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历史同期新高” 折射水利投资持续加力 | |
前10月完成水利投资9211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为历史同期最多;财政部近日提前下达2023年财政水利相关资金941亿元,同口径较2022年提前下达金额增加44亿元……多项数据表明,水利建设正加快发力、持续加力,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业内人士表示,水利建设是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水利投资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可进一步发挥水利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创出两项纪录在贵州凤山水库工程枢纽区大坝和发电厂房施工现场,几十台大型机械设备正在作业,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现场采取人轮休、机不停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我们将全力以赴确保工程按期交付,力争在2023年6月工程建设达到下闸蓄水验收条件,为建设贵州大水网、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贵州省水投集团凤山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卢天文表示。忙碌的凤山水库工程施工现场,是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我国完成水利投资9211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为历史同期最多。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我国将继续加快推进一批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国家水安全。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建筑行业分析师苏多永表示,前10月水利建设落实投资、完成投资规模均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年水利投资增速值得期待。“四季度,水利部将继续抓紧抓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万亿元以上的目标,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水利贡献。”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此前表示。多方资金协同护航水利建设加快推进需要资金保障,财政资金、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正协同发力,为水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水利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已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0571亿元。一方面,各级财政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落实水利建设资金5958亿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等加力支持水利建设,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1896亿元,是去年全年规模的1.5倍;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落实27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69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有望进一步加大。财政部日前提前下达2023年财政水利相关资金941亿元,同口径较2022年提前下达金额增加44亿元。其中,提前下达水利发展资金543亿元,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等328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70亿元。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日前表示,在前期已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础上,将积极寻求商业性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宽中长期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扩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规模,更好适应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金需求。业内人士分析,各路资金汇聚,为水利建设“护航”,有望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为稳住经济大盘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稳定经济大盘“水利建设为2022年基建各子板块中维持高速增长的细分行业之一,项目建设需求强劲、政策力度持续加码,水利龙头企业的订单承揽及项目回款能力强。”苏多永预计,今年全年及明年一季度,水利建设投资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兴业证券报告认为,“十四五”期间在政策推动下,水利工程建设空间广阔。国泰君安证券发布报告表示,“十四五”期间,水利建设将围绕防洪、供水、智慧水利和生态修复四大投资方向重点发力,投资增速有望在150项水利重大项目规划加速落地的推动下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在加力巩固经济回稳向好势头的当下,扩大水利有效投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乘数效应’,水利投资有望衍生出新的消费、投资,拉动经济增速上行。”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说。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11-17 |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创历史新高(新数据 新看点) | |
从水利部获悉:今年上半年,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投资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449亿元,同比增加59.5%,有11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从投向来看,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河湖生态修复保护完成投资4046亿元。其中,聚焦保障防洪安全,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完成投资1313亿元;聚焦保障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完成投资1898亿元;聚焦保障生态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完成投资835亿元。投融资政策落地见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吸纳社会资本等支持政策,拓宽了水利项目筹资渠道。1至6月,在落实的水利建设投资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达1600亿元,同比增加293%;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等达1392亿元,同比增加29.4%。吸纳就业人口效果显著。水利项目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机会多的作用突显。据统计,上半年累计吸纳就业人数130万人。锚定今年水利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的目标,水利部提出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9项工作举措,实行清单式管理,分析研判工程进展。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09 |
专项债资金加快使用 “准财政”工具接续发力 | |
发行高峰期过后,专项债工作重点正从“发”转向“用”。当前,中央和地方力促专项债资金及时用到项目建设上,促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未来一段时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等“准财政”工具有望接续发力。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加大投资力度有保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信心足。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额度基本发行完毕。数据显示,6月份地方债发行总额达1.93万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约1.37万亿元。加上之前发行的新增专项债2.03万亿元,今年前6个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总额约3.4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3.6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中,扣除留待使用的2000亿元额度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之外,其余额度基本完成发行。”