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 表现出较强韧性 | |
15日,国新办举行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多发散发、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从10月份情况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是总的来看,工业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表现出了较强韧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生产保持恢复态势。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5%,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仍快于7月份和8月份,也比三季度的工业生产增速快0.2个百分点。从累计看,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4%,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情况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环比增长0.33%,继续保持增势。二是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比较明显。10月份,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9.2%,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其中产业链较长的汽车和电子行业同比分别增长18.7%和9.4%,对上下游行业带动有力。我们看到,与汽车行业联系比较密切的电气机械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持续,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6%,增速比9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随着信息通信快速发展,相关行业生产和产量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移动通信基站设备、5G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18.4%。四是绿色智能发展带动持续显现。随着我国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绿色能源产品不断涌现,持续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4.8%、81.4%和69.9%。生产智能化改造也在不断深入,对相关行业和产品带动也在不断增强。10月份,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7%和14.4%。付凌晖表示,这些情况表明,尽管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但是我国工业体系完整、规模优势明显,随着创新驱动增强,结构升级、质量提升态势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下阶段,国家统计局要落实好各项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措施,推动工业生产持续向好,保持稳定发展。 转自:中国新闻网 |
|
2022-11-16 |
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发展韧性继续彰显——聚焦10月份国民经济数据 | |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今年10月份国民经济数据显示,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发展韧性继续彰显。统计数据显示,生产需求保持恢复态势。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3%。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1%。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保持基本平稳。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与上月持平。全球通胀压力高企,我国持续加大保供稳价力度,价格形势保持总体稳定。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移动通信基站设备、5G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9.1%和18.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4.8%、81.4%和69.9%……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绿色能源产品不断涌现。“总的来看,10月份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保持稳定,新动能积蓄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韧性继续彰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经济恢复有所放缓,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尽管工业保持恢复态势,但受疫情多发散发、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有所放缓。当前是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的关键窗口期。付凌晖说,要狠抓政策落实,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稳就业稳物价稳预期,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力争实现更好发展结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文件,以21条举措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同等支持采购国内外设备……“随着稳投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投资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付凌晖说,从消费来看,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稳消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新的消费模式不断增加,消费会逐步改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要求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随着这些措施有效落实,有利于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市场需求恢复和经济循环畅通。”付凌晖说。重点行业带动作用有望继续发挥。10月份,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这两个行业产业链比较长,对上下游带动作用会持续发挥。同时,近期化工、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生产扩张。“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说,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关注市场主体,紧盯市场主体精准实施各项政策。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实施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安徽、湖南等多地税务部门升级信息系统,积极利用税收大数据,便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前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持续落地见效,对稳投资和扩消费将发挥积极作用,加上去年同期存在一定的低基数效应,四季度经济有望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说。 转自:新华社 |
|
2022-11-16 |
前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效 | |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专家认为,M2增速、人民币贷款增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金融数据的表现,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正在增强,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暖。接下来,金融系统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融资成本继续下行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贷款增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明显增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M2同比仍然维持高位,反映国内货币环境保持适度宽松,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前10个月金融数据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增强,也表明此前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效果正持续显效,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还体现在融资成本上。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利率条件。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年内LPR报价已多次下调。1年期LPR下调两次,共下行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3次,共下行35个基点。此外,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序推出,引导存款利率下行。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很多银行还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1月份至9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4%,比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并加快落地,我国金融机构用足各种政策工具,从扩增量、稳存量、降成本等方面发力,信贷总量表现积极,助推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有效需求持续回升。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今年以来,金融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带动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前三季度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3.77万亿元。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前三季度增加2.63万亿元,同比多增5860亿元。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加快落地。近期,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已经完成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为多个重大项目补充了资本金,加快了项目开工、建设进程。