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个月进出口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 |
海关总署9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具体来看,我国前8个月出口15.48万亿元,增长14.2%;进口11.82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3.66万亿元,扩大58.2%。8月当月,进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专家分析称,内外需不振拖累进出口增速放缓,未来随着更大力度的稳外贸政策落地,出口增速有望保持韧性。前8个月汽车出口同比大增57.6%数据显示,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71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2.12万亿元,增长11.8%,比7月增速下降12.1个百分点。“8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预示全球需求进入收缩状态,这是8月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我国外贸数据仍有不少亮点。比如,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外贸出口结构持续优化等。据海关总署数据,前8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占我外贸总值的50.1%,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国内外贸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维持较高景气。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反映海外高通胀环境下,我国外贸出口性价比仍较高,我国外贸出口韧性十足。”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具体而言,前8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81万亿元,增长14.1%。值得注意的是,前8个月,我国出口汽车2168亿元,同比增长57.6%。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商务部还将支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建设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研究拓宽出口运输渠道,如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新能源汽车等。东盟仍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从贸易伙伴看,东盟仍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8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09万亿元,同比增长14%;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77万亿元,增长20.2%,增速均较快。“东盟制造业PMI连续11个月扩张,经济增长表现较强韧性。在RCEP框架的支撑下,东盟生产扩张和消费潜能的发挥,将带动我国的出口需求增长。”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冉对记者表示。进口方面,8月我国进口1.59万亿元,同比增长4.6%,比7月下降2.8个百分点。“当前能源尤其是煤炭的国内外价格倒挂,国内输入型通胀风险依然较大,国内能源的成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部分的进口需求。”常冉表示。数据显示,我国铁矿砂、原油、煤、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均同比减少。前8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7.23亿吨,同比减少3.1%;进口原油3.3亿吨,减少4.7%;进口煤1.68亿吨,减少14.9%;进口天然气7104.5万吨,减少10.2%;进口大豆6132.9万吨,减少8.6%。“国内出台进一步扩内需政策组合拳,国内消费、投资需求稳步恢复,有助于带动进口需求改善,但能源及部分原材料商品价格继续维持高位运行,未来进口增速预计将维持低位。”周茂华说。稳外贸政策力度将加大“展望四季度,出口可能呈现增速放缓与韧性并存的局面。7月,IMF将2022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再下调至3.2%,预示着全球经济衰退将压缩整体需求水平。”常冉分析说,新能源相关产品的出口和东盟的拉动可能成为四季度出口的支撑点。面对外需扩张放缓、企业接单难度较大等不利因素,商务部、海关总署近期透露了一系列稳外贸的政策措施信号。商务部部长助理李飞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商务部将增设新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并支持物流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和大型跨境电商卖家等专业化主体建设海外仓。海关总署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市场采购贸易支持力度,打通跨境电商出口退货通路等。“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细化落实举措,指导各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针对性支持举措并做好实施工作,确保外贸企业尽快享受政策红利。”李飞表示。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9-08 |
能源进口成本高企 多国贸易逆差压力加大 | |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由于能源进口成本高企,日本、欧元区、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贸易逆差压力也随之加大。日本财务省17日公布的贸易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原油等进口商品价格高企以及日元大幅贬值,日本连续1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7月贸易逆差达1.44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34日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数据显示,7月日本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增幅均超过100%,拉动当月进口额大幅增长。当月日本进口额同比增加47.2%至10.19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7月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长19.0%至8.75万亿日元,连续17个月保持增长。当月汽车、矿物性燃料、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领域出口增幅最为突出。从国家和地区来看,当月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为1.78万亿日元,对美国和欧盟出口额分别为1.58万亿日元和8425亿日元。中国继续保持日本最大出口市场地位。据韩国关税厅上周发布的统计数据,韩国8月前10天进口额同比增加34.1%,为233.65亿美元。进口增幅已连续14个月高于出口增幅。从品类来看,三大能源(原油、天然气、煤炭)进口同比增加74.9%,合计61.91亿美元。欧盟统计机构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再现贸易逆差,因能源成本高企导致进口额上升。进口额同比上升43.5%,达到2768亿欧元。出口额也有所增长,不过增幅较低,为20.1%,达到2522亿欧元。欧盟统计局称,欧元区6月份货物贸易逆差为246亿欧元,上年同期为顺差172亿欧元。这是欧元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货物贸易逆差。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6月份贸易逆差为308亿欧元,5月份贸易逆差为272亿欧元。今年前六个月,欧盟能源贸易逆差增至2908亿欧元,去年同期逆差为1056亿欧元,显示乌克兰危机令欧盟能源成本压力加剧。美国最新贸易数据显示,6月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为796亿美元,虽然是2021年12月以来逆差首次低于800亿美元,但仍处于高位。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24 |
