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成经济增长重要支撑 | |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互联网大会日前在深圳举行,会上发布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技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1年,我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749亿元,增速18.1%。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1年,我国 “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个,连接设备数量超过7600万台套。我国形成了涵盖工业互联网网络与标识解析、平台与应用、安全等细分领域的完备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接入国家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达168个。星火·链网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广建设初见成效。强化核心软件自主研发,全年新增发明专利36项,新增授权专利9项,新增软件著作权15个。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15个省份、14个行业、230余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国家-省-企业三级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31省和汽车、电子、航空、钢铁等重要行业,初步具备风险感知、预警、研判等能力。报告显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工业互联网网络方面,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质量外网建设初见成效,已覆盖全国374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达89.7%。同时,网络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网络关键技术持续快速发展, “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加速推进。目前,全国各地在建 “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800个,覆盖航空、矿山、钢铁、港口、电力等22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快速增长,正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自身优势,形成工业操作系统型、项目解决方案型、通用管理软件型、专业技术领域型、工业电子商务型和工业互联网金融型六大类型平台。平台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云化技术与边缘技术创新并举。 转自:中国工业报 |
|
2022-12-01 |
外资“用脚投票” “中国引力”强劲 | |
中国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898.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1.7%。对此,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吸收外资稳定增长的势头没有改变,稳外资综合举措成效持续显现。外媒认为,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背景下,外资“用脚投票”,证明中国仍是一片充满吸引力的发展热土。外资投下“信任票”中国贸促会近期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全球诸多主要投资机构纷纷对中国投下“信任票”,近八成外资企业维持了现有生产业务规模,吸引外资持续增长,超5%外资企业表示已在华增资。德国资产管理公司安联投资的首席执行官托比亚斯·普罗斯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正是对中国进行长期投资的大好时机。普罗斯说,中国是欧洲的重要伙伴。许多欧洲公司和个人正在中国投资,许多欧洲汽车和奢侈品正在进口到中国内地。“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看法没有改变。我们预计,在技术开发、绿色能源转型和粮食安全等领域,中国将继续增强能力。”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引述中国商务部数据称,今年前8个月,德国对华投资增速高达30%。同时,根据中国官方数据,今年前7个月,来自美国的投资增长约36%。德国《新德意志报》报道称,今年7至9月,德国车企梅赛德斯—奔驰在华销量增加近40%。相关调查显示,德国制造业中几乎每两家公司就有一家表示依赖于来自中国的订单。中国不仅是销售市场和供应商,还是重要投资地。已有约2300家大大小小的德企在华设立生产、服务和销售机构。德国经济研究机构称:“如果与中国发生经济冲突,一些德国公司甚至会面临破产。”看好中国的不只是欧洲企业。澳大利亚新闻网发现,尽管存在政治因素以及疫情挑战等影响,澳大利亚各地的小企业仍选择转向中国市场以维持生存。澳大利亚亚联商业中心发布的一份有关澳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报告显示,现在仍有机会打入中国这个庞大市场。一些澳企负责人认为,尤其对那些创新型企业来说,中国市场存在机遇,这些企业应将目光转向澳大利亚之外。《澳大利亚人报》近日刊发新西兰前总理约翰·基的文章称,他看好中国,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尽管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威胁,但中国仍然是新西兰企业的巨大市场,可以让新西兰成为更强大的经济体和更富裕的国家。中国市场稳定性高在全球疫情反复、跨国投资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为何始终能对外资保持较强吸引力?《华尔街日报》近期报道称,疫情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保持较高增长,主要归因于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经济持续恢复、政府推出稳外资举措等。今年,中国实施新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开展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成功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为世界各国搭建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西班牙《经济学家报》刊文称,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营商环境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国家之一。一方面,中国拥有引领全球创新的大型科技企业,能够比肩美国最重要的科技企业。另一方面,中国拥有有利于许多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环境。根据斯塔蒂斯塔调查公司的数据,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为301家,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新闻网引述亚洲商业首席执行官霍华德的观点称,中国是世界最大和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在物流和电子商务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会加速发展。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有约4亿中等偏上以及高收入家庭寻求获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一些企业将从中国获益。“如果企业不去关注、开发这块市场,那可能真的错失机会。”斯里兰卡《每日新闻》网站引述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的话称,该国的农业、海洋、工业和许多其他新领域的新产品盼望有新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需求很大。斯里兰卡可以也应该比现在更有效地进入这个市场,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退出中国将令我们失去机会。”西门子、巴斯夫、博世等8家德国大型跨国企业首席执行官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联合撰文称,“我们坚信中国会保持基本的增长动力。”