为引导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资金有效匹配,人民银行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和金融债发行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建设领域。同时,央行引导政策性银行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贷款最长期限提高至35年至45年,提升项目贷款与项目建设周期、运营周期、投资回报周期的适配性。今年前8个月,3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九成。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接下来,货币政策将重点依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力,银行也将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建项目持续提供配套信贷支持。强化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金融系统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在下一步工作中,金融系统还将强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尽快到位。央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致力于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投资,四季度效果会有所显现。“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增长取向。”王青表示,四季度将继续以宽信用助力稳增长,市场利率整体上将继续运行在相应政策利率中枢下方。一方面,国内物价将继续处于温和水平,这决定了国内货币政策有条件保持自主性;另一方面,四季度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仍然较大,宏观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为助力稳增长、夯实稳就业基础,仍需为宏观经济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在汇率波动、国际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坚定地以我为主,稳增长要放在货币政策尤为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运行。从我国实际出发,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继续有针对性地实施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政策基调不动摇。货币政策还需兼顾多方面需求,运用相关的总量工具、结构性工具和价格工具等进行调节,并和财政政策等相关宏观政策、产业政策配合共同达到稳增长目标。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11-15 |
主要指标总体改善,恢复基础仍需巩固——聚焦前8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 |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多数指标好于上月,但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6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8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考验,各地区各部门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释放政策效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多数指标好于上月。生产供给稳中有升——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恢复加快,8月份汽车产量增长39%,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服务业持续恢复。8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需求改善——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重点领域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市场销售规模继续扩大。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比1至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新动能继续成长——创新引领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较好。1至8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8月份,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7%、25.7%、21.6%。新业态较为活跃,新消费驱动力增强。1至8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比1至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就业物价总体稳定——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在外部需求收缩、国内疫情散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付凌晖说。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在看到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的同时,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也要看到,现阶段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外部形势变化影响仍有不确定性,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目前,国内需求恢复相较于生产恢复仍比较缓慢,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同比增长5.4%,但环比下降0.05%。部分地区投资增长有所放缓。“下阶段,要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盘活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促进社会投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增后劲提水平,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付凌晖说。部分地区工业生产出现下滑。8月份,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的四川、重庆等地工业生产出现较大下滑。房地产市场仍然处在下行过程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扩大。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4%,降幅比1至7月份扩大1个百分点。“从销售方面改善传导到房地产投资生产方面,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还要继续付出努力。”付凌晖说。付凌晖表示,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稳经济政策加快显效,经济有望恢复向好付凌晖表示,尽管当前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一系列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效能加快释放,我国经济有望恢复向好。国内需求逐步扩大。从投资看,稳投资政策持续加力,项目开工保障增强,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从消费来看,就业总体稳定,在疫情精准防控和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有望逐步恢复。安全发展得到保障。今年夏粮和早稻实现了增产,秋粮目前长势总体稳定,煤炭电力保障加强,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不断加强,比如前期受“缺芯”影响困扰较大的汽车行业,今年以来保持较快增长。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助力经济巩固恢复基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及时推出,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发挥组合效应,增强发展后劲。”付凌晖表示,下阶段,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显效,将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发展。 转自:新华社 |
|
2022-09-19 |
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 工业互联网迎来规模发展关键期 | |
工业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经济参考报》记者9月9日从工信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转向规模发展关键期,工信部将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培育生态等多方面发力,加快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工业互联网成产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支撑当前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网络、平台、安全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设施初步建成,以国家顶级节点为中心的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发展,平台支撑的融合应用创新活跃,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说,目前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创新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介绍,我国目前已培育200余个公共服务平台,在试验验证、检测认证、人才实训等方面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将工业互联网写入国际标准,推动发布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融合新技术应用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持续走向纵深。目前已培育8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遴选381个试点示范项目。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助力制造业、能源、矿业、电力等各大支柱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东中西部错位发展、均衡分布、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转向规模发展关键期。”王鹏说,下一步工信部将打好政策“组合拳”,打好技术“攻坚战”,打好产业“团体赛”,加快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具体而言,将针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研究出台一批支持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发展,助力稳经济、保安全的新政策举措。