国盛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杨业伟称,接下来的两个月,专项债工作的重点将从“发”转向“用”,促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国家发改委近日召开会议强调,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准备工作,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工作,依法合规加快推进项目前置要素条件工作,确保专项债券发行后及时投入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地方层面也正加紧推进专项债资金落地事宜。比如,浙江省财政厅明确,加大对水利、水电、光伏、风能及配套的蓄能储能工程建设投资力度,支持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又如,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建立了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情况月通报制度,及时提醒督促资金支出进度慢的单位,保证支出进度,同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综合评估分析并着力解决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下半年加大投资力度有保障国家发改委近日召开会议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突出工作重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债券资金加快使用,其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将持续显现。同时,“准财政”工具有望接续发力,保障下半年投资强度,进一步促进经济加快恢复。财政部近日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谋划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关于增量政策工具,有观点认为,后续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方面可能会考虑提前下达部分明年的专项债额度。华泰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继强表示,是否有必要增发地方债的关键因素仍是经济恢复情况,7月份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察期。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认为,宏观调控工具并不局限于专项债、降准降息等。“2014年我国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PSL),2015年成立了专项建设基金,2020年推出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张旭说。具有增量政策工具性质的“准财政”工具已于近期出台。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此次推出的‘准财政’工具与此前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有些相似。”杨业伟预计,3000亿元资金可直接拉升基建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7-07 |
扩总量 瞄重点 降成本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 | |
日前,多个金融管理部门发布货币信贷、金融服务等措施,为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政策落地实效如何?《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股市、债市融资,金融支持实体力度逐渐稳固,尤其是针对基础设施、科创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放不断倾斜。与此同时,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也逐步下行。——扩总量,贷、股、债渠道全开,金融资源加速流向市场主体。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正逐步加大。有“数”为证: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环比多增约1.88万亿元。信贷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规模超过了去年同期。记者从多位一线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获悉,现在各家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基层支行网点,都提出了明确的信贷增量目标,并加大对新增信贷投放,尤其是重点领域新增信贷投放的考核力度,客户经理也通过电话营销、名单营销等各种方式来对接企业的信贷需求,力争完成目标。为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多家银行设立专项信贷额度。例如,上海银行设立1000亿元防疫抗疫及复工复产专项投融资额度,交行为上海地区外贸企业发放不少于等值200亿元人民币的本外币贸易融资。除了银行信贷渠道,股、债市场融资效率也不断提升。今年前5个月,沪深交易所IPO数量达到126家,合计融资2723.77亿元,再融资公司152家,合计融资2813.91亿元,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今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下的企业债券融资16803亿元,政府债券融资30316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多5642亿元、13292亿元。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银行信贷投放速度相对更快,可以很好满足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尤其对于个体工商户等非法人单位,银行信贷也可予以融资支持。发行债券成本相对较低,可降低融资主体的成本。而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可以在稳定企业主体杠杆率的情况下,使得企业主体获得融资资金。“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合力。”他说。——瞄重点,金融机构持续“浇灌”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不断扩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信贷规模,着力推动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流域防洪薄弱环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重点行业区域领域节水、智慧水利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5月,水利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工作。这是一个缩影。金融助力稳定经济大盘,有抓手,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压舱石”,驰援基建,金融机构大有可为。政策性银行方面,国家开发银行进一步延长贷款期限,对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最长贷款年限可达45年。商业银行方面,5月,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与衢州市签订合作协议,未来5年该行将为衢州发展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的综合融资,支持衢州基础设施建设等。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而股、债等直接融资场所在支持科创企业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已接连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科创票据等多款新品种,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Wind数据显示,当前科创债已发行30余只产品,融资超200亿元,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其中首批2-3年期国有科创债发行利率均低于2.8%,多家公司发行成本创历史新低。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科创债的推出,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顺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为科创企业增加了债券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现阶段债券市场流动性相对充沛,短端拥挤迹象也比较明显,通过推行科创债,有利于缓解短期“资产荒”迹象。——降成本,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多措并举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减负。6月24日,北京中科云智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岩收到了工行北京分行为其新发放的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顺利到款的通知。“疫情之下,资金周转是我们面临的直接和现实的困难,这笔贷款放款快、利率也非常低,确实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李岩对记者说。“北京市推出的创业担保贷款,可为个人或小微企业创业提供免担保费、低利率的融资支持。就中科云智慧这笔贷款来看,零担保费用加上银行让利直降利率,测算下来,每100万贷款大概能节省2.5万元的资金成本。”工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客户经理周潮然表示。金融支持实体,一手抓投放总量“加法”,另一手做好让利实体的“减法”。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0.1-0.15个百分点,带动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至4.4%,为有统计以来的记录低点。