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区动态 > 新闻详情
解读天津未来科技城拓展区总体概念规划
发布时间:2022-06-17     标签:

  随着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公开招标落下帷幕,天津未来科技城拓展区(北区)迎来了它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随着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公开招标落下帷幕,天津未来科技城拓展区(北区)迎来了它的第一个落地项目。什么?未来科技城的首个落地项目不是某某科创园、某某产业基地?是的,城市的发展就是这样不确定。

  回首2012年,天津未来科技城拓展区总体概念规划及起步区修建性城市设计方案向国际征集,筑土国际与英国PDR公司联合体在竞赛中拔得头筹。而该设计正是凭借其“严谨而灵活”的具有“英式”气息的永续智慧规划理念力压群雄。

  PDR公司的Peter老先生初入项目组时,便向我们展现了与大刀阔斧、壮阔豪迈、直击心灵的美式风格截然不同的“英国风”——内敛、丰富、细水长流。这种风格在之后的合作中更加深入的影响着我们,也让甲方渐渐地认同“城市规划是一个决策的过程,而非设计的结果”。

  从硅谷说起

  倒不是说天津未来科技城的建设要对标硅谷,毕竟当硅谷成型的1970年代,ENIAC实际上诞生已有30年,而UC Berkely建校有100年了。可以说,硅谷世界第一的地位是笃定的,而电子行业的良好前景也是可以预期的。硅谷这样的情况,在规划领域里是少见而令人艳羡的。

  项目伊始,甲方希望天津未来科技城能成为一个吸引国际企业、高端人才来此生产、生活的宜居乐业新城,硅谷因此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工作与学习,生活与分享,行走与交通,硅谷为它的精英人群提供了足够的便利与氛围。在硅谷,讲求的是允许失败的创新,崇尚竞争,平等开放。不同国度的各类人才汇聚于此,文化多元化以及人才结构多元化使得硅谷竞争环境充满活力,也成为该城市独特的吸引力。

  然而,未来科技城的未来在我们眼里远不止如此。比起类硅谷的活力空间,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对于城市、经济、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作出弹性应对,使得新城的规划能够长期支撑城市的进步,更是设计的重点,也是设计的大前提。当然,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比如当初的设计任务是40平方公里,而现在的拓展区范围已扩展至145平方公里。不确定性,是城市确定的未来。

  再谈弥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

  我们知道一个数学常识,就是反复迭代会趋近于真值。例如若需要计算20的开方,迭代法即使以非常不靠谱的2开头,只要经过3次迭代,几乎就和直接用计算器摁出来的数值一样准确了。

  弥尔顿·凯恩斯就是这样一个迭代的结果,它是英国的第三代新镇。第零代新镇为列切沃斯,1946年的《新城法》颁布后,第一代新镇为哈罗、斯特文里奇等,第二代新镇为8字形的朗科恩等。在伦敦郊外的33个新城里,普遍公认第三代弥尔顿·凯恩斯是其中最好的,其规划策略的选择是适宜的。Peter正是弥尔顿·凯恩斯的主要规划师。

  弥尔顿·凯恩斯的结构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可替换性,此城本身就像行走在时间长河里的骆驼,慢慢地长大,具有比较强的韧性。具体而言,弥尔顿·凯恩斯具有下面四个特点,即大格网制、步行连续、互补散布和多向发展。

  (1)大格网制——形态框架

  大格网制本身是一种调和工业、居住等不同功能的做法,工业厂房动辄需要上百米至几百米的建筑,而英国式的别墅居住区要求比较高的道路密度(英国每个家庭的居住面积比日本还要低10㎡)。弥尔顿·凯恩斯采用较大的800米到1200米路网,在居住区予以适当加密。1000米左右的路网,形成城市整体的形态框架。而这种大格网,实际上并不是几何的直线,而是顺应于地形,有一定的变形余量。

  (2)双层节点——步行连续

  弥尔顿·凯恩斯的格网式路网虽然好,但在某些时候,却仍不免是功能发展的障碍,为了最大程度避免这种障碍,弥尔顿·凯恩斯采用了人行与车行之间的双层节点。这是个聪明的做法,因为比起让人走台阶,车辆其实对上下坡不是特别敏感。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尺度的人车分流。

