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数达173家 十年来国家高新区为创新发展贡献“高新力量” | |
诞生大量前沿创新成果,持续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部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总体发展情况,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较2012年增加84家,为创新发展贡献了“高新力量”。“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支撑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介绍,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3万亿元。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国内生产总值。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在量子信息、高速铁路、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5G通信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参与蛟龙号研制、神舟十四号发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许多第一,均诞生在国家高新区。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天津风能产业……一张张“创新名片”闪耀神州。“今年1至7月,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27.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出口总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说。据介绍,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下一步,科技部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要求,围绕全年发展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服务科技企业为重点、以金融支持为保障,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快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转自:新华社 |
|
2022-09-19 |
C919完成取证试飞,我们啥时候能坐上它? | |
据中国商飞微信公众号消息,8月1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完成取证试飞。消息一出,可谓振奋人心。那么,完成取证试飞是否就意味着我们马上就能和C919见面呢?国产大飞机距离商业运营还有多远?“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取证试飞是一个典型的‘边飞边取’模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民航局都会让中国商飞公司整改。”民航资源网专家李瀚明告诉中新财经,“顺利完成取证试飞相当于完成了取证的实质性工作。”“完成取证试飞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它是指试验机型完成了所有试飞的规定动作。”中国航协运输专家智库特聘专家、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綦琦告诉中新财经,“接下来就是试飞数据和文档的整理,材料的总结和上报。最终需要适航领域专家的评审,才能颁发适航证。”“(国产)大型民航客机在我国取证尚属首次,这也相当于一个教学的过程。”綦琦表示,完成取证试飞是C919大型客机获取适航证的必要条件。“随后可能还要进行一些相应的调试,或是进行一些补充科目的试飞。具体要看数据情况决定。”商业运营前,还要完成这些任务“取得适航证是下一个重要节点。”綦琦称,在取得适航证后,中国商飞公司会按照协议交付给首家启动用户(航空公司),随后启动用户将飞机编入它的机队序列,才能安排相应的航班。“目前距离国产大型客机C919正式进行商业运营距离已经不远。”李瀚明表示,一方面,需要取得飞机“行驶证”,也就是机型层面和具体飞机层面的适航证和登记证;另一方面,相应的飞行员也要取得该机型的“驾驶证”,飞行员需要学习该机型的操作等工作。“此外,作为承运人的航空公司,还需要有维修C919、培训C919驾驶员的资质。在这些都完成后,国产大型客机C919就能正式进行商业运营,与乘客见面。”李瀚明补充道。据中国商飞官网介绍,目前,国产大型客机C919已经拥有了累计28家客户815架订单。其中中国东方航空作为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家启动用户,早前曾与中国商飞公司正式签署5架C919购机合同。此外,国航、南航、海航、川航、幸福航、河北航等也有意向订购。C919大事记:从总装下线到完成取证试飞耗时近七年据悉,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时间拨回近七年前,2015年11月2日,C919首架机在浦东基地正式总装下线。2016年12月25日,C919飞机首架机交付试飞中心。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首飞,随后在同年11月10日从上海转场西安阎良,正式开展后续试飞取证试验工作。2017年12月17日,第二架C919飞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2018年3月24日,C919飞机102架机(C919第二架机)顺利完成第5次试飞,并于2018年7月12日转场东营试飞基地。2019年10月24日,C919大型客机105架机(C919第五架机)完成首次试验飞行。2020年2月23日,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从2022年7月开始,全国多个机场都出现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身影。7月4日C919落地烟台市蓬莱国际机场;7月5日,C919首次在雨中的郑州机场完成起降;7月7日12时01分,国产大飞机C919在武汉天河机场落地;7月8日,C919先后在桂林机场、北海机场进行功能和可靠性试飞任务;7月12日,C919首航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22年8月1日,C919完成取证试飞。来源:中国新闻网 |
|
2022-08-02 |
近260万亿元!十年间国资国企资产总额增长2.6倍 | |
中共中央宣传部17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成熟定型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发展最全面、活力效率提升最显著、布局结构优化最明显的十年。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国资系统监管企业总资产达259.3万亿元翁杰明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2012年至2021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超过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75.6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了141.1%。2012年至2021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5.7万亿元,年均增长8%。与此同时,2021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2年下降约33%。“202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12年的65家增长到96家,在船舶、钢铁、能源、建筑、水运、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翁杰明指出,过去十年,国有企业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社会贡献方面,十年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3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通过降电价、降气价、降资费、降路费、降房租,有力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过去十年,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央地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签约项目3849个,参与雄安新区项目超过900个。完成26组47家央企重组引入社会资本超2.5万亿元谈到央企重组这一话题时,翁杰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完成了26组47家中央企业的重组,并且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新组建、接收国家管网集团、中国星网等9家中央企业,中央企业数量从十年前117家调整至97家。另一方面,2013年以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2.5万亿元,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了70%和54%,一大批企业以混促改,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规范运作水平,深度转换机制,活力和效率显著提高。“下一步,国资委将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翁杰明表示,在总体方向上,未来将更加注重整体谋划、重点推动;在推进方式上,将更加注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在实施效果上,将更加注重发挥重组整合协同效应,确保实现“1+1>2”的重组整合目标。央企十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国有企业发挥了国家队作用。”翁杰明说。十年来,中央企业聚焦自主可控,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受制于人的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科技成果方面,央企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据介绍,十年来,中央企业建成了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2021年底,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比2012年底增长53%,拥有两院院士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7。“中央企业有70%以上搭建了高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40%以上设立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机构,推动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快落地。”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介绍,国有企业在新兴产业的投入从2017年不足7000亿元到2021年超过1.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彭华岗介绍,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的子企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资超过4000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