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增强基层和初级市场活力 |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一系列金融政策为小微企业纾困,特别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大大优化,我国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不仅解决了部分小微企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增强了小微企业的融资信心,提高了小微企业的市场预期,活跃了以小微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基层市场、初级市场,增强了市场活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力拓各类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畅通的融资环境,大大提升了各类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股权融资方面,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1日,A股市场共有171家小型微型企业上市,IPO募资额合计1227.61亿元。其中,今年以来共有36家小型微型企业上市,IPO募资额合计289.73亿元。上述36家小型微型企业中,在北交所上市的有12家,IPO募资额合计25.46亿元;在科创板上市的有15家,IPO募资额合计201.51亿元;在创业板上市的有5家,IPO募资额合计29.06亿元;在主板上市的有4家,IPO募资额合计33.7亿元。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健全,给予小微企业更多融资渠道,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延长了小微企业的寿命周期,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新三板改革不断深化,吸引越来越多小微企业挂牌融资。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1日,660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中共有4021家小型微型企业。今年以来,共有46家小型微型企业挂牌。“新三板作为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平台,为优秀企业提供了高效、多元、小额、快捷的直接融资渠道。”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新三板深化改革、分层管理办法修订,特别是北交所开市一年以来对新三板龙头企业的撬动作用和反哺效应,使新三板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直接融资能力越来越强,中小微企业借力资本市场成长壮大的路径进一步畅通。区域性股权市场亦是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今年9月2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增各类融资2448.13亿元。其中,股权融资776.21亿元,占比31.71%,较上年提升0.75个百分点。陈雳说,“我国区域性股权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融资与股权转让业务,是地方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的主要通道,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服务方式和规范性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债券融资方面,今年政策举措频出。3月27日,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完善民企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增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质效》提出,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优先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发债募集资金。今年7月22日,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发布的《关于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通知》提出,“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债券”“鼓励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11日,科创债发行55只,发行规模合计576.5亿元;已发行26只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发行规模合计171.7亿元;双创债发行26只,发行规模合计147.7亿元。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微企业是个复杂多元的群体,融资需求多种多样,政策面需要营造宽松的环境,更多利用市场机制去满足其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产品创新,不断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和丰富融资工具,提升融资可得性。“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打通各个环节的堵点,比如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等和沟通问题,进一步提升沟通质量。此外,审查监管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出现的各类新问题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具体分析。”陈雳说。财政金融工具发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除了资本市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外,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包括强化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落实好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董忠云表示,目前,社会信贷资源明显向小微企业领域倾斜,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改善。10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3.8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前9个月,国有大型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04%,很好发挥了大型银行的“头雁”作用。“随着多项金融工具发力,市场信心得以提振,社会预期得以改善,对于促进金融和小微企业良性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向清说。为带动更多金融资源服务小微企业,财政工具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码,今年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扩大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10月27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增支小支农业务规模9172.90亿元,占比98.79%,较上年同期上升0.01个百分点。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担保融资可以为小微企业增信,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架设融资桥梁,弥补市场外部性,解决好广大小微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财政提供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维持了企业运营,为其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谈及如何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宋向清建议,建立覆盖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实行开户行主体责任制。从风险投资到银行信贷,从债券市场到股票市场等,由开户行主要负责辅导和支持小微企业筹资融资,引导和指导小微企业建立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信用资质偏低、抵押担保物不足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因素,除了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作用,也需要进一步发展社会担保与增信体系,完善信用评价机制。”董忠云表示,在为小微企业担保増信方面,地方政府应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加强政策性担保或风险补偿力度等,积极为小微企业融资扫清障碍。白彦锋表示,从财政方面看,需要充分调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好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使更多市场主体受益。何代欣建议,细致研究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与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之间的关系,形成高低搭配、前后配合的政策组合模式;同时,财政部门要深入了解和理解小微企业和困难行业的投融资需求,在财力允许之内有效实施帮扶政策和融资担保。 转自:证券日报 |
|
2022-11-14 |
到2025年超15%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 |
