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 | |
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亚欧大陆充满发展活力和潜力,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点区域。近年来,中国新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促进中国和亚欧地区国家互联互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以中国—亚欧博览会为平台,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不断拓展亚欧合作领域,提高亚欧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当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主题为“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向未来”,由商务部、外交部、中国贸促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20 |
双向波动是常态 中国资产仍具吸引力 | |
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亿元) 数据来源:Wind近期,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汇率在“7.0”关口持续波动,引发市场关注。专家表示,受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非美元货币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但人民币贬值幅度相对较小,且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稳定。整体来看,人民币汇率总体维持双向波动的宽幅震荡走势,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8月数据同样显示,汇率波动背景下,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市场情况仍持续改善,中国资产吸引力存在有力支撑。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基础对于本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离岸和在岸市场先后破“7”,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主要是受到美联储为抑制高通胀而加速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随着美元指数不断走强,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元货币大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与英镑、欧元、日元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相比,人民币贬值幅度相对较小,而且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稳定。国家外汇管理局15日公布的银行结售汇数据也印证了这点。数据显示,8月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均为顺差,中国外汇市场预期稳定,交易保持理性,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稳健。具体来看,数据显示,8月中旬以来,美元指数上涨超4%,最高升至110以上,创20年新高。英镑、日元等对美元贬值5%左右,欧元对美元跌破1:1;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相对低。从多边汇率看,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指数保持了基本稳定。“每逢人民币汇率临近整数关口,市场总会有各种担忧和猜测。然而,类似的情形早在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间多次遭遇过,市场均有惊无险。”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市场到目前为止初步经受了“急跌倒”的考验,人民币汇率短期看仍然有继续调整的风险,但中长期来看,特别到年底对明年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政策出台,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出现反弹,总体维持双向波动的宽幅震荡走势。温彬指出,从我国经济基本面看,预计三季度GDP增速较二季度有明显回升,通胀水平温和可控,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特别是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等国际收支基础性项目保持较高顺差,为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亦表示,当前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地见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未来,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有基础、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态势。中国资产具有长期吸引力伴随人民币汇率短期走低,北向资金近期有所波动。不过,多项数据显示,来华直接投资项下净流入较7月份增加,外资对中国资产增持仍是主流。业内人士也表示,短期人民币贬值对资本外流的影响有限。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常态的形成,也有助于为中国资产长期吸引力提供有力支撑。“大家很担心外资流出汇率贬值会形成恶性循环,但对于外资来讲,在境外投资天然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他们担心的不是当地货币汇率的涨跌,而是担心由于汇率僵化不得不求助一些资本外汇管制手段,由此导致的不可交易的风险。”管涛表示,反而是汇率有弹性以后,增加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同时减轻了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有助于提振境内外投资者市场信心。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同样显示,8月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延续较高规模,直接投资等渠道外资流入稳中有增。8月份货物贸易跨境收支顺差552亿美元,较7月份增长31%。同时,来华直接投资项下净流入较7月份增加,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市场情况持续改善,凸显了我国市场以及人民币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而对于外资机构而言,增持中国资产的大趋势依然不变。港交所9月6日的股权披露资料显示,摩根大通于9月1日增持小鹏汽车约4.23亿港元,持仓比例由4.66%增至5.12%。此外,从摩根大通、贝莱德、安本等外资机构最近公布的7月份持仓情况看,其旗下基金分别加仓了宁德时代、兴业银行和贵州茅台等个股。Wind数据同样显示,截至9月18日,今年以来外资通过沪深股通净买入A股逾500亿元。自2016年至2021年,北向资金连续六年保持对A股市场的净买入态势不变。“美元面对通胀压力处在加息周期中,全球主要货币对美元都有大幅度的贬值,人民币则相对比较坚挺。”景顺A股投资、业务策略与发展主管谢征傧表示,中国出口的持续超预期的增长,证明中国产品出口能力并没有受疫情太大的影响。贸易顺差增厚外储也帮助对冲部分贬值压力带来的对资本外流的担心。整体来看,大部分外资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投资持有长期眼光。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9-19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