德国《商报》认为,与其他成长型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和稳定性。看好中国经济韧性吸收外资,是观察一国开放水平的窗口,也是反映一国经济活力的“晴雨表”。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近日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2》显示,2012至2020年,中国开放指数提高了5.6%,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中国在改善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力度等方面采取的具体举措,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同时,中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增长。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同时,中国近年来成功举办进博会、服贸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展会,为各国共享机遇、扩大合作提供了平台。“很多发展中国家企业借助这些平台开拓了中国市场,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红利,各国民众也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引述中国发改委官员的话称,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吸引外资也面临新的形势。接下来,中国将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对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此外,中国还将加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商投资的支持力度。德国汉高集团副总裁荣杰表示,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在华外企提供更多机遇,“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发展前景”。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12-01 |
中国各领域政策齐出力保经济 | |
四季度“进度条”已走过三分之二。进入“冲刺”阶段,中国各领域政策齐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密集释放“暖风”,力保经济。约50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央行最新一次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规模,相关措施将于12月5日正式落地。这次降准重在稳定预期、呵护市场流动性、巩固实体经济修复基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当前物价、汇率压力阶段性缓解之时,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相机抉择、适时调整,通过降准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发力,对于稳增长保就业意义重大。有助于保持四季度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降准释放的资金没有成本和到期期限,这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长期、无成本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中长期信贷支持。金融政策力挺实体经济还体现在呵护小微企业。中国六部门日前联合发文,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考虑到小微企业在繁荣市场、促进就业、维护稳定、刺激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其进行延期还本付息,有利于进一步缓解企业经营困难,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近期利好频传的,还有缺钱已久的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业关联众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央行、银保监会日前出台“金融16条”,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涉及开发贷、信托贷款、“保交楼”、房企纾困等各方各面。国有六大行向优质房企提供意向性融资额度超万亿元人民币;“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基本投放至项目;多家房企披露发债融资新进展......随着政策“暖风”吹来,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正在改善。温彬认为,官方此次推出存量融资展期、“保交楼”专项借款配套融资等增量措施,对于缓解房企资金链压力、提振购房者信心、增强金融机构债务处置灵活性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融资、开发、销售步入良性循环,助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实现。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看来,此次文件出台后,优质房企融资需求将保持稳定,受困房企风险处置出清将加快,这有利于企业经营逐渐企稳,避免房地产拖累经济增长。作为稳增长“压舱石”,时至年底,投资动力亦持续释放。7月底,国务院部署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目前,7399亿元人民币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支持的项目大部分已开工建设,正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相关积极效果“肉眼可见”。1-10月份,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六个月回升;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6.4个百分点。专家预计,年内余下时间基建投资增速将延续回升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今年来民企投资能力和意愿受限,国家发改委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其中不少措施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举例说,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民间投资,有利于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落地,有力支撑经济稳步企好。目前,“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有序推进,民间资本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有利于更好集中保障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领域资金需求。 转自:中国新闻网 |
|
2022-12-01 |
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工业大省纷纷采取行动 | |