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下浮力度加大。据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日前在银保监会例行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民生银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运输物流、餐饮旅游等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下调指导定价,全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发放利率在2021年下降77个基点的基础上,今年1-5月进一步下降29个基点。贷款利率下调之外,金融机构也通过降费,进一步为企业减负。例如,中信银行主动承担小微企业贷款房屋抵押登记费及房地产类押品评估费,减免转账汇款手续费、ATM跨行取现手续费、账户服务费、电子银行服务费等四大类11项结算费用。交行降低企业债券承销费率,推动上海地区企业债券承销费率比上年平均下降40%左右。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有望继续下行,金融机构让利实体仍有较大空间。“此前的系列政策已进入落地阶段,金融机构的加力扶持有效缓解相关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压力,市场活力得到维持,为后续稳经济大盘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29 |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金融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 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 | |
6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2012年至2021年,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3.3%;稳步推进试点注册制;取消银行、证券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23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去十年,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2012年至2021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业务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4万亿元……过去十年,金融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普惠小微授信户数占全部市场主体的三分之一;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科创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位居世界前列……过去十年,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已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品种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截至4月末已累计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1.78万亿元……“这十年,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人民银行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过去五年内,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年均增速分别为8.1%、11.4%,低于同期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在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看来,通过清理脱实向虚、乱加杠杆、以钱炒钱等活动,从根本上扭转了资金空转,流向实体经济资金大幅增加,中间链条大幅压缩,融资成本也有所下降。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更进一步持续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稳步推进试点注册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十年间,我国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金融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改革开放是金融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陈雨露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成果显著,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稳步推进试点注册制,发行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人民币资产受到国际投资者欢迎。一方面,一大批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肖远企介绍,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另一方面,不断拓展的开放渠道,吸引大批国际中长期投资者加快配置人民币资产。外汇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21554亿美元,较2012年末增长3倍。此外,境内居民配置境外资产的渠道进一步拓宽。2021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9797亿美元,较2012年末增长3倍。“跨境证券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便利度进一步提升,境内股票和债券逐步纳入国际主流指数,跨境投融资交易规模增加,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说。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恢复和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600多家……十年来,我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过去十年,金融部门处理了一批突出风险点。“我们始终坚持理性思维、底线思维,化解重点机构、重点环节、重点业务领域、重点地区的风险。”肖远企表示,突出风险点的传染性、外溢性明显收缩,金融资产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社会金融秩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逐步夯实。过去十年,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态势持续巩固。李超表示,通过改革提升监管治理效能,健全市场内生稳定和外部约束机制,及时稳定市场预期,资本市场近年来经受住了各种国际国内超预期冲击,主要指数稳中有升,风险总体收敛、基本可控。外汇储备是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重要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今年5月末超过3.1万亿美元,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外汇市场韧性不断增强,成功应对了多轮外部冲击,跨境交易规模明显提升,外汇储备总体稳定,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王春英说。近年来,中小银行风险备受关注。肖远企介绍,总体上看,中小银行运行平稳、发展健康。“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个别机构风险比较高,有的还涉嫌违法犯罪,但总体而言,风险是完全可控的,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依法受到保护的。”陈雨露表示,要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来源:新华网 |
|
2022-06-24 |
融资支持机制“再出发” 民营房企现身成为一大看点 | |
融资支持机制“再出发”、民营房企现身“支持名单”、单月净融资额一举转正……近期,民营企业发债融资不仅传出好消息,更见到新气象。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支持民企融资必要且迫切,支持计划的实施恰逢其时,建议合理扩大政策支持对象、集中实施一批债券发行,有力提振市场参与各方信心。得益于一揽子政策支持,优质民企自主发行、二线民企凭借增信发行的良性局面有望形成。民企债券融资将逐步修复,全年净融资规模或可转正。融资支持机制“再出发”近年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和占比下滑,且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这一背景下,以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为突破口,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环境修复,成为各方共同的期盼。“与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相比,其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中占比较低且近年持续下降,尤其是2018年以来,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的融资持续减少,存在直接融资难问题。”