月25日 转自:综合国家卫健委、券商中国 |
|
2022-08-18 |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巩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当前经济运行热点 | |
“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正在加快落地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巩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在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袁达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要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他说,下一步要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优化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政策环境,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袁达说,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既要有力,又要合理适度,不预支未来。加快推进实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做到落实快、协调快、见效快。强化政策预研储备,视情及时出台实施。努力保持全年投资稳定增长受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把握工程建设窗口期、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说。罗国三说,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推进力度,努力保持全年投资稳定增长。他说,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补充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有利于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助力稳定经济大盘,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从投向上看,主要用于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重大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等领域,以及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建设。”罗国三说,项目筛选时注重投资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优先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支持“十四五”规划内的相关项目,支持前期工作成熟、三季度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以尽快发挥作用。“督促各地方抢抓三季度施工旺季的时间窗口,提高工作效率,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要求符合条件的项目尽可能多地通过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项目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规范项目管理,不搞‘萝卜快了不洗泥’。”他说。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说,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经济恢复增长等因素影响,全国用电需求持续走高;同时,由于来水偏枯,水电出力不足,导致电煤供应保障持续面临较大压力。金贤东介绍,我国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产量,全力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着力加强运输保障,推动电煤供应保障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11%;7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调度产量处于1240万吨左右较高水平;近期,统调电厂存煤最高达1.75亿吨,同比增加7400万吨;电煤中长期合同总体已实现全覆盖。“将进一步压实地方和企业能源保供主体责任,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产量,着力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他说。今年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4%。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4.6%和12.5%。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今年以来,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这是总量与结构、周期性与季节性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袁达说,今年青年就业总量较大,仅高校毕业生就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冲击,一些地方、行业市场主体遇到暂时性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出现减招缩招现象,加上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集中离校,客观上加大了求职难度,使得青年失业率阶段性升高。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显现,部分领域人才供需脱节、人岗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袁达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切实抓好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稳岗位扩就业等政策落实的同时,从再研究推出一批支持创业就业的务实管用举措、再加快破解一批制约创业就业的痛点堵点、再谋划举办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的重点活动、再宣传推广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经验四方面精准发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18 |
稳岗拓岗再加力 就业服务不断线——多地多部门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 | |
持续开展大规模招聘,拓宽就业渠道;深度挖潜岗位供给,促进就业扩容;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记者采访获悉,近段时间,多地多部门加力护航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拓展就业空间。拓渠道挖潜力湖南省国资委在中智招聘网、国聘平台近日集中发布招聘信息。对于今年尚未落实去向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据湖南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杨晓喻介绍,目前,湖南省属监管企业已招聘2022届应届毕业生3000余人,与去年持平。此轮夏季招聘将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新增3158个就业岗位。新增岗位后,就业岗位数将较去年实现翻倍。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从部委到地方多措并举、加力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大规模招聘,拓宽就业渠道——人社部高频举办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日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组织57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发布约2200个职位和约16.4万个岗位需求。