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优质中小企业精准服务……近日,工业大省纷纷采取行动,争分夺秒,抢抓机遇,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为明年一季度良好开局奠定基础。工业大省多项指标保持领先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工业大省多项指标保持领先,为“稳工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山东省统计局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0个同比保持增长,增长面为73.2%。福建、浙江和江苏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1至10月,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6.4%、5.4%和5.1%,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福建出台并落实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提振企业信心,退减降缓缴税费950多亿元;实施规模各50亿元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和纺织鞋服产业纾困贷款专项,新增四期400亿元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贷款,惠及中小企业1.2万家。为确保今年四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要求更加注重挖掘增量政策空间,更加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加力,为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添薪蓄力”、增强动能。“落实工业稳增长关键在地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垠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大省产业基础好、市场规模大、外资外贸占比高,有能力为全国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作更大贡献。高技术制造业将成主要驱动力时不我待,工业大省正在行动。记者梳理发现,制造业是各地共同的发力方向。山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随着该计划发布,山东将全面进入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施工”高峰期。浙江省经信厅等14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制造业领域的政企合作项目近期纷纷进入实施阶段。18日,浙江省政府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技术创新、人才、产业链、数字化、绿色发展、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等展开全方位合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的重心已从追求规模转向产业结构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是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加力“惠企”夯实基础企业是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所在,工业大省正在加力“惠企”。浙江发布《浙江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提出,鼓励金融、担保、投资等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为优质中小企业提供普惠和精准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股改、上市和发行债券。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认为,当下,面对成本飙升等多重挑战,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创新难、回款难等困境更加凸显,亟须抓好各项惠企政策落实。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12-01 |
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种船型新接订单量居世界第一 | |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308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6%;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74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9.2%。截至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44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5%。“受上海疫情及7月份和8月份全国高温天气影响,长三角产业聚集区不能完全达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停工停产现象,这导致完工量有所下降。新承接船舶订单量降幅较大则在预期内。”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信息部主任郑一铭分析,由于2019年至2020年接单量不足3000万载重吨,船舶行业具有长周期交付特点,因此到今年就表现为完工量呈现下降态势。从全年指标来看,下降幅度将逐步收窄,有望控制在5%以内。2021年全球新船市场强劲复苏,我国承接6707万载重吨,占世界53.8%,为2003年以来历史第四高,因此第二年出现回调实属正常且处于健康状态。1月份至10月份,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5.8%、54.3%和48.7%,均位居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仍掌握较大国际市场份额。2021年集装箱船订单大幅增长,我国承接集装箱船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9%;2022年汽车运输船市场火热,我国承接的汽车运输船订单占全球83%,始终保持较强竞争力。得益于我国拥有完备造船体系,能够建造商船领域全部船型,在航运市场轮动周期中,可以紧跟市场需求。此外,我国船企有大型央企、民营骨干船厂,以及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的制造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这既保证了在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传统船型的优势,又在化学品船、汽车运输船、海工辅助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具有很强竞争力。全球18种主要船型分类中,我国有10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至9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达916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6.5%,新承接船舶订单的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通常用来比较不同单位下的高附加值船型比例)为0.47,2021年为0.38,这说明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交付比例逐步提高。这其中,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LNG船,表现抢眼。LNG船型的建造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程。海上运输液化天然气,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不仅要保证在零下163℃条件下运输,还要尽量降低其蒸发率。因此,船上围护系统建造是关键,高度考验建造厂商的综合实力。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具备建造LNG船能力的企业,2008年交付第一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如今已经具备覆盖大洋、内河所有LNG运输船的研发设计建造能力。截至9月底,我国船企共承接了36艘大型LNG船,占全球27.7%,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前端船型的设计研发方面仍存短板,制造的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在成熟优势船型上不断优化,设计出节能环保符合船东需求的船舶。同时,要加强前端设计能力,围绕绿色和智能方向,设计出氢动力、氨动力等领先船型,吸引更多船东来我国订购。通过智能制造手段,提高工艺的精度和准度以及建造效率,加快提升主机、甲板机械、导航通讯设备等配套产品国产化率,带动整个船舶行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郑一铭说。 (记者 李芃达)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11-21 |
货币政策三季报释放强信号:警惕通胀反弹压力 | |
