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新数据 新看点) | |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制图:张芳曼日前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今年以来,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加快联网、补网、强链,有效投资稳步扩大。今年前6月,全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735.7亿元,同比增长4.7%。7月份,水运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1.8%,继续保持良好增势。目前,我国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今年以来,水运建设以“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项目和水运“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了推进步伐。天津港北航道扩建工程、茂名港通用码头等工程开工建设,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码头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等工程有序推进,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工程、长江中游蕲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等竣工验收,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工程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智慧港航建设加快。今年以来,钦州大榄坪南7号、8号码头自动化改造工程等竣工投运,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二期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有序推进。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以沿海运输通道、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淮河等为水运主要通道,以主要港口为枢纽,衔接铁路、公路、管道等方式,连通世界、干支衔接的水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06 |
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我国水运事业发展成就扫描 | |
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长江干线货运量超过30亿吨,位居全球内河航运首位;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当中我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在25日举行的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10年,我国水运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比较优势,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通道和关键节点,也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攻方向。水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明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今年以来,疫情形势延宕反复,承担了大量跨区域货物运输和约95%外贸物资运输的水运保持运输通道畅通,运输平稳有序。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前列;以沿海运输通道、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等为水运主要通道,以主要港口为枢纽,衔接铁路、公路、管道等方式,连通世界、干支衔接的水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5亿吨,比2020年增长6.8%,确保了“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天津港北航道扩建工程、茂名港通用码头等工程开工建设,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码头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等有序推进,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工程、长江中游蕲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等竣工验收……今年上半年,我国一系列水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水运建设项目基本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与此同时,钦州大榄坪南7号、8号码头自动化改造工程等竣工投运,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二期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有序推进,一批智慧港航建设也加快了脚步。“水运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建和在建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郑清秀说。郑清秀表示,今年1至6月,全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735.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6月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长20.2%,环比增长33.7%。7月份水运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1.8%,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在推动我国沿海沿江产业布局优化方面,苏杰表示,水运带动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港口建立了海运航线联系,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国家,在全球航运、物流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水运体系,有力保障了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苏杰说。来源:新华网 |
|
2022-08-26 |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政策解读 | |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方案》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一、请问出台《实施方案》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组织编制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为全国科技界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二、《实施方案》的定位与编制原则是什么?《实施方案》对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部署,针对我国各重点行业碳排放基数和到2060年的减排需求预测,系统提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统筹低碳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低碳科技企业培育和国际合作等措施,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及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在编制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统筹当前和长远。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研究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二是统筹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结合科技部的职能,《实施方案》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着力于加强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术供给,同时也适当考虑了低碳技术标准等政策创新方面的内容,以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三是统筹科技部门和相关方面的工作。