克服诸多不利影响 我国前7个月外贸实现较快增长 | |
海关总署7日发布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外贸克服诸多不利影响,实现较快增长。具体来看,前7个月累计,我国出口13.37万亿元,增长14.7%;进口10.23万亿元,增长5.3%;贸易顺差3.14万亿元,扩大62.1%。今年以来,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外贸进出口克服外部环境趋紧、疫情短期冲击等诸多不利影响,前7个月累计增速达到两位数。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说:“其中,7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延续了5月份以来外贸增速持续回升态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地区外贸持续快速恢复。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进出口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7月当月同比增长25.7%,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成。从主要贸易伙伴看,前7个月,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是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3.53万亿元、3.23万亿元、2.93万亿元和1.39万亿元,分别增长13.2%、8.9%、11.8%和8.9%。记者还注意到,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进出口同比增长19.8%,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同比增长7.5%。从外贸主体看,随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52.6万家,同比增加5.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1.8万亿元,增长1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从出口货物品类看,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57万亿元,增长10.1%,占出口总值的56.6%。其中,汽车1757.4亿元,增长54.4%。同期,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41万亿元,增长15.2%。进口方面,前7个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原油、煤炭、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08 |
高油价下山东地炼面临亏损 转型升级挑战仍存 | |
“今年的高油价已造成山东地炼亏损。”日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山东省能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新伟对界面新闻表示。“原油占成品油总生产成本的70%。今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超五成,但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仅上涨了28%。”高新伟解释称。截至北京时间7月2日收盘,WTI原油期货收涨2.52%,报108.4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收涨2.38%,报111.63美元/桶,较年初上涨约45%。3月,国际油价曾上涨至接近140美元/桶。由于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70%,国内成品油市场与企业炼油利润受国际油价影响较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5月,国内累计进口原油量2.17亿吨,同比下降1.7%,进口金额却同比增加53%。炼油成本大幅上涨,叠加前期国内成品油需求疲弱,导致国内成品油裂解差价大幅下滑。裂解价差代表炼油厂的利润,即成品油出厂价格和原油等成本的价差。截至6月15日,国内原油-汽油的裂解价差在554.65元/吨,柴油-原油裂解价差531.01元/吨,均处于近三年内的历史最低。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王能发布的分析报告表示,5、6月汽柴油裂解价差均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国内炼油亏损严重,尤其是炼制汽油亏损更为严重,炼厂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5月国内原油加工量分别为2.23亿吨、2.77亿吨,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0.5%、10.9%。与主营炼厂与相比,地方炼厂往往受到高油价更大的冲击。山东是国内地炼集中地。隆众资讯的数据显示,随着油价波动,今年山东独立炼厂实操炼油利润大幅震荡,多次跌至负值。山东独立炼厂实操炼油利润图片来源:隆众资讯4月,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一度跌至50%,创近15年来新低。此后,因国内疫情好转,成品油需求上升,山东地炼的开工率逐渐回升至60%以上。卓创数据显示,截至6月29日,山东地炼一次常减压装置平均开工负荷65.81%,但仍较去年同期降低约10.8个百分点。面对山东地炼整体颓势,高新伟认为,这将促进地炼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往一体化、规模化、化工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地炼)将降低开工率,走化学品道路。”高新伟说。近两年,山东地炼多家企业均尝试向化工方向转型。据卓创资讯去年统计,京博石化、东明石化、鲁清石化、金诚石化、汇丰石化等炼化企业均有在建或投产的化工项目。今年1月,中国石化集团齐鲁分公司党委书记张绍光委员也建议,地炼企业应把握“油产化”“油转化”“油转特”趋势,促进炼油转型炼化一体发展新路径。但山东地炼的转型升级仍有许多挑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地炼转型升级有一个过程,需要大量投资。地炼目前很难募集到资金,预计短时间内转型升级不会有大的变化。“今年化工市场也不是很好,除芳烃化纤产业链有所恢复,塑料橡胶并不旺盛。即便将炼油转到化工,也难有效果。”该分析人士称。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国俊的团队在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山东地炼仍存在单体规模较小、一体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整体竞争力较弱。“目前,山东地区的传统地炼数量超过40家,以出产汽柴油、液化气等石油产品为主,常减压装置规模较小,基本不具备拓展基础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的能力。”该报告称。由于传统地炼在化工领域无明显的规模化优势和技术积累,项目同质化风险较高也是一大问题。该报告认为,传统地炼各类竞争要素均较为薄弱,全面整合已成最后的赶超机会,但其中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传统地炼的转型升级前景仍需观望。2018年10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到,力争到2022年,将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和炼油能力在300万吨及以下的地炼企业炼油产能进行整合转移。该方案还要求,到2025年,将500万吨及以下地炼企业的炼油产能分批分步进行整合转移,全省地炼行业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亿吨/年压减到9000万吨/年左右,成品油收率降至40%左右。今年1月,山东省省长周乃翔作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2年山东确保整合转移地炼产能740万吨;2021年,山东整合退出了三家地炼企业780万吨炼油产能。 转自:界面新闻 |
|
2022-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