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多项经济数据企稳回升 二季度经济有望合理增长 | |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5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多项宏观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呈现积极变化。工业生产实现由降转升,服务业生产指数下行势头减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明显收窄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看,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呈现恢复势头。但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外部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恢复仍然是初步的。主要指标增速还处于低位,恢复基础还需要巩固。植信投资研究院宏观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表示,展望6月,随着全国疫情进一步好转以及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的加速推进,供需两端会继续改善,各项经济数据的恢复力度也会进一步加快。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政策方面需要落实落细已出台助企纾困和稳增长政策措施,让政策红利加快释放;提升国内防疫效率,为消费加快恢复营造良好氛围环境;落实好已出台的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5月份工业生产由降转增5月我国工业生产由降转增。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4月份为下降2.9%;环比增长5.6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制造业增长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2%。从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回升明显。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月份为下降8.1%。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8.3%、31.4%。周茂华表示,5月工业产出同比转正,略超市场预期,从三大门类看,主要是上游采矿保持较高景气,制造业产出加快恢复带动。其中,食品加工、汽车等装备制造业恢复加快。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05%。“目前来看,虽然受疫情冲击,消费仍然处于恢复之中,但是还应看到,随着疫情防控效果逐步显现,就业保持稳定,消费恢复仍然会持续。” 付凌晖表示。房地产投资下滑但市场已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5964亿元,同比增长6.2%;5月份环比增长0.72%。分领域看,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制造业投资增长10.6%。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07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6%;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下降31.5%。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分析,房地产销售低迷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不确定能否持续月供;二是不确定房价是否下跌;三是不确定能否如期交房。“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今年以来整体处于下行态势。尽管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坚持房住不炒,持续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因城施策,积极推进保障房和长租房建设,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付凌晖表示。付凌晖还透露,从近期的调研情况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房地产的产业链比较长,对相关行业的拉动比较大。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趋稳,相信下半年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会逐步显现。5月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失业率小幅下降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是5.1%,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表明就业的基本盘总体在改善。付凌晖也表示,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下一步还是要落实好稳定经济大盘的各项措施,促进经济的稳定恢复,增强就业的吸纳能力。“综合来看,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付凌晖说。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0 |
确保政策稳健有效 积极应对下行压力 |
中国经济正经历爬坡过坎2022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半,是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力量。同时,一些超预期因素,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上述因素扰乱我国消费复苏节奏,导致制造业投资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自身韧性强,多项宏观政策陆续出台呵护经济“以稳为主”,社会融资持续增长,基建投资加大发力,房地产政策正边际调整,制造业、消费等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相关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消费逐步复苏,经济压舱石作用明显。其中,线上消费迅猛发展,线下消费受疫情影响由逐渐复苏转向复苏放缓。特别是3月份以来,消费和服务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有所下降。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且速度远高于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地产和基建投资形成“补位”。不过,随着疫情变化,制造业投资边际回落。同时,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复苏态势分化明显。中央明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伴随政策要求和专项债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地方政府基建投入力度加大。在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大投入,2021年以来财政部会同发改委已布置地方储备了7.1万个专项债券项目,聚焦投资重点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呈下行态势,融资形势仍有待改善。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四分之一,房地产依旧是我国信用派生的重要渠道,地产风险可能表现为金融风险。因此,要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得益于我国生产秩序稳定和国际需求复苏,我国进出口总额平稳增长。因疫情扰动、基数效应和全球产能复工,未来出口增速可能回归疫情前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到12.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7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有效推动“保市场主体”,尤其是疫情反复背景下企业的短期融资和资金链接续需求。疫情蔓延和地缘冲突导致全球上游原材料和工业品供应难题和生产困境并未完全缓解,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致使PPI处于高位,但延续回落态势,对货币政策和中下游企业成本的制约边际减弱。居民消费端,CPI保持平稳态势,但须关注“猪周期”触底回升和“输入型通胀”风险。财政收支稳步提升 财政政策积极发力一季度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但3月份受疫情影响边际回落。同期财政支出加大力度,预算支出进度加快。财政政策保持积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专项债提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受今年前两个月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影响,一季度财政收入增收明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037亿元,同比增长8.6%。3月份,为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并施行缓税政策,财政收入同比增速降至3.4%。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587亿元,为预算的23.8%,同比增长8.3%,进度比去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3月以来,在疫情反复背景下,财政政策积极有为,财政支出加速,3月同比增速达10.4%,地方财政支出增速达11.56%。年初以来,已经出台了20多项税费支持政策。此外,去年12月财政部提前下达地方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时间较上年提早了3个月左右。截至3月末,已发行1.25万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的86%,比去年增加了1.23万亿元,对稳定宏观经济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关注的是,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尤其是在地产下行背景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下滑,地方更加依赖中央转移支付。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遭受冲击,税基可能减弱,需要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加强补位。强化稳增长政策力度 坚持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当前需要牢牢把握宏观经济发展主动权。一方面,各项政策要及时调整,强化稳增长政策力度。另一方面,政策要稳健有效,既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又要提高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一方面,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并将政策性减税降费提升为制度性减税,实现前期政策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要正视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完善税制结构和征管体系建设。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发挥财政资金“一竿子到底”的精准功能,进一步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财政资金向基层下沉、向微观主体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并大力支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涌现。此外,要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确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要提升政策前瞻性、有效性和精准性,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进一步完善流动性和市场利率调控框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支持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政策落地落实,引导金融资源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第三,宏观政策稳健有效,要求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联动,避免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不能各自单兵突进,各管一段,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不能孤立看待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空间,应统筹考虑政策面临的共同约束,要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避免通货膨胀激增和贫富差距过大。当前,应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稳健货币政策加以配合。一方面,发挥财政政策涉及面广和定向支持性强的长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经济手段扫除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矫正经济主体激励,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发力,维持适宜的利率环境,相对抑制名义利率涨幅,规避财政发力的挤出效应。第四,宏观政策稳健有效,需要做好总量与结构兼顾,持续扩大内需。宏观政策要关注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顺应空间区域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同时,宏观政策应重点支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预算内投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宏观政策还应与社会政策相互配合,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健全医保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民生保障体系,提升居民安全感和抗风险能力,调节收入分配,助力共同富裕,拉动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意愿,进一步扩大内需。 来源:新浪财经 |
2022-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