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升势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谈当前经济走势 | |
“稳经济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升势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14日说。近期,上半年及二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媒体吹风会上,相关司局负责人对当前经济运行热点作出回应。“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回升、运行在合理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说,回首上半年经济运行轨迹,前2个月我国经济开局良好,3月下旬受疫情反弹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大。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施稳经济大盘各项政策,取得积极成效。5月下旬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持续企稳回升,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袁达说,从产业运行看,夏粮再获丰收,工业运行在经历4月的短暂下降后,5月重回正增长,6月继续加快,全国统调发电量同比增长4%,明显快于上月,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服务业经营好转。从市场需求看,投资、出口带动作用明显,居民消费持续回升。前5个月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增长26.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3.3%。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费稳步恢复,端午节期间市场消费明显回暖,6月全国电影票房比上月大幅增长1.7倍。从重点地区看,积极变化不断增多,经济大盘保持稳定。福建、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份较好发挥支撑拉动作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好于全国整体水平。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省份经济明显好转。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份,在采矿业及部分原材料行业生产较快增长等因素带动下,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袁达说,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回升、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涨幅3%左右的CPI预期目标可以实现”今年以来,国际能源、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通胀居高不下。我国物价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平均上涨1.7%。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说,我国持续加强粮食、煤炭等重要商品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国内保供稳价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力保障物价基本稳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但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涨幅3%左右的CPI预期目标可以实现。”他说。万劲松说,当前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供给能力总体充裕,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今年夏收小麦产量高、品质好,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近期能繁母猪存栏量进一步增加,牛羊禽蛋和蔬菜水果生产正常、供给充足,保供稳价具有坚实基础。他说,将继续密切跟踪物价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持续加强市场调控,抓好各项保供稳价政策落地见效。全力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必要时适时投放中央猪肉储备,指导地方联动投放储备。以煤炭为“锚”继续抓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指导各地认真执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有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介绍,今年以来能源供需总体平稳,受重点行业用电增长、气温升高等因素影响,入夏以来全国日发电量快速攀升,用能需求明显回升。李云卿说,为全力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我国持续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多措并举强化供需衔接,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储备能力建设。1至5月,全国煤炭产量18.1亿吨,同比增长10.4%,6月以来保持较高产量水平。目前统调电厂存煤1.7亿吨,同比增加近6000万吨,可用26天。“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较好,有能力、有底气、有条件应对外部冲击,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国华说,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价格波动幅度远低于国际市场,粮食物流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今年3月以来,受疫情多点散发影响,部分地区、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受到一定冲击。“通过共同努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总体稳定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赵志丹说,继续扎实推进保链稳链工作,持续补齐短板弱项,持续破除瓶颈制约,持续强化风险防范,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霍福鹏说,随着工业稳增长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工业生产、投资、预期均趋于改善,工业经济总体呈企稳回升态势,为下半年平稳增长创造良好条件。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5 |
6月制造业PMI重新站上荣枯线 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景气明显改善 | |
6月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6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恢复性扩张。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6月制造业PMI重返50上方扩张区域,反映国内制造业活动在加快恢复。这主要因为:一是国内需求回暖。疫情逐步受控,经济活动恢复,带动需求回暖。二是国内纾困助企政策效果显现。针对疫情影响特点,国家及时出台措施,保障物流交通加快恢复运转,一系列助企纾困、保供稳价等政策,有效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为制造业活动加快恢复创造了条件。三是工业体系韧性足。国内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市场主体多,产能配套能力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时也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我国经济总体恢复有所加快。”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记者注意到,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官方数据显示,生产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加快恢复;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改善;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7.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明显加快。而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继续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8.7%,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水平连续两个月回升。周茂华表示,从分项指标看,国内需求回暖,新订单指数扩张,企业库存被动去化,主动增加原材料补库存意愿增强,经营预期指数进一步走高,反映企业经营信心更趋乐观。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也对记者表示:“生产端在前期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保生产、保运行的效果较为明显,需求端回升受外需影响较大。”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景气度出现回升:大型企业PMI为50.2%,连续两个月高于临界点,延续恢复性扩张势头。中型企业PMI为51.3%,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小型企业PMI为48.6%,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恢复进程相对较慢,但景气水平有所回升。周茂华告诉记者:“小型制造业企业景气改善,主要是国内疫情受控,需求加快回暖,以及国内加大小微企业纾困支持力度。”有分析也称,6月以来,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发挥,其中中小企业受惠幅度最大,改善状况也更为明显。