聚焦持续性真难题和阶段性新课题,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补短板、锻长板。同时充分调动工业企业、通信企业、设备企业、产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各方积极性,在技术、建设、应用、标准等各方面深化合作,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因企施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企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提质、降本、增效作用不断显现。“工业互联网向研发、制造等核心环节延伸,‘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钢铁、采矿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形成20个典型应用场景,促进传统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王鹏说。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调查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在中小企业应用普及率近年来持续走高,近两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83%的企业表示应用工业互联网后生产经营效率明显提升。“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破题之举和重要抓手。”王建伟表示,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大潮中,各类企业主体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其中,大企业自身具备较好的数字化基础,立足行业优势和上下游配套资源,建设跨行业跨领域以及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平台提升数字化分析决策能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借助平台上云化部署的工业APP和解决方案,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转型。园区和集群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园区内企业具有共性需求强、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成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的重要突破口。“对企业而言,找准切入口和发力点至关重要。”王建伟说,下一步将针对不同类型的主体企业,分门别类、“因企施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而言,面向大企业,将鼓励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和特定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与供需匹配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向行业内延伸。面向中小企业,推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引导性政策文件,指导中小企业分阶段开展数字化转型,鼓励各地以“上云券”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此外,面向园区和集群企业,工信部将深入推进“平台+园区”“平台+基地”试点应用,遴选一批标杆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平台+园区”深度行等活动。多举措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的保障性作用日益凸显。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安全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支撑水平不断提升。王鹏介绍,工信部已经完成工业企业、平台企业、标识解析企业等4项国家标准立项,推动30余项行业标准加快研制,指导企业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2021年)》也已经发布。同时基本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覆盖近14万家工业企业、165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天候全方位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风险预警和通报处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可感可知。下一步工信部将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其中,将推动印发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政策文件,加快研究制定工业企业、平台企业等4项国家标准,推动出台钢铁、轻工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指南。此外,工信部将不断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持续优化安全运营分析能力,健全协同联动的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技术产品供给,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险服务,促进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 转自:经济参考网 |
|
2022-09-14 |
解读7月份PMI释放的经济信号 | |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31日发布数据,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3.8%和52.5%,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国家统计局专家解读认为,总体上看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恢复基础尚需稳固。“7月份,受传统生产淡季、市场需求释放不足、高耗能行业景气度走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PMI降至49%。”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赵庆河表示,7月份制造业部分行业保持恢复态势。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PMI高于52%,连续两个月保持扩张,产需持续恢复。价格指数明显回落,企业成本压力下降。7月份,受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月下降11.6和6.2个百分点。从企业调查来看,7月份,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7.9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随着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疏通,物流成本也有所回落,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继续位于扩张区间。赵庆河分析,近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承压,市场预期受到一定影响,7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虽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但仍位于扩张区间。“在市场供需有所收缩的情况下,当前就业仍保持相对稳定,7月份从业人员指数为48.6%,较上月仅下降0.1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指数均值。”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说,就业形势稳定,不仅有利于后市经济稳定回升,也较好兜住民生底线。值得注意的是,新动能保持上升势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7月份,装备制造业PMI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1.2%和51.5%,虽较上月下降1和1.3个百分点,但都保持在51%以上的扩张区间。分项指数显示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供需增速都保持在相对较好水平,表明新动能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上升势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不过,7月份制造业供需在6月份快速释放后有所回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48.5%,比上月下降3个和1.9个百分点,均位于收缩区间。赵庆河表示,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连续4个月上升,本月超过五成,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制造业发展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统计数据显示,非制造业连续两个月恢复性增长。其中,服务业延续恢复态势,7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6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其中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高于60%,前期受抑制的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相关行业业务量继续较快恢复。从服务业市场预期看,7月份,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8%,继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调查的全部行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服务业企业信心普遍回升。建筑业扩张加快。7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2%,高于上月2.6个百分点,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从行业情况看,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58.1%、51.8%和51.9%,比上月上升0.2、1.6和1个百分点,表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场需求有所回升,企业用工继续增加,行业有望保持平稳增长。“7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5%,低于上月1.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继续扩张,但步伐有所放缓。”赵庆河说。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1 |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小微企业受益明显 | |
