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详情
洞悉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三大原因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最初目标是三个地区的制造业可以“同频共振”,打个比方:北京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天津、河北所产生的的生产需求的拉动。


很多片面性的看法在于,协同发展无法推进的原因在于三地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自为政。但是慧选网招商政策调研小组认为,讨论问题所导致的现象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时要分开而论。


单一区域发展价值取向

造成区域整体利益受到损害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工作主要有两块,一是维稳,二是发展经济。过分地强调发展经济,造成区域发展问题频发,最为突出的例子是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作为北京生态屏障的张家口在2014年前后钢铁产能达到700万吨,钢铁在炼制的过程中污染非常大,这个过程中河北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整个京津冀地区却污染严重。

 

放在北京周边的一些村子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很多北京周边的村子贫苦问题很突出,例如在张家口的村子和北京的村子相邻,但是收入却相差两三倍。造成以上区域协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一个考量指标,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已经编制,但是只要机制体制问题一天不解决,生态涵养区转型变成污染型经济区的问题就一天得不到改善。

 

地方发展经济的冲动很大,但是对环境产能过剩考虑不足,这是区域产业发展价值取向单一所造成的。



市场活力不足导致协同发展缺少自组织能力


长三角的区域协同发展多建立在企业上下游联系之上,而京津冀则不然。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产业占比相对较高,在改革开发以后,产业经济并非从市场经济一步一步地发展过来,因此市场机制发育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以在浙江调研为例,大部分市县最初发展轻纺工业,早期作坊式的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供给与需求群体,更容易形成健康的价格机制。因此,这些群体之间会形成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网络,当出现投资机会和市场风险时,整个市场都会变得十分敏感。其次,由于供给群体多,企业规模小,政府很难影响企业决策,长此以往下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摆得更正。


与之相比京津冀地区存在很多体量较大的企业,钢铁、化工、水泥、玻璃,河北主要经济是钢铁,煤炭,电力等能源,河北前十名GDP企业多半是钢铁企业等,(京津冀因为有首都所以作为特殊的行政区域,江浙沪地区那种且和政府的关系是不可能套用在京津冀上的)这些企业很容易受到政府的影响。在我们与河北地区相关企业的接触中发现,河北之所以产能过剩,是因为很多地方政府经常要求扩大产能规模,如果企业拒绝政府就以类似于威胁的方式表示会引进类似企业,于是很多企业只能被迫扩大产能。长期以来,“政府+企业”的发展模式在中国是相对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企业竞争的背后都有来自各地政府的力量。因为受到政府关系的影响,企业成本约束是一种软约束,有的企业家甚至会跟我们招商调研小组说“我们企业家的敏感点不在于市场的价格,而在于政策和领导的要求”因此导致的是产业雷同、产能过剩的问题。


中国近些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转向互联网和消费服务产品,一方面需要相对稠密的人口分布,另一方面在进出口贸易上,依赖的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所以对重工业和资源对产业的依赖可以忽略不计。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已经不再是基础建设,曾经为重工业产品和资源进出口的门户如天津、大连也注定不再会像曾经那样繁荣。甚至有人会说,如果北京不是首都,那么京津冀根本形不成一个概念。



当然前期政府在缺乏一定正确方法引导企业时,难免会走一些弯路,前些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大投资项目都纷纷流产,本就缺少活力的京津冀再面临财政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企业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能力也因此减弱不少,或许对于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来讲,未尝不是件好事。


产业转移缺少承接能力和保障机制


仅从市场的角度看,产业转移是企业在“一推一拉”影响下的过程,“推拉”相对好理解,就是一个地方下令外迁企业,另一个有条件给政策的地方接受这些企业的过程。


企业在面临成本上升、市场占领率提升、政府发展战略调整等多种条件的作用下,企业主产生想要离开的“推力”。慧选网调查小组从有意向外迁的企业增长趋势中发现,北京此类制造业企业不在少数,主要来来自于两方面的压力,一是发展用地有限,北京后备建设用地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园如中关村园区的发展受限,迫切需要扩大再生产用地。二是生态环境压力,北京政府制定的“五个一批”战略,其中“转移一批、限制一批、淘汰一批”难免会涉及到很多企业,除了转移出去就是被要求关停,所以北京许多制造业企业是有转移出去的“推力”的。但从“拉力”来看,转移出北京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选择在河北扎根,选择了产业配套能力更优秀、产城融合更成熟的长三角地带。反观河北曹妃甸,慧选网政策调研组发现虽然首钢等大化工企业搬迁了过去,但是初期生活生产配套十分差强人意,一些楼房或者医院建立起来了但是没有人来只能是空置的状态,有些员工甚至选择北京通勤,以至于曹妃甸有段时间被称作“鬼城”。


从三个地方的政府来看,目前河北政府的愿望是从北京或者天津吸引一些企业,但调研组发现反倒是河北企业选择拉力更强的天津,例如汽车产业(长城汽车)、光伏产业(英利)等。


再从协同发展的角度,受三地分税制影响,协同发展对政府来说动力不足,也就是说三地发展缺少增量利益共享机制,尤其是在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上,三地明暗竞争十分激烈,许多非市场因素都会阻碍产业空间优化布局。


早在2015年政府就制定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制定了包括财税、环境、人才、体制机制、土地等,调研组认为,要从方面进行调控,有针对性的改革。


长三角关联的城市广泛而多元,珠三角城市之间流动更为紧密,但是京津冀相比之下三个城市的“首都”仍旧是“首都”,从人口的方面来看,北京周围关联最紧密的是廊坊,但这并不完全是城市比较的优势所带来的结果,更多的是作为北京工作人口外溢带来的人口流动。


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优势在于:外来消费品商船会选择靠中国中间位置,临近长江的上海作为落地港,货物沿长江可以低成本的运向中国各地。上海作为全国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物流中转地(2019年),消费品和各种高科技产品等货物贸易配套和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也同时繁荣起来,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如果一个地方既是物流中心又是金融中心,那么相关高端服务业和优质人才也会相继而至,上海可以成为金融中心也就顺其自然了。


当然我们只做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与政府关系等某几方面指标作为考量。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各有各的规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分别依托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天然具备形成城市群的优势。但北京不同,自建都开始,这个城市的使命就是政治文化的中心。



需求提交
400-8552-111