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货币政策三季报出炉。11月16日晚间,央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对通胀压力、贷款利率走向、人民币汇率、房地产金融等热点话题做了详谈。与二季报相比,此次《报告》强调,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并提出,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影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对下阶段货币政策,央行则表态,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总体来看,前三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央行表示。不过《报告》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海外通胀高位运行,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究其原因,一方面,发达经济体通胀粘性较强,收紧货币政策的取向短期仍可能延续,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趋弱;另一方面,国内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上升制约消费复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面临收益不足等多方约束,人口老龄化、低碳转型等中长期挑战也不容忽视。《报告》提出,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较二季报相关措辞有所加强,体现央行关注通胀问题。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说明未来通胀压力仍是重点,“全球通胀仍然比较高;同时今年以来货币增速比较高,未来疫情情况好转,消费增加有可能推高通胀。”“这意味着短期内在内外兼顾考虑下,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也包括下调5年期LPR报价、加大对房地产的定向支持力度等,而着眼于稳汇市、以及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年底前实施降息、降准的可能性较小。”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东吴证券则在研报中分析称,三季度CPI总体温和,PPI持续回落,通胀预期平稳。央行提示未来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主因是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叠加国内猪周期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同时需求侧复苏、疫情防控优化带动通胀。但我国当前核心CPI仍然偏弱,10月同比上涨0.6%,未来重点仍是扩内需,修复居民消费需求,防通胀暂不构成货币政策制约项。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报告》显示,央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环比6月下行0.16个百分点,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延续了年初以来的较快下行势头。原因在于,8月央行下调政策利率(MLF利率)0.1个百分点,分别带动当月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下调0.05和0.15个百分点,而伴随银行贷款利率参考基础下调,实际发放贷款利率必然随之下行。“另外,三季度包括支小再贷款、设备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全面发力,也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低利率企业贷款投放。”王青表示。与此同时,9月新发放居民房贷加权平均利率为4.34%,环比6月下调0.28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降幅。“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居民房贷利率降幅均超过政策利率下调幅度,说明LPR改革效能进一步释放。”王青坦言。需要指出的是,央行提出下一步要“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而居民房贷属于个人消费信贷范畴。王青预计,伴随四季度稳增长需求上升,监管层继续强调“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未来LPR改革效能还将进一步释放,其标志就是在MLF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年底前5年期LPR报价还可能继续下调15-30个基点。 转自:华夏时报 |
|
2022-11-21 |
前10个月吸引外资同比增长14.4% 制造业引资政策接连加码 | |
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0898.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增速较前9个月有所下滑,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稳外资尤其是扩大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支持政策还在加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表示,从总体规模看,我国吸收外资依旧保持较好态势。从来源地看,前10个月,韩国、德国、英国、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06.2%、95.8%、40.1%和36.8%。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4%、33.6%和26.9%。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988.4亿元,增长4.8%。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1.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7.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5%。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数据表现尤其亮眼。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较快增长在直接优化我国外资结构的同时,也会带动高新技术装备及零部件、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品等领域的贸易发展,直接或间接提升外贸发展质量。”近年来,国家一直鼓励和引导外资加大对制造业领域投资。今年以来政策持续加码,商务部等多部门印发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15条具体举措,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聂平香表示:“该政策核心有两部分,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优化营商环境,开放有利于推动制造业新增投资,环境和服务完善为外资制造业企业在华投资提供了更多政策和要素保障。”近期发布的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也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新增或修改高性能光刻胶开发、生产,辉光放电质谱仪开发、生产等条目。“制造业使用外资的持续增长,将会有助于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功能,既能够通过国际大循环集聚我国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又能有效服务和畅通国内大循环,更好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崔卫杰分析称。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孟玮在近期的发布会上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加紧推出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前6批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700亿美元,已完成投资约580亿美元,标志性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已有18个项目实现全部或部分投产。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呈现稳中向好的增长态势,预计今年全年吸引外资规模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11-21 |
留抵退税为企业“输血”“活血” 税惠“红包”积极作用不断显现 | |