月纳税额逾亿元的高楼大厦数以千计,年专利申请量超百件的创新工厂比比皆是,这里是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4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上海的医院看门诊,刷一刷医保卡,就能直接结算,不用两地来回跑,方便还省钱。”受益于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浙江绍兴市民陈阿姨看病更省心了。2018年起,上海市医保局会同三省医保部门启动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目前,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涉及超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超987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6亿余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促进高质量发展。提速互联互通,三省一市“抱”得更紧。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跑出更快速度。2021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达到6542公里,比2018年增长54.7%;集装箱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占比达到41.8%;机场货邮吞吐量达624.6万吨,机场旅客运输量达1.7亿人次。共享公共服务,城市之间越来越“近”。一体化发展创新了制度供给,让公共服务变得更有温度。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新模式,截至6月底,长三角社保卡实体卡持卡人数约2.4亿……身处一体化的长三角,老百姓有了更多“同城待遇”,区域有了更足的发展引力。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3.27亿元!8月中旬,2022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现场成交额引人瞩目。至此,新一轮科技成果累计成交额超过50亿元,远高于上一年度的10.23亿元。从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交出一份亮眼的创新成绩单。产业集群加快崛起。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长三角加速崛起。目前,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近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去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努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科创要素加速集聚。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快建设,一廊一带多中心协同发力的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不断优化。2021年,三省一市间输出技术合同2.1万余项,交易额877亿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长三角设立19个分中心,联动服务机构促成技术交易约22亿元,区域内五家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结成联盟。创新活力更加充沛。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已集聚重大科学装置23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助推区域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长三角获得的发明专利数为18.2万件,较2018年增长63%,在全国占比达到26%,三省一市以高水平技术供给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遴选12家成员入盟,将联盟成员扩展到了53家,共同围绕示范区重大问题研究、重点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等贡献智慧。“不通过管委会或开发公司等传统形式招商引资,而是通过‘入盟’,让企业、高校、研究院等不同单位来到同一平台各展所长。”开发者联盟首批创始成员普华永道管理合伙人黄佳说。“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制度创新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近年来,从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跨省市通办,到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再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成果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有条件的重点地区复制推广,长三角正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改革,发展后劲十足。长三角地区首条跨两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铁路——沪苏嘉城际铁路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兴三地同步开工,“水乡客厅”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江南圩田展示园、桑基鱼塘展示园等一批项目实现开工,青浦区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创新组团,环元荡岸线贯通示范段环境提升工程顺利开展……一个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让区域一体化发展愿景更清晰。扩大开放,发展动能强劲。去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积极推动三省一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度合作。2021年,沪苏浙皖自由贸易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1万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6.2%;实际使用外资1042.6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8.9%。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长三角深化改革、提升协同开放水平,以占长三角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新征程上,长三角一体化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19 |
发射准备时间进一步缩短 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实现新突破 | |
9月13日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中星1E”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服务。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是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子级基础上、通过组合化设计形成的高轨三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至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可适配直径4.2米和3.7米两种整流罩,具备一箭一星和一箭双主星发射能力。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魏远明介绍,本次执行任务的长征七号改遥五运载火箭,采用整流罩直径4.2米的构型,全箭高度60.1米,与2021年3月12日发射的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高度一致。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作为我国首型采用助推器与芯一级集束式分离技术的捆绑火箭,相比通常先分离助推器、再分离芯一级的方式,减少了一次分离环节,使火箭捆绑连杆结构更加简化。同时,集束式分离也减少了一个助推器落区,整个组合体都在一个落区内,更加有利于控制火箭残骸落区。目前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状态正在逐步固化,同时为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提前准备。魏远明介绍,型号队伍针对火箭技术设计进行了多项优化改进,在确保测试覆盖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流程顺序、并行工作、合并测试等方法,将发射技术流程由32天缩减至26天。“以前,队员们需等所有部段都准备齐备,再一鼓作气完成垂直总装。但火箭芯三级吊装要先完成火工品安装、氦检漏、喷管延伸段安装等多项工作,比助推器和一二级准备时间长。”魏远明说。魏远明介绍,这次任务中团队进一步改进总装模式,优化总装时间,先吊装好助推器和一二级,在等待芯三级的过程中,插空进行助推器和芯二级的伺服机构安装工作,等三级具备条件再进行吊装。再加上仪器设备上箭安装等分系统测试前准备工作优化了1天,算下来,本阶段比以往模式可以节省3天时间。增补压测试是分系统动力系统测试的最后一项测试,紧接着就是进行第一次总检查测试。经过研究分析,团队找出两个测试存在的差别,在增补压测试中加强了对测量系统的验证,让测试更全面,实现用更少的时间达到相同测试效果。此外,根据高轨卫星整体发展态势,以及高轨卫星配置大尺寸天线的迫切需求,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未来还将研制5.2米整流罩的新构型,进一步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来源:新华网 |