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证监会于3月透露,拟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进一步优化融资服务机制、发挥市场化增信作用等七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5月,交易所债券市场正式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由中证金融公司运用自有资金负责实施,通过与债券承销机构合作创设信用保护工具等方式,增信支持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竞争力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方向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同时,交易商协会宣布推出“中债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沿用“一箭六星”的模式,通过创设风险缓释凭证、担保增信、交易型增信、信用联结票据、直接投资,以及地方国企合作等六种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企发债。“新一轮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的实施恰逢其时,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希望后续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支持名单,集中开展一批债券发行,有力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信心。”某券商固收事业部总经理说。民营房企现身成为一大看点多个房企债券融资项目成为首批获支持对象,直指重点领域,成为一大看点。据公开信息,近期龙湖、碧桂园、美的置业等多家民营房企被纳入交易所债券市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成功实现债券发行。5月31日,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联合上海银行成功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助力新城控股发行10亿元中期票据,标志着中债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首单房企凭证成功创设。闫衍分析,近年来民企风险事件增多、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机构风控措施趋严等,使得民企融资难度加大。同时,创新工具应用不足、风险缓释工具不完备等因素也是制约民企债券融资的主要问题。东方金诚研报认为,“债券+信用保护工具”的发行模式,给民企债券上了一份“保险”,以减少投资人的风险敞口,提高投资人的认可度,从而提升债券发行成功率,并有助于降低发行成本。“‘CRMW创设+债券发行’有效提升了本期新城控股中期票据的市场认可度,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表示。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向来是融资大户,将房企特别是民营房企纳入支持计划,推动一批企业发债,既促进行业恢复平稳健康发展,也可疏通信用扩张“堵点”,支持融资合理增长,促进稳定经济大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信用衍生产品被突破性地用于支持民营房企债券发行,蕴含强烈的政策意义。”天风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孙彬彬说。单月净融资额转正业内人士指出,近期诸多政策密集实施,释放了明确的政策支持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包括房企在内的民营企业融资恢复,预计后续民企发债难度及发债成本将有所下降。5月份境内债券市场上,民营企业共发行各类信用债(含资产支持证券)122只,面值总额649亿元,与4月份的681亿元和去年5月份的658亿元大体相当。当月实现债券净融资28亿元,是2021年7月以来首次转正。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美的置业、龙湖、旭辉、碧桂园、滨江、金地等民营房企已完成约300亿元债务融资工具注册。中诚信国际研报认为,在流动性保持充裕、融资支持政策实施及债券到期偿付压力减轻的背景下,2022年民企债券市场有望回暖,全年净融资或达200亿元至500亿元,有望实现年度净融资转正。“在管理部门、发行人、投资人和增信机构四方合力推动之下,民企债券市场有望走上良性循环、稳步扩容的发展道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民营企业债券市场的良性结构或为由一线民企发行人常态化发行,奠定市场的基本规模和活跃度,由二线民企发行人丰富市场多样性,通过信用保护工具等增信手段登陆市场,既分散投资人承受的信用风险,也提供更加多元的投资工具。闫衍表示,在相关部门的表态和政策支持下,短期内优质民营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有望边际改善。长期来看,破解民企债券融资难问题仍需从提振民企债券市场信心、创新民企融资工具、完善市场结构、培育理性投资者和完善风险缓释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机构人士建议,从完善考核机制、加大政策激励、丰富参与主体等多方面,进一步发挥融资支持机制的作用。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6-08 |
财政政策发力,稳经济保民生(经济新方位) | |
5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式发布,推出六方面33项措施,其中有24项直接涉及财政职能,涵盖税收、专项债券、政府采购、支出政策、民生社保等。财政部门如何将这些政策落实落细?近日,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解答社会关切。“退、缓、补、购、奖”,多措并举保主体4月至5月31日,已退还留抵税额约1.34万亿元稳经济,要让市场主体真解渴、早受益。财政政策聚焦市场主体实际困难,通过“退、缓、补、购、奖”等多种方式,精准发力,纾困解难。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在实施好前期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扩大留抵退税政策适用范围,将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企业新纳入政策范围,预计新增留抵退税1420亿元。年内各项留抵退税政策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表示,今年4月至5月31日,已退还留抵税额约1.34万亿元。下一步将加快退税进度,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集中退还上半年基本完成。中小微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财税政策通过多种方式,给予中小微企业更多帮扶——缓:将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3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以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餐饮、零售等5个特困行业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延长到今年年底;同时,将上述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失业、工伤3项保险费政策,扩围至受疫情严重冲击、行业内大面积出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其他特困行业。补: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加大扩岗补助等支持,全力支持企业稳岗发展。购: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门槛,调整小微企业的价格评审优惠。为中小企业添订单、增动力、稳预期。奖:指导督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落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的要求,下达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30亿元,支持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些政策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及时‘止血’‘补血’;加上金融政策的支持,助力企业渡过经济下行难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说。稳投资、促消费、畅循环,靠前发力稳增长今年新增专项债券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政策稳字当头、靠前发力,在稳投资、促消费、畅循环方面,增量措施分量足。有效投资对稳增长具有关键作用。今年以来,财政部门持续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引导社会投资方形成稳定预期。截至5月27日,已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85万亿元,占已下达限额的54%,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36万亿元。国务院要求,今年新增专项债券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并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欧文汉表示,为完成好这项任务,已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同时,中央财政将按月做好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通报预警等工作,地方财政将及时拨付资金到项目单位,优先支持在建和前期工作充分的成熟项目。出台措施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做好能源保供。欧文汉表示,在前期农资补贴已发放200亿元基础上,再次下达100亿元,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建立健全煤炭产量激励约束政策机制,推动煤炭等能源资源增产增储。为支持促进居民消费持续恢复,释放内需潜力,财政部下发通知,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预计将减征车购税600亿元。