国家税务总局今天(7月22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企业增加现金流,提振了发展信心。分行业看,4月1日—7月20日,制造业退税4844亿元,占比25.8%,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分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4月以来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7%,共计退税7951亿元,金额占比42.4%;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退税金额分别占比22.2%、35.4%。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留抵退税总量较大,市场主体共获得退税10371亿元,占比55.2%。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兼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以“真金白银”为更多市场主体送上退税“及时雨”,增加现金流,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二季度,全国享受退税企业采购原材料等支出同比增长12.3%,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5.7个百分点;退税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1%,比无退税企业高1.8个百分点。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二季度,办理退税的制造业企业设备投资同比增长11.9%,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9.5个百分点;办理退税的高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4%,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1.8个百分点。另外,二季度,外资企业户均退税超过500万元,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发挥了稳定外资预期的重要作用。 转自:央视网 |
|
2022-07-26 |
稳投资持续加力 新基建蕴含新机遇——2022年中国经济年中观察之投资篇 | |
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今年以来,稳投资加码发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新基建蕴含新机遇,一项项重大工程抓紧推进,投资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持久动力。基建加码发力扩大有效投资汇聚稳经济合力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投资数据的改善,释放出经济逐步企稳恢复的积极信号。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2%,增速虽较1至4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收窄1.9个百分点。“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投资增长支撑作用逐步加强。”在6月1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扩大有效投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被摆上重要位置。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政策加力信号持续释放。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截至5月底,新增专项债已发行2.03万亿元,完成下达额度的59%,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万亿元;新开工10644个水利项目,投资规模4144亿元,其中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项目609个;新开工120个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项目,总投资1820亿元……前5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增速比1至4月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高0.5个百分点。6月末,在川藏交界的金沙江干流,近百台运料车、振动碾、挖掘机往来不断。这是“西电东送”接续基地重点工程——巴塘水电站的施工现场。施工方中国安能三局24小时不间断施工,大坝填筑施工量由原计划的每月30万方提升到60余万方。“5、6月历来是施工旺季,今年更与复工复产、各地加大基建项目开工力度相叠加,很多项目工地都在加快进度。”中国安能集团总工程师张利荣说。加快推进施工进度,意味着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带动更大投资效益。重重困难之下,制造业投资保持了“韧性”。前5个月,制造业投资实现了两位数增长,10.6%的同比增速虽较1至4月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收窄1.8个百分点。“高”“新”投资增速快结构优化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投资,在短期体现为需求,在中长期体现为供给。推进高质量发展,优化供给结构是必然选择。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是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投资项目。新基建,是支撑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的战略性基石。我国5G基站建设加快推进,前5月新建基站27.5万个,基站总数已达170万个。作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重要一环,今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一个个数据中心项目加快落地,为数字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盛夏时节,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据介绍,项目新建机架12000多个,未来将实现宁夏与京津冀地区间传输时延8毫秒。对于新基建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从储备项目情况看,下半年,各地方和骨干企业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将开工建设。古都西安,投资额达到1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增产扩能项目正在抓紧施工,计划年内正式投产。“未来,比亚迪所有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高级零部件都会在这里出现,比亚迪在西安地区的年产量,也将从30万辆提升到60万辆。”比亚迪西安地区总经理刘振宇说。今年1至5月,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24.9%,远高于制造业投资10.6%的增速。发力先进制造业投资、绿色低碳投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的投资结构,正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锚定扩大内需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推动技术进步、产业改造升级也离不开投资,这意味着有效投资需求大、潜力大。由投资、消费构成的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一季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6.3%。增强“主引擎”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要进一步释放投资潜力。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一半以上,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盘活存量资产、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目前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措施正抓紧落实,助力增强扩大有效投资的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复杂国内外形势下重塑中国经济新优势的深远谋划。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意味着进一步释放投资潜力。江苏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动工具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车间里,智能机器人运输车往来穿梭;车间外,一个1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工厂正在抓紧施工。公司负责人说:“我们要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产品在全球树立良好品牌。”宽阔的伶仃洋上,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在稳步建设,隔海相望的中山市和深圳市将被连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个个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实施,更大的投资空间随之拓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正带来新的投资机遇。不断释放的投资潜力,也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转自:新华网 |
|
2022-07-07 |
6月制造业PMI重新站上荣枯线 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景气明显改善 | |
6月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6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恢复性扩张。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6月制造业PMI重返50上方扩张区域,反映国内制造业活动在加快恢复。这主要因为:一是国内需求回暖。疫情逐步受控,经济活动恢复,带动需求回暖。二是国内纾困助企政策效果显现。针对疫情影响特点,国家及时出台措施,保障物流交通加快恢复运转,一系列助企纾困、保供稳价等政策,有效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为制造业活动加快恢复创造了条件。三是工业体系韧性足。国内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市场主体多,产能配套能力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时也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我国经济总体恢复有所加快。”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记者注意到,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官方数据显示,生产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加快恢复;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改善;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7.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明显加快。而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继续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8.7%,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水平连续两个月回升。