|
2022-09-14 |
LNG船供应短缺 全球开启船舶“争夺战” | |
欧洲能源危机日益恶化,全球天然气争夺战愈演愈烈,导致运输船舶短缺,各国纷纷抢占LNG船舶,而运输成本的上升可能进一步推高天然气价格。这场争夺战导致新LNG船的订单量增加,船舶价格水涨船高;现有的油轮租赁费也大幅上涨,进而推动欧洲和亚洲天然气价格飙升,创下历史新高。多重因素相互影响8月16日,Spark Commodities报告显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费将升至105250美元,较目前每天64000美元的费用高出64%,比一年前的价格高出124%。该报告称,由于交易员提前预订LNG船,以处理天然气交付量,目前可用的船只数量急剧减少。今年以来,欧洲国家加大了从卡塔尔和其他地区购买天然气的力度,日韩等亚洲国家开始争先囤积冬季供应,LNG船需求激增。此外,干旱等极端天气也增加了液化天然气和运载燃料的LNG船需求。巨大需求下,船舶的供应十分紧张,据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称,飙升的钢材价格和有限的造船产能导致了LNG船价格上涨,新造船价格从一年前的1.9亿美元上涨至2.4亿美元。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的分析师Kaushal Ramesh表示,输船运费上涨和船舶租赁费增加正影响液化天然气价值链,并推高全球本已高企的天然气价格。他认为:“最近对能源安全的关注意味着,整个市场又恢复了对供应和航运从长计议。”LNG船供应短缺近几年以来,LNG船一直都非常“抢手”。许多经济体正寻求放弃煤炭以减少排放,而极端天气制约了水力发电,天然气成了绝佳的能源选项,在此背景下,俄乌冲突的暴发进一步助推了能源的供需失衡。船舶经纪公司Poten&Partners的商业情报主管Jason Feer表示,从现在起至少两个月内,只有一艘LNG船可供在亚洲单航次租借。而在大西洋水域,没有LNG船可供租用。“市场上的一切相关供应都将被抢购一空。”Trident LNG的交易和咨询主管表示。“实际上,欧洲和亚洲已经因此相互竞价,市场正在受到支撑。”此外,LNG油轮的争夺给欧洲带来又一个挑战。今年6月,LNG油轮租船费一度超过10万美元/天,有分析师和贸易商预计,贸易公司已长期预订了大量货船以确保自己有能力运送LNG,这反过来造成了可用货船数量减少,LNG油轮租船费将反弹。造船市场“主角”登场市场爆炸式增长,使得贸易商很难在现货市场上找到可用船舶,LNG船市场正处于供给“天花板”。LNG船需求增加,也促使船东加大运输船订造力度,因而LNG船成为今年新造船市场绝对的“主角”。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LNG船新船订单量达到了106艘,合同总价值高达224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86艘156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同时,短期内再气化产能偏紧也使得欧洲对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的需求也显著增加,自俄乌冲突以来,欧洲国家已经获得了12艘FSRU,甚至已经有贸易商以高于造价的价格去抢购二手FSRU。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数据显示,目前全球LNG船下单量为257艘。韩国作为最大的LNG船生产国,该国造船厂在2027年前已没有余力承接新订单。在中国需求强势带动下,2017年LNG船市场复苏,并于2018年继续高位运行。但随着船队持续扩张,2019年和2020年市场开始降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开局不佳,但在秋季开始恢复并高位震荡。有专家表示,LNG海运市场正处于诞生以来的极佳时期,这一窗口期有望持续3年左右,但是周期无法避免,船东需要更多考虑锁定长期合同。国内船厂在稳步提升LNG船产能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注意产能大规模扩大带来的经营风险。(本文综合自国际财闻汇、中国石油石化、华尔街见闻、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转自:中国水运报 |
|
2022-09-08 |
溢出效应持续 进博会推动开放合作共赢 | |
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25日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五周年专家研讨会上,不少嘉宾认为,进博会不仅是一年一度的经贸盛会,更显示出强大的溢出效应,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进博会充分发挥窗口和支点作用,搭建国内国际共享的合作平台,已成为全球新品的首发地、前沿技术的首选地、创新服务的首推地。”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研讨会上说,进博会在推动我国产业升级、有效改善国内供给、促进消费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商务部统计,前四届进博会参展企业发布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超过1500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达2700多亿美元。进博会走进地方系列活动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地区成功举办,积极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看来,进博会不仅在引资方面作用显著,带动高水平创新项目的落地,也为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搭建了平台。不少企业在进博会上结识了海外有投资前景的合作伙伴,通过海外建厂,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攀升。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认为,举办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自首届进博会举办以来,我国通过开放促进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取得了很大成效。“早在去年9月,松下就签约了第五届进博会。”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说,进博会对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待在第五届进博会上进一步展示公司的绿色环保产品和节能减排技术支持方案,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来源:新华网 |
|
2022-08-26 |
探秘“终极疆域” 国产科研大装备赋能中国脑计划 | |