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财政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打通产业链“断点”和供应链“堵点”,畅通经济循环。一是加大对重点产业链稳定运行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二是加大对民航等行业企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暂停航空企业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退还航空运输业企业留抵税额,对国内客运航班实施阶段性财政补贴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航业安全稳定和纾困发展。对其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三是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安排约50亿元,择优支持全国性重点枢纽城市,加快推进多式联运融合发展;安排63.6亿元资金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安排约50亿元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四是加大对降低市场主体运营成本的支持力度。今年国务院已经明确,鼓励各地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按规定减免今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欧文汉表示,财政部已部署各地细化完善本地区税收减免政策,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推动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网等成本。“这些举措精准、务实、及时,政策力度和节奏超预期,稳经济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认为,提升财政政策效能,须统筹好财政资源,及时纾解预算执行和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阻滞。“接下来,相关部门要关注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尽可能减少政策时滞。”强化保障、压实责任,兜牢“底线”保民生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1546.8亿元已全部下达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关注民生。此次一揽子政策中,明确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支持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据介绍,目前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1546.8亿元已全部下达,当物价涨幅达到规定条件时,将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当前,部分地区基层财政比较困难,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三保”问题备受关注。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为落实“三保”硬任务,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5万亿元,具备条件的5月底前已全部下达。目前地方财政运行平稳有序,基层“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财政部将“三保”支出作为预算支出重点,首先保障教师等重点群体工资、养老金等按时发放,并将疫苗接种、患者救治、防疫物资及必要生活物资保供等疫情防控必要支出,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保障。欧文汉表示,目前财政部门充分运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保障民生补助资金精准直达受益对象。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强化直达资金监控管理,严格执行台账制度,对资金分配、下达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实现资金下达和监控同步“一竿子插到底”,防止资金挤占挪用,确保资金精准用于基本民生。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08 |
全力稳大盘 财政货币“四两拨千斤” | |
增量政策悉数亮相 多项举措本月集中发力全力稳大盘 财政货币“四两拨千斤”进入6月,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财政、货币多项增量新政悉数亮相,包括留抵退税、新增专项债、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都将在本月集中发力。业内指出,财政货币政策加力升级,纾困市场主体、提振投资和消费等成为重要发力方向。财政货币政策“四两拨千斤”的稳经济效应将愈加显现。——紧部署 加大力度纾困市场主体聚焦纾困市场主体,财政货币政策全面发力、力度升级,突出表现在政策力度更大、支持范围更广、政策实施节奏更提前。财政政策方面,在原计划1.5万亿元留抵退税的规模上预计再新增1420亿元,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覆盖行业增加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将缓缴养老等三项保险费政策阶段性实施至今年底,并扩围至有受疫情严重冲击等情况的行业。“下一步,要加快退税进度,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集中退还。”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表示。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到困难的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与此前的延期政策相比,支持对象明确增加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货车司机等人群。“对备受关注的货车司机,只要他们提出贷款延期申请,且无违约记录,具备行驶证等基础证明材料,银行就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给予延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商用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对合格银行支持央企货车贷款延期的,人民银行将纳入1000亿元的交通物流再贷款支持范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再如,从2022年二季度起,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同时明确对延期贷款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邹澜表示。——密落地 抓住关键提振投资消费聚焦有效投资,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挥杠杆撬动作用,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作为提振投资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将进一步提速并扩大支持范围。今年1-5月,各地已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03万亿元。欧文汉表示,下一步,确保今年新增专项债券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同时,将新基建、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更好发挥稳增长、稳投资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振消费,出台阶段性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新政,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释放内需潜力。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说,与2009年、2015年的减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相比,此次政策的实施范围更广,受益面更大,将有大约870多万辆乘用车可以享受政策优惠,重点鼓励大众消费。货币金融政策方面,据邹澜介绍,围绕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科技、物流、城市、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人民银行将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相关部委,梳理重点项目清单,为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有效需求。另外,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加快项目储备,抓好任务分解,强化考核激励,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投放能力。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自身优势,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加大信贷投放。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购买专项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与地方政府、社会资金协力并进,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在稳基建投资过程中,各类金融机构需要认识到稳基建投资是实现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从贷款规模分配、贷款定价等方面综合考虑,增加对基建投资领域的贷款投放。