政策性岗位招聘加速推进,今年“特岗计划”招聘6.7万人,“西部计划”招聘2万人,“三支一扶”计划招聘3.4万人。城乡基层就业广开门路,截至目前,全国共发布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数量8.2万个,全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2.5万个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真金白银”援企稳岗,鼓励吸纳就业——相关部门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税费减免、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同时,加快推进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落实。深度挖潜岗位供给,促进就业扩容——国资委要求今年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幅。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要进一步挖掘岗位潜力,把当前用人所需与超前储备人才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教育部组织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要求全国高校“一把手”带头访企拓岗,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在地方,湖南省国资委要求企业深入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带头吸纳高校毕业生。江苏建立民营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归集机制,挖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型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服务外包等民营企业岗位资源不少于20万个。提能力强帮扶近日,曲阜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刘慧东顺利入职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刘慧东说,她宝贵的就业机会得益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的岗位实训。几个月前,刘慧东进入该公司进行岗位实训。由于实训表现出色,她搭上了毕业即就业的“直通车”。为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人社部、教育部等10部门启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全年将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加大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支持力度,“一人一策”提供不断线帮扶服务。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近日表示,全面启动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落实未就业毕业生普遍联系、实名服务,对困难毕业生开展结对帮扶,提供“一人一档”“一生一策”专项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有创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免费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咨询辅导、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湖南、江苏等多地打出就业创业帮扶组合拳。湖南师范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A类建档立卡生刘同学,近日成功入职某校教师岗位。据了解,湖南师范大学强化跟踪服务,对困难学生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培训,给予就业求职专项补贴,并优先推荐岗位,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张莹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服务高校毕业生的高频事项,实施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分类推出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政策礼包,集中兑现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足额享受到政策红利。就业趋稳向好“从中央到地方促就业举措提质加力,企业和高校也努力打通供需渠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生稳定就业。”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不过,他也指出,短期内就业难与招聘难并存。对此,一方面要搭建大学生就业云平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高效匹配。另一方面,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就业补贴等帮扶举措。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新产业不断涌现,一些新的职业需求应运而生,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需求。姚凯认为,应加快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深化产学研融合,组织新兴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实训等活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岗位需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业侧重于强调个人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创业侧重于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对于有就业意愿的学生,要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要强化创业能力系统性,将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新就业形态等内容纳入现有的知识体系。专家认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恢复、企稳回升态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带动就业效应明显,就业有望提质扩容。多地多部门深挖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也将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属于较高人力资本群体,有着较好的就业韧性,加之就业预期朝向更理性的方向调整,总体来看就业形势将趋稳向好。”毛宇飞说。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8-15 |
搭实践平台 促供需对接 | |