在科技部已开展和正在部署的相关工作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在低碳科技创新方面的科技需求,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吸纳。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与相关部门编制的实施方案做好协调和对接。三、《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有哪些?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立足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二是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是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引领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三是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是以围绕交通和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四是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聚焦提升CCUS、绿色碳汇、蓝色碳汇等负碳技术能力,对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和减量替代技术进行针对性部署;五是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围绕驱动产业变革的目标,聚焦基础研究最新突破,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迭代升级;六是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引领的节能减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并开展一批典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七是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加强碳减排监测、核查、核算、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建议,提出不同产业门类、区域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和技术支撑体系;八是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着力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低碳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项目、基地和人才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合力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九是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加快完善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业,优化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创业生态;十是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持续深化低碳科技创新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国际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如何确保《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科技部将通过以下三方面工作确保《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一是加强机制保障,建立双碳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和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同时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二是加强碳中和技术跟踪监测,重点关注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通过科技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技术优选与迭代。三是加强技术成果的产权保护,推进完善国家科技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建立低碳技术侵权行为信息记录并纳入全国公共信用共享平台。 转自:科技部网站 |
|
2022-08-24 |
前7月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2亿吨 | |
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获悉:今年前7月,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6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6.0%;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21.7万标箱,同比增长86.5%。长航局通过加强运输市场宏观调控、优化运输结构、强化运输组织工作、加快干线航道系统治理等举措,推动长江航运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前7月,开辟“绿色通道”,保障5.6亿吨煤炭、石油、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三峡枢纽通过量9062万吨,同比上升6.2%。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15 |
新增国家公路6万公里,背后有何考量? | |
国家公路网规划修编调整,提出了到2035年的布局方案阅读提示2013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提出,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约40.1万公里。近日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了国家公路网到2035年的布局方案,总规模约46.1万公里。新增国家公路一半以上都布设在西部地区,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公路对中小城市和县城的连接覆盖,增强了地市之间的便捷联系。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公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对外公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等4个国家级干线公路规划。其中,2013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提出,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约40.1万公里。《规划》对此进行了修编调整,提出了国家公路网到2035年的布局方案,总规模约46.1万公里。从40.1万公里到46.1万公里,新增公路通向何处?有何考量?将给百姓带来什么?新增哪些公路?根据行政等级划分,我国公路分为国家公路、省级公路和农村公路。经过各方努力,截至2021年底,国家高速公路建成12.4万公里,基本覆盖地级行政中心;普通国道通车里程达到25.8万公里,基本覆盖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和常年开通的边境口岸。与2013年版的规划相比,《规划》总规模增加了约6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净增里程约2.6万公里,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的主骨架没有变,主要是增设了12条都市圈环线、11条并行线和58条联络线,调整了6条既有规划路线走向;普通国道净增里程约3.4万公里,主要增设101条联络线,调整了41条既有规划路线走向。“新增国家公路一半以上都布设在西部地区,主要是用于改善出疆入藏交通运输条件、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能力、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功能、增强沿边抵边等重点区域路网韧性、提高优质产业资源联通效率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王松波举例说,增设的四川白玉至西藏波密普通国道,在国道G317和G318之间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入藏通道。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增设了四川屏山至贵州兴义、贵州贵阳至广西北海等国家高速公路。