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项目报考火热 招募高校毕业生超12万人 | |
2021年9月26日,在河北省盐山县小营乡大左中心小学,新来的特岗教师王婷婷为三年级的学生上英语课。2021年,盐山县选拔招聘了244名特岗教师。为进一步拓宽基层就业空间,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近日陆续发布了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及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招募通知。加上此前公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今年三项基层服务项目仅全国项目招募规模就将超12万人。记者22日从人社部等相关部门获悉,当前各省份正在组织各项基层服务项目报考,不少地区报名火热,有的项目平均报名录取比超过了40:1,部分岗位录取比甚至超过100:1。“三支一扶”计划将招募3.4万人6月18日,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三支一扶”计划、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考试在全区12个盟市和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新增的24个旗县考点开考。这次考试共招募高校毕业生7500人,全区6.85万人报名。千里之外的广东,“三支一扶”计划第二批528个招募岗位正在接受报名。一位外语类“211”高校毕业生小陈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批没考上,第二批正好有感兴趣的街道办岗位,就马上提交了申请。“三支一扶”计划,指的是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近年来,“到基层、到一线”的就业观念被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接受,“三支一扶”计划报考比例逐年提高。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和特大型集中安置区所在县倾斜,将招募3.4万人,较去年增2000人,202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以及近两年内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均可报名。截至目前,至少已有北京、山西、江西、广东、贵州、四川等17个省份发布了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部分省份已经组织完成了考试。按照人社部、财政部印发的通知,对“三支一扶”人员,中央财政按照东部地区每人每年1.2万元、中部地区2.4万元、西部地区3万元(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4万元)和一次性安家费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通知要求,各地要按月足额发放工作生活补贴,保障达到当地乡镇机关或事业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新聘用人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记者从江苏等省份获悉,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人员享受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专项招聘、报考研究生考试加分、扶持自主创业及自主择业等优惠政策。“特岗计划”拟招聘高校毕业生6.7万人近日,湖南教育厅发布2022年特岗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聘3984名教师到农村初中、小学任教,并提出因疫情影响暂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先上岗,再考证”特殊政策。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通知,2022年全国将招聘特岗教师6.7万名,招聘人数较多省份包括河南、广西、贵州等。图片来源:教育部了解到,截至目前,湖南、江西、山西、云南等多省份已发布今年的特岗教师报考安排。不少省份提出,符合要求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岗位且录取的可享受学费补偿政策。根据相关安排,2022年,中央“特岗计划”仍面向中西部省份实施,重点向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区倾斜;重点为乡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关通知明确要求,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及时入编并落实工作岗位。西部计划全国项目招募2万人6月16日,聊城大学举行2022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168名毕业生即将奔赴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根据相关部署,2022年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实施规模继续保持2万人,地方项目预计实施规模超过3万人,分为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健康乡村、基层青年工作、乡村社会治理、服务新疆、服务西藏7个专项。当前,甘肃等部分省份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西部计划全国项目招考。云南等省份则开始进行地方项目的报名选拔。专家表示,为了让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相关待遇还需跟上。为此,国务院办公厅5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等政策,对其中招聘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可按规定提前转正定级。来源:新华网 |
|
2022-06-23 |
两部门: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为临时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 |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有关要求,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频发,一些地方发生较大规模疫情,对困难群众生活造成影响。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有关要求,切实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扎实做好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加大低保制度落实力度,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低保范围。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为临时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积极促进有劳动条件的救助对象务工就业,对因家庭成员就业导致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家庭,给予一定的渐退期。密切关注物价变动情况,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二、加大未参保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加强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生活来源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民发〔2020〕69号)要求,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加大对生活困难未就业大学生等青年的救助帮扶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临时救助等相应帮扶措施。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脱贫人口中的新冠肺炎患者、因家庭成员被隔离收治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根据需要直接给予临时救助。对其他基本生活受到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相关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或个人,及时通过临时救助给予帮扶。