近日,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共同编制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明确,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创建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规划指出,“十四五”科普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普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科普法规、政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的氛围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升。规划强调,根据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强化新时代科普工作价值引领功能、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推动科普工作全面发展、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抓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开展科普交流与合作等6项重要任务。规划明确了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具体举措,如组织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国家重大科普示范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等农村科普活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末,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到10.56%,实现“十三五”科普规划确定的超过10%目标。来源:工人日报 |
|
2022-08-31 |
展韧性显活力 中国外贸绘就“微笑曲线” | |
【核心提示】5月份出口、进口同比增速双双超出市场预期。专家分析,疫情好转、供应链疏通、政策发力,叠加外需较强等因素支撑了出口回暖,加快复工复产也提振了企业的进口需求。虽然外贸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但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政策仍需从多方面发力,企业也需内外贸“两手抓”,加快适应形势变化。拉长时间来看,结构优化,包括高附加值产品增多、贸易伙伴多元化、贸易主体活力增强等,将继续对我国外贸形成有力支撑。“近半个月来,随着国内疫情好转,供应链逐步畅通,我们的发货量大大增加。目前6月份订单已经排满,现在觉得下半年出口应该会比较乐观。”在电话的那一头,陈建勇的言语颇为轻快。陈建勇是浙江可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出口业务。6月9日,在他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同一天,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6.9%,较4月份的3.9%大幅回升。不少专家指出,出口数据“抑后快扬”,展现了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展望未来,在国内生产供给有序恢复、稳外贸政策持续加码的支持下,外贸保稳提质仍有良好基础。但也应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仍有不确定因素,外贸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政策还需久久为功,企业也应主动应变。5月份出口增幅大超预期5月份,出口不仅强烈反弹,而且增幅大超预期。按美元计,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速较4月份回升达13个百分点,且远超出同比增长8%的市场一致预期。前5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3.5%,实现两位数的较高增速。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稳定增长,全年外贸保稳提质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特别是5月当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环比增长了近20%,上海等相关地区进出口明显恢复。海关总署同日公布的货运监管数据显示,5月份出口货运量16050.3万吨,也较4月份的14586.5万吨实现了增长。而陈建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其所在企业的接单情况看,6月份订单比5月份增加了近60%。“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企业生产加快,此前积压的商品加速出口。”对于5月份出口增速回升,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殷越分析称。殷越认为,4月份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冲击之下,一些出口企业生产停滞,订单积压;商品难以外运,库存被动累积。从5月下半月以来,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正常,原先积压的订单开始处理,出口企业也加快了在手订单的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5月份出口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中国港口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沿海八大集装箱枢纽港口集装箱外贸吞吐量同比增长7.4%,其中上海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九成。“上述变化在汽车行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殷越进一步指出,在4月份疫情的冲击下,国内汽车生产受阻并影响出口,而随着汽车供应链修复,汽车出口上演报复性反弹。海外需求保持旺盛也被视为推动5月份我国出口增速较快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金额占比分别为16.9%、15.6%,欧美市场需求仍然强劲。“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零售商、批发商库存销售比依旧偏低,4月份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同比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也意味着美国需求依然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殷越说,目前海外经济尚处于疫后增长达峰的过程中,会对我国中间品的出口形成拉动。按美元计价,5月份我国进口同比增长4.1%,4月份则为零增长,同样实现了超预期的回升。究其原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主要是疫情缓解、内需回暖,拉动进口增速有所回升。王青解释,企业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带动工业生产回暖,提振企业进口需求;同时,物流堵点逐步打通,也带动进口货运量增速加快。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货运量为26311.2万吨,4月份则为25093.0万吨。外贸显现较强韧性出口数据的“报复性反弹”“大超预期”,显示了我国外贸强大的韧性。专家认为,我国外贸韧性有很多因素支撑。从出口产品来看,产品质量受到国际社会认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增多;从出口对象来看,我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往来增多;从企业类型来看,民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在专家看来,出口数据的反转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替代性较弱。“市场非常看重5月份外贸数据,因为从中可以看出疫情对外贸造成的影响,究竟是趋势性的还是暂时性的。”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从公布的数据来看,5月份外贸形势明显好转,这说明4月份出口增速下滑主要还是受疫情等突发因素影响,造成的影响主要是阶段性的、具备可修复特征。在白明看来,我国供应国际市场的产能、产品的竞争力不错,国际市场对我国近年来外贸转型升级也比较认可,因此在短期供应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国外企业并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在疫情缓解后,企业快速复工复产、赶工赶产,自然就出现了“报复性反弹”。陈建勇说,目前国内疫情基本稳定,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的政策,之前流失的一些订单现在又陆续回来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通过跨周期调节、综合施策,促进了外贸平稳发展。和之前相比,此次更强调短期内尽快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也兼顾了稳中提质的目标。除政策效应外,陈建勇认为,订单回流还得益于国内产品品质和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他坦言,之前受疫情影响,有些订单转移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但客户经过一番比较后,国内的产品品质和价格都更胜一筹,因此,之前流失的部分订单在国内疫情稳定后又陆续回流。此外,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固也构成了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建勇说:“我们企业属于汽配行业,该行业与纺织、箱包等行业不同,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再加上目前国内汽配行业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一些制造厂商不会轻易把制造环节转移出去。”