  (3)互补散布——图底反转

  弥尔顿·凯恩斯对图底关系的反转认识是很有新意的,我们在分析公共服务时常常用特定大小的服务半径去画圆,结果形成了几菜一汤式的传统布局。弥尔顿·凯恩斯则用汽车的机动性去尝试打破这种布局,不仅以公共服务设施为圆心,也以使用者为圆心,多组不同的公共服务,形成相辅相成的搭配关系,形成一种非中心化的互补散布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4)多向发展——方向可选

  弥尔顿·凯恩斯在发展方向上,留有一定的余地,不采用同心圆摊大饼方式,也不是纯然的主轴发展的方式,而是一个具有相当大灵活性、可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进行调整的发展模式。

                                     

                                                           弥尔顿·凯恩斯的发展历程(1969、发展十年后、今天)

  这样的特点彼此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发挥了灵活性,大格网制兼容了多种功能,双层节点几乎是在多种可能手法中,最经济地化解了机动车道路对人行动线的切割,由于立体交通范围和面积很小,避免了产生“无人的抬高层”,也让城市功能有可能穿越交通,如流水般在多个地块里连续起来。多向发展则保持了发展过程中各种功能的扩展性。

  而这些方法,也提供了比“四菜一汤”模式更人性化、可选择的公共建筑搭配,在居住区中心按人口比例配置商业,虽然满足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人并不愿意重复地每天都在同样的商场购物、同样的餐厅就餐,如何用初期较少的投入,达到居民可选择的效果,弥尔顿·凯恩斯采用沿着道路格网互补散布的设计,事实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天津未来科技城面临哪些“不确定性”挑战

  近年来,天津工业和码头商贸的持续走强,为城市建设注入了经济活力,激发了塑造更伟大城市的雄心,也为广大设计公司描绘了美好的前景。2009年,随着耶鲁的毕业生马岩松设计的参数化立面的中钢大厦设计,天津于家堡和响螺湾商务区在国外开始声名鹊起。然而,北京与天津,正如同台北与基隆,需要后者在大局上服务于前者。天津和基隆,作为工业和港口城市,也都有过为未来蒙上阴影的事故(2014.8.1高雄气爆和2015.8.12天津滨海爆炸),要求城市更加科学、精细而内涵地发展。设计师往往一方面在不断画图,一方面又不断质疑,例如赢取了某地块方案提升的同济张老师,也不免有些分裂地对自己疑惑地问:“问题是:已经在南部规划了一个巨大的‘震惊美国’的于家堡CBD,还有一个已经建成的和陆家嘴体量类似的响螺湾商务空城,土地供应零地价,大量办公楼烂尾停建,在这里还需要一个商务中心吗?”接手规划项目时,我们应该做好可能存在前提上的漏洞,事实上需要设计师去弥补的准备。

  另外,时代也赋予天津新城“未来科技城”比伦敦新城“弥尔顿·凯恩斯”更高的环境要求,当弥尔顿·凯恩斯构思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京都议定书》,但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全球限制碳排放的巴黎协定,即使这个协定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落实,气温在2050年之前仍然会上升,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城市敲响警钟,其中也自然地威胁到未来科技城。

  未来也赋予天津新城“未来科技城”比伦敦新城“弥尔顿·凯恩斯”更多的技术不确定性,特别是互联网商业和无人机,使得居住在远离城市中心的人也能方便地购物。至于交往和逛街感受,何不交给VR呢?例如最近马云投了7亿美元巨资给Magicleap。

  天津未来科技城拓展区的构思

  (1)目标上:七大导向,合而为一

  在本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七个目标:生态、活力、土地精明增长、易达、五分钟、城市高品质、未来感等7个方面的进步。