赵庆河还表示,虽然本月制造业延续恢复态势,但仍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部分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经营压力较大。展望未来,周茂华认为:“国内制造业活动仍有望进一步加快。因为国内疫情受控,需求回暖;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出台的商品保供稳价与金融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负担以及海外需求整体保持扩张。这些有利条件继续支持制造业加快恢复。”服务业景气水平明显改善不仅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大幅回升至扩张区间。官方数据显示,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高于上月6.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明显回升。“6月非制造业PMI指数强劲反弹超预期,主要受服务业加快恢复带动,由于国内疫情受控,此前受抑制的服务需求强劲反弹;同时,国内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效果在逐步显现,建筑业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周茂华说。展望7月,东方金诚预计:“伴随疫情后消费、投资需求释放,加之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体现,7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都将保持在扩张区间。”记者注意到,服务业景气也恢复至扩张区间。官方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疫情形势整体平稳,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逐步落地,服务业延续恢复态势,商务活动指数在4~5月份低基数水平上回升至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较5月份有所改善。调查的21个行业中,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的由上月6个增加至19个,服务业景气面明显扩大。其中,前期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有所回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高于65%,业务总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道路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升至临界点以上,业务总量由降转升。此外,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7%和61.0%,分别高于上月10.0和5.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企业信心逐步恢复。展望未来服务业活动的走势,周茂华认为:“从以往经验看,疫情受控后,服务业活动往往出现强劲反弹,国内疫情受控,民众出行意愿增强;加之国内出台政策加大受疫情影响的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纾困力度,预计服务业活动活跃度将进一步增强。”总体来看,赵庆河表示,6月份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5月份相比发生明显积极变化。但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势头。 转自:中国经营网 |
|
2022-07-04 |
外贸增速企稳 发展韧性显现 | |
6月9日,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3%。其中,5月当月进出口总值3.45万亿元,增长9.6%。这是自2月份进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压力增加情况下,单月进出口增速的大幅反弹,也是4个月来的新高。业内专家表示,5月份外贸表现强劲,远超预期,正是中国外贸韧性的体现。同时,外贸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民营企业占比提高等积极因素累计,外贸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未来,随着疫情防控向好,保稳提质举措逐步落地,我国外贸产业链上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支撑外贸持续保持向好态势。增速创4个月新高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在总体向好的同时,出口更是表现强劲。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出口1.98万亿元,增长15.3%。进出口增速、出口增速均创出最近4个月新高。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许英明表示,5月份的外贸数据超预期回升。“特别是出口增速,既有外需强劲的因素,也有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和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物流等制约因素缓解情况下,供给端的恢复。”许英明分析称。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也表示,5月出口增速高达15.3%,远超预期,表明外贸发展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不断增强。赵萍认为,从当月进出口数据看,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韧性足。“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的滞胀风险加大,外需增长缓慢。但是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压力,5月份依然实现了正增长,并且增速接近两位数。”在总量稳住的同时,结构上也呈现持续优化趋势。前5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6.8%;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等亮点凸显。另外,我国外贸的内生动力还在不断增强。海关统计显示,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86万亿元,增长1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9%,比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也保持正增长,达到48.2万家。应对内外不确定性 政策举措再加力有分析指出,在总体向好趋势之下,目前我国外贸形势仍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包括国际国内一些因素冲击,外贸企业也遇到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可以说保稳定还面临不少压力。”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说。他进一步分析称,从外部来看,世界经济复苏还比较脆弱,需求增长缓慢;从国内来看,物流时效有所下降,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畅。应对这一情况,在前期中央部门密集部署保畅通、保履约、保市场主体等系列纾困举措下,相关政策还在进一步加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从推动外贸领域保通保畅、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推出13条举措。随后,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27个部门,研究出台了相关落实政策。6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要求在落实已出台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记者获悉,接下来,各部门将指导地方政府,加快出台地方性针对外贸困难的支持举措,使外贸企业能够在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通过享受政策红利实现稳定增长、提高质量。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指出,国家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有效激发了外贸市场主体活力。“前5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加5%,这为我国外贸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李魁文说。“针对性强,力度大。针对企业面临的外需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高、获取订单困难等具体问题入手,政策有的放矢,精准帮扶。”赵萍如此评价当前稳外贸政策。赵萍分析指出,从减税降费角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冲抵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从稳产业链供应链角度入手,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从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引领作用,深入实施自贸协定,为外贸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提升便利化水平。利好因素叠加 支撑外贸保稳提质疫情防控有序推进,政策利好持续释放,进一步增强各方对外贸保稳提质的预期和信心。许英明分析称,目前,国内疫情呈现下降态势,多方部署正抓紧落地,市场主体逐步复工复产。同时,外需依旧强劲,外贸物流逐步畅通,这些因素都将进一步支撑外贸保稳提质。赵萍认为,5月份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订单指数环比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回升,意味着外贸正在持续向好。“虽然仍将面临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和大宗商品价格、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但我国外贸规模大、基础好、韧性强,加上海运费用高、缺柜、缺芯等不利因素正在逐步好转,未来外贸将会延续向好态势。”许英明同时提出,除“应急”举措外,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稳住外贸客户的预期,稳住市场主体的信心,稳住产业链完整性和连接能力。“政策叠加,一定会对外贸的增长起到一个促进作用。”王受文说,有信心、有能力使外贸增长保持稳定,质量得到提升。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13 |