除此之外,我国外贸的韧性还体现在多元的贸易伙伴和民营企业的外贸活力上。数据显示,1-5月,我国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分别增长12%、17.4%、12.9%。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86万亿元,增长1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9%,比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当前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齐头并进,1-5月,无论是对传统市场出口,还是对新兴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从外贸主体来看,我国外贸主体活力也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更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外贸总值的比重,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在持续上升。”赵萍如是说。此外,殷越认为,支撑外贸回暖的一项重要因素是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增多。我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关系,今年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更是对加强我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企业迎难上政策扶一把李魁文表示,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外贸物流进一步畅通,企业复工达产进一步提速,我国外贸进出口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就6月份而言,王青认为,在物流进一步恢复、前期积压订单加快交付以及稳外贸政策发力见效等因素推动下,出口增速或保持在两位数的较高水平。应该正视的是,我国外贸发展挑战仍存,且挑战仍多,阴云还没有完全散去。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8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现在外贸还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包括国际国内一些因素冲击,外贸企业也遇到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可以说保稳定还面临不少压力。在采访中,也有出口企业表示,对下半年出口还不敢太乐观。“目前外部需求面临新挑战。不少国家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侵蚀国外消费能力,今年以来海外客户的下单率有所减少,一些海外客户已经不打算进行下半年的采购了。”浙江温州宝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民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下半年外需可能减弱,从而给出口形势增加不确定性。广东宝丰陶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志山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受疫情影响,今年国内陶瓷行业外销订单量较去年下降不少。订单减少,国内“僧多粥少”,同行竞争激励,导致企业即使面对原材料、油价等上涨压力,也不敢贸然提高产品售价。还有部分税费、物流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企业成本压力仍然较大。还有企业人士反映,部分出口订单遭分流,流向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白明认为,稳外贸的一项关键是稳住市场主体,即稳住外贸企业。在政策扶持方面,可与贸易强国的建设方向相结合,进一步体现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的扶持。此外,在民营企业几乎占我国外贸总值“半壁江山”的情况下,稳市场主体更多是要稳住民营企业。针对部分订单转移的现象,白明表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竞争力不行,这种转移部分符合国际分工转移的一般规律。“我们要客观看待这类订单转移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虽然可能对我国制造业带来一定影响,但主要是影响低附加值领域。”他说。从长期来看,白明表示,应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质量、服务、技术、品牌、标准等非价格竞争力方面继续提升,向高技术附加值迈进,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的当下,不少外贸企业选择内外贸“两手抓”。郭志山说,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运费居高不下等问题,企业积极推动出口转内销,实施内外贸一体化。疫情前,企业出口和内销占比为90%和10%,目前企业出口和内销占比已然变为55%和45%。“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的情况下,我国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内外贸一体化,推动广大企业更加自如地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提升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通过内外贸均衡发展,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说。 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
2022-06-13 |
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 云南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财税政策 | |
原标题:【云发布】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 云南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财税政策从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云南省财政改革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产业兴才能云南兴,产业强才能云南强,省财政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的财税政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强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产业强省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凸显云南特色。第一,建立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长效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各州市聚焦重点产业,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二是依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精新专”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三是充分用好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工业信息化资金和其他资金,聚焦云南打造“三张牌”。四是充分应用好财政贴息、担保、风险补偿,依法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既合理又有强度的财政投入机制。第二,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投入重点聚焦到云南省重点产业上,支持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是聚焦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张牌”,支持绿色铝、绿色硅等绿色制造业与绿色能源产业的有机融合。二是支持云南“绿色食品牌”,擦亮云南的品牌,使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不仅在云南畅销、在全国畅销,还要走向世界。三是支持旅游业新业态、新形态,把旅游与文化、康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云南成为大家都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四是支持烟草、有色金属等传等统产业发展,并支持新型战略产业,促进云南产业发展有集群效应。集中一部分资金支持高质量产业园区建设,使产业向园区聚集。第三,加大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在绿色制造业、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以及传统优势方面,加大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科技研发的力度。2022年,在2021年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再增加安排科技研发投入,制定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提高研发水平,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的良好氛围。通过科技创新、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使云南的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型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制高点。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
2022-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