  我们起初不禁捏一把汗,要同时实现这么多创新,会不会难度太大了,或者会不会需要抓的工作太多,而导致顾此失彼,失去中心。事实上,设计团队用“稳健智慧”去实现了这一堆看似复杂的目标。在英文里,“稳健”对应的词是“Robust”,它的本意是系统能自我完善,不容易受外界干扰的破坏、能自主恢复正轨的一种能力——解释起来有点长,于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自动控制系统中,就直接将“Robust”音译为“鲁棒性”。在未来科技城里,城市设计包含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这些丰富的目标,彼此间就像榕树的藤蔓根系一样,本身不是貌合神离,而是互相协作的。例如低碳目标,其实也是可以通过生态和慢行交通来实现。通过稳健经营,使得各个因素能和谐共生地发展。

  (2)功能上:有理有据,有节有度

  近代的城市规划实务常常围绕土地属性使用,而僵化的土地使用又常常使城市失去活力。天津未来科技城拓展区在土地属性的控制上,一方面有继承,一方面有发展。所谓继承,是指功能布局有充分的理性考虑,而且这些考虑都采用了可视化图形化表达,非常生动有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概念上的功能分区,在大的格局上,对功能做出筹划。

                                       

                                                                                     大格局上对功能的筹划

  再往下发展,我们不仅仅是为甲方提供一个总图,而是示意出合理的多种可能的功能搭配,形成满足上述规划功能筹划的多种不同的用地模式,而非只是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通过这种“严谨分析,小心确定”的态度,可以避免通常规划的武断性,不仅做到了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有节有度。

  (3)地块上:多种模块、功能丰富

  通常规划做细至支路,从规划路网密度等方面我们不难读出未来城市运作的设想——商业区有着发达密集犹如毛细血管的支路,居住区地块大一些,而工业区地块最大、最规整。这样做的不利结果,常常在局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将整体路网打乱了,天津和平区的路网就是这样的一个很棘手的典型例子。

  在地块设计方面,天津未来科技城拓展区路网,借鉴了自弥尔顿·凯恩斯以来一连串的经验,从伦敦新城到新加坡新镇,再到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最终落实到未来科技城,将外部大路网、内部多尺度分支的功能组织发挥到一个“集大成”的程度。地块就好似乐高积木一般,既色彩斑斓,又能组合到一起。

  如同乐高一样,不仅仅积木块本身种类多,而且组合方式也很丰富,下图展示了多种功能组合:

                                                 

                                                                                                  多种不同的组合

  (4)节点上:多线聚合,位置灵活

  在节点设计上,天津未来科技城起步区节点借鉴弥尔顿·凯恩斯采用三维立体的模式,而在公交出行和服务方面有所提升,每个节点都是特定的步行交通-公共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的“多线聚合”的多功能组合体。

  这样,不仅人可以方便地经过这个节点,而且水流甚至野生动物也可以穿过这个节点,达到慢行系统、野生动物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所以在位置选择上,并非是一开始就确定好的,而是根据具体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如下图所示:

                                                 

                                                                                                        3D立体节点系统

  (5)组合上:重视Synerge,防止教条

  通过以上操作,设计团队对未来天津未来科技城的不确定性做出了积极回应。我们一度用Synergy(协同)这个词来形容这四个层面的策略。Synerge理念保留了功能组合健康发挥作用的余地,防止了过度干涉的固化和教条,为城市的未来提出了灵活而人性的解决途径。

  结语

  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而且发展的结果决不应该损害统一,而要使之更完美;决不应该损害和谐,而要使之更协调;早期结构上的完整性应该融合在以后建设得更完整的结构之中。

  ——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1898年

  天津未来科技城在我们提出的结构框架下进行深化并开展着建设,无论用地范围扩大,还是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亦或者其他不确定性的出现,相信它仍然能够永续发展,始终保持统一和谐。

                                           

                                                                                      未来科技城拓展区鸟瞰图

  诚然,没有万能的方法,更没有万能的理念。城市规划没有确定的答案,它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筑土团队与业主在未来科技城设计、建设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已经让我们找到了面对未来把握变与不变动态效益的基础——严谨而灵活,简约又丰富。

  项目信息

  项目性质:竞标 / 总体概念规划 / 城市设计

  项目位置:天津宁河

  甲方:天津市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合作方:英国PDR规划设计顾问公司

  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2012年

  筑土国际服务:城市设计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需求提交
400-85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