周茂华表示,从分项指标看,国内需求回暖,新订单指数扩张,企业库存被动去化,主动增加原材料补库存意愿增强,经营预期指数进一步走高,反映企业经营信心更趋乐观。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也对记者表示:“生产端在前期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保生产、保运行的效果较为明显,需求端回升受外需影响较大。”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景气度出现回升:大型企业PMI为50.2%,连续两个月高于临界点,延续恢复性扩张势头。中型企业PMI为51.3%,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小型企业PMI为48.6%,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恢复进程相对较慢,但景气水平有所回升。周茂华告诉记者:“小型制造业企业景气改善,主要是国内疫情受控,需求加快回暖,以及国内加大小微企业纾困支持力度。”有分析也称,6月以来,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发挥,其中中小企业受惠幅度最大,改善状况也更为明显。赵庆河还表示,虽然本月制造业延续恢复态势,但仍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部分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经营压力较大。展望未来,周茂华认为:“国内制造业活动仍有望进一步加快。因为国内疫情受控,需求回暖;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出台的商品保供稳价与金融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负担以及海外需求整体保持扩张。这些有利条件继续支持制造业加快恢复。”服务业景气水平明显改善不仅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大幅回升至扩张区间。官方数据显示,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高于上月6.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明显回升。“6月非制造业PMI指数强劲反弹超预期,主要受服务业加快恢复带动,由于国内疫情受控,此前受抑制的服务需求强劲反弹;同时,国内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效果在逐步显现,建筑业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周茂华说。展望7月,东方金诚预计:“伴随疫情后消费、投资需求释放,加之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体现,7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都将保持在扩张区间。”记者注意到,服务业景气也恢复至扩张区间。官方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疫情形势整体平稳,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逐步落地,服务业延续恢复态势,商务活动指数在4~5月份低基数水平上回升至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较5月份有所改善。调查的21个行业中,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的由上月6个增加至19个,服务业景气面明显扩大。其中,前期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有所回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高于65%,业务总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道路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升至临界点以上,业务总量由降转升。此外,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7%和61.0%,分别高于上月10.0和5.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企业信心逐步恢复。展望未来服务业活动的走势,周茂华认为:“从以往经验看,疫情受控后,服务业活动往往出现强劲反弹,国内疫情受控,民众出行意愿增强;加之国内出台政策加大受疫情影响的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纾困力度,预计服务业活动活跃度将进一步增强。”总体来看,赵庆河表示,6月份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5月份相比发生明显积极变化。但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势头。 转自:中国经营网 |
|
2022-07-04 |
经济回暖复苏 数字经济引擎持续发力 | |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经济运行情况,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改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中国经济释放恢复信号。”路透社如此评价5月中国经济表现。以高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回暖的重要因素。在评价5月经济运行表现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稳健。”数字经济恢复明显引领作用持续彰显今年以来,数字经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彰显的发展韧性令人瞩目,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数字经济运行情况看,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依然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引领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1—4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8%。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1—5月新基建相关行业电气机械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合计占制造业投资的19.6%,较去年全年的16.5%占比有所上升。尽管受到疫情冲击,高技术制造业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增速快于全部工业。5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速度明显快于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0.9%。从消费来看,网上零售持续逆势增长。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而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达49604亿元,增长2.9%。从各地日前发布的5月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数字经济恢复明显。在浙江,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1.3%,比上月加快5.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1%,占比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在江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8%,成为38个工业大类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全省网上零售额增长25.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0%。在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6.8%,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2.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将持续发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继5月经济恢复性增长之后,从6月开始,中国经济将迅速恢复,满血归来。”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解读5月经济数据时指出。国务院日前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涉及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等6大方面,发出进一步释放政策合力、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的鲜明信号。“6月,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付凌晖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激发经济恢复的动能,挖掘经济发展的增量,是促进经济尽快实现合理增长的突破口。数字经济不仅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点,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都很大,大家在探讨新增长动力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数字经济就是重要的动力之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密集部署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再次强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5月27日工信部召开的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适度超前部署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各地纷纷部署出台数字经济相关立法和规划。北京、河南、江苏等地纷纷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多地立法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各地出台的法规和规划也明确了对数字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的支持。如江苏省提出通过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保障供应链安全、培育产业集群等方式,构建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协同和供应保障,提高数字产业整体竞争力;辽宁省提出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突出工业大数据特色,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底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数字经济韧性显现,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可以预见,随着政策利好的落地和规划目标的实现,数字经济将持续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回暖之际,通过赋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激活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