一年多前,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还在困扰着闽江学院大三学生石琦琦。一年后的今年6月,站在福建省福州市“好年华,聚福州”引才活动启动仪式讲台上,已是闽江学院新任辅导员的石琦琦,面向来自各地的学子,道出自己的心声:“通过‘好年华,聚福州’活动,让我有机会选择在福州就业生活,使我感觉到很幸福。”自2021年起,福州市持续开展“好年华,聚福州”活动,福州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文旅局等部门牵头,通过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就业保障等,多措并举,力促青年人才供需对接。“引才留才,福州向我们伸出了援手。”去年暑期,一则来自学校老师的推荐让石琦琦打起了精神——福州首次举办“好年华,聚福州”活动,鼓励大学生前往基层一线,担任基层团组织兼职干部,同时为福州市外学子提供7646个优质社会实践岗位,并配备实践导师——选拔、面试、上岗。21岁的石琦琦走上了福州团市委机关的实习岗位,“主要工作就是对接来福州大学生的参访活动。”石琦琦说。“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就业环境,让大家对福州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北京大学硕士生李博远感触深刻。与此同时,福州市也收获满满——通过集中参访、线上双选会等各项活动,超过4500名学子达成就业意向,5860人参加社会实践和游学观光。“通过研学实践活动,让青年人更好地了解福州、爱上福州,进而留在福州。”福州市副市长孙晓岚表示。把人才“留下”不是终点,如何让人才留得住、留得好,福州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享受一年期免费住宿,为外地毕业生在福州求职打造“暖心工程”;万元生活补贴和一次性租房补贴,让在市内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学子,暂解人生起步阶段的经济压力;优秀创业项目资助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让“大众创业”在福州蔚然成风;每年开拓上万个就业实习岗位、全面放宽落户限制、人才限价房、公租房政策,更让学子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一个多月的系列活动,让石琦琦对福州引才政策有了深入了解,也让她下定决心留在福州。供需两方的双向对接,让引才活动提质增效。“公司发力数字经济,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加盟,双向选择解了企业燃眉之急。”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去年的引才活动中,市人社局统一的需求征集和对接,让来自福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胡俊钦“精准入位”,成功与公司签约。“数字福建建设方兴未艾,这里有我的广阔舞台。”胡俊钦说。“福州着力形成覆盖全领域、各层级、动态更新的‘横纵一体’政策格局,构建‘好年华,聚福州’人才政策体系,为青年学子在内的天下英才来福州、留福州提供一系列暖心服务,用心用情打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亚东表示。主题航班、人才公寓、交流参访、实习实践、课题调研……2022年“好年华,聚福州”引才活动已拉开序幕,预计将为学子提供26879个实践岗位。眼下,石琦琦也在线上忙着为大学新生解答疑问——“老师,福州这座城市‘性格’怎么样呢?”“福州热情又温婉,美丽又大方,欢迎各位同学选择在福州学习,希望以后也留在这里工作。”石琦琦语气坚定。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09 |
央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 |
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下半年人民银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人民银行当日召开的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稳经济大盘重点领域得到有效金融支持。1月至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新低。6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10%,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谈及下半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力度。会议提出,人民银行将落实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出台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把好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关,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全方位监管。加快推动柜台债券市场发展,稳步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稳步推动“互换通”启动工作。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会议指出,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督促平台企业全面完成整改,实施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和促进消费的作用。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2 |
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 劳动权益如何保障 | |
通过社交平台,来自山东的于译舒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聊”之间完成了视频录制工作。硕士毕业后,她成了一名短视频博主,开启了有别于上班族朝九晚五的职业生涯。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随着首批“00后”走出象牙塔,灵活就业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安排自主,还能兼顾兴趣爱好,看上去“很美”的灵活就业,也让一些毕业生产生了担忧:不签劳动合同,劳动权益如何保障?未缴纳工伤保险,遭遇职业伤害谁来负责?行业迭代快、吃青春饭,职业长远发展怎么办?专家提醒,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要综合考量社保权益、职业发展等问题,为个人发展做长远规划。越来越多毕业生青睐灵活就业2019年暑假的“一阵风”,将还在读硕士的于译舒吹向了灵活就业赛道。雅思考试的前夜,她随手拍了条“吐槽”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很意外,视频突然火了,有不少网友留言。”“后来陆续又有好几条视频‘破圈’。”渐渐摸到短视频门道的于译舒,2021年硕士毕业后,正式成为博主,专职从事生活类短视频创作。目前,已有近80万粉丝。网络主播、电商运营、文案写手等与互联网关联密切的职业,不打卡、不坐班,就业方式灵活,受到毕业生青睐。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18.6%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自由职业,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音乐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李茜茜就是被灵活就业的自由度吸引,选择成为线上钢琴陪练。“年轻人没必要图‘稳定’,可以先刷刷经验,攒攒人脉,以后自己单干。”“高校毕业生接受过良好教育,他们选择灵活就业不同于传统的‘打零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现代服务业分会秘书长韩巍告诉记者,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就业质量更高、劳动自主性更强、就业形式更多元,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倾向。劳动权益面临“灵活”风险今年初,李茜茜做了一个小手术,前后花费了1万多元,这对于刚工作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生了病,才意识到有医保很重要。”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毕业生都和李茜茜一样缺乏社保意识。按照目前的相关政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些地方已经对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放开了户籍限制,但“北漂”李茜茜目前还无法在北京缴纳社保。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律师尚思宇指出,择业时,高校毕业生普遍会考虑薪酬待遇、行业发展、个人成长等因素,往往忽视社保权益,特别是工伤保险,属于雇主责任险,没有用人单位,个人无法参保,“建议毕业生根据自身工作性质,选择商业保险进行补充”。“毕业生要对工资给付方式、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社保权益、职业伤害等条款重点关注。”韩巍提醒说。享受了灵活就业的自由,也意味着要承担与之相伴的风险与压力。“有时花了几天时间制作的短视频,就是打动不了观众。”于译舒告诉记者,点击量有很大波动,“爆款”难求,这意味着她的收入非常不稳定。补齐权益短板随着灵活就业呈现出规模化趋势,多地、多部门陆续出台政策,为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灵活就业劳动者保驾护航。2021年,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8部门联合制定《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大劳动权益保护力度。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对于呼声很高的职业伤害保障,多地也陆续开始试点。其中,浙江省金华市打造“工伤+补充+商业”参保新模式,明确发挥用工主体作用的网络平台可以为新业态从业人员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同时参加工伤补充保险;江苏省常熟市启动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每人每年缴纳360元,最高理赔标准为每人每年40万元。今年1月,于译舒在山东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共有3名成员。目前,工作室已经陆续享受到了针对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和社保缓交政策。她深知,想要长时间留在灵活就业赛道并不容易,更需要努力奔跑。来源:工人日报 |