截至11月10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税费支持政策积极作用不断显现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落实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的有关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在会上介绍,今年1月1日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同时,各项税费支持政策积极作用不断显现,税务部门监测的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了5.3%,三季度以来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4%、呈现回稳向好势头。留抵退税为企业“输血”“活血”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重头戏”。王道树介绍,截至11月10日,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留抵退税款达2309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5倍。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留抵退税发挥了为企业“输血”“活血”的积极作用:——助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截至11月10日,工业企业共退税8313亿元;全国退税工业企业购进金额同比增长12.1%,比无退税企业高2.8个百分点;退税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比无退税企业高2.2个百分点。在超2.3万亿元留抵退税款中,制造业退税达6176亿元,占26.7%,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此外,制造业增量留抵退税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提速近80%。——助力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小微企业是大规模留抵退税的受益主体,今年以来已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共享受退税9178亿元,金额占近四成。截至11月10日,小微企业和旅游、民航、铁路、道路运输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困难行业,分别退税9178亿元、5092亿元。三季度以来,小微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8%,比二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困难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截至11月10日,高技术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退税4056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2%,比全部企业高3.8个百分点。税惠“红包”促进汽车市场回暖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对助力提振消费、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王道树介绍,今年以来,支持汽车市场发展的“延续性+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搭配出台,车辆购置税免税政策和减征政策同向发力,对促进汽车市场回暖企稳、刺激国内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于今年9月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提振了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中国出台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购税。“减征政策科学设置‘2.0升+30万元’的组合条件,将受益范围精准锁定在小排量、经济型、占比大的乘用车,起到快速有效拉动汽车消费的作用。”王道树说。政策效应如何?看新能源汽车免征政策,截至11月10日,全国累计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购税686.2亿元,同比增长101.2%;全国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48万辆,同比增长78.1%。看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购税政策,今年6月至11月10日,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共享受减征车购税397.5亿元;全国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约652.3万辆,较政策实施前的1月至5月环比增长20.6%。有力支撑税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税务部门连续第9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相关121项便民办税措施已有112项措施落实到位,有力支撑了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的直达快享。今年以来,各级税务机关面向不同政策适用主体,累计精准推送政策44批次,惠及纳税人缴费人4.75亿户次。全面实行税务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后,原有的6个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至1个;调整优化部分文书内容,税务行政许可文书样式由15种减少至12种;优化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等税务事项办理程序,取消法制审核等环节,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此外,契税法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法于去年9月1日起实施一年多以来,总体运行平稳顺畅。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整合城市维护建设税与增值税、消费税申报表后,纳税人手工填写数据项比整合前减少66%;集成办理二手房过户涉及的契税、增值税等业务,办税资料减少近一半,平均办税时间减少60%,90%以上的业务实现即时办结;契税立法将“先税后证”制度上升为法律,不动产登记办税便利度不断提升,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的不动产登记办税已实现“一窗办理”。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11-21 |
均衡有序释放农产品进口需求 | |
适度进口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明确不同农产品国内自给的程度和优先序,进而明确不同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优先序;另一方面,要均衡有序释放农产品进口需求,进口要适量、适度、适时,有增、有稳、有控,与消费需求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第五届进博会日前圆满落幕。中粮集团签下超百亿美元农产品采购大单。中储粮集团采购进口大豆1000万吨,采购总量比去年增长19%。作为展商数量最多、来源地最广泛的展区,食品及农产品展区颇受关注。进博会也成为观察中国农产品进口态势的窗口。南美大豆、澳大利亚牛肉、新西兰牛奶……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海外农产品来到中国。作为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中国主动扩大进口。2021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2198.2亿美元,增长28.6%。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特别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进口量不断攀升,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中国进口农产品并没有夺别人的口粮,而是有利于做大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蛋糕。中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大市场,这给了主要出口国稳定的需求预期,使其敢于持续释放生产潜能,增加种植养殖规模。在中国进口需求的拉动下,不仅主要出口国农业生产效率在提升,也为其农民解决了销路、增加了收入。