三、加强摸底排查、主动发现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主动发现机制建设,组织动员基层干部、村级组织、社会救助协理员、社会工作者等,通过走访摸排、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方式,全面了解辖区内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生活状况,重点关注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低保边缘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暂不符合低保条件但存在一定困难的群众以及经救助后自身发展能力仍不足的困难群众,及时发现救助需求,跟进实施救助帮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充分利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分析,强化对低收入人口的监测预警,对发现的困难群众及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进一步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等困难群众咨询求助渠道,加强热线值守,提高办理效率,做到及时受理、快速响应。四、进一步提高救助可及性、时效性各地要加强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工作的衔接,统筹使用各项救助政策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综合考虑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先行救助”“分级审批”等政策规定,合理设定乡镇(街道)审批额度,适当提高中高风险区域乡镇(街道)备用金下拨额度和审批额度,疫情严重地区可由社区(村)直接实施临时救助。结合实际,明确临时遇困外来人员申请临时救助的具体情形、救助标准和救助时限,对在非户籍地因疫情影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充分发挥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统筹整合救助资源,对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一案一策”方式提高救助水平,解决急难个案。简化优化救助程序,积极应用“互联网+”、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逐步推行社会救助全流程线上办理,减少人群聚集,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办理效率。五、优化完善救助服务方式各地要针对困难群众实际需要实施分类化、差异化救助,统筹运用发放实物、现金和提供服务等方式,提供精准救助帮扶。疫情防控期间,要积极帮助遇困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妥善解决外来滞留人员用餐、住宿等问题。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走访探视和照料服务,督促照料服务人员认真履行委托照料服务协议,照顾好特困人员日常生活。鼓励、支持慈善组织、志愿者、专业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资捐赠、生活照料、心理疏导、送医护理等多样化服务。完善和落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慈善组织设立社会救助项目,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支持、行业组织运作、慈善组织参与的“救急难”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六、强化监督管理各地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严格按照资金管理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用途,规范使用范围和发放方式,强化资金监管,严禁擅自扩大资金支出范围,严禁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截留、滞留救助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整改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审计发现问题,深入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严肃查处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侵占救助资金以及“关系保”“人情保”、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堵塞资金监管漏洞,加强风险防控,确保资金精准使用。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七、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各地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底线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要加强资金保障,统筹用好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对疫情严重地区给予适当倾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下达。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政策衔接和资源统筹,形成救助合力。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各地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将纳入2022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 转自:民政部 |
|
2022-06-09 |
特别国债发行非上策 财政政策还有空间 | |
在经济稳增长与收支紧平衡的双重压力下,具备专款专用、用途灵活、不列入财政赤字、即收即支等特点的特别国债成为近期诸多专家学者提议的财政扩容工具,但在多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即使具备实施可能,在经济形势尚未达到“特别时期”时动用发债手段来拓展财政空间绝非上策,当前财政仍具备足够的政策工具与空间,财政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疫情等外部因素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明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尽管今年财政已在预算安排与前期政策部署上积极发力,推动一季度经济平稳运行,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一些专家提议,财政在预算安排上可再度扩容。近段时间,通过增发新一轮特别国债来实现财政扩容的呼声再起。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就建议,尽快发行2万亿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三大任务,分别是支持基建以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对特定低收入人群而非全体居民发放现金以促消费或提高居民抗风险能力,支持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举措,缓解基层压力。他认为,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端持续受到明显冲击、支出端靠前发力稳经济,同时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抗疫支出进一步增加,导致财政紧平衡态势加剧。在当前形势下,新一轮增量政策或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而作为用途明确、发行相对灵活的政策工具,特别国债重出江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正在上升。对基建投资能否在下半年保持增长后劲的担忧也是专家提议以特别国债等方式进行财政扩容的原因之一。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就指出,一季度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5.6%,距离全年0.6%的预算增长目标已出现接近5000亿元缺口。他认为,下半年保基建后劲需要地产放松和财政扩容。根据政治局会议要求,后续财政扩容的概率较高,发行特别国债或增加赤字既有合理性,也有可行性。