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地下一层,一台国产科研大装备——高度定制、用于脑科学前沿基础研究的3.0T磁共振系统,正在采集志愿者的脑影像。这是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一部分。产学研医四方携手攻坚,首次使用国产高端磁共振赋能中国脑计划,将绘制中国首个婴幼儿动态脑图谱和发育轨迹,为儿科临床、类脑与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提供基础支撑,推动国产科研大装备产业突围与发展。首次给中国婴幼儿的大脑“画地图”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被称作是自然科学的“终极疆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5岁以下婴幼儿中平均每49.5人就有1人患有脑相关疾病,如自闭症、多动症、发育障碍等;在中国,早产儿筛查异常率高达18%。但是,科学家们对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如何早发现早治疗,都一知半解。”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婴幼儿脑发育影像实验室主任张寒说。作为上述大科学计划的一部分,“婴幼儿脑发育队列”项目近日在上海科技大学正式开题,将聚焦婴幼儿早期发育阶段大脑结构、功能、连接的重大变化,建设中国首个0至6岁正常发育婴幼儿聚合交叉大队列,绘制中国首个婴幼儿动态脑图谱和发育轨迹,并开展前沿技术和发育机制研究。与成年人发育成熟的大脑不同,新生儿出生第1年大脑发育速度极快,大脑容量和形态特征快速变化,这对数据采集、成像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哪怕此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但基于成人大脑的技术对婴幼儿大脑图像的适用性也非常有限。精准的测量和分析婴幼儿早期脑发育图谱和发育轨迹,可以为早期识别诊断甚至治疗婴幼儿相关疾病提供关键依据。“医生通过行为测试,大约在2岁左右可以识别出自闭症儿童,但此时进行治疗干预已经错过了‘黄金治疗期’。我们希望通过脑发育的基础研究,更早识别、治疗这些‘未解之病’,造福更多家庭。”张寒说。国产大装备与国家前沿科学研究双向“赋能”近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连接……研究人脑,高清图像的数据采集是基础条件,研究婴幼儿的脑部发育更非易事。婴幼儿易动,无法忍耐磁共振的噪声和长时间扫描,往往只有在睡眠状态才有可能采集到高质量的数据。“我们引入了国产科研大装备——3.0T磁共振uMR 890进行全方位扫描,装备搭载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uAIFI‘类脑’平台,不仅图像高清,还可将扫描时间节省约44%,脑结构成像噪声降低约28%至34%,极大提高了婴幼儿脑影像数据采集效率和成像质量。”张寒说。记者在这台定制化的国产科研大装备上看到,为适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系统多个软硬件都做了个性化的调整。来自联影医疗的研发工程师团队,几乎每天都和科学家们待在一起,第一时间响应科研需求,随时进行设备的调整和升级。“成人扫描磁共振所使用的线圈对婴幼儿来说尺寸过大,我们就第一时间开发了婴幼儿头颈脊柱联合线圈,把线圈内径从26厘米减少到适合婴幼儿体型的18厘米,线圈更紧密贴合成像区域,扫描图像更清晰。为了让科研人员采集数据更便利,我们让线圈轴向覆盖范围更大,这样扫描过程中不需要移动婴儿或者更换扫描线圈就能一次性完成扫描。”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说。产业装备仪器和基础科学“无缝”衔接,是一种双向“赋能”。据介绍,这一前沿研究项目,不仅聚焦“0至1”的原始创新,还将继续联手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公司,共同开发适用于脑智发育研究的智能化、高性能的成像设备和平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技术的发展与前沿科学研究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在国家重大前沿科研项目中,我们既要研究解决各种科学问题,也要带动国产设备核心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双向‘赋能’。”上海科技大学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沈定刚说。探索产学研医四方携手攻坚长期以来,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的部件和整机制造被外企垄断;国产高端设备支持前沿科学领域研究,更是难上加难。此次使用的3.0T磁共振科研装备,因全面掌握这一领域的核心部件技术,曾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从基础创新的最先一公里走到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再从产业技术反哺基础研究,最重要的是产学研医四方的携手,企业与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医院深度合作,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进行协同创新。”张强说。“我们很希望这个模式可以复制。”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说。2021年,上海市科委牵头,正式启动“探索者计划”,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出资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产业在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推动自主创新。“人脑的运作机理是什么?特定脑疾病是发生什么病变引起的?人脑的结构如何为人工智能算法赋能?这是中国脑计划的特色。”沈定刚说,希望通过研究,不仅能够在脑科学领域取得激动人心的发现,还能为国产大装备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提供契机,形成独一无二的“中国脑计划”。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
2022-08-23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述评 | |
2012—2022,十年非凡历程,中国经济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洞察时代大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攻坚克难、破浪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开启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GDP从6300美元升至超1.2万美元,形成超4亿人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华民族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截至2021年底,长江经济带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8%,较2015年上升2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6.6%,较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这些显著变化,生动诠释新发展理念的蓬勃生机。10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升至第12位;“嫦娥”奔月、神舟巡宇、北斗组网、高铁自主技术体系初步建立、5G基站占全球总数超60%……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祁连山经历“史上最严”整改,由“黑”变“绿”;内蒙古能耗指标结束连续增长态势,由“红”转“绿”;中国植树造林约占全球人工造林四分之一……10年来,一个个鲜活案例彰显发展底色之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5%……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持续回答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问题,开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引领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统筹发展和安全 打好转危为机战略主动战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非凡实践,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打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战——一手抓防疫,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不动摇;一手抓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砥砺奋进,经济增速保持全球前列,“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截至目前,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中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处暑将至,放眼广袤田畴,各地不误农时抓好田间管理,确保秋粮和大豆油料稳产增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10年来,我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国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1年平均煤矿单井规模比2012年提高一倍以上,天然气产量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原油产量连续10年保持2亿吨左右;“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能力显著增强,油气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降至2021年的56%,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6.9%上升到25.5%……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形成有效抵御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防火墙”。