|
2022-08-01 |
“真金白银”惠及市场主体 | |
小微企业获得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1.25万亿元“真金白银”惠及市场主体“截至7月20日,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道树在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尤其是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留抵退税显成效,为企业送去“真金白银”“3000多万元的留抵退税就是‘及时雨’,帮我们走出困境。”受疫情影响,公共交通客流锐减、收入下降,山西省阳泉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曾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公司财务部负责人说:“收到退税资金后,我们立即支付了职工工资、维修费用,还购买了配件。”“针对民生相关重点单位,我们坚持优先快审、提速快退、保障快达原则,精准施策,同时不断加强同财政、国库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退税资金顺利落地落实。”国家税务总局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局长郭真祥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施文泼认为,4月以来,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快速落实,极大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减轻企业财务负担,有力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内生发展能力。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兼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分行业看,4月1日至7月20日,制造业退税4844亿元,占比25.8%,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交通运输业退税3050亿元,占比16.2%。分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4月以来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93.7%,共计退税7951亿元,金额占比42.4%。“受疫情影响,公司近年一直面临人员招聘难、产品销售难等问题。”留抵退税政策为爱瑞宝(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带来希望,公司财务主管王小艳说,“我们一定用好这102万元的退税款,保证原材料采购,同时搞好研发、引进更多人才。”7月起,留抵退税政策扩围惠及更多行业。“政策在关键时刻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恒瑞国际大酒店财务负责人朱林春说,他们将把23.6万元退税款用于设备改造升级。“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企业增加现金流、提振发展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蔡自力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助企纾困谋发展“今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政策类型多、范围广、规模大,既聚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又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为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施文泼说。“这两年公司常遇到原材料中途滞留而延误订单交付的情况,怕耽误生产只能提前准备原材料,导致资金紧张、周转困难。”北京龙岗天海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万双说,“现在,公司不仅能缓缴税款,还能享受‘六税两费’减半征收政策。惠企措施打包出台、叠加增效,对小微企业起到了帮一把、渡难关的作用,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缓税缓费,让企业“缓口气”脚步更稳。今年以来累计办理缓税缓费5533亿元。减税降费,让企业发展信心更足。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5074亿元。分政策项目看,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减征政策进一步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减税降费830亿元;在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至1%的基础上,今年4月1日起免征增值税,新增减税793亿元;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100万—300万元部分再减半政策,新增减税477亿元。王道树说,截至7月20日,小微企业已获得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1.25万亿元。工业企业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1.37万亿元。税务总局稽查局副局长江武峰表示,截至7月20日,全国税务稽查部门已查实涉嫌骗取或违规取得留抵退税企业5558户,涉及留抵退税款及挽回各类税款损失合计89.28亿元。出口退税对外贸平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以前反复传递报关数据比较麻烦,手动录入也容易出错;现在不仅出口退税申报更简便,办理时间也节省了近2/3。”北京菲美得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司长谢文表示,前期,按照国务院部署,税务部门联合财政部、商务部等9部门推出15项出口退税支持举措,从助企纾困、便捷退税、优化环境三方面,为推动外贸平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出口退税信用好的企业阶段性实行3个工作日内退税到位”的部署,税务部门持续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上半年,全国一类、二类出口企业的合计户数和退税额占比均超过70%,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办理时间已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政策红利得以快速释放,企业资金压力有效缓解。”谢文说,一直以来,税务部门始终坚持防打结合,严防骗税。随着出口退税进度的加快,防范和打击骗税行为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依托税收大数据,运用风险指标模型,加强风险分析应对,精准防控骗税风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6部门联合打击机制作用,紧盯骗取出口退税新情况、新动态,特别是针对暴力虚开发票团伙式骗税、利用关联交易造假骗税以及内外勾结骗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打早打小、打准打狠、曝光震慑,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优化营商环境。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