“若经济形势需要,作为拓展财政政策空间的一项特殊手段,增发特别国债并非不可能。”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特别国债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在做好预算调整预案的前提下,今年具备国务院请提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发特别国债的机会。中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岳还指出,为满足特定的支出目的,我国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曾在常规国债和地方债以外,发行过特别类型的债券,如长期建设国债、特别国债和专项建设债。他表示,相比于直接提高预算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更加灵活,在当前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操作性可能更强。另外,考虑到政策性银行发债不计入财政赤字,也不排除政策性银行进一步发行主题债券的可能。从过往经历来看,我国分别在1998年、2007年、2020年发行特别国债,分别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以提高金融危机下的风险应对处置能力;注册成立中投公司,提升我国外汇的投资管理能力;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建和抗疫相关支出以应对疫情冲击。虽然发行特别国债的用途、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仅从发行特别国债的积极作用来看,特别国债具有专款专用、用途灵活、不列入财政赤字等特点,能为财政有效开源增支。但不少专家向记者强调,当前经济形势难言“特别时期”,对于后续的经济运行走势也不应过度担忧,财政既有政策工具,又留有政策空间,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依然较小。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虽然遭遇了国内疫情和俄乌冲突双重冲击,但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且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阶段正在过去,特殊时期的属性不强。应当看到,当前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空间较为充裕,政策工具种类也较多,有能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选择发行特别国债,反而会对市场预期尤其是财政债务风险带来扰动。从全年财政政策空间看,虽然今年预算赤字率按2.8%安排,且3.65万亿新增专项债规模并未进一步扩容。但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分析,若计入特定机构上缴以及去年超收结余的资金量,今年的实际财政力度可以按照3.8%的赤字率去理解,新增专项债还可叠加去年结转的约1.5万亿专项债,预计在今年形成超5万亿的实际支出,足以对冲土地市场下行。即使专项债在政策要求下将在二季度发行再提速,但将全年额度全部发完也难以实现。伍超明对记者表示,预计今年二季度专项债将完成全年额度的七成以上,三季度剩余额度将全部发完,意味着专项债资金将留有一定规模在下半年使用并见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教授郭玉清对记者表示,即使专项债在下半年基本发完,财政仍存政策冗余度。他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的冗余度应体现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上,并做到东、西部地区有所差异。比如,对于东部地区,可以大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主要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对于西部地区,应发挥数据平台和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外溢性,通过国债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支持这类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面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财政部也在持续加紧推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落地落实。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近期透露,中央财政专门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1.2万亿元,其中列入2022年预算的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地方,并同步加大库款调拨力度。他强调,目前来看,地方库款余额充足,能够有效保障退税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郭玉清表示,接下来财政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实施减税降费的普惠性政策,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制造业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的政策覆盖面,通过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外贸、稳投资。 来源:证券时报 |
|
2022-05-13 |
财税部门通力合作 政策红利直送民企 | |
20日,福建西蝉木业有限公司的分拣员黄跃生按时给上大学的孩子转去了生活费。黄跃生所在的企业位于平和县西蝉木业产业园。前不久,企业的生产销售受疫情影响严重。“最多时,库存达1.3万立方米,积压了1500万元的订单未能发出。”福建西蝉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波说,企业不得不停产。产品发不出去,货款收不回来,林海波压力颇大。“多亏了490多万元的退税款,不但及时支付了货款,保住企业信誉,还按期足额发放工资,保住了员工们的生计。”25日,林海波激动地表示,增值税留抵退税优惠政策,大大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帮助企业重新开工。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扩大“六税两费”减征范围、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延续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3月底,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助力我省民营企业过坎爬坡,提振信心。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财政厅科学统筹调度资金,全力保障减税降费政策和基层“三保”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从4月1日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以来,为弥补基层落实政策形成的减收,做到及时足额向各类企业兑现退税资金,省财政厅第一时间将中央首批相关转移支付资金87.24亿元全部安排给市、县(区),有效支持了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同时,针对基层财政困难,省财政今年对下转移支付比上年增加了40亿元。税务部门结合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出“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进一步完善“减税易”工作机制,积极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上线金税三期社保费标准版系统,并加强与财政、人行等部门协作,做到申请即办、高效退税,确保第一时间将政策红利送达市场主体。来自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至4月15日,留抵退税政策实施以来,全省(不含厦门)已有8626户次企业享受到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优惠,38.6万家企业受益“六税两费”减免,17.5万户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税税费。来源:东南网 |
|
2022-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