为何新增?“目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将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人口经济和资源要素总体呈现出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的趋势。”王松波分析说。对此,《规划》从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间交通联系、支撑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对国家公路网进行补强。比如,增设了12条服务特大、超大城市的都市圈环线,包括哈尔滨都市圈环线、郑州都市圈环线、成都都市圈环线等。同时,《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公路对中小城市和县城的连接覆盖,增强了地市之间的便捷联系。比如,新增了福建泉州至广东梅州、江西抚州至江西吉安等路线,将国家高速公路覆盖范围拓展到了所有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市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为强化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规划》进一步优化了国家公路网与亚洲公路网和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衔接,加强了对边境口岸及县市的连接。比如,对内蒙古甘其毛都、内蒙古策克等重要口岸新增了国家高速公路的连通。王松波介绍,为支撑构建国家安全战略屏障、构筑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体系,《规划》还着重构筑了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体、串联沿边沿海地区地级行政中心等重要节点的临边快速通道,进一步完善了沿边国道和抵边公路路线布设。还有的新增路线是为了增强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与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重点新增了一批普通国道路线,加强了对重要景区和交通枢纽的连接。比如,通过新增内蒙古呼伦贝尔至内蒙古罕达盖、广西钦州至广西崇左等路线,实现了普通国道对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的全覆盖。王松波表示,《规划》的布局总体思路是“用足存量,做优增量”,对于新增路线更加注重精准和有效供给。能给百姓带来什么?根据《规划》,将实现全国所有县市15分钟上普通国道,地级行政中心和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市县30分钟上国家高速公路。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石良清表示,国家高速公路要连接的这些城区人口10万以上市县虽然仅占全国市县总数的44%,但承载的人口占比达到74%,能够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城镇化发展需要。《规划》路网建成后,将形成城市群“多中心放射”,区际、省际、群际间“多通道连通”,重要通道“多线路互补”的多中心网络化路网格局。王松波表示,东中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当日往返、地市到县半日往返,西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当日到达将实现;全国特大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1小时通勤需要将被满足。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汪东杰举例说,《规划》新增杭州至上饶高速、扬州至乐清高速、杭州都市圈环线等一批关键项目,加快实现杭州至地级市、地级市至所辖县(市)、城市主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建设。《规划》还让衔接融合更加顺畅。国家公路网全面覆盖了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区),强化了公路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同时,连接了全国所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包括74个重要港口、106个铁路枢纽、453个民航运输机场。来源:工人日报 |
|
2022-08-02 |
电池动力船掀起“绿色风潮” 需多方面协同发展 | |
今年3月,万众瞩目的全球最大电池容量纯电池动力客船“长江三峡1”在宜昌交付,该船是真正意义上实现零排放目标的船舶。近年来,在全球减碳背景下,航运业绿色发展路径逐渐指向新能源船舶,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的发展已成趋势。其中电池动力船成为船舶动力行业的焦点之一。目前内河航运已具备电动化的基本条件,但是我国电动船舶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诸多瓶颈问题有待解决,船舶电动化的成熟发展和大规模普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动船是发展趋势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调整扩大船舶排放控制区范围、推动内河船舶改造、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加快油品质量升级等;随后,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船舶排放控制区调整方案》提出,自2020年1月1日起,船舶在沿海控制区内航行应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5%的船用燃油,靠岸停泊期间不大于0.1%,内河控制区应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使用合规燃油,船舶可采用尾气后处理、清洁能源、岸电等替代措施。环保政策的密集出台带给航运业不小的减排压力,船舶减排使内河船舶制造向绿色转型。眼下,船舶对环保要求的提升让电动船舶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中国船级社(CCS)武汉规范研究所专家黄朝霞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继国家发布实施双碳政策后,业界普遍认为零碳排放的纯电池动力船舶减碳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截至目前,国内的电动船舶已有将近300艘,包括纯电池动力船舶250多艘,其中大部分是以内河旅游观光船为主。”据悉,目前内河电池动力应用船型有客船、渡船、公务船、干散货船等,电动船舶已然成为内河航运的“绿色风潮”。2020年,长江首艘千吨级电动货船“中天电运001”于常州下水,国内首艘大型全电动商旅游船“君旅”号穿梭于武汉长江之上;2021年,“金龙鱼号”“珠江公主号”“珠江王子号”3艘纯电动游船在珠江投入运营;2022年,长江流域最大载重吨位电动货船“船联1号”在南京首航,该船填补了我国大吨位燃油货船全电改造领域的空白……此外,纯电动的打捞船、拖轮、执法船等也迅速投用于水上交通领域,为水上交通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能。“降低船舶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航运能力成为了内河航运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第五届中国船电技术峰会--内河纯电动船舶技术发展与应用高峰论坛上,七一二研究所所长桂文彬表示,具有“零噪音、零排放”等特点的纯电动船舶,是未来内河船舶行业发展的重点。未来船舶电动化的发展和普及呈现“势在必行”的趋势。攻克难题任重道远电动船舶作为船舶行业的前沿发展之一,其优势十分明显。首先,电动船舶节能减排效果出色且具备低能耗的特点,因采用直流推进能效非常高,基本可达到95%以上的能效转换率;其次,与柴油动力系统燃油成本较高且排放污染问题严重等情况相比,投用电动船舶可大幅度节省燃油消耗,纯电动船舶还具备低噪音、高舒适度等特点,对内河生态建设发展大有裨益。当前,电动船舶作为零碳排的主流船型依旧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受电池能量密度技术方面的限制,目前电池动力船的应用基本集中在中短途的内河水域和近海港口,因电池能量密度有限,船舶储存空间有限引发的“续航焦虑”唯有即时充电才能解决,但目前大部分电动船舶都是自备充电装置,定航线定码头运营,港口提供的岸电系统并没有实现规模化运用,依旧存在覆盖面不够广、储能容量不足和设备不兼容等问题。另一方面,电动船舶的电池系统未做到本质安全。黄朝霞表示,目前电动船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关于锂电子热失控的安全风险。“类比目前多起电动车自燃事故分析来看,锂离子电池一旦起火,并无有效手段能够控制火势蔓延,除了逃生别无选择。而船舶水上航行,逃生环境相比电动汽车更加恶劣。”