——筑合力 “四两拨千斤”效应将愈显专家表示,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超预期变化,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产生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稳字当头,加大力度、靠前发力。财政、货币增量政策将形成合力,“四两拨千斤”带动经济加快企稳复苏。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政策空间较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可对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这是应对挑战的主要手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强调靠前发力,并在前期准备的政策组合基础上,研究增量政策工具,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业内指出,货币金融政策全力以赴稳大盘,效应将加快显现:纾困市场主体,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力度更大、支持范围更广;加大对基建支持力度,将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各类机构发挥合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将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效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见效快、政策传导时间短,财政能够通过基建投资等直接带动经济总需求扩大。此外,与其他政策配合的杠杆效应强,比如通过贴息、担保补贴等能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本。中国财科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说,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6方面33项措施。其中,财政相关政策措施有24项,强调准、实、快,政策含金量高。与此前已实施的政策形成叠加效应,着眼于对冲供给、需求、预期方面的压力。“稳经济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预计下半年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6-06 |
北京拟发新增政府债券908亿元 用于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 | |
北京拟发行新增政府债券908亿元主要用于民生保障、市政设施、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从北京市财政局获悉,5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本市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市级预算调整方案。会议审定本市2022年发行新增政府债券908亿元,主要用于民生保障、市政设施、乡村振兴、“两区”“三城一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会议审定本市2022年发行新增政府债券90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49亿元、专项债务759亿元,主要用于民生保障、市政设施、乡村振兴、“两区”“三城一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扣除已纳入年初预算草案提前下达的债券资金330亿元,本次预算调整拟增加578亿元新增债务限额,其中:市级53.76亿元(一般债40亿元、专项债13.76亿元)、区级524.24亿元(一般债40亿元、专项债484.24亿元)。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的市级预算调整方案,同时综合考虑拟发行再融资债券,以及新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导致市级收入预期减少等情况。本次预算调整后,2022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总规模由5167.72亿元调整为5292.25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总规模由3398.91亿元调整为4106.73亿元。调整后市级预算收支平衡。为进一步发挥政府债券资金在稳增长、促投资、补短板、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本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新增债券分配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保重点、促发展。足额保障城市副中心符合条件的债券需求,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保障“两区”“三城一区”等重点方向,贯彻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稳经济、促投资。专项债券重点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等资金需求大、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的领域,着眼推动城市更新和改善人居环境,支持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第三,惠民生、补短板。安排一般债券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项目,提升群众幸福感,保障市政设施、乡村振兴等领域项目,提高城市、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方便群众生活。 来源:北京青年报 |
|
2022-05-26 |
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 云南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财税政策 | |
原标题:【云发布】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 云南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财税政策从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云南省财政改革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产业兴才能云南兴,产业强才能云南强,省财政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的财税政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强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产业强省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凸显云南特色。第一,建立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长效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各州市聚焦重点产业,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二是依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精新专”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三是充分用好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工业信息化资金和其他资金,聚焦云南打造“三张牌”。四是充分应用好财政贴息、担保、风险补偿,依法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既合理又有强度的财政投入机制。第二,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投入重点聚焦到云南省重点产业上,支持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是聚焦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张牌”,支持绿色铝、绿色硅等绿色制造业与绿色能源产业的有机融合。二是支持云南“绿色食品牌”,擦亮云南的品牌,使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不仅在云南畅销、在全国畅销,还要走向世界。三是支持旅游业新业态、新形态,把旅游与文化、康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云南成为大家都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四是支持烟草、有色金属等传等统产业发展,并支持新型战略产业,促进云南产业发展有集群效应。集中一部分资金支持高质量产业园区建设,使产业向园区聚集。第三,加大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在绿色制造业、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以及传统优势方面,加大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科技研发的力度。2022年,在2021年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再增加安排科技研发投入,制定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提高研发水平,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的良好氛围。通过科技创新、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使云南的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型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制高点。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
2022-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