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着眼长远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过去10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中国坚持底线思维,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锚定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坚定前行。7月31日,载有50个集装箱光伏产品的X8059次中欧班列准时驶出沈阳东站,前往德国杜伊斯堡。累计开行超5.7万列、货值近3000亿美元——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贸易“大通道”。针对国际形势深刻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出“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引江补汉工程开工,深中通道稳步建设……当下不断推进的重大工程,持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经络,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垒石。大国经济空间广阔,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10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渐次铺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蓝图变实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进博会等开放平台全球瞩目……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展望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决心和奋进步伐向时代宣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来源:新华网 |
|
2022-08-23 |
新华全媒+|第六届丝博会闭幕 传递诸多积极信号 | |
18场重要活动,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及客商,2000余家参展企业带来两万余种展品……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8月18日在古都西安落下帷幕。从灞河之滨到长安塔下,位于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持续见证着“一带一路”沿线合作更深入、更紧密、更全面。信号一:更深入在距离第六届丝博会展馆二十余公里的大唐西市博物馆里,至今仍能寻到古丝绸之路的遗迹:十字街清晰可见,车辙印交错纵横,残余的黄土青石还原出一个曾经热闹非凡的世界贸易中心。历史长河一度掩去古丝绸之路的绚烂光彩,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更加频密,沿线合作渐入佳境。亚美尼亚中国合作关系发展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达维特在丝博会展馆里不禁感慨:“中国是重要的市场,希望通过丝博会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亚美尼亚。”近9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心协力。近年来,面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经贸合作依旧逆势上扬。8月14日,与会代表参加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丝博会的举办有助于提振贸易投资信心,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未来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具有重要且深远意义。”泰国国际贸易商会执行会长付魁说。信号二:更紧密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5%。区域关系更加紧密,为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在14日于丝博会期间举办的2022中国(陕西)——RCEP区域经贸合作圆桌会上,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总领事金汉圭表示,中韩建交以来,贸易额增长了近50倍。他期待中韩两国未来能利用RCEP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8月14日,参观者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馆加纳展位上了解当地特色产品。在RCEP推动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海外业务得到了进一步扩展。陕西重型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是负责陕汽进出口业务的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田超介绍,今年1月至7月,陕汽在RCEP成员国市场累计收获卡车订单超过3000辆。RCEP成员已经成为陕汽海外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信号三:更全面从粮食安全到能源安全,从知识产权到商事法律合作,从智能制造到绿色发展……透过第六届丝博会,一个全领域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正在铺就。走进第六届丝博会展馆,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第一次参与丝博会,本来以为只有特色商品,没想到还能看到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品类太齐全了。”康家智能家电展柜前的工作人员金泉汐感叹道。在绿色产业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展台十分引人注目。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的创新升级,是我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举措之一,也成为推动国际低碳转型发展的动力。8月16日,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法士特集团展位上,观众了解智行集成式AMT变速器等产品。除了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参会外宾均表示了在不同领域寻求合作的意愿和期盼。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副总理兼投资和外贸部长霍扎耶夫表示,希望可以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等方面加强合作;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所长高岛龙佑表示,预计会有更多日本农林水产、食品等领域企业瞄准中国市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际一体化基金会股份公司西安代表处总代表何诚表示,目前哈萨克斯坦借助中欧班列在农业、高端制造等领域与中国合作密切……合作领域愈发全面,朋友圈也日益广泛牢固。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中,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来源:新华网 |
|
2022-08-19 |
创新中国 活力无限(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