电池系统作为船舶动力的唯一能量源,一旦出现问题全船将失去电力和动力,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知,电池动力系统直接决定并影响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除了船舶技术和安全方面的限制,电动船舶的成本造价和产业链的优化完善也是制约着电动船舶普及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朝霞认为,电动船舶造价成本受动力电池成本影响,锂电池成本较高,电池寿命一般为5-8年,但船舶寿命周期有30年,期间更换成本较高,虽然从用电角度考虑,后期船舶运营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前期所需的资金投入会给船东们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此外,电动船舶的配套设施和产业链还需要更加健全的建设。“电动船舶相对其他船种来说属于新生一代,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其产品配套设施,包括它的船用、动力产品的标准化制定等都有待开发,并且还需产业链企业协同合作链出完整有序的运作线路。与此同时,电动船舶产业链的绿色化发展同等重要,船舶设计、生产工艺以及电池回收处置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都是今后所要达成的目标。”黄朝霞说。需多方面协同发展如今,船舶电动化风潮“水涨船高”,电动船舶的产量迅速增长,未来市场规模将逐步壮大。但目前电动船舶的发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船舶电动化的大规模推广依旧受制于技术、基础设施、企业模式等各种因素,作为未来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的船舶新星,接下来电动船舶行业该如何发展?对此,黄朝霞建议从三个方面稳步推进。首先,需要国家层面政策法规的支持。“电动船舶发展应该遵循自上而下的规律,关于政策、船舶规范方面的制定是影响发展的绝对因素。产业发展需要国家的统筹布局和资金扶持,相应的政策支持更能推进电动船舶的发展进度;同时有关部门对船舶配套电池的标准化制定、船舶检验法规和建造规范等也仍需进一步完善。”黄朝霞说。其次,鼓励电动船舶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CCS《航运低碳发展展望2021》报告指出,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有钴酸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镍钴锰)、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钛酸锂电池,且不同的锂离子电池有不同的电池性能。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重点关注的两方面性能。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在实际使用中具有耐高温、安全稳定性强、循环性能更好的优势。对于船舶而言,安全性能的优先度高于续航里程,现阶段磷酸铁锂电池更符合船舶安全发展的需要。同时,黄朝霞表示,“未来,相比传统锂电子电池,固态锂电池的安全性能更好、能量密度更高,可以成为船舶电池发展的新选择。锂电子电池做到本质安全,船舶电动化的普及发展之路才会行稳致远。”最后,建立全面的监管平台系统。“考虑在电池应用的寿命期间,能够合理控制电池带来的安全风险第一要素就是在前期发展中对电池产品的性能、工艺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把控。此外,对生产电池的企业进行规范和监管同等重要。”黄朝霞指出,目前电动船舶处于发展初期,从一开始就该制定好“行业规则”,维护电动船舶的良好发展环境,那么今后就可以更进一步地确保船舶的安全运营。“此外,我建议电动船舶行业建立一个第三端的船舶监测平台,可以运用大数据的实时监控对事故提前预测控制,对电池动力船舶进行安全隐患筛查和视情维护等,这样可以确保电池动力船舶向着比较健康、安全、有序的方向发展。” 转自:中国水运报 |
|
2022-07-04 |
丰台站今日开通运营 北京迎来“七站两场”交通发展新时代 | |
从北京第一座火车站,到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百年丰台站完成华丽蜕变。今天,承担京广高铁、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等列车始发终到作业的北京丰台站开通运营。自此,北京迎来拥有七座大型客运枢纽站、两座国际机场的“七站两场”交通发展新时代。北京丰台站的建成,为增加首都开往全国列车对数创造了条件,将进一步加强首都与全国城市的联系。127岁丰台站见证首都经济发展站在落客平台上看着崭新的丰台站,多数人很难想象,它已经走过了127年的漫长岁月。1895年,清政府修建津芦铁路(天津至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同时修建丰台火车站,成为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火车站。中国铁路北京局公司站房工程项目管理部副处长王秀范告诉记者,丰台站曾服务老京张铁路、京汉(卢汉)铁路,现京广铁路、京沪铁路等多条线路,开办客货运输、列车编组技术作业等业务。已在丰台站工作30年的王戎回忆,2010年前丰台站既办客运业务又办货运业务,平日接发客车就有百余列,还有大量货运列车,“作为负责调度指挥的值班员,上趟厕所都得赶着空当抓紧去。”“随着首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老站已经无法满足新需求。”王秀范介绍,2010年,老丰台站停办运输业务,客货运业务分别转移至北京西站、丰台西站等站办理,为改扩建北京丰台站创造了条件。2018年9月,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但考虑到工程量巨大和征地拆迁等问题,新丰台站位置实际上往东迁移了1-1.5公里,是原丰台站东货场的位置。如今,老丰台站的站房已被原地保护,封存历史与回忆;崭新的北京丰台站则带着万众期待,开启了新篇章。北京需要这座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北京,需要这座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作为北京最繁忙的火车站,同在南城的北京西站承载能力已趋近饱和。中国铁设丰台站改建工程总工程师陈世和介绍,除了春运高峰站内摩肩接踵、周边路网交通压力大,北京西站还面临扩能受限的难题。过去,京广客运专线的落客站只有北京西站一处,受西站发送能力影响,京广客专再增加车次比较困难。丰台站项目开通运营后,京广客专将引入丰台站,京广客专以及将来京港台开行的列车都可以大幅增加,有效分散西站客流,增加首都开往全国的列车对数,加强了首都与全国城市的联系。而西站通过京雄城际则将开行更多去往雄安、石家庄等地的城际列车,方便跨城工作人员的日常通勤;同时通过京雄城际的大兴机场站,为机场的旅客集散提供了一种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城市跟着轨道走,丰台站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不断显现。丰台站地区紧邻西三环、西四环、京开高速、丽泽路和丰台北路等骨干道路,地铁10号线和规划建设的16号线在站区地下通过。根据北京铁路枢纽研究成果,北京丰台站旅客发送量远期将达到7207万人,丰台站的建设,可将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公交、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融为一体,形成城南地区新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更好服务于丽泽金融商务区、丰台科技园,促进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八大火车站各个方向各有专攻北京的铁路客运枢纽不止7个。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铁路枢纽规划八个大型客运枢纽站包括北京北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丰台站、北京朝阳站、城市副中心站和清河站。八大站中,北京北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开通较早,清河站于2019年12月30日投入使用;北京朝阳站2021年1月22日投入使用;2022年6月20日北京丰台站开通运营。这张“蓝图”中,只剩下城市副中心站正在加紧建设。来源:北京日报 |
|
2022-06-20 |
PPP模式助力稳经济 多地明确交通水利“施工图” | |
