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效 | |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专家认为,M2增速、人民币贷款增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金融数据的表现,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正在增强,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暖。接下来,金融系统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融资成本继续下行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贷款增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明显增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M2同比仍然维持高位,反映国内货币环境保持适度宽松,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前10个月金融数据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增强,也表明此前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效果正持续显效,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还体现在融资成本上。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利率条件。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年内LPR报价已多次下调。1年期LPR下调两次,共下行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3次,共下行35个基点。此外,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序推出,引导存款利率下行。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很多银行还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1月份至9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4%,比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并加快落地,我国金融机构用足各种政策工具,从扩增量、稳存量、降成本等方面发力,信贷总量表现积极,助推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有效需求持续回升。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今年以来,金融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带动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前三季度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3.77万亿元。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前三季度增加2.63万亿元,同比多增5860亿元。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加快落地。近期,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已经完成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为多个重大项目补充了资本金,加快了项目开工、建设进程。为引导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资金有效匹配,人民银行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和金融债发行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建设领域。同时,央行引导政策性银行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贷款最长期限提高至35年至45年,提升项目贷款与项目建设周期、运营周期、投资回报周期的适配性。今年前8个月,3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九成。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接下来,货币政策将重点依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力,银行也将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建项目持续提供配套信贷支持。强化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金融系统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在下一步工作中,金融系统还将强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尽快到位。央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致力于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投资,四季度效果会有所显现。“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增长取向。”王青表示,四季度将继续以宽信用助力稳增长,市场利率整体上将继续运行在相应政策利率中枢下方。一方面,国内物价将继续处于温和水平,这决定了国内货币政策有条件保持自主性;另一方面,四季度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仍然较大,宏观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为助力稳增长、夯实稳就业基础,仍需为宏观经济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在汇率波动、国际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坚定地以我为主,稳增长要放在货币政策尤为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运行。从我国实际出发,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继续有针对性地实施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政策基调不动摇。货币政策还需兼顾多方面需求,运用相关的总量工具、结构性工具和价格工具等进行调节,并和财政政策等相关宏观政策、产业政策配合共同达到稳增长目标。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11-15 |
1至5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9% | |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26日表示,今年1至5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9%,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姚珺是在26日工信部举行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缩减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推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越来越多外资主动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对于社会关注的产业链转移话题,他表示,产业链转移是全球化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虽然一些外资企业加速多元化布局,但总体来看,外商对华投资步伐并没有放慢。“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他说,一是支持外资加大在华投资,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运用部省联动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支持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二是鼓励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做优做精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三是推动构建制造业合作伙伴关系,为制造业开放合作搭建交流平台。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01 |
回望十三五,天津进步了多少? |
慧选网编者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天津市迎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是构建新发展,搭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天津为发展制造业,增加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竞争力,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制造业都市,并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依,制定了《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回望“十三五”天津工业为“十四五”打下坚实基础,工业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培育动能,天津一步一个脚印在以下五项指标中成果显著,进步明显。1.调整产业结构效果明显。截至去年,天津市工业五年内增值约4200亿元,约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百分之30。五年时间中工业增加值达百分之3.6。智能科技产业做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主要角色,营收在天津市中年收入达20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占百分之23.5,接近四分之一。天津市也注重人工智能产业的孵化加速,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作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首批落地建成,五年来为天津市贡献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企业。五年来,天津市大力调整改造产业结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百分之26,已超过四分之一,同比十二五上涨百分之8.6,增速明显。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百分之15.4。今日头条、滴滴持续保持增长态势,TCL、360等大型企业区域总部相继落户天津,同时绿色工厂、园区、供应链转型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总值同比下降百分之16,成功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2.天津市为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加速建设重点重大项目,坚持融合发展“十三五”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百分之5.6。落地50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与技术改造项目1300个,总投资5400余亿元,诸多行业领头羊如一汽大众、空客A330、爱旭太阳能电池等尖端项目落地投产。2017年中国自主研发“彩虹—5”无人机进入批量生产阶段,2000年5月中芯国际天津公司顺利申报进口世界单体规模最大8英寸生产线。3.天津持续增强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完整建立了从芯片、操作系统到服务器的全产业链,得益于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在全市研发经费所占比重的进一步提升---提升至百分之46,企业技术中心在天津的数量增速加快,其中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比十二五增加100余家,数量达到646家,国家级中心增长至68家,居于全国重点城市前三。搭建了车联网、现代中药、终端操作系统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上升到22家,相较于“十二五”增加了近一倍。天津中科曙光更是被批准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芯火”双创基地、中汽中心、天津药研究院、中科院等等产业创新平台。4. 坚持质效优先,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于6月23日在天津梅地亚大剧院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为智能制造产业设立了百亿元专项资金,共计资金支持1726个项目,自己总额52亿元,打造了丹佛斯、海尔第五代移动通信(5G)智能工厂等全球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累计创建10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培育了注入中汽研、宜科电子等行业优秀的互联网平台。重点数字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高达百分之82,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百分之53。共计建成5G基站约2万5千个。5. 天津市产业布局加速升级,坚持创新驱动,“两带集聚、多极带动、周边辐射”的产业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共建成了十一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聚集度不断增强。滨海新区持续发挥自身领头作用,区内工业产值占约占全市50%以上。 |
2021-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