中国人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奋斗者”号深潜万米海底……探索未知,太空和深海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中国天眼”发现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从0到1”,原创突破持续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闪耀第三代自主核电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不懈攻关,自主创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揭榜挂帅”不问英雄出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优化……破立并举,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这是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十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硕果累累;这是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十年,科技自立自强交出精彩答卷、科技战略支撑能力不断提升;这是创新发展成果喷涌而出的十年,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今年7月,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这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一个缩影。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有力回应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看科技大势,跨越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第十二位。看科技投入,力度十足。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增至十年前的3.4倍。看科技产出,量质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高被引论文数居世界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首位,“人造太阳”、上海光源等一批大国重器为开展世界级研究夯实基础。看科技潜力,未来可期。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构建起一支成体系、担使命的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蹚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个坚持“四个面向”、全方位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整体布局;打造了一条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的科技创新全链条……这十年,见证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足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安上新引擎,发展新动能源源不断注入日前,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6架试飞机圆满完成全部试飞任务。C919的起飞,不单是一架飞机的起飞,更是一个民族大飞机梦的腾飞。国产大客机稳步迈向全球航空市场;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从跟跑到领跑世界的飞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安上新引擎,发展新动能源源不断注入。发展的质量更高了。大兴机场“凤凰展翅”,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复兴号高铁纵横驰骋,特高压输电工程跨越千山万水……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加快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新型显示、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十年来,我国以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更深、更高效。发展的赛道更多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产品、新业态;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等新技术新模式让人们切身体验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幸福感……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开辟,更多增长新动能不断发掘。发展的活力更足了。高新技术企业数从4.9万家增加到33万家,2021年683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173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十年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高技术产业体量更大、质量更优、基础更牢。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组织全国力量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提供科技保障;深海油气、页岩气等勘探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由亩产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亩产387公斤……十年来,支撑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科技创新成为重要抓手。如大潮奔涌,如细雨润泽,创新要素正流淌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中国大地上。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科技自立自强必将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越来越强的战略支撑能力。活力四射、动力充沛、潜力十足,创新中国以自信自强面对世界。创新的自信更为坚定——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编制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指导思想、战略部署、重大行动的完整体系,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劲牵引。“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十年来,自主创新引擎轰鸣,喷涌出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成就,折射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飞速提升。创新的底蕴更加厚实——从顶层设计绘制改革战略蓝图,到细微处解决科研人员的烦心事……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一项项重大举措密集出台实施,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叩问苍穹,中国航天人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80%,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青年队”;强化智力供给,中科院科研团队累计向社会转化了约11万项科技成果……十年来,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和质量不断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创新的领域更加辽阔——今年3月,中粮旗下中粮工科武汉事业部收到来自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的感谢信。来信感谢中粮工科资深技术专家谢健对“南南合作”工作的大力支持,对巩固中非水稻价值链合作作出的突出贡献。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计划……十年来,中国坚持开放创新,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阔步向前,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将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