基础设施建设是稳经济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PPP模式的重要发力方向。近日,多地出台的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措施中纷纷点名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提高基建投资的有效性,需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利用PPP模式可以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增加基建投资的规模,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稳增长和优化基础设施供给的关键作用。从已发布的稳经济政策措施看,安徽省提出,支持采取PPP模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今明两年力争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加快推进有效投资攻坚行动,分行业滚动编制实施民间投资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等领域项目建设。河北省提出,有力有序推动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实施,创新PPP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和省重大工程项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截至2022年4月份,累计入库PPP项目10304个、投资额16.4万亿元;累计签约落地项目7835个、投资额12.9万亿元,签约落地率78.7%;累计开工建设5102个、投资额8.3万亿元,开工率50.6%。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PPP模式的主要应用领域。管理库内投资额前五位分别是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利建设,合计占总投资额的比例超80%。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稳经济的关键阶段,充分发挥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可以使国民经济长期受益。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项目通常投资规模庞大、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仅靠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或者债券筹资无法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可以扩大其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风险,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白彦锋称。根据多地PPP项目“施工图”来看,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获重点支持。5月份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2年重庆市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重点项目表》显示,此次面向社会资本集中发布24个前期工作较为成熟、投资需求强烈的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总投资1529.33亿元,其中计划引入社会资本1420.35亿元。项目涵盖高速公路、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保、市政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领域。近日,黑龙江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了7项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施方案、投资协议及合同文件,为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奠定重要基础,7个项目建设里程400多公里,涉及总投资460亿元。刘向东表示,相对于财政资金而言,社会资本追求更高的合理投资回报,对此要进一步梳理PPP项目,拓展项目空间。除了现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外,还可以拓展到东数西算新型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城乡数字化融合、物流供应链枢纽等领域,切实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中长期的基建投资中,并提升投资效率,包括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激励手段,为社会资本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创造有利条件。 转自:证券日报 |
|
2022-06-08 |
惠企助企,推进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 | |
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确定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在国新办3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有关情况。宏才介绍,根据增值税原有制度安排,2018年以前主要处理方式是结转下期抵扣,2019年以后对先进制造业增量留抵税额予以全部退税,对于其他行业设定了一定条件。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后,将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并将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由60%提高至足额退还;将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的范围,从先进制造业扩大到全部制造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2022年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王道树表示,1.5万亿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大,涉及市场主体多,考验相关部门的服务效能。“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们有信心在4月1日前完成相关准备工作,确保纳税人按时享受。”按照现行税制,此次留抵退税改革,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各负担50%的退税资金。大规模的退税会不会对地方财政造成减收压力?如何确保县区财政平稳运行?许宏才说,中央财政将提供坚实财力保障,确保退税及时退付、基层“三保”资金足额支付。“中央财政在正常的转移支付之外,专门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共1.2万亿元,首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的转移支付4000亿元已于3月21日提前下达。”在留抵退税形成的总减收中,中央先承担了50%,再补助地方82%,实际上地方只承担了总量的9%。具体分配过程中,为了保证政策更好落实,中央财政将向小微企业倾斜、向县区倾斜。许宏才介绍,在资金监管方面,财政部将采取措施确保留抵退税专项资金能够及时足额抵达基层。一是将留抵退税等专项资金纳入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二是加强国库库款调度,国库里必须有钱、单独调拨、按月滚动清算,确保地方国库库款余额要顶半个月的退税。三是压实省级财政部门主体责任。四是加强财税部门协同配合。五是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利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密切跟踪资金下达使用情况,对下达不及时、资金流向负面清单等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许宏才表示,通过退给企业真金白银,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现金流,促进其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够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该项政策既能够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既惠企助企,又能够推进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3-25 |
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 |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实施力度有关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行业发展,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公告明确,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公告称,加大“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公告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留抵退税工作,摸清底数、周密筹划、加强宣传、密切协作、统筹推进,并分别于2022年4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前,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集中退还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税务部门结合纳税人留抵退税申请情况,规范高效便捷地为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文章来源:新华社 |
|
2022-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