三大指标超预期 5月金融数据提信心 | |
6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5月份金融数据。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余额增速等关键指标均超出市场预期。专家表示,5月份金融数据的亮眼表现是疫情冲击缓解、稳增长政策发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发出内需复苏的积极信号。当前,稳定国内经济运行的压力仍然较大,后续仍需继续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持。6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5月份金融数据。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余额增速等关键指标均超出市场预期。专家表示,5月份金融数据的亮眼表现是疫情冲击缓解、稳增长政策发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发出内需复苏的积极信号。当前,稳定国内经济运行的压力仍然较大,后续仍需继续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持。新增信贷显著回升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密集出台,推动了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显著回升。人民银行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而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6454亿元。对于信贷超预期回升的原因,天风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孙彬彬认为,进入5月,稳经济的各方面政策明显发力,复工复产、保产业链供应链、保供稳价、弱势群体纾困等政策形成合力,加上疫情有所缓解,经济企稳运行迹象增多,信贷需求随之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暖。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多于预期,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明显回暖。具体原因是,国内生产生活加快恢复正常,经济活动回暖带动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回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此外,在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看来,在过去一段时间,虽然我国政策利率没有调整,但人民银行综合施策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行,这也是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多增的重要原因之一。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5月份居民贷款恢复增长,住房金融贷款边际改善,企业短期贷款大幅增加,同时,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所恢复。不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提示,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体现在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表现强势,但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仍继续少增。新增社融超预期人民银行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元,是有统计以来的历年同期次高值,仅低于2020年5月份的3.2万亿元。专家认为,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扩大,较大程度上受到当月人民币贷款投放和政府债券发行的支撑。在王青看来,财政部要求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须于6月底前基本发完,因此,5月份专项债发行节奏再度加快,推动当月政府债券融资环比多增6688亿元,同比多增3881亿元。在人民币贷款方面,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在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多的带动下,5月份表内信贷占全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从4月份的31%大幅回升至64%。此外,王运金提示,5月份表外三项融资缩减规模有所收窄。比如,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068亿元,较上月少减1489亿元。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如此可有效加快现有未贴现商业汇票的周转速度,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将有效推动商业汇票相关融资规模的扩张。人民银行数据显示,5月末,M2余额为25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2.8个百分点。孙彬彬表示,受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上行,以及政府债加速发行、人民银行上缴结存利润助力财政直达资金加速拨付等推动,5月份M2余额同比增速进一步上行。保持货币政策力度在业内人士看来,5月份金融数据的改善,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货币信贷政策加力提速的效果。展望后市,预计货币政策仍会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近日在介绍下一步政策时表示,实施货币信贷政策时将注重把握好三项原则,即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保持就业稳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指导金融机构坚持市场化和审慎经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将继续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与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发挥好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他说。张旭认为,当前疫情形势正逐步好转,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正在增强。“如果此时进一步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那么成功稳住二季度经济的几率便会大大提升,也将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奠定基础。”他说。王青判断,后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一定力度,着力提振各类信贷需求,进而为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转强提供重要支撑。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6-13 |
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 |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带来的新挑战,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稳步增长。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43.2万家,同比增长5.7%,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4.1%,较外贸整体增速高3.4个百分点。减税降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靠前发力,有力激发了外贸市场主体活力。在第131届广交会上,2.5万多家参展商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在云端积极对接、洽谈。一季度,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需求仍然在扩大。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58.4%,其中太阳能电池和汽车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00.8%和83.4%。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释放新动能。一季度,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增速继续领跑全国;全国综合保税区增至156个,实现了全国约七分之一的进出口值;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至132个,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4300亿元,继续保持增长。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3630列,单月开行量连续23个月保持千列以上。中老铁路运送进出口货物超27万吨。与此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对区域贸易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一季度,我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30.4%。文章来源:央视网 |
|
2022-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