以大豆为例,不仅中国大豆进口增长,其他国家大豆进口也呈增长态势,中国并没有挤占其他国家的进口来源。原因是,中国的需求驱动世界大豆产量不断上升,生产国和消费国均能从中受益。对中国而言,适当扩大进口也有利于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缓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消费者也能得到实在的利益。目前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中国都是全球最大买家;其他一些农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口。对大宗资源类农产品的进口,某种程度上是世界范围内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当于利用了国外的水土资源。对鲜活类优质农产品的进口,有助于促进国内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我国农业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市场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农产品贸易面临不确定性。尤其是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大部分粮油产品来自两三个国家,一旦出现风吹草动,供应链安全会受到影响。国际大宗农产品定价权并不在中国手中,关键时候“买得贵”问题需要警惕。另一方面,农产品进口总量和品种日益增多,对外依存度攀升,也会给本国相关产业带来隐患。而伴随消费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的整体对外依存度预计还会上升。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国农业的基本政策。适度进口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起点,中国农业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应积极、稳妥、有序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该出口的要尽力出口,该进口的要主动进口。值得注意的是,要明确不同农产品国内自给的程度和优先序,进而明确不同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优先序。要均衡有序释放农产品进口需求,进口要适量、适度、适时,有增、有稳、有控,与消费需求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我国日益以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身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应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和农业治理,以应对其他国家可能出现的出口限制问题,提高农业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促成更加开放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同时,深入推进南南合作,积极投资发展中国家的灌溉设施、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收购和流通环节,助力增强全球农业供应链的韧性。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
2022-11-17 |
六部门出手!小微企业喜迎政策大礼包 | |
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提出,对于今年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业内专家表示,此次《通知》是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较好体现,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信心,对宏观政策形成合理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生机和活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通知》从合理确定贷款延期及还款安排、落实好延期贷款风险分类规定、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及时完善担保制度安排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部署。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通知》出台意味着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加码。着眼于保就业、稳增长,政策面正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重点是缓解这些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压力。在合理确定贷款延期及还款安排方面,《通知》明确,对于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下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借款人生产周期及资金回笼周期等,合理确定延期贷款的到期日及结息方式,避免集中到期。《通知》提出,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相关尽职免责规定,增强可操作性,在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前提下,对基层信贷人员因办理贷款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免于全部或部分责任。此外,《通知》还明确,创新延期贷款产品和服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小微企业所属行业、交易场景等特点,提供差异化贷款延期方式,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和线上续贷产品,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用款需求。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延期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充分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通知》提出,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监管部门落实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差异化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在考核国有控股和参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今年经营绩效时,应充分考虑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影响,给予合理调整和评价。同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有贷款延期需求的企业延长担保期限,继续提供增信支持。“预计在该项政策的支持下,四季度小微企业贷款(普惠金融口径)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年末同比增速有望达25%以上,较三季度末24.6%的同比增速略有加快。这也意味着小微企业贷款(普惠金融口径)余额同比将连续4年保持在20%以上的高增长水平,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这也是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具体体现。”王青称。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下一步应紧紧抓住四季度关键时机,继续采取全面的稳经济措施,激发有效融资需求,巩固和促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金融管理部门应继续落实好前期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举措,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有效融资需求。就金融机构而言,董希淼建议,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可不断完善考核激励和业务流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解难力度,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